最叫人感动的敬礼

最叫人感动的敬礼

 

与几个朋友一起去四川旅游刚回北京。十一天的时间,大半的时间在汽车上赶命,却也去了十个以上的地方,见识到红军当年长征所走的最艰苦的一段路程。当然,与红军比,待遇的优劣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对我这种整日在大城市养尊处优的人来说,几乎还是脱了一层皮。高原骤降的气温,高山反应,没有暖气设备的房间……对我就是半个二万五千里长征了。

一回家立刻忘记了旅途的艰辛,心里变得空落落的,留下的惟有美好的回忆:一路难得一见的风景与夺人眼球的异族文化,好歹也算跟朋友学了回摄影与构图,更有彼此间肆无忌惮地调侃与逗闷子……一面回忆一面有滋有味儿地琢磨,甚至忍不住一个人在屋里傻乐。

然而,最令我难忘和感动的还是山区孩子们的少先队敬礼。那是从四姑娘山出发到丹巴的路上,因为天黑之前要赶到康定,我们起得比前几日早,大约六点半即上路了。四姑娘山号称东方的阿尔卑斯山,四座山峰陡峭峻拔,常年积雪。山下则青苔碧水,古树虬然,容颜秀丽。

四姑娘山已渐行渐远,山路变得越来越崎岖颠簸,汽车犹如在搓板上摩擦行进,山上的植被也愈见稀少,似乎连溪水也干涸了,房屋破旧,明显是来到荒芜贫穷之地了。

我当时正闹肠胃炎,无精打采眯着眼靠在椅背上半睡半醒。突然,听到同伴喊,看哪,小孩子给咱们敬礼呢!睁开眼睛,便看到两个黑糊糊的身影已从眼前掠过。

我直起身,圆睁双眼,立刻望见远处还立着三四个黑影。车飞驰过他们身边时,他们即面对车窗,举起右手,规规矩矩向我们行少先队礼。几个孩子有穿汉服的,有着藏族服装的,但颜色基本为混沌的黑灰色。外头的气温相当低,我们在汽车上都穿着羽绒服,而他们的衣服却很单薄,一律穿着夹衣。正是上学的时光,沿途五六里每隔几米就见到这样三五成群的孩子,有的神情严肃,有的面带微笑,有的甚至激动地冲我们喊叫……所有的孩子相同的动作就是向我们行少先队礼。

无言的感动立时在我心中翻滚,病痛似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可他们为什么向我们敬礼呢?

正疑惑间,常年跑这条路线的司机开始向我们解释,这些都是希望小学的学生。就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来旅游的人,他们才有了上学的可能。旅游不但带动了这个贫穷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还带来了不少捐款,使得希望小学能够建立。所以,他们的老师一直教育他们,让他们对一切路过的旅客敬礼。他们特别喜欢铅笔和水果糖……

汽车飞驶向前,行举手礼的少先队员们一个个已变为模糊的小黑影了,金灿灿的阳光撒在他们身上,幻化为无数闪亮的星星,我突然觉得眼睛有些刺痛。

多淳朴和知道感恩的孩子啊!可是,我身上既没有铅笔也没有水果糖,早知道买些带上就好了。我没有能力捐一所希望小学,买些铅笔和水果糖的能力还是有的吧,我却什么也没为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做。那一瞬,感动与遗憾在心中此起彼伏。

下一次,谁能为我给他们带些铅笔和水果糖呢?去的时候一定要通知我。

 

这些孩子们好可爱,好感人。
俺是灭绝师太

反过来想想,这些孩子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现在却要感恩~~~

金子般的心

的确令人感动。

接受敬礼者,未必都配得上这份大礼(如果我在车上,我也会像逍遥大姐那样备感惶恐),但在敬礼的少先队员内心,却可能长久培植出足以让他们终身获益的情感。这份感恩的背后虽然隐藏着巨大的社会不公,感恩本身,却是一种极为有益的情感。不仅有益,在我们的教育中还非常稀缺。

同意楼上所说。谢谢主帖!

