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女人、友谊、爱情、婚姻

                               女人、友谊、爱情、婚姻

 

女人既是女,又是人

 

男人对女人的看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只看到人,没看到女;另一种是只看到女,没看到人;还有一种是既看到女,又看到人。

 

我的观点是第三者。(开个玩笑,此第三者非彼第三者也.)

 

只看到女,没看到人的男人把女人当作泄欲和生育的工具,而没有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同类,没有看到她们也有思想,也有自己的人格,不承认她们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男性。这一类男人可以归纳到“女性蔑视主义者”里面去。由于传统文化的劣根性,中国的大部分男人都属于这个群体。这种现象不只是在中国存在,在欧美的文明世界,部分顶级的文化名人也属于这个群体。

 

你是一个奴隶么?那么你不能有友谊。你是一个暴君么?那么你不能有朋友。

很久以来,女人身上藏着一个奴隶和一个暴君。所以女人不了解友谊,她只了解爱情。

在爱情里面,女人对她所不爱的一切常怀有偏见和盲断。在女人的自觉的爱情里面,在光明之旁,常伴有巨变、闪电和黑夜。

女人还不能理解友谊,她们永远是猫眯,是鸟儿。或者最好的说法,是母牛。

 

以上是著名的哲学家尼采对女人的评价,为后来的女权主义者所不能原谅。

 

“你要去女人那里么?请带上你的鞭子!”

 

这一论断,使他成为臭名卓著的女性蔑视主义者,至今为人所诟病。

 

除了尼采,拜伦也毫不示弱,作为文明世界的绅士,他在这方面的作风,和中国古代的皇帝已经很像了:

 

女人啊,把她们拖进来吧;女人啊,把她们拖出去吧。

 

这就是有名的〈〈唐璜〉〉情结。为女权主义,为大大女人主义者胡因梦所不能容忍。

 

叔本华蔑视女人就不用说了,他和拜伦一样。现在我们追究他们蔑视女人的原因,他们两人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和母亲长期的不和。一个男人出生以后最重要的第一个女人是他的母亲,如果和母亲不和睦,那是很不幸的,这会影响到他对所有女人的看法以及全世界的看法。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是这样的一个很不幸的人,他的母亲和自己的叔叔通奸,把自己的父亲杀害了。让我们看看这位在文学史上始终光彩照人的丹麦王子是怎样评价他的母亲的:

“弱者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你已经上了年纪了,也该收敛了!如果一个中年妇女还要思春,少女又何必要守童贞呢?”

 

这也许是文学史上,儿子对母亲最大胆也最委婉的责备了,这真是石破天惊的一刻。看看这位母亲是如何回应儿子的责问的:

 

  “你让我看见了自己的心里有好多污点,洗都洗不干净。”

 

这是母亲向儿子忏悔,很让人感动的忏悔。

我想正是由于母亲的忏悔,所以才拯救了哈姆雷特的灵魂,使他不至于像拜伦和叔本华那样在蔑视女性的道路上走的那么远吧。

拜伦和叔本华蔑视女人比较好理解,尼采蔑视女人又是什么原因呢? 求婚的失败和他性格的羞怯可能是重要的原因。

根据他的情人莎乐梅回忆:

 

尼采的双手纤细柔美如女人。为人也温和如女人。他显然"富有柔性的表现。

 

对于他的鞭子一说,英国作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嘲笑他:实际上,十个女人有九个可以把尼采的鞭子拿开,而尼采自己也知道,所以,尼采只是用不友好的言论来聊以自慰他的受伤的虚荣心而已。

“Forget not thy whip”——but nine women out of ten would get the whip away from himand he knew itso he kept away from womenand soothed his wounded vanity with unkind remarks。)

 

求婚的失败和初恋和失败都有可能造就这样的人,作家周国平认为法国作家莫伯桑歧视女人,是由于屈辱的初恋,我认为是合理的。

台湾大作家李敖也发表过很多批评女人的言论,追其根由,与他初恋的失败,罗姓女友的离去也有很大关系。

以上那些名人歧视女人都是可以找到原因的,不必惊讶,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为无数女性读者所喜爱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也暗地说过女人的坏话:

 

要我说出对女人的真实的看法么?我会先把一只脚踏进坟墓,然后再说,说完以后我就钻到坟墓里面去。

 

对女人的真实的看法,只有钻到坟墓里面才能说,肯定不是什么好话了。

 

萧伯纳说出了其中的苦衷:一个男人只要他的母亲或者太太还活着,他是不可能说出对女人的真实的看法的。

 

只看到女不看到人,是对女人的侮辱;如果只看到人,没看到女呢?我认为这也是对女人的侮辱,程度上更甚于前者。

这种男人把女人看成是和自己一样的男人,而不注意到她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和男人的差异,把女人当男人对待。

极端的女权主义者往往会走上这样的观点。49年以后,中国倡导的女权,其实就是这种变态的极端的女权。女人的“女”字被抹杀了,只剩下人。对女人也不称呼“女士”“小姐”,而带之以“同志”。让城市女人下放到农村去耕地、收割、喂猪、插秧、运粪。

 

这是女性的光荣,还是男性的耻辱呢?

 

这种男人过度地拨高了女人,强调了女人作为母亲的强大的一面,而忽视了他们作为女儿弱小的一面。法国思想家卢梭称呼他的女友华伦夫人为妈妈,只因为她比他大8岁。

克拉克-盖博和加里-格兰特那样的男人会耻笑他的。

把女人过度地拨高,强调她们的母性忽视了他们的女性,不仅伤害了女人也伤害了男人。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强调母性,压抑女性,只有老娘,没有小娘。婆婆压抑媳妇,媳妇成为婆婆之后再去压抑媳妇,如此恶性循环,摧残了女人的天性,也使中国男人深受俄狄普司情结的迫害,在精神上永远长不大。

在这样的思维之下,母亲都把儿子当成儿童,看不到他们将来会成为顶天立地的男人,不注意培养他们的勇气和独立。

欧美的儿童和中国的就不一样,欧美的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子和中国的也不一样。

中国的儿子走路跌倒了,马上号啕大哭起来,母亲马上上来哄他,直到不哭为止。欧美的呢,如果一个小男孩跌哭了,他的母亲会这样对他说的:这么一点疼算什么呢?现在你这么软弱,将来长大你能保护母亲么?这么软弱的男人能照顾你的女朋友么?

小男孩马上不哭了。

看过一个美国的片子,名字忘记了,里面有一个小男孩,在他奶奶面前挠后背的痒,奶奶说:绅士怎么可以在女士面前挠痒呢?

