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一首:题庐山石松旧照

题记:这是参加网上诗社的一首作业。作业限题旧照。作于2004年。

       题庐山石松旧照

 

扰攘神州洞有仙

痴迷朝圣大江边

登临始觉天云阔

经历方知世事玄

渺渺烟尘三楚地

纷纷来去九江船

何当再起南游意

得与枯松话暮年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4458887[/lastedittime]编辑过]

泡人先生好兴致。山中旅行,笔底诗文,论坛掐架,样样不差,退休光阴,实在潇洒。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4405293[/lastedittime]编辑过]

泡人兄好诗!“登临始觉天云阔/经历方知世事玄”。难得遇到一位也好旧体诗的朋友[em101]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以下是引用李大兴在2007-07-16 22:59:37的发言:
泡人兄好诗!“登临始觉天云阔/经历方知世事玄”。难得遇到一位也好旧体诗的朋友[em101]

握手。贴几首观摩一下!

续:

古来多少英雄气

到头终是灰尘烟

一个国家之所以落后,往往不是由于其民众落后,而是在于其精英落后。精英主义应受到公平竞争的约束,以防止精英走向特权垄断;民粹主义应受到法治的约束, 以防止民众走向极权暴力——这才是一条造福中国之路,这才是中国未来的光明之路。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以下是引用李大兴在2007-07-16 22:59:37的发言:
泡人兄好诗!“登临始觉天云阔/经历方知世事玄”。难得遇到一位也好旧体诗的朋友[em101]

大兴先生的旧体诗俺拜读过,确实不错。俺对大兴先生的欣赏水平也没有怀疑,但看了上面的引用和赞词,俺对大兴先生过于给人面子的宽容精神却颇有异议。

这两句当然“好诗”,但不能说“泡人兄好诗!”,因为这2句基本是抄的,好是因为被抄的诗句原本就好,跟抄的人有球的关系?以大兴兄的学问,当然应该知道五代王溥的这2句:“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

大兴先生既然知道有此渊源却不愿意说出来,至少2错:纵容了泡先生,误导了读者。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03 12:29:19的发言:

大兴先生的旧体诗俺拜读过,确实不错。俺对大兴先生的欣赏水平也没有怀疑,但看了上面的引用和赞词,俺对大兴先生过于给人面子的宽容精神却颇有异议。

这两句当然“好诗”,但不能说“泡人兄好诗!”,因为这2句基本是抄的,好是因为被抄的诗句原本就好,跟抄的人有球的关系?以大兴兄的学问,当然应该知道五代王溥的这2句:“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

大兴先生既然知道有此渊源却不愿意说出来,至少2错:纵容了泡先生,误导了读者。

 

可叹哪,童志刚先生,为了贬低别人,你累不累?

你想要我像当年的鲁迅一样,辩驳没抄袭盐谷温吗?我没那个兴致。童先生鲁迅没学好,倒是学好了鲁迅的敌人的手法。可叹。

 

以下是引用泡人在2007-08-05 12:32:01的发言:

 

可叹哪,童志刚先生,为了贬低别人,你累不累?

你想要我像当年的鲁迅一样,辩驳没抄袭盐谷温吗?我没那个兴致。童先生鲁迅没学好,倒是学好了鲁迅的敌人的手法。可叹。

 

是不是抄的?俺那是一家之言,其他人也自有判断。不过呢,可以再强调一下:以我的半吊子文学认识来看,那基本上就是抄了。

另外,你泡先生为了“贬低”别人,连动物园的故事都舍得编出来,你不怕累,俺怎么也年轻几岁,还能怕累?

