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原创首发]陨落的年轻生命

就在1个多小时前,我现在所在的大楼又出现了一个悲剧,一个研究生从六楼跳下,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无端的陨落。

据说她是个一年级的学生,前几天上了学校里最高的楼层想自杀,被保安拦住了。辅导员天天陪着她,母亲也从家乡赶来陪着她,可是今天仅一个不留神,她就从办公大楼卫生间的窗口跳下。

我不知道为什么,恐怕任何人也无法解答为什么。短短的一个月里,这个高校里两个高学历的女孩都自愿结束自己的年轻的生命。

我知道或许人有权利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命是否需要延续,可是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一个生命的陨落会牵动多少和她有关的人的心灵?解脱了自我,但也给自己的亲人朋友戴上了心灵的枷锁。我不知道现在那个母亲会如何,她留在家乡的父亲会如何,她的同学会如何。

窗外的血迹已经洗净,连水迹都在淡去。几个保安摇着头连说着“作孽作孽”,学生们从大门涌进涌出,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悲剧已经谢幕。

我也要去对着其他的年轻人开讲“道理”,连我自己都不理解的人生大道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自杀的人是自私的人最自私表现的最后摊牌。
http://http://blog.zmw.cn/user1/42/index.html我行我诉
非常想知道她为什么选择自杀?也许这个谜被她带走了,永远没人知道了。
俺是灭绝师太

悲哀!社会压力大,更多的人要死于心碎。

以前也有女研究生从留学生楼跳下。有个非洲女孩跟我说:吓死了,你们中国人怎么会这样,自己杀自己,我们那里从来没这种事。

前几年东边六楼一个男的,夏天晚上睡在里窗台上凉快,翻了个身,掉到楼下去了。大家都怀疑原因。但后来听说警方查明确实是他妻子说的那样。
总是有原因的。
参加交流
在总体上,中国人还是算心理承受能力好的一群,可能与其儒道互补的哲学和重视家庭功能有关,一旦这两者丧失,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容易走极端了.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人言可畏吧,周围不相干的人说的都像真理一样,比如"这社会一片漆黑"、“凭你毕业就想拿五千块的工资?”、“他看不上你的,死了心吧”,她就信了,或者旁边人都拿她看笑话等等。她认为辅导员和家长说的不过是为了一时挽救她的假话。

和马家爵是一个性质的,不过是发泄方式不同而已。

我们单位一个男同事,老婆比较能干,他就在家里照顾儿子,工作上做事认真,一是一,二是二,且不会溜须拍马,总经理却不喜欢他,他自然对单位里的人或事就有些看法。别人就说他婚姻不幸,被老婆管着,无出头之日,于是每个人都在把他归为失败人士行列,且那些婆婆妈妈们不停地在背后说他的闲话,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人在这种环境里,不是懦夫也被说成是了懦夫。“一个人说你是一头驴,不用去理睬,四个人说你是驴,赶紧去买鞍子。”人言可畏啊!

想要我请你吃鸡,先放我出去!
也许,认识到问题严重,就该找职业医生帮助,必要时先用药物控制,辅以心理疏导。可悲可叹!那从家乡赶来的母亲不知怎么回乡?可怜!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以下是引用杜进明在2006-11-13 18:20:00的发言:
自杀的人是自私的人最自私表现的最后摊牌。

不能这么说自杀者。他们最后的选择应该是:别无选择的选择。自杀,是他最后觉悟到的权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3 22:33:53编辑过]

正经人说不正经话,不正经的喜欢说正经话——正经秀快乐
自杀的人是自私的人最自私表现的最后摊牌。——有个学者也这么说。不是没有道理,但也残酷。
以下是引用兮兮在2006-11-13 20:25:00的发言:
在总体上,中国人还是算心理承受能力好的一群,可能与其儒道互补的哲学和重视家庭功能有关,一旦这两者丧失,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容易走极端了.

大体不错,但是质疑“重视家庭功能有关”?

许多案例说明过于重视“家庭功能”,导致一旦婚姻破裂,许多人无法承受而选择自杀的;有的人即使不自杀,也会因为这样的变故而魂不守舍。设想,如果一个人能够从婚姻围城外有友情、亲情的支撑,是不是会遏制此类悲剧?