小男孩马上站得笔直的。

 

男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品格、冒险精神、勇气。多年之后那个中国的小男孩和美国的小男孩相遇了,互相竞争,谁胜谁败,早在他们三岁的 时候已经决定了。

 

日本是一个奇特的国度,他们男尊女卑,实践了尼采的男女观:

男人应该被训练起来去战斗,女人应该被训练起来供男人享乐,其它一切都是扯淡。

可是日本国家总体竞争力,社会和谐程度比主张男女完全平等的中国还要好,当然与欧美国家不能比。这似乎也应证了上面的观点:只看到女不看到人,是女人的侮辱;如果只看到人,没看到女,也是对女人的侮辱,程度上更甚于前者。

 

第三种男人注意到女人和男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又尊重她们的人格。周国平君的女性观最为我所认同,余杰的和我也很接近。这是欧美社会主流的女性观。这种男人欣赏女人、尊重女人、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容忍和接受她们先天的缺点并且对她们永远怀着感恩的心情。

这是歌德式的女性观:

永恒女性

  引导我们上进

  DasEwig-Weibliche

  Zieht uns hinan

永恒女性

  引导我们上进

  DasEwig-Weibliche

  Zieht uns hinan

 

 

                                               友谊、爱情

 

男人和女人之间有没有可能存在真正的友谊?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重复引用上面的话:

你是一个奴隶么?那么你不能有友谊。你是一个暴君么?那么你不能有朋友。

很久以来,女人身上藏着一个奴隶和一个暴君。所以女人不了解友谊,她只了解爱情。

这是一类观点,认为不可能。女人和男人只能谈爱情而不能谈友谊,男女之间谈友谊,对于双方都是一种伤害。很多女人虽然不喜欢尼采蔑视女人的观点,可是对于尼采“女人不了解友谊,她只了解爱情”的观点还是共鸣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可能的。因为现在生理学有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男人和女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没有一个人完全是男人,也没有一个人完全是女人。男人也可能带有女性的特征,女人也可能带有男性的特征,只是比例不大一样罢了。有的男人可能是80%的男性特征再加上20%的女性特征,有的女人可能是80%的女性特征加上20%的男性特征,甚至有可能出现50%的男性特征加上50%的女性特征的男人或者女人。这样看来,男人和男人之间有友谊,男人和女人为什么就不能有友谊呢?英国作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显然是同意男人和女人之间有友谊存在的,他结婚好几次,也离婚好几次,和女人的爱情结束了,可是友谊还长久地维持着。他认为:完美的男性和完美的女性没有多少差别,至少没有我们现在所认为的那样大的差别。(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rfection of woman and man hasn’t so much difference as the tradition inculcates.

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后一种观点。异性友谊在历史上有过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说:萨特和波伏瓦,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胡适和韦莲司,罗素和彼德-多拉。不过前一种说法也很有道理,如果一个很完全的100%的男人和一个很完全的100%的女人(事实上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只能无穷接近这种情况。)相遇,他们之间只能发生爱情而不能发生友谊。

 

法国作家蒙田说:

爱情是一种朝三暮四的变化不定的情感,他狂热冲动,时高时低,忽冷忽热,把我们系于一发之上。而友谊是一种普遍和通用的热情,他平和稳健,冷静沉着,经久不变,他愉快也高雅,丝毫不会让人痛苦。再者,爱情不过是一种疯狂的欲望,越是躲避的东西越要追求。爱情一旦进出入友谊阶段, 也就是说,进入意愿相投的阶段,它就会衰退和消失。爱情是以身体的快感为目的,一旦占有了,就不再珍惜。相反,友谊越被人想望,就越被人享有,友谊只是在获得以后才会升华、增长和发展,因为它是精神上的,心灵会随之净化。

我在完美的友谊下面也曾经有过轻佻的爱情,我在这里不想多谈,这两种情感都曾经在我身上驻留过,它们互相认识,但是从不互相比较。友谊坚持不懈地走自己的路,它在高空飞翔,居高临下,傲然地俯视爱情在它下面坚持走自己的路。

在经历了两场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读到蒙田的这段话,我庆幸自己得到了一个知音。

 

                                           友谊、 爱情、婚姻

 

至于婚姻,那是一场交易,惟有进去是自由的(其期限是强制性的,不符合我们意愿的一种东西。)通常是为了别的目的才进行这一场交易的,此外,还有清理千百种不相干的复杂纠纷,它们足以导致关系破裂和扰乱强烈的感情。而友谊只涉及自身,不涉及其他交易。况且,老实说,女人一般不会满足于这种神圣的关系,她们的灵魂也不够坚强,忍受不了这种把人久久束缚的亲密关系。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如果可以建立一种自愿和自由的关系,不仅灵魂可以互相完全拥有,而且肉体也参与这一结合,男人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那么可以肯定,友谊会更加充分、完美。可惜没有例子证明女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古代各哲学派系一致认为,女人是被排挤在友谊之外的。

 

上面又是我的知音蒙田先生的随笔,我忍不住要嘲笑他了:你生活在16世纪的法国,你的知识和经验都是16世纪以前的,你为什么不带着发展的和进化的眼光看问题呢?你还不知道萨特和波伏瓦吧?不知道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胡适和韦莲司、罗素和彼德-多拉吧?

他说,女人是被排挤在友谊之外的,我不赞成。可是他的关于友谊、爱情和婚姻的论述还是很精辟的。

可以推断,在他看来,假如女人是可以谈友谊的话,爱情加上友谊才是完美的婚姻。

对于我们这些正直人士来说,友谊是高于爱情的。

蒙田先生是这样定义友谊的:

我们通常所谓的朋友和友谊,只是指由心灵相通的机遇相联结的频繁的交往和亲密的关系。我所说的友谊是指,心灵互相融合,且融合得天衣无缝,再也找不到连接处,若有人逼问我为什么喜欢他,我只好说:因为是我,因为是他。只有等性格和年龄都变得成熟和稳固之后,真正的友谊才可能开始。

 

婚姻最容易,爱情比较难,友谊就更难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6 10:37:54编辑过]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没有人回,支持一下夏兄,发个我以前的贴子,

