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为什么我们总是被感动得羞愧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感动得羞愧
 
 
2006-12-15 16:34:43  大河网 许青安

2006年12月6日新闻晚报发了记者龚星采写的报道《德国青年中国山村支教6年 申请中国籍遭拒》,当天人民网教育频道教育专题栏目转了这篇报道。同日凤凰网凤凰资讯社会频道人间冷暖栏目头条发了《德国青年穷乡义教6载 入籍被拒 黯然离华》。国内许多BBS纷纷转贴甚至波及整个华语BBS,新加坡的狮城生活网站在凤凰网报道的当天就有人转帖。8日笔者百度一下“卢安克”可以找到相关网页约10,300篇,可见人们对卢安克的关注和感动。

  据报导德国青年卢安克因来华旅游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的,卢安克从1999年起只身一人深入中国山村从事义务教育,2001年开始一头沉入广西最穷最偏僻的东兰县坡拉乡广拉村板烈小学。他在一个不通电话不通公路只会讲壮族土语的山村教村童讲普通话、学文化,帮村民犁田、割禾、打谷,为村民设计脱粒机,并将德国家人汇给他的钱用来为当地修路,还教村民改造居住环境人畜居所分开。卢安克曾因未办“就业证”在内地义务教德文被公安罚款3000元,他借住的村屋房东偷走他的钱,他教孩子的方式被官方斥为“不入流”,甚至有人指他是“负有特别使命的间谍”。过去的6年来卢安克就是这样以一人之力深入中国最穷的西部山村从事义务教育,拒绝名利屡遭磨难误解却依然无怨无悔,赢得当地民众的信赖并感动舆论。为长留中国今年8月他申请加入中国籍,因法规所限未果无奈回德。

  我们感动于卢安克的义教事迹却因其入籍遭拒而遗撼,龚星的报道说:“按中国法律,只有在国家一级机构工作4年以上,或为中国做出特殊贡献的外国人,才合乎入籍条件,官方表示‘爱莫能助。’”一个德国青年为了中国贫困山村的教育事业和那里上不起学的孩子,也为了他的教育科学的研究,他做到了我们许多人没能做到的事。67年前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还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中国市场经济的大潮,使主流道德、主流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甚至道德底限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甚至颠覆,外国青年单纯的行动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深深的羞愧.

  记得前俩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俩档节目《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和一个采访美国青年丁大卫的访谈节目。

  美国青年丁大卫志愿到中国甘肃省东乡自治县从事基础教育,丁大卫中文很流利,会讲东乡语,总是把“我们东乡……”挂在嘴边,东乡是甘肃省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全国文盲率最高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信息,东乡族是全国成人文盲率最高的民族,达82.63%。文化程度综合均值,只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程度。。

  中央电视台谈话节目中,我们发现美国青年丁大卫在东乡做的最多的是教授东乡孩子们汉语普通话,而不是英语。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燕升让丁大卫展示他所有的家当,里面竟然有一面中国国旗,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偌大的演播厅里鸦雀无声,主持人问大卫:你怎么会时时将五星红旗带在身边?丁大卫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房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的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丁大卫在节目中提到了他父亲参加老年旅游团来中国看望他,当时他已经在甘肃东乡这个地方了(用他的话说就是,中国最需要教育的地方。)丁大卫到北京接了他的父亲,并陪同父亲完成了一个心愿:当一把好汉。登完北京的长城,他们就一起到了东乡。主持人问:你没有带着你父亲在甘肃转转玩玩吗?丁大卫很可爱的说:“当时我们的学校刚建起来,还没有围墙,我就叫我父亲和他的老同志们帮我们修围墙了。”主持人白燕升笑着说:“你就让你父亲和他的一帮老同志们修围墙??父亲没说你吗?”(台下一片笑声)丁大卫却说:“哦,没有,没有,我父亲他们很高兴,他们都很乐意做这件事情。”

