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师生之间不存在什么“恩”

 ■吴非
http://wenhui.news365.com.cn/bh/200612/t20061217_1218580.htm


    
学生寄贺卡来,依着旧例,说了些美好的话,我理解他们的一片真心,但是对他们花费精力来表达心意感到没有必要。我一向认为,中国人逢场作戏地说点恭维话,即使是种客套,也是为图个吉利,于人于己,都说得过去。不在意别人是否领情,只怕礼数不到,这是一种谨慎的为人,无可厚非。但是也因此就有了令人不堪的繁文缛节,让人感到活得真累。比如这送贺卡,纯粹已经是个形式,况且贺卡上面印的那些祝辞,也免不了一片虚情假意,教师节那天,刚入学十天的学生送来贺卡,上面写的竟也是师恩难忘

    
这样说会不会伤及孩子?是不是言重了?我想,总得说一说了。我们中国,许多不错的事最终被弄成陋俗滥俗,往往也在于人们一团和气的熏染。

    
我们中国的语言是做文章的语言。从懂事开始,便知纸上写的,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未必要画等号。比如,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一句让我这种教师吃不消的套话。旧时说为父,意指在感情上要像儿子对待父亲那样恭敬,并非含有经济上供养的意思。然而,如今做父亲的该有多累?接连好几年,每到秋季都听到有父亲为子女筹学费而活活累死的事。可见终生为父未必是什么幸运事,责任大矣哉。也有同行对我说过学生在校如何依赖教师,而上了大学便视教师为路人。鲁迅当年侍候学生,替学生拎了鞋上街去补,补好了送回来,学生还嫌他动作慢,我想那学生一定是不见外,把他当亲爹爹嗔怪了。我们好多同行之所以会有失落感,可能恰恰在于那种弄错了关系,始乱终弃。说,是本当该是师生,结果弄得像父子哥们。而仍旧是汉语的丰富性,孝子一词,既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也可以理解为动宾结构的。

    
学生毕业上了大学,来看我,我常推说没有时间接待。虽然我还没有忙到连说二十分钟话的时间也没有的程度,但是我实在不愿意多说,我实在太累。我累经常是因为教学工作不顺利,教学工作不顺利往往是因为学生不肯学、不配合。比如,上课时他明明知道教师在等待参与,他就是不发言;明知星期一要交作业,他偏要拖个三四天,弄得老师来不及批改……因为他们不愿意出该出的力气,就逼使我得用尽全部精力。这样,我的情绪坏了,身体也垮了。老师的身体垮了,学生这时会认为老师还是不错的,能想起老师的一些好处;与此同时,他又想到,无论如何,今后不要当教师,择偶时如对方是教师,他(或她)就要犹豫了。

    
有时我会很悲观地想:这个世界上的确不可能有多少真正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或曰知我者,二三子,这意思就是你喜欢的人不会多,也不可能多。你何必要太在意学生的看法呢?就我而言,我认为教书是一件适合我的工作,是一件我喜欢做的事。既是喜欢的事,那么如何做,自然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更不会把别人的赞扬或贬低太当回事。

    
每次听到学生赞扬教师无私奉献,心里就很难过。难过的不仅仅是教师成了人们心目祭坛的牺牲,也在于发现青年没有明白职业和责任感的关系,不知道关心教师,关心他人。甚至,还有人一天天地变得虚伪,善于利用别人。在中国,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不会考虑去读师范院校,但是这些学生在学习阶段却非常重视各种社会关系。

    
故而,我们得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其实,教师学生之间不存在什么。说有恩,无非是一方过多地付出而所入菲薄,做了一件世上的人不愿意做,乃至于学生的父母都无力做到的事,如救死扶伤之类。国民教育由国家投入,以启蒙昧,利在民族,教师受雇于国家,服务社会,用当今通俗之说,得由纳税人供养,按劳取酬,理顺了这层关系,就可以不去谈什么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太在意那些赞辞的有或无,真或假了。

我此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死在自己学生手里,谢谢楼主帮我勾出了这句话.[em05]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教师是一份职业,纳税人交了钱,老师领了薪水,所以学生上学心安理得,这是对的。

不过,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让孩子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和技能,缩短自我摸索的时间,是一种福利,是一种投入少产出高的投资,一个全名都是大学生的社会和文盲居多的社会,生活水准完全不一样,从这点看,教育行业、教育制度、教师都是对个人有恩的客体,怀有感恩心态是好的,也是有道理的。

感恩心态是一种境界,没有感恩也不是不对,例如父母养儿育女也是应该的,母爱是一种动物本能,但是一般人类社会都基本要求感恩父母,如果把感恩扩大,老师是首当其冲的,其他的警察、公共汽车驾驶员、卖菜的、理发的等等,只要为你服务,都是可以感恩的。

参加交流

我觉得,学生对教师怀揣一定的感恩之心,对学生是有利的;教师不把学生的感恩放在心上,不把来自学生的感恩视为天经地义,对教师也是有利的。

当然,我坚决反对那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态度,首先,这是一种过于明显的虚伪:把一桩无人可以做到的事整天挂在嘴边,还不是虚伪吗?真要细究,我只能说:这是一种光明正大的虚伪。其次,如此大恩,别说感恩者会背负沉重大山,受恩者同样吃不消。过于隆重的酬谢,其实也是一种骚扰。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在旧时私塾里,还略有几分道理(只是涉嫌夸张而已),在现今正规化、规模化的教育体系里,早就不复存在了。

如果教师奉行“灌鸭式”教育,那么,教师视学生为“鸭”!