略论女人之愚蠢及其它
 
  尽管女人是导致许多男人伟大的原因,可是,这女人本身却微不足道,正如马达是飞机升天的
动力,可是马达本身却默默无闻一样,正如群众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可是,写进历史的却永远
是英雄一样,
  事情还没有如此简单,
   女人的愚蠢正如男人的聪明一样可怕,这句话也许可以这样说,女人的懒惰正如男人的坚韧一样
不可救药,但这样说,就又走到了第一句话的反面,即,女人的聪明正如男人的愚蠢一样不可救药
,因为聪明的人才懒惰,而坚韧常看似愚蠢,
  女人本来并非皆是愚蠢的,我们常看到一种女子,当他二十岁的时候,我们用冰雪聪明来感叹她,
冰雪大致是说其皮肤的通透与水润,正如其脑子似童话诗的透明一样,可是,当她皮肤退色时,
她的脑子也就常随皮肤一起变色了,聪明一变而为"自作聪明",因而,不幸,女人中最后残存的
一块聪明阵地也被她们自己手制的导弹--"自作聪明"一举击溃了,
   女人是感情动物,这是人们常有的"共识".也许应该加一点小修饰:女人是看见食物就动感情的动物
所以张爱玲这个小女人有一个绝妙的议论:征服女人,首先应该征服她的胃,是的,女人爱上男人,大致是
因为男人手中的食物,正如男人爱上女人,常常是因为她们身上的衣服一样,
   人们常把女人比作藤,二者皆有的特点是缠绕和攀附,这与女人的自作聪明有关,因为她们所能见识
到的高度,她们思考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她们确信的真理就是:攀附即聪明,再加上她们的缠绕,鸡零狗碎,
零食,衣服,争宠,虚荣,孩子,(这是一个琐碎到了多么无聊的地步的世界呀).....
   她们如果有聪明,则这聪明也仅限于此而已,是蚂蚁搭窝的聪明,
   我常常奇怪,有些女人对常见事物,见之极敏,可是一经深入讨论,则即如一个白痴
   我常常困惑,成群的男人,语言便捷敏利,脑子似乎很好使,可是终其一生,却一事无成,
   现在,我稍有小悟,这种男人,可美其名曰:小男人,和小女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其思考力来说
属同一等级,就其目光所及来说,属同一范围,
   也许应该打住了,不然会给人留下轻视妇女的印象,
   一言以蔽之,女人对繁难的事情没有兴趣,对艰深的事情没有兴趣,对复杂的事情没有兴趣,
对思考没有兴趣,长此以往,虽欲不愚,岂可得乎?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家里的网络断了几天,昨晚刚刚能上网,没来得及看这组贴子。两位的发言可以与学术版有关李银河的“性能否成为立法对象”引起的争论,构成反相响应。

    我很怕女权主义,因为我本人不歧视女性,但我对现在的女权主义者们倡导的所谓男女平等表示怀疑。男女有别,女权主义者往往忘了差别,她们经常把差别当成是不平等,但在把差别当不平等加以反对时,她们又往往流露出因差别意识而带来的自卑。让女权主义者承认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所以我支持二位在百年树人版另超炉灶,换个视角讨论。

    希望看到分析性别差异的高论。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谢谢二位参加讨论,我把这个文章发在个人blog上面,下面是朋友的跟贴: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2007-01-04 06:15:06
说不清楚,我还是以为这个度很难把握.
一个相貌平平的女人没有非凡的智慧男人一般不会主动找她谈心的.
见笑!
 
2007-01-04 16:24:19
I\'mbeyond the age to talk about love!
 
2007-01-04 17:00:34
.阅读博主的文字,感受与众不同的品位!玫瑰花园365,欣赏女性的自然美、感性美和知性美,倡导健康、自然、高品位生活,秋水随时恭候回访!
 
2007-01-04 20:31:18
男女之间没有友谊!!只有家情...
 
2007-01-04 20:43:15
只有爱情,没有友谊....
 
2007-01-04 21:24:10
我觉得异性之间也是肯定可以建立真正的纯友谊的.

你一发就好几个姊妹篇呀!
 
2007-01-05 19:07:33
这个问题果然争议很大,柳女士和海仙女士观点就完全不一样。
呵呵
 
2007-01-05 19:33:30
我刚想到应该补充一下我昨天留的评论:

异性之间建立真正友谊必须要有个前提才可能:
那就是必须男女双方都不会仅仅把对方视为异性!

1) 如果那男方眼里女人主要是“女”
2) 或那女方对女性的自我感觉过多地“女”
3) 或那男方自我认识过分地“男”
4) 或那女方对男性的看法主要是“男”
只要这四种情况出现任何一种, 那就很难在这两个异性之间建立真正的友谊!

所以, 难怪有那么多人觉得异性之间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友谊呢! 因为很多人一次或多次地遇到以上四种情形之一或二或三或四, 就很自然会得出“不可能存在”的结论.
 
2007-01-05 20:44:54
严重同意海仙女士的观点。
您的观点和我的已经很接近了。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2007-01-04 06:10:24
it is not easy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 between woman and man,you are so brave!
take care!
 
2007-01-04 16:13:53
I couldn\'t agree more with Mr xue!
 
2007-01-04 18:56:24
It\'s really not easy to write an article about the rea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woman. Thank Mr Xue and lonelythinker.
 
2007-01-04 21:17:17
欣赏外国人对女人的解释,,,,,这里真是不错,欣赏到不少名著,,,问候,,,
 
2007-01-04 21:21:44
确实是有很多很多的男人心底里蔑视女人, 不尊重女性.

不过, 也确实有很多女人从根本上就蔑视自己的性别, 过分强调自己的“女”, 自以为身为女就可以有特权不用脑,就有特权不顾后果地任性. 很有意思的是, 这样的女子通常还就是容易吸引到蔑视女性的男人, 而她们的行为则令她们的男伴更加重对女性的蔑视. 也难怪, 他们(男和女)也算有共鸣: 都同样地蔑视女性! 他们在一起的化学作用会令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看法!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她们的疼痛:被爱恋的结果;被暴打的结果。

骨瘦如柴不是毛病,瘦的有理就成!赤身裸体不是怕热,要紧的是有风就成!裸舞真爽!

    夏兄的好文章,精辟!顶一个。两次表白经历让我总结出了一个规律,那就是把“女人”划分为几个阶段来进行讨论也许会更好,而不是简单的以“女人”一词来一概而括,比如,女孩、女生、女人.......。第一个“女人”跟我讲:没有房子,结婚了怎么办?小孩怎么办?等我现在有了一点积蓄之后第二个“女人”跟我讲:他没有你优秀,但是你没有他了解我的心,我的一个眼神他都知道我在想什么,我喜欢他!第三个“女人”会怎么讲?

    就像王兄说的一样“女人的愚蠢正如男人的聪明一样可怕,这句话也许可以这样说,女人的懒惰正如男人的坚韧一样不可救药,但这样说,就又走到了第一句话的反面,即,女人的聪明正如男人的愚蠢一样不可救药”。

一言以蔽之,女人对繁难的事情没有兴趣,对艰深的事情没有兴趣,对复杂的事情没有兴趣,
对思考没有兴趣,长此以往,虽欲不愚,岂可得乎?
说的有道理。大多女人的愚蠢由此而生。所以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学习男性的优点:思考繁难的事情、思考艰深的事情、 思考复杂的事情。
可是,男人有注意要向女性学习吗?那些愉悦的气氛是因你而起的吗?那些细致的体贴你受用的时候想过回应吗?你还记得妈妈温香的拥抱吗?你忘了看见女友带泪梨花时心中的怜爱了吗?
如果只强调女性特点中的负面就可以下断言:女人是愚蠢的;那么女人同样可以下断言:男人都是大老粗,和大猩猩相去不远。这样,男性和女性之间将永远只有战争,世界将永远被分为断开的两极。
这样,男性和女性在世间走一遭真是太失败了。
男性和女性,实乃天作之合。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谢谢王兄跟贴.不过正面批评女人我总觉得不大符合绅士风范,批评女人要委婉一些,像我上面提到的,尼采\\拜伦式的批评太过激烈,损害了他们的绅士风范,相反托尔斯泰\\哈姆雷特式的批评就比较适宜.