以下是引用泡人在2007-07-14 16:22:22的发言:

题记:这是参加网上诗社的一首作业。作业限题旧照。作于2004年。

       题庐山石松旧照

 

扰攘神州洞有仙

痴迷朝圣大江边

登临始觉天云阔

经历方知世事玄

渺渺烟尘三楚地

纷纷来去九江船

何当再起南游意

得与枯松话暮年

 

上面这篇“作品”号称“七律”,但是他是“七律”吗?额联的问题已经说过,放下。我们来看颈联:

渺渺烟尘三楚地

纷纷来去九江船

有点律诗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律诗,是有着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尤其是第二和第三联,基本上是如果你没能力对上,叫个“古风”啥的比较牢靠。那么,上引这联,名词“烟尘”有如何能与动词“来去”对上呢?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08 11:58:39的发言:

上面这篇“作品”号称“七律”,但是他是“七律”吗?额联的问题已经说过,放下。我们来看颈联:

渺渺烟尘三楚地

纷纷来去九江船

有点律诗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律诗,是有着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尤其是第二和第三联,基本上是如果你没能力对上,叫个“古风”啥的比较牢靠。那么,上引这联,名词“烟尘”有如何能与动词“来去”对上呢?

哈哈,童先生,亏你还是中文科班出身,你老师没教过你?那我来教你吧:

1、这个叫作“句中自对,而后两句相对”,这样的对仗,即使不是同一细类,也

算是工对了。比如杜甫:“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迟、暮自对,涓

、埃自对。

2、汉语词性并非像俄语那样固定,而是与语境有关,特别在诗词中。比如上例,

迟、暮有时候是名词,有时候是形容词。在这一句中,我们认为它们是名词。我的

那一句,来、去,一般情况是动词,这里可以认为是名词,或者沿用外语的说法,

叫作动名词。

3、退一步说,即使烟尘与来去不对,此两句也算是对仗了。因为对仗的宽严本无

特别的要求,一句中大部分的词工整了,全句也就可以了,何况烟尘与来去形式上

很整齐。古人的例子就不用举了吧。

4、忘了你怎么骂别人无知的时候了?

5、以后打字认真点儿。什么叫“额联”?

6、奉劝童先生,以后说话注意拣自己懂的说。否则,污了自己名声不打紧,党的形象

,作协的形象还要紧。

以下是引用泡人在2007-08-08 19:20:47的发言:

哈哈,童先生,亏你还是中文科班出身,你老师没教过你?那我来教你吧:

1、这个叫作“句中自对,而后两句相对”,这样的对仗,即使不是同一细类,也

算是工对了。比如杜甫:“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迟、暮自对,涓

、埃自对。

2、汉语词性并非像俄语那样固定,而是与语境有关,特别在诗词中。比如上例,

迟、暮有时候是名词,有时候是形容词。在这一句中,我们认为它们是名词。我的

那一句,来、去,一般情况是动词,这里可以认为是名词,或者沿用外语的说法,

叫作动名词。

3、退一步说,即使烟尘与来去不对,此两句也算是对仗了。因为对仗的宽严本无

特别的要求,一句中大部分的词工整了,全句也就可以了,何况烟尘与来去形式上

很整齐。古人的例子就不用举了吧。

4、忘了你怎么骂别人无知的时候了?

5、以后打字认真点儿。什么叫“额联”?

6、奉劝童先生,以后说话注意拣自己懂的说。否则,污了自己名声不打紧,党的形象

,作协的形象还要紧。

看来泡先生还是有工夫“磨牙”的嘛,随便一磨就是一堆。

既然你教我,我不写几读后也不好:

1、所谓“句中自对,而后两句相对”,杜甫的“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句确实没任何问题,迟、暮自对,涓、埃自对,也没问题,更没问题的是,迟暮与涓埃也对,因为“将迟暮”与“有涓埃”亦对,所以,你注意了,杜甫的这一联是典型的“工对”,跟你的这联堪称毫无关系。非常可惜的是,你只生吞活剥地知道有个“句中自对”,却不知道更重要的是“而后两句相对”,不信你把“渺渺烟尘”跟“纷纷来去”对对看。喜欢教人不是什么错,但你自己都不能正确理解要教的内容却还要硬教,那就不对了。

2、你说你的“来去”在这里是“动名词”,我只能说你的胆子比较大,大到了了什么都敢说。

3、其实,既然你有那么言之凿凿2条论证,何必要“退一步说”呢?按你的意思你跟杜甫一样啊,你要是退了,人家杜甫岂不是也要“退”了?这个垫背的没拉对呀。你基本引用了王力先生的说法,但你忘了,王老先生还特别指出过,律诗中要求最严格的恰恰是你的这个“颈联”,你自认为“也可以了”,其实很不可以。所以还是建议你不“七律”命名,改称“古风”比较合乎要求。

4、我说你“无知”了,我不会收回。你最好也给别人一个连接,看我说你在那个问题上“无知”冤枉你没有,可以吧?