[em11]
正经人说不正经话,不正经的喜欢说正经话——正经秀快乐

真可悲!我们的素质教育还是有缺失。

另外,劝了那么多天还没有用,是不是没劝到点子上?

前一段时间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两个研究生也自杀了,好像是和找不到工作有关系,越是名校,学生承受的压力越大,自杀比例也越高,可能是太爱面子,接受不了失败的现实吧,可是现实生活哪可能那么好啊。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以下是引用朱屹在2006-11-13 20:27:00的发言:

......。“一个人说你是一头驴,不用去理睬,四个人说你是驴,赶紧去买鞍子。”人言可畏啊!

[em17]
我感到像老木匠一类教授有责任:人要敬畏没有讲足。没有敬畏生命。
中国对精神分析特别不重视.许多自杀的人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其实在犯病之初,通过与心理医生交谈与释放,或对症吃些药,大多都能得到缓解.那些自杀与杀人者的悲剧也就会少发生了.
自杀者肯定想过很多身后的事,包括给亲人带来的痛苦,但她仍选择这条路,证明她活着的痛苦远远超出了那些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的总和.

这样的陨落早已不是新闻。反思反思,再反思,真不知道要反思到哪一层才能找到问题的实质。高中时读书压力大体质弱心理素质也欠缺,有一段时间着实郁闷之极,记得有一次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上,很突兀的问了妈妈一句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思啊?敏感的妈妈有点慌,劝我不要这样想。好在我也只是想想而已。如今回首那段黑色岁月,心里不禁感叹:好在我挺过来了!人生有很多不如意的时候,追求的时候前方繁华若锦,而到达时很可能是荒原旷野。承受不了这样的反差,心里的脆弱就会如刺刀捅破那薄薄的外层——由所谓的积极与坚强包裹。

记得讲《阿Q正传》,有个学生跟我辩论其精神胜利法,认为应该大力提倡,原因在于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心理脆弱,及其苛求生活的完美。何不退一步想想呢?自嘲一下又有什么关系?虽然学生的观点有失偏颇甚至有点可笑。但确实是人何必把自己逼往绝路呢?不管出于怎样的原因。

有的人把这归于素质教育的缺失,偶孤陋寡闻,是不是只要好好地实施了素质教育,这样的悲剧就会避免呢?

有人批评中国的赖活哲学,赖活固然不健康,可寻死怕又是一个极端。不论是为什么而痛苦,成本都是极大。绝对的不明智。对这样的人,惟有慨叹,而少同情。

孙时进失职![em1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4 15:14:42编辑过]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以下是引用何立明在2006-11-14 10:01:00的发言:
我感到像老木匠一类教授有责任:人要敬畏没有讲足。没有敬畏生命。

哎,这个东西讲不通哩!

psyzjs :孙时进失职!

我所在学校号称是第一个开办心理咨询的高校,可是能够挽救的生命实在太少。

孙本人就对我叹过苦经:这精神分析、心理咨询是美国人搞出来的,美国人的心思很简单,一说通了就好了,治愈率比较高;而中国人心思太复杂,很难说通,他自己已经都想过了,你一说他想到过的,他马上就不信任你了,觉得你这个太简单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说句得罪人的话,我老是看到,心理扭曲的人摇身一变为心理谘询师、婚姻不幸的人天天在教别人怎么有个好婚姻,俺实在信不过这些家伙。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以下是引用混沌在2006-11-13 19:00:00的发言:

悲哀!社会压力大,更多的人要死于心碎。

以前也有女研究生从留学生楼跳下。有个非洲女孩跟我说:吓死了,你们中国人怎么会这样,自己杀自己,我们那里从来没这种事。

倒也是,听说过非洲有人杀人,有人吃人,自杀的报道确实未见过。[em05]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自杀者一定认为生命并不是最宝贵的。[em05]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发信人: luckyuer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信区: FDU_Law
标  题: 父母在,不跳楼yc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6年11月14日16:39:54 星期二)


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不远游的子女已经很少了,越是老少边穷地区
,越是往发达地区跑。远游没有关系,为了生活,为了理想,父母都能理解。但是跳楼就
不理解了,很多人猜疑背后的原因:爱情?学业压力?其实,没必要去探究。她做出了这
样的决定,而且不是一时冲动,经过长期酝酿才最终“既遂”。我们应该尊重她的选择。
但是,父母亲人如何接受这样的事实?做人不能这样自私。人们常说人生痛苦的三件事:
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少年丧父失去的是依靠,中年丧偶失去的是伴侣,老年
丧子失去是希望。所以如果一定要分出高下,在我看来,还是失去希望最可怕(依靠和伴
侣和希望相比可替代性更强)。她的双亲如何面对孤独的没有希望的晚年.