斑竹乌龙茶所反感的女权主义也是我所反感的,主张所谓男女平等就是一种极端的女权主义,是把女人当男人看的一种女权主义.

上文已经提到了,49年以后,中国倡导的女权,其实就是这种变态的极端的女权。女人的“女”字被抹杀了,只剩下人。对女人也不称呼“女士”“小姐”,而带之以“同志”。让城市女人下放到农村去耕地、收割、喂猪、插秧、运粪。这种女权的对女人的伤害是致命的,看看现在的中国女足就知道了,她(他)们一个个还是"女人"吗?

谢谢数学四和伊来的回复.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你要去女人那里么?请带上你的鞭子!”

稍加补充:到男人那里也是一样.

我以前还写过一个贴子,周熙把我删了,大致意思是:

女人

你是说那条狗么?

只要你抚摸它,喂它,

它就跟着你,

男人亦如之.

先爱后性,这是在实践唯心主义

先性后爱,这是在实践唯物主义.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两个结论:

1、“男人对女人的性控制远不止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偶然特征,当那种控制开始失效时,我们看到男性的性强制性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安东尼·吉登斯

2、男人发彪的原因:被甩的结果;被女人瞧不起的结果;不如女人的结果。

我对楼上诸位男同胞是否还保存有足够的理性感到怀疑。

假如以有限的证据而怀疑和反对整个女性主义,是否过于草率粗暴了?或者,这么做仅仅是为了发泄一下内心的厌恶和恐惧?如果是这样何必找这么多借口呢?

现在以一直作为某些人反对女性主义的借口的问题——两性的同与异问题,摘抄李银河《女性主义》一书的片段做一个更理性和更全面的回答:

三、同与异的问题(1)
 

--------------------------------------------------------------------------------
 
 
 
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史中,差异是一个最充满争议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关于在性别关系中争取平等与保持差异的论争是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到底女性应当争取同男性平等还是保持差异?同与异的问题因此成为女性主义理论论争中引起最多关注的问题。
  概括地说,在这个问题上有五种立场:

  1、男女相异——男尊女卑,男权制,父权制

  2、男女相同——男女平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3、男女相异——男女平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4、男女相异——女尊男卑,文化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

  5、男女混合——男女界限不清因此难分高低,后现代女性主义

  这五种立场虽然是并存的,但是它们又是基本上按时间顺序兴起与衰落的。传统的性别观念主张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强调男女的区别和差异,并以此作为性别不平等的基础。现代的性别观念不强调男性差异,提出“男女都一样”,批判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刻板印象。随后发生了否定之否定,女性主义又重新强调男女差别,但是更激进、极端者为女性气质赋予前所未有的价值,发掘各种“女尊男卑”的文化、伦理和道德理念。最后,后现代的性别观念主张弱化两性的界限,以量的差异代替质的两分。

  在性别异同问题上的第一种立场是传统的男权制思想,它认为男女两性当然不同而且是天差地别,男尊女卑是再自然不过的正常秩序。这种思想观念已经盛行了几千年,是不公正、不正义的,又是十分陈旧过时的。

  在过去的数千年间,这种思想观念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就连许多优秀的思想家也不能免俗。如前文所引,许多以智慧、深刻著称的思想家都有男尊女卑的看法。有时我想,对前人不应过分苛责,对他们的预见能力也不能抱太高的期望。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女人终生呆在私领域中,她们在公领域中行动的能力完全无法显现。如果要求一个属于既得利益群体的成员能够意识到边缘群体的利益和要求,那是过高的奢望。前面引述的许多大思想家在性别问题上令人遗憾的浅薄看法,其实只是当时世人的一般看法而已,我们只能说它不高明,但是并不特别令人鄙夷。倒是在21世纪世事大变、女性生存状况大变之后还坚持此种立场的人,才真正不可救药。

  性别异同问题上的第二种立场是早期女性主义的观点,认为男女两性没有什么差异,因此要争取男女平等。

  女性运动第一波时(19世纪),女性主义认为:男女在本质上没有不同,由于教育等后天原因才分出了等级。因为男女原本无差异,所以男女才应当平等。波伏瓦就是从理性角度否认差异的。

  男女无差异的思想最早出现于1588年,启蒙思想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指出:“我认为男性和女性是同一个模型制造出来的。如果不看教育和风俗,两性的区别不大。”(转引自Blakemore, et al., 55)

  持这一立场的女性主义者即使承认男女两性有差异,也一定要强调两性的相似点超过相异点。“男人女人当然不同。但他们的不同并不像白天与黑夜、天与地、阴与阳、生与死那么不同。事实上,从自然的观点来看,男人和女人比他们同其他许多事物都更接近——比如,大山、袋鼠或可可树。那种认为男人女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他们与其他事物差别的观点必定不符合自然……相互排斥的性别认同所反映出来的远远不是自然的区别,而是对自然相似性的压制。它要求这种压制,所使用的标准是男人根据‘男性’特征的地方版本;女人根据‘女性’特征的地方定义。性别的分工具有压制每个人的个性特征某些方面的作用,无论男人还是女人。”(Glover, et al., PXXIV)

  在性别问题上,从认为男女不同,到主张男女相同,再到强调差异的否定之否定,最早是由法国女性主义者提出来的。1970年代中期,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反对波伏瓦的观点,强调差异,强调不要用男性的标准要求自己。伊丽加莱强调把政治的重心从回应式批判改变为肯定正面的与男性价值相对立的价值,在主张男女平等的前提之下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直接的原因是,她们认为此前的女性主义已经丢掉了女性的特征。

  米利特也持这种观点,她说:“男性和女性确实属于两种文化。”(转引自Glover, et al., PXXIII)

  这种观点既反对夸大差异,也反对缩小差异。它提出要同时反对两种偏差:阿尔法偏差是指夸大差异,认为男女有对立的相互不包容的品质和特征;贝塔偏差是指忽视、缩小差异,只看男性特征。(Herrmann, et al., 84-88)