周泽雄的评点比我的小文深刻多了.
呵呵,南姐还是那么谦虚,听说你因坚持原则而被调走了,向你致敬。[em05]
捉襟见肘贫无敌 耷肉成山肥可知
以前在哪里见过一个贴子,好像是当地政府为了搞活旅游,吸引客人,要求所有学生见到旅游车都得敬礼.

小学生为什么要向小车敬礼

--------------------------------------------------------------------------------
 
  日期:2004-01-06 20 作者:吴之如 来源:法制日报

--------------------------------------------------------------------------------
小学生为什么要向小车敬礼


吴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客人以礼相待,是祖上给我们传下来的习俗。但习俗也在发展着,譬如陌人路遇,“官为民主”的时代,步行的小民必定要为坐轿的官员让路,若是小官路遇大官,也同样必须肃立或跪拜;大官路遇皇帝,更得在五体投地时连呼“万岁”。

  山水依然,社会却已迥异,如今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了。路自然远比从前宽阔而且畅达,路人也多昂首阔步而无须战战兢兢。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官儿们出行不再坐轿,转而乘轿车了。但轿车与民众仍免不了在路上相遇,相遇时该怎么办呢?

  有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定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崭新规则。媒体报道说,重庆涪陵区明家乡的绝大多数学校发出号召,要求在校小学生在上学或回家途中,凡遇来往的小车必须停下脚步,面向小车及车内的人立正行队礼。

  规定的分寸掌握得极好:享此礼遇的仅小车而已,货车、大客车概莫沾边,当然往来的牛车、马车、拖拉机,大婶、大娘、老少爷们儿,更与“礼”字毫不搭界。如此,不但突出了小车上的客人,也不至于因敬礼面广量大而累坏了祖国的花朵。

  谁能说校方的这条立“法”不体现时代潮流呢?试想,穷乡僻壤,路上驰来小轿车,载的不是“公仆”也必定是“先富起来”的能人,“孩子们的新校舍就靠他们了”。既然老师都这么说,孩子们岂有不推崇不敬仰之理。

  我或许天生不识趣,若有幸升任路过该地的轿车的乘客,望着窗外直立行礼的娃娃,恐怕还会闪出疑惑的念头:举着手的孩子们或虔诚或麻木,而指令他们这么做的人,会不会兴趣仅仅在于我手中的权柄和我袋中的钱财呢?

  我还有点惶然:若这条“先进规矩”的创立者获赏识提拔或被调进都市,更卖力地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推行这一规则的话,乡下的孩子尚可勉强实践———毕竟路上小车不太稠密,可是城里的少年岂不得累得够呛?君不见多少繁华的市镇,路面上车水马龙,其中尤以轿车居多,几乎首尾相接,塞满了街道,若都得一一敬礼,便是机器人也会累断了手臂啊。再者,长此以往,孩子们还有可能只认识权、钱,轻视甚至鄙视普通劳动者,这不是教育的失败是什么?

  “新”的规矩透出旧的酸腐气息,可怜的孩子们!
 
 

2004年1月5日  星期一 

 

 

“向小车敬礼”是真的“文明”吗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从去年3月学雷锋活动开始,重庆涪陵区明家乡的绝大多数学校发出号召,要求在上学或回家途中,凡遇来往的小车必须停下脚步,面向小车及车内的人立正行队礼。结果从那以后,除货车、客车外,凡乘坐小车路过该乡的人都享受了这一礼遇。

  看了这则新闻,确实吓了一跳。据当地学校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措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但令人感叹的是,这种措施本身是不是“文明”就很值得商榷。

  “文明”一词内涵丰富,它既包含了讲礼貌、举止文雅这样的内容,在现代社会更包括了平等、公平这样的理念。“小车”阶层在目前的中国,或者属于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或者是公家部门的人。这就是说,“向小车敬礼”是在向钱与权敬礼。这种象征意义很令人心寒。

