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的高考

 我刚上到初中二年级,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因而我的数理化知识,可以说是个空白。后来考大学,当然只能念文科。据我所知,当年像我这样,以初中学历考上大学的文科生,为数还不少。平日大家说起这一本经,常流露出几分得意。不过在内心深处,我一直为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无知而感到遗憾甚至羞耻。因为我知道,由于自然科学知识的贫乏,在认识和描述事物时,我缺乏搞自然科学的人拥有的许多独特而又简单明了的路径和方法。譬如物理学家霍金随口对“名望”一词作出的解释,“名望就是知道你的人比你知道的人多”,就具有数学公式般的简洁、精确和完美。

    虽说“知耻近乎勇”,但我始终没有重新拾起中学数理化课本的勇气。我所能做的只是平时尽量多读一点科普方面的书。譬如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推动丛书 ,我就不只买过一套,自己读了,还送货上门,推荐给别人去读, 就这么买了书送人,送了人自己再买,至今我书架上的《第一推动丛书》一、二辑,仍然残缺不全。

    春节期间串门,儿女们的学习自然是个大话题。按时下的标准,亲友们的儿女大多还争气,不少都在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由于春节前报纸上刊登了一幅英国物理学家霍金与中学生会见的照片,我便有意无意地向这些高材生提到这位有“本世纪人类最伟大头脑之一”之誉的大科学家。出乎意料的是,除了一位中学少年班的孩子知道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外,其他孩子都是一脸茫然。而这位少年对霍金的了解,也不是从课堂上听来的。于是我便禁不住向这些小字辈介绍,霍金是举世公认的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科学名著《时间简史》已被译为40多种文字,发行逾千万册;霍金是一个只有心脏、肺和大脑可以正常运转的残疾人,只能通过一台特制的电脑与人沟通和从事科研,但他却以自己非凡的心智为科学与人赢得了尊严,教皇保罗六世曾俯身上前为这位轮椅上的科学家颁奖。我这么不避“好为人师”之讥,是因为我觉得中学理科重点班的高材生不知道霍金,就好比文科班的学生不知道鲁迅和莎士比亚一样,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我想,现在的高中物理老师对自己的得意门生矢口不提这位物理学泰斗,是因为他们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教学生对付高考。其实岂止是霍金,为了应付高考,连三皇五帝老祖宗都可以不要。我的一位侄儿也在一所重点中学的重点班,进高中后就一直未上过历史课和地理课,因为理科考生高考不须考史地。据说学校准备在毕业会考前再给这些重点班的学生“恶补”史地,为的是要拿高中毕业证。对这种教学安排,说实话,我不只是不满,而且有几分气愤。在我看来,一所重点中学培养出来的学习尖子,如果看不懂地图,数不出历史朝代,校方简直是不负责任。

    息息火气一想,学校也是迫不得已。你一门心思搞素质教育,人家一门心思搞应试教育,高考完一发榜,学校、老师没面子不说,自己的学生考不上好学校,才真是误人子弟。我女儿上中学时,所在学校也是当时全市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那时学校常从大学请老师来开文学讲座,每次讲座完后,女儿就从我的书柜里翻出《班主任》、《雷雨》一类的书来读。当时那所学校还有一绝,就是节假日从不拉着学生补课。我曾庆幸女儿上了所好学校。不过据说这两年学校也有些扛不住了,因为其它几所学校一直铆足了劲在真干,这所学校的高考排名还真有些往下掉,于是也开始给学生加一点课了,只是不知那些讲座是不是也取消了。

    照理说,高考应当是一种智力的游戏或竞争,但现在却弄成了一种体力角斗,老师、学生、家长,都拼命撑着,看谁能挺得过去。我认为,这种搞法不但有违人的天性,而且完全不合常识。因为谁都知道,高考录取名额是分配到各省的,对一个省的考生来说,大家都悠着点干和玩命的干,最终的结果不会有多大的区别,总归是师资力量强、生源条件好的重点学校和平时聪明一点的学生,成功的机会要大一些,玩命干的结果,无非是把本省的录取线抬得更高一些,对于提高本省考生的录取率并无多少实际意义。我隐约觉得这一层道理,如果由学理工科的人来说,他们可以用一种数学公式的形式表达得更简洁和一目了然,这就又回到了本文开头的那个话题,即学文科的也该懂点自然科学知识。同理,学理工科的,也绝不应该看不懂地图,更不应该数典忘祖。