  在中国,此种观点的典型表达是这样的:“女性解放历程中,关于女人有了许多新的说法,比如说‘男女都一样’,站在男性优势的角度力图抬举女人。还有当今风靡西方学界的‘后现代’,在‘反本质主义’的旗帜下坚决否认男女两性之间‘质’的差异,也是为了更彻底地解放女性——但,无论你在政治上在理论上怎样操作,男女其实仍然不同。至少在今天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天生就有的‘生理’差异和不可更改的‘历史’差距仍然结构着男女两性不尽相同的‘集体命运’,男男女女仍然难以逃脱。”(李小江,第13页)“在反对生物决定论的意义上,我赞同波伏瓦的立场,但并不认为这些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于女人的社会存在‘毫无意义’。不错,它不能证明女人‘不如’男人,但它确定使得女人‘不同’于男人。”(李小江,第119页)这种观点既不赞成男女相同的看法,也不赞成抹杀男女界限的看法,既主张男女平等,又坚持承认差异。

 

第四种观点比较激进和极端,它强调男女两性的差异,并且认为在这种区别中女性属于比较高明的一方。例如:从伦理道德方面看,女性就高于男性,女性的自我牺牲、母性和关怀伦理高于男性的自我中心、残忍、看重攻击性和竞争性的道德标准。吉利根在其名著《##的声音》中提出,过去的伦理只关注正义和权利,贬低关爱与责任,剥夺了女性的独立性,否定了女性气质的优越性。

这种观点又被批评为颠倒过来的生理决定论。它不仅承认两性的基本区别,并且赞美它,使之纳入女性主义的政治议程。例如赞美诸如和平、关爱、养育性一类的女性特征;贬低以攻击性、好战性、毁灭性为典型的男性特征。19世纪的女性达尔文主义者甘博(Eliza Gamble)赞美“地球母亲”、“大地女神”,反达尔文之道而行之,主张女性在本质上高于男性。无独有偶,有为男同性恋者辩护的学者认为,男同性恋者比异性恋男性优越,因为他们敏感度较强,具有更多的艺术创造性,更发达的情感发展。

  艾格说:“强调男女区别,这一区别是女性最可喜的解放。她们不必再参与男性的世界,而可以超越男性的世界。男性被剥夺了非线性的想象力。”(Agger, 60)

  强调两性差异的做法在女性主义运动中具有明显的策略动机。女性主义运动中形成了两个策略派别:差异最小化和差异最大化。例如,在争取投票权时,前者强调女性像男性的方面较多,不像男性的方面较少,因此应当像男性一样拥有投票权;而后者则强调女性的特长,比如哺育性和道德感强,因此应当拥有选举权。在20世纪60-70年代,差异最小化的一派占上风;80年代以后,差异最大化一派占了上风。(Ben, 127)

  上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思潮在女性主义运动中崛起,它从根本上反对两分的思维模式,认为两性的界限其实是模糊不清的,并且主张进一步混淆两性之间的界限。对性别问题的这种看法受到后现代思潮和多元文化论的影响。

  这种观点认为,过去人们心中的差异总是分上下等级的,总是两分的。这是一种应当批判和否定的思维方式。这种理论主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与过去两分世界的对立政治不同,这种立场主张差异政治:人有各种差异,但是不一定是对立和截然两分的状况,而是一个以黑白为两极的充满各种间色的色谱样系统。在他们眼中,性别问题不再是简单的两极分化,而被视为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动态的体系。

  后现代的本体论否定本体性的传统模式,力图克服心灵身体两分模式,主张身体是可变的,不是天生和永恒不变的。它甚至反对女性主义早期提出的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经典区分,反对那种一向占据统治地位的普遍看法:生理性别是自然的、生理的、肉体的;社会性别是政治的、文化的。他们认为,就连生理性别也是经由社会建构而成的。

  在同与异的问题上,强调差异曾是法西斯主义把人分为等级的基础,差异实际上就是“不如”。生理决定论和本质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一些人比另一些人低级。同异问题上的两难来自现实生活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否定差异是不对的,因为男女两性的需求是有差异的,需要不同的对待。这主要表现在生育、哺养孩子方面的差异。但是如果承认两性差别,似乎又为男女不平等的现状找到了依据。

  在我看来,性别的异同问题其实可以按照一个简单的原则来处理:争取两性政治权利上的平等,但是承认并保持其他方面的差异。将性别问题上的立场区分为战略和策略两个层面:在短期的策略层面上,强调男女两性的同一性,以争取现实生活之中两性的平等权利;在长期的战略层面上,消解男性与女性的性别身份,保留个人的差异,为丰富多彩的个性的实现创造充分的条件。

 
 

以下是引用夏加坤在2007-1-6 21:30:00的发言:

她(他)们一个个还是"女人"吗?

还算得上男人的人好像也非常少了 

 

女人既是女,又是人

(朋友让我来看看)

从这个帖子的命题看,似乎作者是把女人当作“人”的。既然前提是女人是人,结论也是女人是人。那么请问,

“男女平等”怎么就不对了?

注意你说“所谓男女平等就是一种极端的女权主义,是把女人当男人看的一种女权主义”(有激进女权者把女人当作男人一样)。大错特错!“男女平等”,不论自由主义女权思想,还是作为人类文明社会的政治主张,指的也是:承认男女差异,但是要保护女性这个弱势群体作为“人”的权利,在做“人”的权利上与男人是平等的。

譬如,女性擅长做家务,社会应该使家务劳动社会化,由国家提供妇女家务劳动的报酬。而不是无偿地做家务。否则,丈夫以为呆在家里做家务的老婆是靠他吃饭呢。

PS:你在帖子里说的男女关系境界不错,女人对于男人来说:

一等的做红颜

二等的做情人

 [em09]

 

男人,不要摆乌龙,要做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有味道的“乌龙茶”。

[em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9 21:46:25编辑过]

正经人说不正经话,不正经的喜欢说正经话——正经秀快乐
以下是引用夏加坤在2007-1-3 21:32:00的发言:

                              

极端的女权主义者往往会走上这样的观点。49年以后,中国倡导的女权,其实就是这种变态的极端的女权。女人的“女”字被抹杀了,只剩下人。对女人也不称呼“女士”“小姐”,而带之以“同志”。让城市女人下放到农村去耕地、收割、喂猪、插秧、运粪。

 

这段描述好像在主张“耕地、收割、喂猪、插秧、运粪”的工作应该由农村女性来做。

那阶级论下的状态来说男女平等的事,谁都能被套上极端的外套啊。

这好像不是平等的事,应该是论述对称不对称的问题吧。[em01]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至今为止中国男人最辉煌,过得最安心的时代应该是女人裹小脚的时代。

现在他们已经惶恐到女性不去医院搞一张“人造处女膜”去哄他们的话,他们连繁衍中华民族的活儿都揽不上的地步了。

等到这些男人们都被历史淘汰以后,就会有人来收集“人造处女膜”的历史写真了。

 


小脚啊小脚,大老爷们安心的港湾……[em01]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在那个时代,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必须要缠足,如果不缠,长大是没有人愿意娶的。脚缠得好不好看,直接影响了女孩子的一生。缠足之前先要准备好各种用具,包括缠脚布、缠足时用的针线、棉花、木盆、温水、剪刀、明矾等。女孩子先把脚洗干净、修剪趾甲、涂上明矾。长长的缠脚布一层层地围绕上去,直到把除大脚趾外的四个脚趾都缠到妥帖地靠在脚底为止。缠脚布一般宽三寸,最宽不超过三寸五分,最窄不少于二寸五分,一般长七尺,最长的达十尺左右。