5、以后打字我会认真点儿。我“抄”别人的时候没抄好,把“颔联”抄成“额联”了。

6、奉劝泡人先生,以后教人的时候注意先把要教的内容自己弄懂。否则,污了自己名声不打紧,众多退休老同志的名声也有可能被你败坏了的。

登临始觉天云阔

经历方知世事玄

也是喜欢这两句,说不清,道不尽,尽在这两句中。

我在黑夜里拾起一把剑。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03 12:29:19的发言:

大兴先生的旧体诗俺拜读过,确实不错。俺对大兴先生的欣赏水平也没有怀疑,但看了上面的引用和赞词,俺对大兴先生过于给人面子的宽容精神却颇有异议。

这两句当然“好诗”,但不能说“泡人兄好诗!”,因为这2句基本是抄的,好是因为被抄的诗句原本就好,跟抄的人有球的关系?以大兴兄的学问,当然应该知道五代王溥的这2句:“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

大兴先生既然知道有此渊源却不愿意说出来,至少2错:纵容了泡先生,误导了读者。

    窃以为评帖宜宅心仁厚,不须负气使性。从童先生所引二句,似看不出有什么“抄袭”。所谓抄袭的嫌疑,大概是那个“始觉……方知……”的句式吧?如果这也叫抄袭,那么前人用过的句式、词汇,后人便不可再用,然则后人如何造句呢?

   若此为抄袭,则王溥此二句亦难保为自创。罗隐有句:“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韦庄有句:“观星始觉中郎贵,问俗方知太守廉。”还不知谁“抄袭”谁呢?

    苏澈句:“楼成始觉江山胜,人去方知德业尊。”在童先生看来也是抄袭罢。

    其实,袭用前人成句是中国诗词常用的创作手法之一。

    王安石《花下》诗:“花下一壶酒,定将谁举杯。雪英飞落近,疑是故人来。”

    其第一句出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第二句出李白《重忆一首》:“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第三句出沈传师句:“雪英飞舞近,烟叶动摇深。”第四句出李益诗:“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若照童先生的说法,王安石简直整个就是一窃儿了。

    再如:北宋晏几道《临江仙》中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出自五代翁宏《宫词》:“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愁向夕,萧飒暮蝉辉。”

    李清照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是直接借用欧阳修的《蝶恋花》词中的句子。

    照童先生的“抄袭观”,我们应该将这些名篇名句都视作垃圾才对吧?

    评别人诗作有如此评法的么?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08 11:58:39的发言:

上面这篇“作品”号称“七律”,但是他是“七律”吗?额联的问题已经说过,放下。我们来看颈联:

渺渺烟尘三楚地

纷纷来去九江船

有点律诗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律诗,是有着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尤其是第二和第三联,基本上是如果你没能力对上,叫个“古风”啥的比较牢靠。那么,上引这联,名词“烟尘”有如何能与动词“来去”对上呢?

    与童先生商榷:

    1.先生说:“有点律诗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律诗,是有着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尤其是第二和第三联”,先生的意思是不是说,(1)律诗的第一联和第四联没有严格的平仄要求?(2)律诗的首尾两联也有“对仗”的要求,只不过没有中间二联那么严格?

    2.先生认为“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中“烟尘”不能与“来去”对仗,因此这首诗不能算“律诗”,只能算“古风”。

    (1) 律诗的对仗与对联不同,它不要求字字对仗。如于谦的《岳忠武王祠》颈联为:“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积,动词;多,形容词。照先生的说法应不算对仗,那么于谦这首诗便不能算“七律”,只能算“七古”?王勃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君是名词,是是动词,然则王勃这首名篇也不能算“五律”,只能算“五古”?