隆重感恩紫壶MM在博客开展的迎春扫黄专项行动。

老残的博客被黄客三番五次的蹂躏,老残早就放弃抵抗了,黄就黄吧,反正一老残之躯,谁爱蹂躏谁谁去。不意紫壶英雌救残,让老残重获新生。再贴一旧文,聊表谢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6 19:08:06编辑过]

残兄用浅显平和的语言说出了中学教育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很有份量啊!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老残油记在2007-2-6 18:58:00的发言:

   我的一位侄儿也在一所重点中学的重点班,进高中后就一直未上过历史课和地理课,因为理科考生高考不须考史地。据说学校准备在毕业会考前再给这些重点班的学生“恶补”史地,为的是要拿高中毕业证。对这种教学安排,说实话,我不只是不满,而且有几分气愤。在我看来,一所重点中学培养出来的学习尖子,如果看不懂地图,数不出历史朝代,校方简直是不负责任。

   

 

现在连“恶补”都免了,高中毕业考试分文科和理科。学文科的学生不考理化,学理科的学生不考史地。有时候让理科学生考史地也是走个过场,照书抄抄。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老残油记在2007-2-6 19:07:00的发言:

隆重感恩紫壶MM在博客开展的迎春扫黄专项行动。

老残的博客被黄客三番五次的蹂躏,老残早就放弃抵抗了,黄就黄吧,反正一老残之躯,谁爱蹂躏谁谁去。不意紫壶英雌救残,让老残重获新生。再贴一旧文,聊表谢忱。


老残你就这么隆重感谢俺?勉强算是敷衍感谢还差不多~~~

现在的中学师生在高考制度的催逼下,特别注重知识的含金量,凡是高考可能涉及的知识点,那是填鸭似地灌海绵似地吸,一旦跟考试内容不相干,哪怕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平衡,师生们也义无反顾之弃之如敝屣。

老残在文章结尾处的重大发现是很有道理,只是,什么力量能让考生们集体悠着点儿呢?恐怕只有到了大学的师资力量能够满足所有想念大学的学生,让他们都能顺利读上大学的时候,大家才会集体悠哉悠哉了。

这个问题和教育本身还不是很搭界。

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社会从上到下,教育还被认为是要“培养人才”,潜台词就是读到了大学就是人才了,受了教育就是人才了,应该做人上人了。至于如何做好一个“人”,我们的教育是不教的。结果没有达到“人才”的连怎么做“人”也不知道了。

即使像上海这样几乎80%的学生都能够进大学,还是竞争激烈,因为到这个程度后“重点大学”就成为大家的争夺焦点了。

要缓解这样的情况,大概首先是要社会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任何人都可能通过自己的诚实与努力获得一定的财富与尊重——而不是现在流行的“赢者统吃”。

其次或许应该是对于知识体系本身的改观,社会上有大量的不同声音,来逼着人们自己寻找正确的答案,而不是样样事情都“定于一尊”——其实这正是现在标准化考试的真正推动力。

最后大概才是教育的改革,学生真正是要在学校里学到谋生本事,而不是一张文凭。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以下是引用紫壶在2007-2-6 20:20:00的发言:

  老残在文章结尾处的重大发现是很有道理,只是,什么力量能让考生们集体悠着点儿呢?恐怕只有到了大学的师资力量能够满足所有想念大学的学生,让他们都能顺利读上大学的时候,大家才会集体悠哉悠哉了。

     按照现在大学的设置、培养目标,即便到了人人都能上大学的年代,也还是不可能“大家才会集体悠哉悠哉”的。因为,到那时也还是有“上毕业后就业率高的大学”和“上毕业后就业率低的大学”之争的。

     其实,要“人人都能上大学”也很容易,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主义劳动大学”就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呵呵…………

     说穿了,现在的‘教育问题’,究其实,是‘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不是教育部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中国什么时候经济发展到了‘自主创新’阶段,不是单纯的成为‘世界工厂’只需要‘苦力’的阶段,人才需求迫切,特别是‘技工’、‘高级技工’吃香,工资比那些‘简单知识分子’还高的时候,就会想到要认真地大办货真价实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了,这时,或许,‘教育问题’可以解决了。

    “名望就是知道你的人比你知道的人多”,这句话好象在哪里看到过,但肯定不是在数学家或自然科学家写的东西里。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显示了作为物理学家的霍金也很善于使用文字语言。另外,《时间简史》是科普读物,霍金的大脑是不是20世纪最伟大的大脑之一?这也是有争议的。霍金的同事对此就有不同看法。

    但是,像《时间简史》、《果壳里的宇宙》这样重要的科普读物,中国中学生没有时间读,甚至连听都没听过,这就有问题了。首先是老师的问题,物理教师可能自己就没看过;其次是课程的问题,这次课改增加了现代物理,并不是没有介绍20世纪的物理学,为什么上课时都不讲?这与应试有关。高考不考的东西,即使有课程安排,教学上也不会重视,比如音乐美术体育。最后是考试的问题,高考都考了些什么?从知识点上讲,高考当然应该以课程标准(过去叫教学大纲)为主,但是,课程标准并非只向知识点提出了要求,也向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要求,这综合能力,应该也包含知识面、视野、分析判断的能力等等,为什么高考考不出这种能力?