   天津有句俗语叫‘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就是指裹脚布很长,而且当时为了便于把脚缠小,一般大约十几天才会洗一次脚,其味道当然可想而知。

 

刀割虱子咬 笑脸背后藏苦痛

    在天津及附近广大地区,缠脚的痛苦已经被人民编写成了顺口溜,一些方法和经验也被编在其中。诸如“天光起来就缠足,缠得污秽满床褥”,说得就是早起就缠足。另外,更为残忍的是,当时还有“不烂不小,越烂越好”的说法。为了使肌肉糜烂,往往有人在缠脚布内故意放入碎石、瓦砾、瓷片,还有的人把虱子放在伤口处,更有甚者,还用刀把自己的皮肉划破,让其感染。

    缠足之苦,层层切骨,刻刻痛心。每至缠束,剧痛难耐,小女孩哀哭之声不绝于耳。但是在缠足时代,崇拜金莲的风气让这些女子不得不忍受这痛彻心扉的苦难,以求得到一双社会公认为美的“金莲”。但纤足缠成之后,这些女子们就可以作为炫耀美丽的资本了。纤足女子与大脚女子相遇,前者趾高气扬,自以为高人一等,歌谣中就有“大脚婆娘去降香,瞧着小脚心里慌”这样的话。“真小脚,要爱俏”更是把纤足女子炫耀小脚、洋洋得意的表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苦中作乐,满脸笑容的背后所忍受的痛苦,也许只有她们自己才清楚。

照片上缠成后的小脚,脚底中间形成一个深深内凹的凹陷,脚背上面隆起,自足踝到足尖形成一个后高前低的陡坡,而且脚底缝口愈深、脚背愈隆。脚底凹陷的结果又使得脚型短小。脚下趾之中,只有大足趾孤零零地一个向前伸展,其余四趾都已被折压得贴伏在脚底之下,一字并排,好像贝壳一样地排列,其中小趾陷入脚底心的凹陷中。就是这样畸形模样,却在当时被誉为“美足”。

  清代章回小说《镜花缘》写男子林之洋来到女儿国,被国王看中,封为王妃,命宫女为他缠小脚。作者李汝珍把缠足过程描写得活灵活现———先用明矾涂在脚缝,五个脚指紧靠一起,脚面用力弯成弓状,然后用白绫缠裹,缠上两层,用针线密缝,一面狠缠,一面密缝,缠完后,脚如炭火炙烧,疼痛难挨,随后日子还要他人搀扶走动,以活络筋骨,如此日复一日紧紧缠裹,并用药水熏洗,不到半月,脚面弯曲,折作四段,十趾腐烂,鲜血淋漓。久而久之,腐烂的血肉变成脓水,流尽后只剩几根枯骨。遭受此等大罪,“林王妃”如有先见之明的话,说死也不会来到女儿国的了。虽然《镜花缘》的表述让人不寒而栗,但确实是对缠脚入木三分的描写。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中国男人对女人的看法主要有四种:一种是只看到人,没看到女;另一种是只看到女,没看到人;还有一种是既看到女,又看到人,最后一种是既看8到女,又看8到人,只看着一双小脚~

可惜的是,那曾经的裹脚布不知何时,只裹在那些中国男人的精神上去了。孜孜不绝的追求精神啊[em01]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什么叫差异?如果差异仅被理解不同,这就不真实。就两性差异来说,至少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男性在各方面都比女性强;

     第二种:女性在各方面都比男性强;

     第三种:男性在大多数方面比女性强;

     第四种:女性在大多数方面比男性强;

     第五种:男女在不同的方面各有所长。

     一方面承认女性是弱势群体, 一方面又认为女性在所有的方面都可以与男性一较高低,这种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为了让这种观点合乎逻辑,不得不诉诸文化,即强调性别差异是文化造成的,言下之意,换一种文化,女性可以不再是弱势群体,甚至有可能成为强势群体。但是,这个说法相当于承认,现时的文化是男性文化,即女性不是现时文化的主体。这就又留下一个尾巴,为什么这个文化是男性文化,而不是女性文化呢?

    我无意为男性文化辩护,我只是说,提出一种观点以前,应该先想好推出这种观点的逻辑是否可靠。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你要去女人那里么?请带上你的鞭子!” 罗素对尼采有偏见,解读不可信。

试着可以理解为,鞭子不是为了抽打女人,而是为了鞭策自己。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7-1-9 23:31:00的发言: 一方面承认女性是弱势群体, 一方面又认为女性在所有的方面都可以与男性一较高低,这种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为了让这种观点合乎逻辑,不得不诉诸文化,即强调性别差异是文化造成的,言下之意,换一种文化,女性可以不再是弱势群体,甚至有可能成为强势群体。但是,这个说法相当于承认,现时的文化是男性文化,即女性不是现时文化的主体。这就又留下一个尾巴,为什么这个文化是男性文化,而不是女性文化呢

一、“差异”就是不同,还能够是什么别的意思。你说的那几种还是不同的差异。只是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

二、女性是“弱势群体”,不仅是文化使然,生理的遗传基因是基础,文化不过是强化了女性的“弱”。

三、女性不是为了与男性争一高低,而是为了与男性惟一的异性和睦相处,从而争取消解社会文化制度压迫女性的沉重心理。

四、文化的主体与社会势力的主体是一致的。公民不分男女,都有责任为构建男女平等的人性文化而努力。

[em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9 23:42:57编辑过]

正经人说不正经话,不正经的喜欢说正经话——正经秀快乐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7-1-9 23:31:00的发言:

     什么叫差异?如果差异仅被理解不同,这就不真实。就两性差异来说,至少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男性在各方面都比女性强;

     第二种:女性在各方面都比男性强;

     第三种:男性在大多数方面比女性强;

     第四种:女性在大多数方面比男性强;

     第五种:男女在不同的方面各有所长。

     一方面承认女性是弱势群体, 一方面又认为女性在所有的方面都可以与男性一较高低,这种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为了让这种观点合乎逻辑,不得不诉诸文化,即强调性别差异是文化造成的,言下之意,换一种文化,女性可以不再是弱势群体,甚至有可能成为强势群体。但是,这个说法相当于承认,现时的文化是男性文化,即女性不是现时文化的主体。这就又留下一个尾巴,为什么这个文化是男性文化,而不是女性文化呢?