如果教师追奉“启蒙式”教育,那么,教师视学生为“子”。

教师眼里是什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什么。

即便是现代产业背景下的教育之道,也有教与学之间的“恩情”关系,这没有什么奇怪的。

“资本”会“异化”人际关系,但人对资本的占有与消费权利是人性自主的证明。

用真名讲真话。。。我怀疑 用马甲玩丑话。。。我理解 用真名说慌话。。。我见证 以真理的名义。。。我祈祷

    感恩如果是学生自发的感情,不能说有什么不好。一者,学生有感恩教师的自由和权利,即便有过的成分,只要是一份真情,旁人不好说什么;二者,如果教师的人品当得起“恩师”的待遇,则师恩如山之情是不可亵渎的。

    但主贴是从现代师生关系讨论这个问题,不是从学生个人情感的角度。因此言外之意,应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本质。从这个角度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观念预设了某种不平等,它暗示学生应当把老师贡起来,而老师可以像使唤儿子一样使唤学生。旧时这被视为理所当然,是因为老师就是授业恩师,授业相当于提供饭碗,叫人怎么吃饭,此恩想不重视都不行。今天,教师拿工资吃饭,学生交钱上学,这首先是一种交换关系,其次,教书就是教书,什么也不保证,不存在教书以外的恩情。

    海上笑笑生说:“教师眼里是什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什么”。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照这个说法,师生关系是由教师决定的。这话有些道理,但只能从师生个体关系上去理解。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我总觉得,楼上各位说的话,不如我沙发坐得爽快!

[em04]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用感恩一词来概说对老师的感情有点言重了,我认为。用好感、谢意一词比较恰当吧。

教书是一种感情交流,无论什么样的学科。在文科班上,这种感情比较外露也比较浓郁,在理科版上则有些隐性吧。当然,如果教师期望学生对你有一种感恩的态度,我觉得特别不自然、不纯粹。美好的事情多是发生在可遇不可求之时。

以下是引用边走边唱在2006-12-25 20:08:00的发言: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用感恩一词来概说对老师的感情有点言重了,我认为。用好感、谢意一词比较恰当吧

确实如此!

比如俺当年大学里口无遮拦,不少案底在辅导员手里。后来考研外调时就有一个“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甚多”的结论,招生单位立马就不要了。后来再考现在这个学校,俺的导师拉了政治领导到学校当局据理力争,终于使俺得到一个入学的机会。

这就是特殊的恩情了,这就是俺一辈子要牢记的恩情。

都叫感恩,那么如何来形容这样的情感哩?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人可能对某一个老师怀有比如老木匠说的这种感情,我想,这也可能同挚友之间的情谊差不多,只适用于个体,而不是针对普遍的老师这个职业。要不然的话,人一生应该称老师的多了,就如同称朋友的多了,特别感情的却很少很少。
每个人心中的感情只有每个人自己知道。
学生心中的感恩也好,感谢也好,对他是属于自己的财富;
教师,为自己的所为满意就足够了。
我只为课堂上学生眼中的亮光而愉悦,我也似乎只在课堂上与他们共在。
我希望,课堂之外的亮光能够更持久、明艳,也只为照亮自己。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这个话题的确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

如果将旧式私塾(或家教)转移到学校来考察,那么,知识资本的产业化需求构成了纯粹的商品市场环境。

教与学的基本关系,也只是一种知识交易的过程。

教师职业可以理解为个体对其知识资本的买卖关系,这点和将知识转化为产品制造的企业环境完全相同。

新东方的上市奇迹,可以证明这一点。(尤其是神奇的英文考机的教学经验。)

但人类本性的呈现,仍然是多元化的现象,教师要心启神明地沿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师道”恩情,也是一种现实的努力。并且,这种努力的结果,恰恰又证明了人性对资本异化的征服。

用真名讲真话。。。我怀疑 用马甲玩丑话。。。我理解 用真名说慌话。。。我见证 以真理的名义。。。我祈祷
现在的老师也不求什么恩不恩了,抢到钱为最高原则.我儿子的班主任为了拿几个回扣一再威逼他们买这买那,我儿子都给他们起外号了,什么一号冷面杀手二号杀手,背地里对他们是直呼其名,不以某老师称呼而是某某某某.我儿子说了谁敢跟他们亲近啊,跟母老虎似的.话虽难听,但老师的尊严被她们自己毁的是荡然不存了.
以下是引用伊来在2006-12-25 21:53:00的发言:
教师,为自己的所为满意就足够了。
我只为课堂上学生眼中的亮光而愉悦,我也似乎只在课堂上与他们共在。
我希望,课堂之外的亮光能够更持久、明艳,也只为照亮自己。

深有同感!!!

[em17][em17][em17][em17][em17][em17][em17]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学生如林中鸟,教师如驯鸟人,学校当局如林子看管收费人。

作为教师,你付费入了林子,驯鸟可以,驯好了是你尽了天职;赏鸟也可以,师生交流,趣与谊都可审美,恩则不可强求;打鸟却不可,拔鸟毛也不可,拔与打便违了法。你与鸟的下界是交易关系,你与鸟的上界是友谊关系,你与鸟的上上界是师恩。如何处理好这前两层关系,是师生双方的事。处理好下界一层关系,利己不损人;处理好上界一层关系,利己利他;真正达到了师恩的上上界,互惠利他的平方或许不止,极稀缺;两层关系都处理不好,可能不利己还损人,有了负的外部性。历史地看,人我之间,交易是恒久的,友谊与恩未必持久。所以,友谊与恩难得而珍贵而不确定,底线以上的人们,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期望越高,越易失望,所以易起争议。

争议的底里,在于各自没有共同的理论基准,语言又多歧义,想深刻也难。方法论与必要的知识共识,在这里或可派上用场。

各位教师,你们的言论印证了你们的职业,你们的行为印证了拙见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9 4:21:57编辑过]

     乘你没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以前,我来赞一个:高见!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做到了,但快下岗了

呵呵

流年里,期待你不变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