  中青报记者冯玥把丁大卫的事迹写成报道,文章题目是〈面对自己的灵魂〉,文章的最后是这么写的:“夜深人静,睡不着的时候,你的灵魂、你的内心,是会和你说话的,会问你,你究竟为什么而活?不要忽视这个,不要随便吃一片安眠药把这些念头压下去。”说这话时,他的蓝眼睛纯净平和,坐在那张小床上的他,好像拥有整个世界。

  在北京“自然之友”一个活动的告示里是这么写的:“谈教育的话题离不开对中国基础教育面临问题的探讨与实践。然而对于贫困地区,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的现状,我们知之甚少。让我们一起听一听来自西部农村,一个叫东乡的地方的声音;而带来这个声音的,是一个叫丁大卫的美国人。”

  在被丁大卫感动的同时,我感到是那么的羞愧,我们对于自己西部教育的了解是来自一位外国人,我们少数民族的普通话教育是来自一位外国人!我们贫苦小学的围墙是几位美国花甲老人义务完成!

  在丁大卫随身的东西中还有一个笔记本,里面详细记载了各地捐款约10万元的使用情况,无独有偶,在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中支援贫困地区教育的徐本禹也是这样。《东方时空·东方之子》的编导王伟达在前往贵州贫困山区拍摄候选人物徐本禹的支教生活时,真实的记录了这样一个事实:看到徐本禹所在山区学校的简陋,记者留下了自己的1000元钱出差费。结束采访的几天以后,王伟达收到了徐本禹一条短信息:“891元我给学生们订了报纸,剩下的给他们买了文具,发票过几天寄给你。” 王伟达到现在都无法用任何语言来评价这件事情,在他的印象中,面对艰苦环境的徐本禹在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总会露出一脸憨厚的笑容。

  1000元、10万元在我们的巨额贪污受贿案中,是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甚至不明来源的财产连来源都说不清楚, 1000元、10万元却被丁大卫、徐本禹用笔墨来记录,用诚实来传递着爱心,用善举捍卫着人类的希望;在我们国家社会民族面临时代转型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种感动、需要有善良的力量支撑我们;犹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言,照耀我们心灵的一个是我们头上的星光,一个就是我们内心的道德法则;

  我们国家虽然大,但是在卢安克、丁大卫这些外国青年面前应该羞愧难当的.我们国家强大的核心——全民尤其是官员的道德感,还有多少没有被彻底败坏了。

  中国人的内心世界还有多少像这俩个异国青年一样的真实、关爱、无私、阳光、健康?(

这里有卢安克的教育网页:

http://www.jiaoyu.org/

 

     谢谢逍遥,谢谢黄馨,我会把卢安克的书稿贴在我们论坛里,供大学阅读。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这一篇跟前面有点关系,也顶上来看看吧。

我个人是不喜欢这个的,根本就没弄明白状况,搞得人恶心。

卢安克或者丁大卫,他们的出发点首先是自己喜欢,他们在做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事,他们做得开心,你不让他干他还不乐意。他没打算感动什么人,也没打算受苦受难去拯救什么人。

所以你感动的话就自己找纸巾去,不要面对大众煽情。这里的问题还是:我们把自己的价值观硬往人家身上套,就跟乌龙茶不许他女儿收人钱一样。

而且这种情煽得越多,人越虚伪。我们应该好好地去理解这些人的价值观,未必一定要学他,但一定要明白。

     呵呵,西凤酒建议我们要好好理解这些人的价值观,但没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去理解。明白了以后呢?是为了在明白以后不再感动地掉眼泪然后傻不拉几地到处掏纸巾?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这个道理太简单了,不用之前之后的搞那么复杂。