  现代教育理念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平等”。我们在日常生活规范中,往往被要求尊敬长辈、老师,这是“平等”框架所可以接纳的。但“向小车敬礼”显然把“平等”颠覆了,因为它并不是向车内的长辈敬礼(货车内也有长辈啊),而是向权威与金钱的象征敬礼。这实际上是重新将等级观念灌输到学生心中,隐含的意义无非是:坐小车的,都是上等人。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想像其日后在各方面会有独立平等的要求。

  “教育”可以方式灵活,但不能给学生灌输错误理念。“向小车敬礼”表明了一些学校在这个大前提上的缺失,这恐怕也是每个学校所应该注意的。(吴武洲)
 
 

正疑惑间,常年跑这条路线的司机开始向我们解释,这些都是希望小学的学生。就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来旅游的人,他们才有了上学的可能。旅游不但带动了这个贫穷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还带来了不少捐款,使得希望小学能够建立。所以,他们的老师一直教育他们,让他们对一切路过的旅客敬礼。他们特别喜欢铅笔和水果糖……
可能事情真如这个司机所言,但如果他们的敬礼能换来钢笔或者水果糖,我在心里反而更为他们难过.

再转一篇.已与逍遥JJ的主贴离得太远了.不过找到了,就想贴出来给大家看看.对逍遥JJ很抱歉.

为小学生向小车敬礼辩护

 

重庆涪陵明家乡的老师困惑了:培养小学生有礼貌,错了吗?要求小学生在上学或回家途中,凡遇来往的小车必须停下脚步,面对小车及车内的人立正行队礼。一年多来,小学生执行得很好,凡乘坐小车路过该乡的人都享受了这一礼遇;而且,好人好事增多,在公路上追逐嬉戏、用石块砸车等事基本绝迹;除了避免学生在公路上横冲直撞,还提醒小车驾驶员自觉减速注意安全。该乡各小学的负责人几近一致地为这一规定叫好(12月30日《大河报》)。

但有人根据坐小车的人不是当官就是有钱的,责问:凭啥要孩子们给他们敬礼?以为这助长特权思想。如此责难,兴许早在明家乡校长、老师的意料之中,他们不会连这点也想不到。至于有人议论:说这也许是“感情投资”,学校的事,校长、老师的私事也许会好办些,并进而说明,由贫富对比衍生出的畸形社会心理,像病毒一样,正在吞噬着一些原本美好的心灵(12月30日《齐鲁晚报》)。如此猜测,可能就出乎明家乡校长、老师的意料了,——实际却很可能未必:要让小车里的人想到所受之礼来自校长、老师,并进而想到要对校长、老师们表示点什么,实在是谈何容易!

教育学生是件很不易的事,无端怀疑明家全乡校长、老师的教育动机,会是很不公平的。我宁愿相信他们的动机是好的。现在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礼貌,是事实;过马路不守规矩,甚至拿石头砸车,也是常有的事;因横冲直撞而遭遇车祸,更不在少数。要是通过向小车敬礼,真能一箭数雕,解决好以上这么多的难题,先就有肯定的理由。不看效果,乱猜动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要知道,横加指责,比设法解决,总会容易得多。我更希望听到人们为明家乡的校长、老师们想点更管用的办法。

光向小车敬礼,确有弊端,小学生会在小车与大车,尤其是与拖拉机、马车之间分出等级来,这等级间的歧视,甚至比不礼貌还要糟糕。要是这地方车马本来不多,不妨让小学生对所有的车马都敬礼;告诉学生,这敬礼就是说,希望他们走好,希望他们照顾路上的孩子……要是车马太多,这礼就不要遇车必敬了,让他们学会结伴一起走,相互提点醒,横穿马路时,列队立正,集体向路过的所有车马,认真地敬个礼,然后小心地穿过马路……这不是极好的事吗?其实,各方的聪明人,要是多给他们出点主意,而不是简单地训斥,是可以帮他们把好事办得更好的。

我相信明家乡小学生一年多来发生的变化是真的,否则,他们坚持不下来;我更相信决定和坚持这么做的校长和老师是有理由的,否则,他们也不至于费力地要求他们的学生坚持了一年多;我进而相信,他们一定会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兴利除弊,把这项颇有成效的探索,继续更好地做下去。