    (2)““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中的“烟尘”和“来去”确实如泡人先生说的属于当句自对。

    举例如下:

    王维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天地,名词,有无,动词。照童先生的解释,这联又是不对仗了。可是,这历来被视作工对,因为天对地,有对无,都是工对。

    举更多的例子,以资比较。

深上人见访忆李端 司空曙
雁稀秋色尽,落日对寒山。避事多称疾,留僧独闭关。
心归尘俗外,道胜有无间。仍忆东林友,相期久不还。

送僧 贾岛
此生披衲过,在世得身闲。日午游都市,天寒往华山。
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仙掌云边树,巢禽时出关。

送僧归破山寺 吴融
万里指吴山,高秋杖锡还。别来双阙老,归去片云闲。
师在有无外,我婴尘土间。居然本相别,不要惨离颜。

    以上为五律,下面为七律:

河湟  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牧羊对驱马,白发对丹心,俱为当句自对)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动对形)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再如: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追随,动词;简朴,形容词,实际是当句自对,追对随,简对朴)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沈佺期,断,动词,长,形容词)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酩酊,形容词,登临,动词)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杜甫,改,动词;寒,形容词)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3 15:40:36的发言:

    窃以为评帖宜宅心仁厚,不须负气使性。从童先生所引二句,似看不出有什么“抄袭”。所谓抄袭的嫌疑,大概是那个“始觉……方知……”的句式吧?如果这也叫抄袭,那么前人用过的句式、词汇,后人便不可再用,然则后人如何造句呢?

   若此为抄袭,则王溥此二句亦难保为自创。罗隐有句:“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韦庄有句:“观星始觉中郎贵,问俗方知太守廉。”还不知谁“抄袭”谁呢?

    苏澈句:“楼成始觉江山胜,人去方知德业尊。”在童先生看来也是抄袭罢。

    其实,袭用前人成句是中国诗词常用的创作手法之一。

    王安石《花下》诗:“花下一壶酒,定将谁举杯。雪英飞落近,疑是故人来。”

    其第一句出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第二句出李白《重忆一首》:“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第三句出沈传师句:“雪英飞舞近,烟叶动摇深。”第四句出李益诗:“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若照童先生的说法,王安石简直整个就是一窃儿了。

    再如:北宋晏几道《临江仙》中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出自五代翁宏《宫词》:“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愁向夕,萧飒暮蝉辉。”

    李清照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是直接借用欧阳修的《蝶恋花》词中的句子。

    照童先生的“抄袭观”,我们应该将这些名篇名句都视作垃圾才对吧?

    评别人诗作有如此评法的么?

“抄袭”是你说的,不是我说,请句号先生再仔细看看。

“所谓抄袭的嫌疑,大概是那个‘始觉……方知……’的句式吧?”——不是,我的“抄”的感觉不仅来自句式,更来自于“登临始觉天云阔”与“登山始觉天高广”根本上就连意思都一模一样。

罗隐、苏澈句,在童先生看来不是抄袭,那才是你所谓“句式吧”。

如果我把王安石的《花下》看成是一首“集句”之作,我觉得集得不错,古人常玩这种把戏,能比出谁的记性好。如果老王不领我这个情还非要把那当成自己的“原创”来显派,那对不起,他这就是“抄”(加个“袭”我不会反对)。有论者明确指出,包括这首《花下》在内,老王“抄袭之迹,昭然若揭”。就是说,不仅仅是照童先生的说法,也可以照别人的说法,结论一样。

其余诗例,也请这位句号先生仔细看看我的第一个回帖,我说过这两句诗是“垃圾”?所以,我“以为评帖宜宅心仁厚,不须负气使性”仅仅只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你得看清楚你要“评”的帖子说的是什么,舍此,“宅心仁厚”从何谈起?

    评别人诗作有如此评法的么?

回答商榷:

    1.先生说:“有点律诗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律诗,是有着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尤其是第二和第三联”,先生的意思是不是说,(1)律诗的第一联和第四联没有严格的平仄要求?(2)律诗的首尾两联也有“对仗”的要求,只不过没有中间二联那么严格?——(1)不是。(2)也不是。因为,作为连词的“和”,在这里表示并列关系,这个并列关系,包含选择关系;而副词“尤其”强调的是你不愿意引出来的那下半句,即“尤其是第二和第三联,基本上是如果你没能力对上,叫个‘古风’啥的比较牢靠”,这里的“对上”就直接指向“对仗”。