引一段上文:丁大卫在节目中提到了他父亲参加老年旅游团来中国看望他,当时他已经在甘肃东乡这个地方了(用他的话说就是,中国最需要教育的地方。)丁大卫到北京接了他的父亲,并陪同父亲完成了一个心愿:当一把好汉。登完北京的长城,他们就一起到了东乡。主持人问:你没有带着你父亲在甘肃转转玩玩吗?丁大卫很可爱的说:“当时我们的学校刚建起来,还没有围墙,我就叫我父亲和他的老同志们帮我们修围墙了。”主持人白燕升笑着说:“你就让你父亲和他的一帮老同志们修围墙??父亲没说你吗?”(台下一片笑声)丁大卫却说:“哦,没有,没有,我父亲他们很高兴,他们都很乐意做这件事情。”

这个事情说明什么,其实就是这帮美国的老头老太在中国旅游期间,干了一件修围墙的事,开心死了,那也是玩啊。对于他们来说,这比跑到桂林去化188块看个印象•刘三姐要爽多了。人造原生态和修围墙比,感觉如何?

但我们偏偏就要给他们造概念:啊呀不得了了,道德啊,境界啊,国际主义啊,高尚的人啊,纯粹的人啊,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啊。感动去吧,找纸巾去吧。

我说的明白就只是明白,明白人家的心态究竟是怎么样的,然后我们可能就会知道,其实人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如果我的国家让我衣食无忧、让我病有所医、让我老有所养、让我的孩子将来不担心高额的学费和找工作、买房子等问题,那我立马去援助非洲难民。
俺是灭绝师太
大卫能够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己的精神需求,人只有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才会追求精神上的东西。大卫不是在恩赐,他是在获取。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能够满足他这一精神需求,他应该感激咱们。
俺是灭绝师太

问题是物质的要求有多少?要满足怎样的物质要求才追求精神上的东西?
大卫要感谢的只会是生活。
最后的几句话让人觉得难受。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以下是引用伊来在2007-1-1 20:57:00的发言:

问题是物质的要求有多少?要满足怎样的物质要求才追求精神上的东西?
大卫要感谢的只会是生活。
最后的几句话让人觉得难受。

可我觉得比这更难受的是把大卫的行为看成一种施舍而让我们感激涕零。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7-1-1 10:16:00的发言:
大卫能够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己的精神需求,人只有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才会追求精神上的东西。大卫不是在恩赐,他是在获取。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能够满足他这一精神需求,他应该感激咱们。

呵呵,“他应该感激咱们”,这么想又太过分了,看起来像是在取笑我说的那些话了。

感激还是应该的,毕竟人家帮了我们的忙,这是个礼节问题。但感动是自己内心的事,真觉得感动也不是坏事,就怕煽出来的感动。

“问题是物质的要求有多少?要满足怎样的物质要求才追求精神上的东西?”——到底要多少啊,以前王大地说:给你一个亿,够不够?

所以不要说:“如果我的国家让我衣食无忧、让我病有所医、让我老有所养、让我的孩子将来不担心高额的学费和找工作、买房子等问题,那我立马去援助非洲难民。”帮人也要讲条件的吗?力所能及的事就可以做,行善会让人很开心的。

但中国人好象总觉得,我行善应该你感动。你行善的是时候,别人是不是感动,其实跟你无关的,关键是你自己要开心。台湾大地震,让你捐1000块,你觉得很心疼,那就不要捐。捐个20块,心里很坦然,那就捐20块。

我一直想骂乌龙茶的就是这一点:施舍是你自己的事,不要管那个乞丐是不是在骗人。行善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别人,是帮自己。

一个结论被拖的太长,或者一个分支被扯的太远,就会有所谓的" 难受"或"想骂"了.
有的时候会误解,大概是没能全面了解.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呵呵,西凤酒,没有感动,哪来的感谢?

    施舍怎么能只是自己的事?你的意思是,施舍的目的应该是图个心里乐?要想心里乐,办法多着了,为什么非要去施舍?施舍,就是在帮助人,你帮助一个不需要你帮助的人,还有什么可乐的?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没有感动,哪来的感谢?”——这话很有仪式感啊,跟格言一样。教师通常都是这么糊弄学生的吧?