 
 
另一个:

《向谁敬礼》讲述的又是一个让人鼻子发酸的故事:在重庆的部分贫穷乡镇,背着柴挑着水、牵着牛赶着猪的孩子们,一见小汽车驶过,就会条件反射般立正、敬礼。孩子们为什么要向小车敬礼呢?罗雪了解到:“排危工程”实施以后,孩子们上学的学校有了一定的改善,拆掉危房建起教室。老师教育孩子说:是那些坐小车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给我们建教室的钱,以后你们看到小车就要敬礼。作者悲从中来,大声发问:中小学的“排危工程”不是财政拨款吗?即使其中有些是好心的有钱人捐赠的,就要孩子们向所有的小汽车敬礼吗?真正捐资助学的人会要求孩子们这样做吗?罗雪告诉孩子们:正是用公款买的小汽车太多了,用于教育的钱就少了;如果要敬礼,那些没有小车可坐的普通劳动者,更需敬礼,因为在国家拨出的教育经费中,有他们以税收形式做出的贡献。看完此文,笔者不禁想到,在电视、报纸上,不时可以看到某些大领导“送温暖”的“义举”。那些接受了几十斤米、几十块钱的人们总要说几句记者或陪同前去的小领导教他们说的话:“感谢党,感谢领导……”那些大领导也喜欢作救星状。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些救济物资如果不是来自国家财政,就是来自好心人的捐赠,由民政部门、工会或社会慈善机构送来更合适,只是有些领导总喜欢干这些“出风头”的事。

2003年7月

向谁敬礼              文/罗雪
      每当我们乘车经过重庆市的石柱、遣江的部分乡镇,总会发现一些学生向经过的小车行举手礼。无论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瑟瑟的隆冬,都会看到这种现象:无论他们是在平坦的马路上嬉戏打闹,还是在荒凉的山地上独行;无论是在背着柴挑着水,还是正牵着牛赶着猪;这些学生,只要听到小汽车的喇叭声,就会条件反射般立正,然后举手行礼。起初我还感到很新奇,心想现在的乡村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抓得真好,对过往的行人都这么有礼貌,比城里的学生好多了,不由暗暗佩服那些辛勤耕耘的乡村园丁们。心想只是苦了这些孩子们——你看他们汗流满面却来不及擦汗,气喘吁吁也来不及喘息,但却牢记老师的教诲,向所以的过往行人敬礼。
      当我表达我的感慨后,知晓内情的同路人告诉我:你搞错了,他们哪里是向所以的过路人敬礼哟,只是向过路的小车敬礼。我不解其意,问为什么。同路人答:“排危工程”实施以后,孩子们上学的学校较从前有了一定的改善,古老的“干打垒”危房拆掉建起了新教室,个别学校还有了一两台386之类的电脑。但紧挨着老师就教育正在高兴的孩子们说:你们知道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吗?是那些坐小车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捐赠的。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感谢,以后你们见到小车都要敬礼。这些孩子们记住了,从此就有了学生见小车就敬礼的举动。
      我听了之后,不由悲从中来,禁不住大声诘问:中小学的“排危工程”不是国家拿钱、中央财政拨款解决的吗?即便有个别学校是那些先富起来的好心人捐赠的,就要孩子们向所以的“小汽车”敬礼吗?再说,大多数奉献爱心、捐资助学的人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让别人感恩戴德的呀!邵逸夫、霍英东等人捐助了多少所希望小学校,难道他们会想着从受益者身上得到什么回报不成?
      想着这件事,我就忍不住想要向孩子们说一些话:
      你们知道吗,就是因为那些用公款购买的小汽车太多了,所以能够用于教育的钱就少了,甚至在你们必恭必敬行礼的小轿车中间,就可能有一些是挪用教育经费买的。
      你们知道吗,不仅坐小车的人值得尊敬,开大车的叔叔阿姨,还有其他劳动者,他们都以税收的形式做了贡献,同样值得尊敬。特别是你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不仅生你们养你们,而且也在纳税,在国家拨出的教育经费中,也凝结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因而他们更值得尊敬!孩子啊,为什么你对小车敬礼,却对大车扔石头?别再让老师从小就在你们幼小的心灵里播撒等级的种子了。
      你们知道吗?当你们敬礼时,大多数人也会向你们点头致意,以示友好。但也有人加快车速,疾驰而去,给正在敬礼的你们溅起满身泥浆,或是扬起滚滚尘埃。而你们,却扬着稚嫩的脸,虔诚地望着小车扬长而去……
      在很久很久以前,奴隶主骑马要奴隶当凳子,奴隶主是踩着奴隶的背跨上马去的,而奴隶在马和主人没有离开之前,只能弓在地上,要等马和主人走远了,才能起身。汽车开过去了,我回头还可以看到在灰尘中孩子高举的手,这使我苦涩地想起了文艺作品中描绘过的上述场景。
      可爱的孩子们,别再向小汽车敬礼了,当你们听到汽车喇叭声时,赶快走到人行道上去,抬起头,全神贯注往前走,沐浴阳光,拥抱大地,注意培养自己健全的心智和独立的人格,去尊重所有的人,去热爱整个世界。
   【原载2003年4月(上)《南风窗·品茶说天下》】
看了梅茗的转贴心里真不是滋味,本来一件很美的事情,到了记者嘴里就变味,就走调。“正疑惑间,常年跑这条路线的司机开始向我们解释,这些都是希望小学的学生。就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来旅游的人,他们才有了上学的可能。旅游不但带动了这个贫穷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还带来了不少捐款,使得希望小学能够建立。所以,他们的老师一直教育他们,让他们对一切路过的旅客敬礼。”老师这样教育学生完全是正确的,培养孩子们的爱心、感恩之心,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不明白这些记者们为什么要如此歪曲、丑化?
俺是灭绝师太
      不知说什么好。国情啊国情。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推己及人一下,我想问问赞成向小车敬礼的诸位,是否乐意你们自己的孩子这么做,你们的孩子是否也很乐意这么做。如果你们反对这种做法的话,你们的孩子会不会受到学校的批评或者处罚。