你有很多烦恼和无奈,有自认为无法解决的难题,你可以放一放,自己看看电影、看看书
、做做运动,等有一天,你就会发现:问题解决了,没有了。没法完成的事就交给时间来
裁决,她会帮你的!真的!

为了父母亲人,请珍爱生命!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同意老木匠。

前些日子纪念海子多少周年,在哪儿看到一张照片,一些热爱海子的人到海子家里去祭奠。看到海子的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坐在海子坟前的镜头,心里难受极了。

人想要自杀可以找到无数理由,活下去只需要一条理由:责任,即使对所有人都不负责任,也要对自己负责任。

除了不可治愈的受到巨大折磨的晚期病人,不同情任何自杀者。

偕隐岂邀名,澹泊实素志。
以下是引用九命星在2006-11-14 19:33:00的发言:

人想要自杀可以找到无数理由,活下去只需要一条理由:责任,即使对所有人都不负责任,也要对自己负责任。除了不可治愈的受到巨大折磨的晚期病人,不同情任何自杀者。

嘿嘿~~不大同意这样两点。

一、“责任”对于生命个体来说是过大过分的担当。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样,生命也不能承受之重。生命是一个个偶然的存在,首先的是生命个体具有不可剥夺的自我生命处置权。

二、自杀者不会需要任何人的“同情”。他们选择自杀本身就是对人类的彻底失望。如果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能够唤起他们生的希望,他们是不会选择自杀的。

他们只是比我们活着的人较早一步实践了生命无意义的价值判断。

[em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4 22:23:38编辑过]

正经人说不正经话,不正经的喜欢说正经话——正经秀快乐

会老木匠的: 虽然自杀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我不认为文化差异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孙教授把复旦的心理咨询搞成这样,我觉得很对不起他的恩师曾先生的.

进一步地说, 什么叫美国人的心思简单? 什么叫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复杂? 根本是缺少操作性定义的表现.现在许多咨询根本是没有把源头上,即现象上的问题搞清楚.

先到这里,最近忙着做实验,回头再说. 我对自杀问题很感兴趣,对自杀干预的失败很伤心.认为这是临床心理学家失职的结果.

[em19]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以下是引用正经秀在2006-11-14 22:2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九命星在2006-11-14 19:33:00的发言:

人想要自杀可以找到无数理由,活下去只需要一条理由:责任,即使对所有人都不负责任,也要对自己负责任。除了不可治愈的受到巨大折磨的晚期病人,不同情任何自杀者。

嘿嘿~~不大同意这样两点。

一、“责任”对于生命个体来说是过大过分的担当。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样,生命也不能承受之重。生命是一个个偶然的存在,首先的是生命个体具有不可剥夺的自我生命处置权。

二、自杀者不会需要任何人的“同情”。他们选择自杀本身就是对人类的彻底失望。如果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能够唤起他们生的希望,他们是不会选择自杀的。

他们只是比我们活着的人较早一步实践了生命无意义的价值判断。

[em04]

一、在自然人意义上,您的理论有一定道理;但人除了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而责任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一部分。抬杠地说,死刑犯就没有“对生命个体的不可剥夺的自我生命处置权”;责任是否过大过分,也因人而异,也有人会因为这担当感到幸福。

二、自杀的原因和动机很复杂,不能完全概括为“对人类的彻底失望,从而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

比如殉情自杀,是失望还是对来世的期望?谁能说清楚呢?