感动和感谢,是有这样的因果关系吗?我今天走在大街上,忽然找不着北了,向人问路,人家告诉我怎么走,我听明白了,然后谢谢他。你觉得这里面有感动,那就扯淡了。

反过来说,让人感动的事情也未必就要感谢。你看了一部电影,《黑暗中的舞者》,这个女人好可怜,给儿子看病的钱让房东偷了,结果在法庭上所有的证据都证明是她抢钱杀人,最后给绞死了。感动啊,眼泪哗啦哗啦的。然后感谢谁呢?感谢盗版?

没有共产党,哪来新中国?孩子们从小就让大人给糊弄傻了。

    我最近一段时间可能上不了网了。现在是在单位给你回复。

    “没有感动,哪来的感谢”,这是就感谢丁大卫、卢安克而言。你不是已经看到,按金秋的意思,他们还应该感谢我们哩。

     你说了半天,不外乎是说,存在着没有感动的谢。我不否认这点,但必须说明,那是礼节性地说了声谢谢,你还少了一种谢,存在着讽刺性地说声谢谢。再想想,那是感谢?别说我玩文字游戏,这方面你是高手。我的意思仅仅是,如果没有感动,谢可以是虚假的、伪善的、甚至是恶意的。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7-1-3 13:17:00的发言:

    我最近一段时间可能上不了网了。现在是在单位给你回复。

    “没有感动,哪来的感谢”,这是就感谢丁大卫、卢安克而言。你不是已经看到,按金秋的意思,他们还应该感谢我们哩。

     你说了半天,不外乎是说,存在着没有感动的谢。我不否认这点,但必须说明,那是礼节性地说了声谢谢,你还少了一种谢,存在着讽刺性地说声谢谢。再想想,那是感谢?别说我玩文字游戏,这方面你是高手。我的意思仅仅是,如果没有感动,谢可以是虚假的、伪善的、甚至是恶意的。

   

 

大卫在帮助我们的过程中得到了乐趣,为什么不能感谢我们呢?大卫如果没有被我们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所感动,他就不会来这里义教.有了感动,自然就要感谢,这不也符合你的逻辑么?[em07]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西凤酒在2007-1-2 3:53:00的发言:

所以不要说:“如果我的国家让我衣食无忧、让我病有所医、让我老有所养、让我的孩子将来不担心高额的学费和找工作、买房子等问题,那我立马去援助非洲难民。”帮人也要讲条件的吗?力所能及的事就可以做,行善会让人很开心的。

 

帮人当然要讲条件!比如你现在要我去贫困山区义务支教6年,我肯定做不到。因为我还有孩子要抚养。这对大卫来说是“力所能及”,可对你我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谈。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西凤酒在2007-1-2 3:53:00的发言:

感激还是应该的,毕竟人家帮了我们的忙,这是个礼节问题。但感动是自己内心的事,真觉得感动也不是坏事,就怕煽出来的感动。

 

感激也好,感动也好,我觉得这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没有应该不应该之说。我羡慕大卫,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也可以对他由衷地说声谢谢,但是如果有谁觉得我“应该”感激涕零甚至羞愧,那对不起,我做不到。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7-1-3 13:46: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7-1-3 13:17:00的发言:

    我最近一段时间可能上不了网了。现在是在单位给你回复。

    “没有感动,哪来的感谢”,这是就感谢丁大卫、卢安克而言。你不是已经看到,按金秋的意思,他们还应该感谢我们哩。

     你说了半天,不外乎是说,存在着没有感动的谢。我不否认这点,但必须说明,那是礼节性地说了声谢谢,你还少了一种谢,存在着讽刺性地说声谢谢。再想想,那是感谢?别说我玩文字游戏,这方面你是高手。我的意思仅仅是,如果没有感动,谢可以是虚假的、伪善的、甚至是恶意的。

   

 