如果真是只向小车敬礼,那老师就是在玷污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从小就教他们趋炎附势,长大了还能有脊梁骨!

不过,我们那天坐的不是小汽车,是面包车,所以没有多想,一路感动下去.

我那离经叛道的摄影老师,一个堂堂男子汉,竟激动的热泪莹眶.他对我说,为了这些孩子,他也要尽量多做事,就是剥夺了他做事的权利,拼着命他也要为他们做.

以下是引用大狗在2006-11-13 12:37:00的发言:
呵呵,南姐还是那么谦虚,听说你因坚持原则而被调走了,向你致敬。[em05]

此南姐不是彼南姐。那个南姐叫南朵,当年在天涯纵横发了类似文章,引发了南朵事件。

南朵是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后来她意识到这种伪民风是对儿童的伤害,就不再为此感动了。南朵因为经常在网上发表不合时宜的文章,四年前被调出了重庆公安局。南朵曾经是真名网版主。

风吹掉了我的帽子,太阳却照样升起

知识分子们经常振臂高呼自由民主.我想,那就更应当允许多元化的存在.对少先队的敬礼可以视为伪民风,也可以允许别人感动.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11-12 23:06:00的发言:

的确令人感动。

接受敬礼者,未必都配得上这份大礼(如果我在车上,我也会像逍遥大姐那样备感惶恐),但在敬礼的少先队员内心,却可能长久培植出足以让他们终身获益的情感。这份感恩的背后虽然隐藏着巨大的社会不公,感恩本身,却是一种极为有益的情感。不仅有益,在我们的教育中还非常稀缺。