    老残的这句:“高考应当是一种智力的游戏或竞争,但现在却弄成了一种体力角斗”,很有意思。我赞同后半句,即现在高考的确成了一场体力的拼争。这太无聊了,读高三,就是把已经学过的知识翻来覆去地学,把做过的题目变出不同的花样再来训练——训练快速和准确,这有什么意义?但从中学的角度来讲,不这样就不能提高升学率,不能提高高考中榜率。因为高考比的就是分数,对学生来说差一分可能就差一个台阶、一个机会,对学校来说差一分可能就是差一个名额、一个百分点。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以下是引用老残油记在2007-2-6 18:58:00的发言:

 因为谁都知道,高考录取名额是分配到各省的,对一个省的考生来说,大家都悠着点干和玩命的干,最终的结果不会有多大的区别,总归是师资力量强、生源条件好的重点学校和平时聪明一点的学生,成功的机会要大一些,玩命干的结果,无非是把本省的录取线抬得更高一些,对于提高本省考生的录取率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录取率是固定的,但是录取的考生却不是固定的,分数高的挤掉分数低的,这才形成了考生之间的激烈竞争。如果我们国家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就可以将相对录取率变绝对录取率,即只要达到一定的分数就可以录取,没有人数的限制,这样就能把考生从毫无意义的体力劳动中解救出来。

俺是灭绝师太

理科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能在文学语言上获得很高的成就。有的大作家在学校时数学得零分,可照样写出传世之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7 16:16:47编辑过]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ys1937在2007-2-7 8:35: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紫壶在2007-2-6 20:20:00的发言:

  老残在文章结尾处的重大发现是很有道理,只是,什么力量能让考生们集体悠着点儿呢?恐怕只有到了大学的师资力量能够满足所有想念大学的学生,让他们都能顺利读上大学的时候,大家才会集体悠哉悠哉了。

     按照现在大学的设置、培养目标,即便到了人人都能上大学的年代,也还是不可能“大家才会集体悠哉悠哉”的。因为,到那时也还是有“上毕业后就业率高的大学”和“上毕业后就业率低的大学”之争的。

     其实,要“人人都能上大学”也很容易,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主义劳动大学”就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呵呵…………

     说穿了,现在的‘教育问题’,究其实,是‘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不是教育部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中国什么时候经济发展到了‘自主创新’阶段,不是单纯的成为‘世界工厂’只需要‘苦力’的阶段,人才需求迫切,特别是‘技工’、‘高级技工’吃香,工资比那些‘简单知识分子’还高的时候,就会想到要认真地大办货真价实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了,这时,或许,‘教育问题’可以解决了。

嗯,ys1937网友讲得透彻。

现在的大学扩招大多还是在师资力量不足前提下的急功近利之举,大学的设置和培养目标存在着许多毛病。中专升大专大专变本科,这些学校在申报的时候,经常在师资等方面造假,比如将相对独立的分校(只是名义上的)老师归并到名下,分明是某中专任教的老师,在某个高职申报转为本科时,全部被收到该高职的名册里,其实,这些教师原先并不承担高职的教学工作,将来也无法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等到专升本成功,这所学校就能招本科生了,事实上师资并未得到充实。

一个经济相对贫弱的国家,师资力量肯定不会满足各层次的教育需求。毕业即失业,这在非福利社会实在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即使是在眼下,蓝领的工资不高,也还是有一部分人甘愿做蓝领,他们对技能更感兴趣(有些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职业学校在中国只是在口头上或文件上受到重视。

“其实,要“人人都能上大学”也很容易,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主义劳动大学,就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呵呵………… ”——[em01][em01][em01]

以下是引用紫壶在2007-2-7 17:5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ys1937在2007-2-7 8:35: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紫壶在2007-2-6 20:20:00的发言:

  老残在文章结尾处的重大发现是很有道理,只是,什么力量能让考生们集体悠着点儿呢?恐怕只有到了大学的师资力量能够满足所有想念大学的学生,让他们都能顺利读上大学的时候,大家才会集体悠哉悠哉了。

     按照现在大学的设置、培养目标,即便到了人人都能上大学的年代,也还是不可能“大家才会集体悠哉悠哉”的。因为,到那时也还是有“上毕业后就业率高的大学”和“上毕业后就业率低的大学”之争的。

     其实,要“人人都能上大学”也很容易,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主义劳动大学”就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呵呵…………

     说穿了,现在的‘教育问题’,究其实,是‘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不是教育部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中国什么时候经济发展到了‘自主创新’阶段,不是单纯的成为‘世界工厂’只需要‘苦力’的阶段,人才需求迫切,特别是‘技工’、‘高级技工’吃香,工资比那些‘简单知识分子’还高的时候,就会想到要认真地大办货真价实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了,这时,或许,‘教育问题’可以解决了。

嗯,ys1937网友讲得透彻。

其实,这些教师原先并不承担高职的教学工作,将来也无法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等到专升本成功,这所学校就能招本科生了,事实上师资并未得到充实。

一个经济相对贫弱的国家,师资力量肯定不会满足各层次的教育需求。毕业即失业,这在非福利社会实在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即使是在眼下,蓝领的工资不高,也还是有一部分人甘愿做蓝领,他们对技能更感兴趣(有些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职业学校在中国只是在口头上或文件上受到重视。

一,关于现在的高校教师才不堪任的问题,老残曾写过一篇文字的,待老残找找。

二,关于蓝领教育的问题,老残以为可以交给劳动力市场解决,当蓝领技师的薪酬高过部分白领时,高职教育应当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事实上当今职场已有这种苗头了。假以时日吧。

以老残的观察,高职教育目前也有个成本问题。比如,现在数控机床工人奇缺,照说高职应当多开这门课程,问题在于学校无法承担这一教育成本,学校不可能花几百上千万引进一台数控机床作为教具的。郁闷呀:(

 

以下是引用老残油记在2007-2-6 18:58:00的发言:

 

    虽说“知耻近乎勇”,但我始终没有重新拾起中学数理化课本的勇气。我所能做的只是平时尽量多读一点科普方面的书。譬如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推动丛书 ,我就不只买过一套,自己读了,还送货上门,推荐给别人去读, 就这么买了书送人,送了人自己再买,至今我书架上的《第一推动丛书》一、二辑,仍然残缺不全。

  

这段严重违规,装得老好人似滴,我要深入揭批一哈:

一、湖南科技出版社社长是谁?会不会是老残的哥儿们?这么卖力地帮助推销,还从少年抓起,说不定别有用心呢。

二、“至今我书架上的《第一推动丛书》一、二辑,仍然残缺不全。”——老残老残,不就是为了把自己或者买回家的东东都用得残缺不全?现在,你没有能力把自己弄残喽,只能变着法子残害书籍~~

[em03][em05][em03][em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8 15:19:16编辑过]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以下是引用老残油记在2007-2-7 20:43:00的发言:以老残的观察,高职教育目前也有个成本问题。比如,现在数控机床工人奇缺,照说高职应当多开这门课程,问题在于学校无法承担这一教育成本,学校不可能花几百上千万引进一台数控机床作为教具的。郁闷呀:

 

    这应该是教育部的事了,成本高,不宜遍校开花,那就集中在一、二所高职开设,这应该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国家收了那么多税,这种事难道不应该由国家来办?

    再说,这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事,数控工人奇缺,高职培养出了人材,学校难道就不能向需人单位收取一些‘代培费’?

    现在的大学,好像就只会把眼光盯住学生家长的口袋了,真是蠢货。

上海的内环线逸仙路口地方,有一个已经30多年历史的技工学校。70年代搬过来的,有宿舍,有很大的车间。现在到里面走一走,有专门的数控机床车间,但里面很少看到学生操作。学生主要都是在教室里听课,一个个东倒西歪。本来很大的校园隔出一半做了机关,原来的教学大楼拦出两个层面出租给其他的办学单位,底层是一个卖汽车的店。

上海的造船业都已经开始向崇明和长兴岛转移。可是岛上富余的青年劳力却并非是船厂工人的主力,都是从外省招来的成千上万的略经培训的青工。据说是在本岛招不到工,嫌这活太苦。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现在的学校教育,毛病很明显,谁都能看出来,谁也无能为力.不能多想,徒然让自己变得颓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