大卫在帮助我们的过程中得到了乐趣,为什么不能感谢我们呢?大卫如果没有被我们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所感动,他就不会来这里义教.有了感动,自然就要感谢,这不也符合你的逻辑么?[em07]

       感谢是因为感动,但不是所有的感动都必然导致感谢。有一种感动,不是因为别人有恩于我们,而是因为那人人格的高尚和伟大。这时不存在谢。大卫被孩子们感动,不是因为孩子们有恩于他,而是因为孩子们的纯真。这才是我的逻辑。

      另外,有乐趣与有感动也不同。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感动与感谢,真是个好话题,仔细想想,夹缠之处还真不少。

大致上讲,感动诉诸心灵,心灵却有游走无绪的特征,难以捕捉,甚至难以归类。使我们感动的,未必都有值得感动的理由,或者说,所谓理由,只对感动者自己成立,不足为外人道。山岛由纪夫小说《金阁寺》里的主人公,性喜纵火,当火光在美丽的金阁寺上燃烧的时候,纵火犯的内心产生一股强烈的感动之情。——的确,那就是感动。那就是感动之一种。感动,有可能出于某种莫名状态,这导致我们会为某些说不上道理的东西而感动。

至于感谢,通常总得有个具体的对象,或事件。相比较感动,感谢要具体得多。通常,感动源自心灵,感谢则是一种行为。感动必然是自发的,感谢则不完全是自发的。亲友给孩子压岁钱,家长在一边吩咐:“快,谢谢叔叔。”孩子说了:“谢谢叔叔。”这声谢,当然未必自发,甚至有些强迫的因素。自发的感动,也未必不能受到诱引(换个词则叫煽动),区别在于,我们可以怡然接受艺术煽动,对于政治煽动则非常反感。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对青年男女在船头迎风而立的镜头,明摆着是一种露骨的煽情,在那样一个季节,在如此高纬度的北大西洋上,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但大家被煽动得心甘情愿。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7-1-3 13:50:00的发言:
帮人当然要讲条件!比如你现在要我去贫困山区义务支教6年,我肯定做不到。因为我还有孩子要抚养。这对大卫来说是“力所能及”,可对你我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谈。

你这是本末倒置啊。不是说先定个目标,看看自己能不能做。而是先看看自己有什么条件,然后去做自己能做的。所以即使帮人要讲条件,那条件也是你已经拥有的。对你来说天方夜谈的事,当然不是你力所能及的,肯定做不到的事,那就肯定不要去做。我们就是老想着去做肯定做不到的事,所以人都傻掉了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7-1-3 13:17:00的发言:

    我最近一段时间可能上不了网了。现在是在单位给你回复。

    “没有感动,哪来的感谢”,这是就感谢丁大卫、卢安克而言。你不是已经看到,按金秋的意思,他们还应该感谢我们哩。

     你说了半天,不外乎是说,存在着没有感动的谢。我不否认这点,但必须说明,那是礼节性地说了声谢谢,你还少了一种谢,存在着讽刺性地说声谢谢。再想想,那是感谢?别说我玩文字游戏,这方面你是高手。我的意思仅仅是,如果没有感动,谢可以是虚假的、伪善的、甚至是恶意的。

   

原来感谢可以分为虚假的、伪善的、甚至是恶意的,这还没包括礼节性的和感动性的。呵呵,您真不愧是写教科书的专家,我又长见识了。
那么感动又可以分为几种?
比如上面帖子里这样一段:“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燕升让丁大卫展示他所有的家当,里面竟然有一面中国国旗,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偌大的演播厅里鸦雀无声,……”
最后的“鸦雀无声”,我想我们有理由认为“现场的观众”是被感动了。那么这样的感动属于哪种类型?教科书上是怎么说的?或者如果书上还没有,您打算怎么写?
按照教科书式的专业说法,是不是这样:我认为这属于糊弄性感动。周老师在前面说,电影里有一种煽情性感动,影视不分家,是不是可以认为这个也是煽情性感动?