那要看这份感恩是出自什么背景和根基了,如果这份感恩是被教导出来、被利用谋取不义之财,小孩子长大以后会怎么想?人不可能永远都那么天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平平:那份感恩出自什么背景和根基,还是让成年人去琢磨、分析吧,对于孩子来说,即使他们怀揣着感恩之心而实际上谢错了对象,也未必是一种灾难。美好的情感,是不必进行成本核算的。

对任何事情,若是一味穷究,我们或许都能发现些不同寻常之处,但培养孩子养成感恩之心,本身却没有坏处。坐在小车里的人不配接受感恩,并不能证明这些小孩子不该举手。如果这些孩子们的行礼还能让个别坐在小车里的人心怀愧疚,还是一件好事。相反,你不会建议我们非要在孩子那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们事情的真相,让他们从小擦亮双眼,说一声“感谢”都得反复斟酌,谋极后动?如果我们不想为国家培养一批权谋人才,那就不必这么做。“人不可能永远都那么天真”,这当然,惟其如此,在他们可以天真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要让他们过早摆脱天真为好。

他们长大后会怎么想?我个人未必切合实际的希望是:哪怕他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仍然不为当年的举手敬礼而后悔。感恩,对个体人格的成长有利,这就够了。至于被感恩者中是否混迹了不配被感恩的人,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

我的意见是:在情感领域,我们有时不必非要追求深刻,一旦追求深刻,也就有可能戕害情感的自然轨迹。凡是美好的情感,多少都是有点傻劲的。

对孩子而言,感恩教育当然重要,但是怎样教育更为重要,如果孩子长大后,发现自己曾经感恩的东西并不值得,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平平,以你本人为例,相信你小时候也是个很懂礼貌的好孩子,说不定也会有谢错人的时候,现在你长大了,你是否会觉得自己十岁时曾经谢过一个不该谢的人,而大感懊恼呢?我想,不会。

我并非觉得让小孩子向车子里的游客行礼是一桩多么好的事,对此我还缺少判断依据。在这件事的背后,体现的是政府的不作为。当然,政府永远有他的难处,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哪怕实际上并没有对孩子怀揣爱心,但他们在这里的旅游消费,客观上给当地财政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客观上有利于孩子们解决入学问题,为此,孩子们对这些观光客生出感谢之心,是可以理解的。感谢之心是否非得通过举手敬礼的方式进行,可以探讨,我对此也并非没有保留,但我也知道,一定的形式会助长情感的正常发育,在礼仪领域,形式主义从来就是有价值的,区别在于,何种形式为好。

感谢不同于批评,感谢,即使没有瞄准,通常也有益无害。而批评,则是非得讲究准星不可的。

感恩应该是从心底里自然流露出来的体认,说得酸一点,起码要有爱才行。小孩子们对陌生人的爱意以及小孩子们对每辆过往车辆表达出来的爱意,有多少爱的成分,又有多少是渴望糖果和铅笔或金钱的意思。这不知道算不算功利?泽雄大哥说希望小孩保持天真,保持天真的天性自然要离功利心远一些,当小孩发现这么做有利可图,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请问还算天真的感恩吗?

当地的经济发展、教育事业进步应该是大人的事情,将大人的责任转嫁到孩子的身上,就是大人的失职。

而这种利用小孩的天真和外来游客的善良的行为,能叫做感恩教育吗?小孩天天想着通过“感恩”行动获得好处,只是礼仪的末节,而失去了礼仪教化的核心和精华。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平平:分开说吧。“感恩应该是从心底里自然流露出来的体认”,这指的是理想状态,而现实状态是,你不教会别人感恩,别人有可能永远不知道感恩,他的心底里也就永远不会自然流露出爱心。所以,礼仪礼仪,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通过仪式化行为的约束,才能培养和发展人的爱心。

我已经讲过,有些事情,不必要非得那么追求深刻。算不算功利,那是成人的事,对孩子来说,他们没必要这样想。客观上,观光客的到访使得他们有书可读,结果对他们有利,这就够了。且不说举手行礼还能减少交通事故,避免孩子们向过路车扔石块。。

“当地的经济发展、教育事业进步应该是大人的事情,将大人的责任转嫁到孩子的身上,就是大人的失职。”