    我无意为男性文化辩护,我只是说,提出一种观点以前,应该先想好推出这种观点的逻辑是否可靠。

我保证你没认真看李银河书里的那段话,所以你才继续问差异的问题。

其实在这个社会里说男女差异,其实明显就是在说“不如”——女人不如男人。

当然,这个不如还一直都在牢牢地存在于潜意识里,如果要表达出来,确实是有点障碍,起码对于想标榜自己客观公正的男人来说就是这样的。

 

“为什么这个文化是男性文化,而不是女性文化呢?”

继续抄录《女性主义》中的解释:

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男权制思想认为,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义却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当中,男性也受压迫,但是他们是由于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的成员而受压迫,而不是由于是男性而受压迫。女性则不同,除了因为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等原因之外,还仅仅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压迫。由男性铸造的社会将女性视为低下的:她只能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低下地位。历史上有许多向统治集团挑战的革命,但是只有女性主义是向男权制本身挑战的。

 

男权制在西方学术话语中被称为父权制(patriarchy),原因大约在于从词根上讲男权制与父系的(patrilineal)、男性家长(patriarch)同源,相对于母系的(matrilineal)、女性家长(matriarch),表示一种男性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性不平等的制度。但是从众多的关于父权制的定义来看,父权制与男权制完全重叠,应当可以通假,视为同义词。

  下面我们看一组关于男权制(父权制)的定义:

  ——男权制就是将男性身体和生活模式视为正式和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Battersby,10)

  ——这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化的、不公正的男性统治女性的制度。男权制包括这样一些制度(如政策、实践、地位、机构、角色和期望)和行为,它们为男性授予特权(较高的身份、价值和特权)。这些制度和行为构成了性别主义的概念框架,后者反过来维护前者,将前者合理化。男权制的核心是对男性特权和权力的维护和将其合理化。(Hatfield, 34)

  ——长期以来最令人惊异的一个事实是,作为女性的对立面,男性的活动总是被当作绝对重要的,文化体系对男性的角色和活动赋予了绝对的权威和价值。(Lugo, et al., 19)

  ——男权制:一个社会由男性统治,是认同男性的,男性中心的,这个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压迫女性。(Johnson, 5)

  ——男权制(父权制)又称男性中心主义(androcentrism)。所谓男性中心是指:注意的中心在于男性及其活动。(Johnson, 6)

  概括地说,男权制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男性统治:在一个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家庭领域中,所有权威的位置都保留给男性。用男性的标准评价女性,而不是相反。例如,想象一下在报纸上出现对总统的这样一句评价:我想知道他是否能够像女性那样做个好总统。所有人都会觉得匪夷所思,根本没有人会这样说话的。与此同时,在报纸上对一位女性总统竞选人做这样的评价(我想知道她是否能够像男性那样做个好总统)却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司空见惯。这就表明,男尊女卑已经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既定事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直到你把一个常见的陈述中的男性换成女性,才能发现日常生活逻辑的触目惊心的荒谬。

  男权制强调男性统治的自然基础,认为男女的差别是自然的,因此男性的统治也是自然的。男权制是一个控制女性的性别结构。男性对资源的控制限制了女性的选择。

  第二,男性认同:核心文化观念关于什么是好的、值得向往的、值得追求的或正常的,总是同男性和男性气质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用“男人”的“他”代表两性都在内的人类;男人在前台,女人是背景,使女性边缘化,把女性变为规范之外的人和例外;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前提下,把挣钱的工作当作劳动和事业,不挣钱的家务不视为劳动和事业。

  男权社会对男性气质和理想男人的文化描绘与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十分接近,如下列特征:有控制权,强大有力,有效率,有竞争性,有强迫性,爱拿主意,有理性,能自立自足,能控制情感等。女性气质、理想女性同男性气质、理想男性相比则是次等的。当然,女性的价值也不是完全被否定的,女性的美丽被视为男性性欲的对象,许多文化将女性浪漫化,尤其是将母性浪漫化。

  第三,将女性客体化。在男性事务和交易中将女性用作客体。限制和阻碍女性的创造力。不让女性接触社会知识和文化成就的很多领域。(Jackson, et al., 131-132)男权制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否定女性的性;将男性的性强加于女性;统治和剥削女性的劳动力,控制其产品;控制两性共同生育的孩子;肉体上限制女性,阻止女性的活动。社会上常见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信息总是将女性摆在次等的地位,贬低女性的角色,女性的工作、产品和社会环境均低于男性。各类传媒中的符号设计暗含对女性的贬低。社会结构安排从社会最高权力机制上排斥女性。

  第四,男权制的思维模式。其中包括两分思维,即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将所有的事物分为黑白两极,忽略中间状态。例如:阳刚与阴柔、主体与客体、浅肤色与深肤色、理智与感情、心灵与肉体、善与恶。线性思维:时间和历史都依线性前进,忽略了循环。等级思维:忽略了只是不同没有高低之分的事物。(斯坦能,第129-130页)崇尚直线发展型模式:认为现在永远优于过去。由于社会的进化和选择自有规律,如果采取社会行动、革命或改变社会秩序的行动,就会打断进化进程,导致社会的不平衡。(Ollenburger, et al., 4)

    北海月对我的评价过于武断了.不过我也没必要辩解.建议你把自己的主张说清楚,批评男权社会是一回事,改变男权社会是另一回事.你不妨说说,你希望如何改变?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谢谢各位指点。

这是一篇随感性的文章,写得很随便,基本上体现我个人对于女人、友谊、爱情的看法,没有写成学术性的文字,本来还想把孟庭苇的一首歌写近来的。

哈哈。

有个学者说过,一切学术上的争论,90%归根结底都是关于名词的定义的争论,我想这句话是不错的。如何定义“友谊”,如何定义“男女平等”?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这还怎么讨论啊?我所说的“友谊”是蒙田所讲的:灵魂完全重合,找不到连接处。这是蒙田和拉博尔西的友谊,在男人之间就极为稀少,何况在男女之间呢。

北海月mm的观点和我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一些细节上的和名词定义上的差异而已。谢谢正经秀的鼓励。我 和斑竹乌龙茶不赞成的男女平等是那种不尊重差异的男女平等,尊重差异的平等当然也是我们所赞成的,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啊。只要稍微还有点知识的人也不会想回到迅弟儿所提到的曾经的黑暗的“小脚”社会中去吧。

这个版是讨论“树人”问题的。为了能够为我们打造更加优秀的下一代,男女和谐、爱情、婚姻都是很重要的环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0 20:07:18编辑过]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7-1-10 12:07:00的发言:

    北海月对我的评价过于武断了.不过我也没必要辩解.建议你把自己的主张说清楚,批评男权社会是一回事,改变男权社会是另一回事.你不妨说说,你希望如何改变?