    老西,你的思维经常在逻辑上卡壳,所以古怪问题特别多。

    首先,我没有说过感谢可以分为虚假的、伪善的。请注意,我说的是“说声谢谢”这种行为——可以是礼节性的,还可以是讽刺性的,这两种谢都与感动无关,因此不属于感谢。什么叫感谢?一共就两个字,可你只看到后一个字,是你的眼镜度数不够了,还是过早进入老年什么症的?

    其次,你举丁大卫在中央电视台上让观众感动的那一幕,意思不就是说,在那时,感动并没有兑现为感谢吗?有没有看我在19楼回金秋的贴子?我确实有这个意思,不感动,就不存在感谢,但我没说过,只要感动,就一定感谢。你问了那么长一个问题,跟我有什么关系?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呵呵,我的逻辑现在已经很少卡壳了,至于“过早进入老年什么症”,那更是想都别想,毛主席才会得这种病,我哪有这福气。
你前面说我是玩文字游戏的高手,其实我只是喜欢游戏,你才真的喜欢在文字上琢磨。什么感动、感谢、引起这个、导致那个,絮絮叨叨,跟老太太一样。现在又要把“感谢”两个字拆开来讲,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夸你了。拆字是大学问啊,国学里的尖端技术,现在国学这么热,真不能不敬重您。
怎么回复你真是个问题,前面我说了个“想骂”,就有朋友出来点我一下:有的时候会误解,大概是没能全面了解。我觉得了解还算了解,就是不大适应这里的气氛。

我一点都不想质疑你的逻辑,真名人都知道,逻辑能力是你的强项。我不过就是把你的话拉出来,然后往下说事。但你总是盯着你说过的话,就怕别人说你错了。这不好,这是轻微自恋的症状。

其实我在前面就说了两个事:一个关于糊弄,一个关于丁大卫的国旗。

先说丁大卫。因为比较巧,我们公司这些天正跟央视合作做个东西,关于评选什么年度人物。这个东西搞得我特烦,什么年度人物,一上了媒体就净扯淡了。看看往年的当选人,居然还有现在在牢里的。名单打出来一看,这个人被抹掉了,就像从来没生出这么个人来一样。我想:至于吗?这是林彪的待遇啊,他够格吗?但这是央视的要求,没办法,央视太大牌了。况且现在是和谐社会,当然要把不和谐的东西干掉。

央视罗副台长说了,做这个年度人物的目的,“是要让人们更多的更长久的感动。”可见他们做节目的目的就是要给观众造一点感动。按你的分类法,大概可以称之为制造性感动。

所以,我说丁大卫包里的中国国旗是糊弄性感动,不仅因为我现在知道这种感动是制造出来的,而且我质疑中国观众的集体无意识。试想一下,如果有个中国人在美国做类似丁大卫的事情,他的包里也有一面美国国旗。他在央视的演播厅里打开这面国旗的时候,中国观众会怎么样?会感动吗?不会。不骂他卖国已经够厚道了。所以,我觉得中国观众的这种感动是很吊诡的。

再来说糊弄。

“没有感动,哪来的感谢?”我说这话很有仪式感,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中长大的。我刚懂事的时候,就知道“没有共产党,哪来新中国”;我念书的时候老师说“没有苦,哪来甜”;再大一点,工作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里说“没有锅里的,哪来碗里的”(之前可能还有“没有光荣妈妈,哪来英雄儿女”、“没有引蛇出洞,哪来阶级敌人”等等吧,我不是很清楚)。

这种话语非常强势,它背后其实有专政的力量在支撑,它是要让人觉得就是这个道理了,不用往下再想了,盖棺论定了,这就是真理,终极性的。它的目的是不允许个人的思考。

这种语境下,人不仅会因长久的不思考而丧失思考的能力,还会产生思考的依赖。那就是一旦允许你思考了,人反而不知所措。他不会思考了,他需要有人想好了,塞一个现成的东西给他。他想感动的时候,不知道该为什么感动,于是就有人做一个。丁大卫的国旗就这么被做了出来。

我承认,丁大卫真的很让人感动。但问题是,我们是真的感动吗?