在强势的国家政策面前,当地的地方官员,弱小得也差不多就像孩子,国家财政的教育拨款不到位,地方官员根本无能为力。某种程度上,当地地方官员也是不该承担“大人的责任”的。怎么办呢?继续你平平的深刻,把地方官员被逼无奈的举动,通过“转嫁”“利用”等生猛的词来概括,对孩子可没什么好处。

什么叫“爱心”的“功利”,这话虽然深刻,但恐怕也有点无趣。比如说,城里的孩子们向大人问好,有时也能获取一些好处,包括口头上的表扬,也可能会因此得到些礼品。“礼多人不怪”本来就是人之常情,因为讲究礼节而使自己获益,也是生活中的常态。如果一定要追究,一定要把事情放在功利的显微镜下细察一番,大家干脆都别讲礼仪了。因为礼节而使自己获益,这没什么不光彩。如果这也叫功利,我不得不说,世间万事,无不功利。

有时候我就觉得中国需要宗教,如果我们关于爱的教育,感恩的教育是失败的,那么就不必去责怪别人用上帝来担当起这个角色,至少在礼节方面在道德方面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对于应该感恩的应该表示爱心的地方,知道他们该如何做,哪怕是按照上帝的意志做,也比不让他们做要好得多。我相信人类关于道德,关于爱,关于感恩,在很多方面是可以超然一切的,包括宗教。我的意思也就是说,当世俗的中国做不到使人们有一个超越世俗的感恩心境的时候,也许就只有宗教可以帮助人们了。但是做到这一点很难,一方面我们会认为这些少先队队礼是有点失去真诚的,另一方面我们又会不甘自己要由一个上帝来作主,于是我们就会仍然像前人一样要求我们自己和后人站在这个世俗社会里达到超越世俗的道德境界。结果呢,我们也就更累。
今天,我就是高瑜

泽雄大哥在另一个帖子里说“大人的贪欲,会改变孩子的价值观”,这件事里,小孩子们的礼仪和感恩是不是贪欲的结果,小孩子们的敬礼差不多是变相的乞讨,对小孩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泽雄大哥说的压岁钱,并不能证明如此“感恩”的正当性。大家都知道,话语在不同语境中有其外延边界。与“感恩”这样超越物质的精神话语相对,功利性的追求在这个语境中是格格不入,甚至是刺耳的。同时,当地政府的无奈不能成为他们变相伤害下一代的理由。我想,即使没有小朋友们敬礼,当地的旅游业也会发展起来,而旅游观光者去那里旅游绝对不是为了看小朋友们对着汽车敬礼的“中国特色旅游景观”,因此将小朋友们的敬礼和发展地区旅游业联系起来非常不负责任(当然主贴看,导游很会煽情)。游客们的小恩小惠会给孩子们带来一时的快乐,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困难,还有可能扭曲他们的价值观,试问,这样的感恩教育和促销手段哪里是礼,又从哪里能看到仪呢?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平平:就主贴提供的信息,孩子们敬礼是为了感谢游客们帮他们建起了希望小学。导游顺便说了句“他们特别喜欢铅笔和水果糖……”,不能理解为孩子们敬礼是为了得到铅笔和水果糖。老师们总不能对孩子们说:“我们的学校是这些游客们捐款建立的,这是大人们应该做的,你们心安理得享受就是了,无须感谢。”
俺是灭绝师太

 主贴提供的信息主要从导游那里得来,能够体会到游人们可以给他们提供上学的机会而感恩,还是因为得到糖果而敬礼,对小孩子来说,哪样更有说服力?小孩的敬礼和感恩,是被灌输的结果,还是发自内心的行为,而且是集体性的行为,这里的孩子觉悟就那么整齐划一的高?小孩子再穷,也是和游客平等的人,敬礼是对长者、尊者的规范,而不是以钱财和交通工具为衡量标准的。老师当然应该教小孩感恩,但这种感恩方式让小孩学会势利眼、盲从,有什么好?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