我好像并没有评价你,只是有一些不涉及本质的猜测。

我也没有资格对你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施行性别主义的基础教育。

不过如果确实很认真地想知道我对此的看法,可能要等一两年后,我会给出我详尽的答案,因为我不喜欢和你们一样草率和武断。

以下是引用夏加坤在2007-1-10 20:03:00的发言:

有个学者说过,一切学术上的争论,90%归根结底都是关于名词的定义的争论,我想这句话是不错的。如何定义“友谊”,如何定义“男女平等”?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这还怎么讨论啊?我所说的“友谊”是蒙田所讲的:灵魂完全重合,找不到连接处。这是蒙田和拉博尔西的友谊,在男人之间就极为稀少,何况在男女之间呢。

北海月mm的观点和我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一些细节上的和名词定义上的差异而已。谢谢正经秀的鼓励。我 和斑竹乌龙茶不赞成的男女平等是那种不尊重差异的男女平等,尊重差异的平等当然也是我们所赞成的,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啊。只要稍微还有点知识的人也不会想回到迅弟儿所提到的曾经的黑暗的“小脚”社会中去吧。

这个版是讨论“树人”问题的。为了能够为我们打造更加优秀的下一代,男女和谐、爱情、婚姻都是很重要的环节。


 

只是一些细节上的和名词定义上的差异

我希望你能确切地指出来,而不是打哈哈地混过去。

 

我 和斑竹乌龙茶不赞成的男女平等是那种不尊重差异的男女平等,尊重差异的平等当然也是我们所赞成的,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啊。

可惜文章中并没看出来这点。也许你们潜意识里也并不是这么想的,当然意识和潜意识是有巨大差别的,这个我很清楚。

可能你们自己很难意识到,当你们还在用“像个女人”这样的定义在看待性别关系的时候,在你们头脑中,恐怕更多的是被改头换面的“男尊女卑”和男人主宰女人的思想,而不是你们所谓的“平等”。

平等是什么?平等首先是完全尊重他人的选择,而不是用无数类似“像个女人”这样的定义去框定他人的存在方式。

这就是你们的问题所在,而你们所谓的平等,到最后都是不平等,因为在你们看来,女人必须像“女人”,男人必须像“男人”,这就是在限定他人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当然,这种限定和干涉都是属于集体无意识下的语言暴力。

 

以下是引用正经秀在2007-1-9 23:4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7-1-9 23:31:00的发言: 一方面承认女性是弱势群体, 一方面又认为女性在所有的方面都可以与男性一较高低,这种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为了让这种观点合乎逻辑,不得不诉诸文化,即强调性别差异是文化造成的,言下之意,换一种文化,女性可以不再是弱势群体,甚至有可能成为强势群体。但是,这个说法相当于承认,现时的文化是男性文化,即女性不是现时文化的主体。这就又留下一个尾巴,为什么这个文化是男性文化,而不是女性文化呢

一、“差异”就是不同,还能够是什么别的意思。你说的那几种还是不同的差异。只是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

二、女性是“弱势群体”,不仅是文化使然,生理的遗传基因是基础,文化不过是强化了女性的“弱”。

三、女性不是为了与男性争一高低,而是为了与男性惟一的异性和睦相处,从而争取消解社会文化制度压迫女性的沉重心理。

四、文化的主体与社会势力的主体是一致的。公民不分男女,都有责任为构建男女平等的人性文化而努力。

[em10]

       差异与不同,换了一个词,意思一样。不过我不是问什么叫差异,我是问有何差异。我想表达的,夏加坤已经替我说了: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谋求男女平等。就这个意思。如果你们觉得这也是你们的意思,那么OK,我们没有分歧。但是我要补充一句,实现这种平等,并不需要斥责男性在社会文化中的强势地位,也不需要引证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女性强势的文化,更不需要假设未来可能会有男性不再强势或女性更强势的文化。这没有意义。

       女性是否在基因上就比男性弱势,这个我不敢乱说。论力气,当然是男的大,这是明摆着的,不过这个现在好象越来越不重要了。论智能、创造力等,这个就难说了,因为根据某种女权主义,现今的文化主要是男性创造的,也就是说,我们用来评价智能和创造力的标准,必定也是男权社会的标准。所以,所谓文化强化了女性的弱,这个说法不准确。应该说,女权主义者期待换一个评价标准,并希望新的标准不再不利于女性。

       如果女权主义的目标,不是要让女性去和男性一争高低,而是为了使两性之间能和睦相处,这个目标就很伟大。但是到底什么叫压迫,这是女权主义者应当界定清楚的。举一个例子,如果你问一个女权主义者,她希望找一个什么样的男性配偶?她多半会说,要像个男人,或者要有男子汉气概,如果你再问,什么样的男人是像个男人的,是有男子气概的?她也许会说出一大堆名词,但说到最后,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心胸要宽广,也就是要有气量,二是要能给女人以安全感,也就是关键时候能挺身而出。我不知道你和北海月MM是否也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有,那么我提醒注意,不要双重标准,一个男人,他不可能在女人的心目中既是高大伟岸的,又是可以被俯视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女权主义悖论。假如可以再扩展一下,我还将说,即使不是全部女人,也肯定是大多数女人,都希望找一个比自己更能干、更出色的男性作终生伴侣。当然,不同的女人对能干、出色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不知道你们持哪一种定义,但我相信你和北海月MM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免俗。如果我的判断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以下是引用北海月在2007-1-10 20:2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7-1-10 12:07:00的发言:

    北海月对我的评价过于武断了.不过我也没必要辩解.建议你把自己的主张说清楚,批评男权社会是一回事,改变男权社会是另一回事.你不妨说说,你希望如何改变?

我好像并没有评价你,只是有一些不涉及本质的猜测。

我也没有资格对你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施行性别主义的基础教育。

不过如果确实很认真地想知道我对此的看法,可能要等一两年后,我会给出我详尽的答案,因为我不喜欢和你们一样草率和武断。

       嗯,还真不能说你评价了我,应该这样说,北海月MM曾经对乌龙茶说过“某些貌似客观公正的男人”这样的话,还有就是上面的话,“我不喜欢和你们一样草率和武断”。当然,详尽的答案要等到一两年之后。你放心,我会很认真地等待。不过,我等的不是一两年之后看到你的论文,我等的是你选择男友的时机。希望那时你能坦率地告诉大家,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声明,不需要透露隐私)。因为我相信事实胜于雄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0 21:06:59编辑过]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老师,你没看出来我不想继续和你讨论这个话题了吗?

难道你不认为我要一点一点给你说清楚里面的道理,然后把你们那些乱七八糟的思路、定义和理解理清楚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吗?

再说我说过了,我没有资格也没有义务对谁施行性别主义基础教育。

我再重复一遍,我会详细写出来的,但不是在这里,因为写在这里无疑于浪费时间浪费口舌。

哈哈。为什么我要告诉你我的择偶标准呢?即使是我父母我也未必让他们知道啊。你呢?你比我父母更有权力知道?

另外,我写的可能不是论文,而是书,希望不会出现看一眼书的名字就开始长篇大论的情况。

前辈,多有得罪。

我喜欢直话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