偕隐岂邀名,澹泊实素志。

两周前,全家到大剧院去看了个美国的话剧《晚安妈妈》。进去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得过奖的著名小剧场话剧,可是那内容实在是让人难受:

一个女儿从小有癫痫症,长大后丈夫离开她,儿子又离家出走,她自己回到娘家。她决定乘着自己比较清醒的时候自杀了事。晚上与妈妈交代好一切,最后以“晚安妈妈”结束,进自己房间自杀。她那个有点俗气、当了一辈子家庭妇女的妈妈知道了她要自杀,拼命的要劝阻。

整个话剧就从晚上母女两人开始饭后对话开始,与剧场时间同步,到9点,这女儿就义无返顾的进房间自杀了,她妈妈只好按照女儿的交代,开始打电话给儿子、报警。

看了这戏,心情难受得不得了。——我觉得这出戏试图告诉人们的却是:实际上人们即便是母女、父女,也很难互相理解和沟通。

《晚安,妈妈》是美国女剧作家玛莎.诺曼荣获1983年普利策戏剧奖的作品,也是美国戏剧中不可多见的哲理性剧作。在美国的演艺界,主演该剧的女演员都获得得了众多的荣誉。

  这是一个发生在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这出戏的两位女主角都需要有不俗的表演功力,也可以说是考验话剧演员的一出名剧。在如今的话剧舞台上,看多了浅薄情感戏的观众,通过这部话剧的演出,将会感受到真正的话剧表演艺术魅力。

  女主人公杰西在过去一年里靠药物治疗间歇性癫痫病,逐步摆脱了困扰她思维能力的梦魇,让她能够重新理智地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她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儿子又沦为少年犯,当她思维开始正常时,发现自己又开始面临记忆力的衰退和脱发困扰。她明白自己的疾病曾一度使生命显得如此脆弱和无奈,而且是毫无尊严。杰西不愿依赖于药物或者满足于在食物中生存苟且偷生,她终于下决心用父亲遗留下来的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晚安,妈妈”将是一个终结者的信号,但晚餐前后母女之间经历了一次爱的升华,母亲用了整整一夜来说服女儿珍惜生命。在剧场,剧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与观众的时间一致的,人们仿佛共同经历着一场生存还是放弃的命运之争。在今天,杰西的故事已被演绎成为一种社会弱者的另类生存悲剧。

  制作人:张余 导演:周可 舞美设计:朱嘉君 灯光设计:朱炎

  主演:上海著名话剧演员徐幸、李宗华

  演出剧团:上海现代人剧社

  演出时间:10月30、31日夜19:30

  演出剧场:北京东方先锋小剧场(东单三条8-2号)

  票价:100元

  话剧《晚安妈妈》“玩”的就是对话

  没有音乐、没有灯光变化,只有一个简单写实的舞台,台上自始至终是一对母女絮絮叨叨的对话……曾获美国普利策戏剧奖的《晚安,妈妈》就是这样一台两个人的独幕剧。随着《求证》、《哥本哈根》、《怀疑》等普利策获奖剧目的中文版先后上演,上海观众对这类国外获奖剧目已不再陌生。但这些哲理深刻的严肃剧作,如果存在题材的文化隔阂、欠妥的导演处理,也很有可能使它们失去原有的光环而变得沉闷。对于《晚安,妈妈》这样只靠对话取胜的纯粹话剧,是否更会如此呢?昨天,早报记者在儿艺排练厅看到了该剧的第一次联排,两位主演徐幸和李宗华在近两个小时的对话中,从轻松、绝望到坦然,全剧如抽丝剥茧,最终渐入佳境,看罢人生况味杂陈。

  其实,《晚安,妈妈》的剧情看似十分简单,从头至尾就是一位母亲力图说服决心自杀的女儿活下去。但在两个人的对话中,充满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导演周可说,自己在看剧本的时候,最打动自己的就是女儿杰西的那句台词“妈妈,我还是有自杀的能力的”,这一生活失败绝望到极点的人物,她所有的人生价值就在于结束自己的生命。杰西的故事,已是一种社会弱者的另类生存悲剧。

  这是一出极端考验演员功利的戏。两位演员从头到尾没有下场和休息的时间,按照饰演母亲的李宗华的话:“这戏压根没有人上台把咱俩救下去。”为了把大段大段的台词背下来,两人都差点“神经衰弱”,睡梦里都在担心忘词。联排的时候,因为沉浸于人物情绪太过激动,李宗华泪流满面,几乎说不出话。为此,导演特地关照剧务要让演员在台上随处可以拿到纸巾擦泪。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