了解足够了,适应就太象回事了.
现在反而怀念起那个让人到卫生间自虐的人了。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西风酒有句话说得挺对:轻微自恋,范围还可以再扩大些。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以下是引用西凤酒在2007-1-8 3:56:00的发言:
呵呵,我的逻辑现在已经很少卡壳了,至于“过早进入老年什么症”,那更是想都别想,毛主席才会得这种病,我哪有这福气。
你前面说我是玩文字游戏的高手,其实我只是喜欢游戏,你才真的喜欢在文字上琢磨。什么感动、感谢、引起这个、导致那个,絮絮叨叨,跟老太太一样。现在又要把“感谢”两个字拆开来讲,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夸你了。拆字是大学问啊,国学里的尖端技术,现在国学这么热,真不能不敬重您。
怎么回复你真是个问题,前面我说了个“想骂”,就有朋友出来点我一下:有的时候会误解,大概是没能全面了解。我觉得了解还算了解,就是不大适应这里的气氛。

        你是要么不发言,一发言就是连着三篇,而且内容丰富,每个主题都不同。我只能一个个回了。不能说我不重视吧?

       这个回复就说真名的气氛。我觉得真名很宽松、气氛很和谐呀。你看,你都可以跑到厕所里去抽我的耳光,而我依然是笑脸相迎,你还不够自由吗?有自由就应该觉得很宽松,对不?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以下是引用西凤酒在2007-1-8 4:34:00的发言:

我一点都不想质疑你的逻辑,真名人都知道,逻辑能力是你的强项。我不过就是把你的话拉出来,然后往下说事。但你总是盯着你说过的话,就怕别人说你错了。这不好,这是轻微自恋的症状。

其实我在前面就说了两个事:一个关于糊弄,一个关于丁大卫的国旗。

先说丁大卫。因为比较巧,我们公司这些天正跟央视合作做个东西,关于评选什么年度人物。这个东西搞得我特烦,什么年度人物,一上了媒体就净扯淡了。看看往年的当选人,居然还有现在在牢里的。名单打出来一看,这个人被抹掉了,就像从来没生出这么个人来一样。我想:至于吗?这是林彪的待遇啊,他够格吗?但这是央视的要求,没办法,央视太大牌了。况且现在是和谐社会,当然要把不和谐的东西干掉。

央视罗副台长说了,做这个年度人物的目的,“是要让人们更多的更长久的感动。”可见他们做节目的目的就是要给观众造一点感动。按你的分类法,大概可以称之为制造性感动。

所以,我说丁大卫包里的中国国旗是糊弄性感动,不仅因为我现在知道这种感动是制造出来的,而且我质疑中国观众的集体无意识。试想一下,如果有个中国人在美国做类似丁大卫的事情,他的包里也有一面美国国旗。他在央视的演播厅里打开这面国旗的时候,中国观众会怎么样?会感动吗?不会。不骂他卖国已经够厚道了。所以,我觉得中国观众的这种感动是很吊诡的。

      央视善于制造感动,这个我信。前几年有个叫倪萍的,因为善于在主持节目时制造感动,深受观念的爱戴,所以,你说我们的感动很吊诡,我也信。我想再发挥一下,国人的情商是比较低的。据说心理学界对情商这个词有争议,我也觉得有些诡,但用在这里很合适。以感动为例,该感动的时候不感动,不该感动的时候乱感动,这就是低情商的典型特征。不过,这不应该怪大卫。你的意思好象是,大卫和央视合谋造假,我不敢说没有这种可能性,但我希望不要有这种事。这大概也是低情商的一种表现(指我的希望),但这也不能怪我。因为假的东西见多了,不免会对真的东西抱有幻想。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