    2.先生认为“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中“烟尘”不能与“来去”对仗,因此这首诗不能算“律诗”,只能算“古风”。——是的。关于(1),请参看王力先生著作,动词与形容词相对,很工整。下面多个诗例(即“更多的例子”)都属于此种情况,与我们讨论的诗作无关。而王勃的这个作品,有论者明确指出:“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你所认为的“对仗”,其实那叫“散行”。呵呵。关于(2),我已经说过,王力先生的意思非常明确,重要的是“而后两句相对”,舍此,“句中自对”或“当句自对”则毫无意义。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4 12:30:12的发言:

“抄袭”是你说的,不是我说,请句号先生再仔细看看。

“所谓抄袭的嫌疑,大概是那个‘始觉……方知……’的句式吧?”——不是,我的“抄”的感觉不仅来自句式,更来自于“登临始觉天云阔”与“登山始觉天高广”根本上就连意思都一模一样。

罗隐、苏澈句,在童先生看来不是抄袭,那才是你所谓“句式吧”。

如果我把王安石的《花下》看成是一首“集句”之作,我觉得集得不错,古人常玩这种把戏,能比出谁的记性好。如果老王不领我这个情还非要把那当成自己的“原创”来显派,那对不起,他这就是“抄”(加个“袭”我不会反对)。有论者明确指出,包括这首《花下》在内,老王“抄袭之迹,昭然若揭”。就是说,不仅仅是照童先生的说法,也可以照别人的说法,结论一样。

其余诗例,也请这位句号先生仔细看看我的第一个回帖,我说过这两句诗是“垃圾”?所以,我“以为评帖宜宅心仁厚,不须负气使性”仅仅只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你得看清楚你要“评”的帖子说的是什么,舍此,“宅心仁厚”从何谈起?

    评别人诗作有如此评法的么?

    1.你说的“抄”难道不是“抄袭”的意思吗?如此狡辩有意思吗?

    2.两句诗的意思一样就等于“抄”?

    3.老兄在集句的概念上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所谓集句诗,就是完全用前人成句组成一首完整的诗,关键是一字不易。王安石是集句专家,满肚子的前人诗句,绝不会犯这种错误。可见他并不是将此作当集句的。

    4.人们在相同或相似的境界中发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从而构思出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是常见的现象。此之谓偶合,与故意的抄袭完全不是一回事。《蔡宽夫诗话》说:“元之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②。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其子嘉祐云:‘老杜尝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技花”之句,语颇相近’,因请易之。王元之忻然曰:‘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耶!’更为诗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卒不复易。”(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五)。

    5.你虽没有直接说“这两句诗是垃圾”,可是你直指其为“抄”他人的。不但如此,你还郑重其事地指责他人:“纵容了泡先生,误导了读者”。显然你对此持否定态度。这与说垃圾何异?

    6.泡先生的诗与老兄指的两句至多只能说偶合,而不能说抄袭。退而言之,纵使有“抄”个别句子,在诗词创作中叫袭用,也是常用的创作手法。我已举出多个例子证明,你刻意回避是没有用的。难道你能说北宋晏几道《临江仙》中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不是抄自五代翁宏的《宫词》?难道李清照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不是“抄”自欧阳修的?难道这些手法的运用影响了晏、李词作的艺术价值?

    7.“ 评别人诗作有如此评法的么?”你学舌的这句话是无的放矢的。我没有评你的“诗”,因为我还没有见到阁下的大作。

    你的态度让我感到,如果我纵容了童先生,恐怕也会犯误导读者的错误,故话有不得不说者。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4 13:33:55的发言:

回答商榷:

    1.先生说:“有点律诗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律诗,是有着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尤其是第二和第三联”,先生的意思是不是说,(1)律诗的第一联和第四联没有严格的平仄要求?(2)律诗的首尾两联也有“对仗”的要求,只不过没有中间二联那么严格?——(1)不是。(2)也不是。因为,作为连词的“和”,在这里表示并列关系,这个并列关系,包含选择关系;而副词“尤其”强调的是你不愿意引出来的那下半句,即“尤其是第二和第三联,基本上是如果你没能力对上,叫个‘古风’啥的比较牢靠”,这里的“对上”就直接指向“对仗”。

    2.先生认为“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中“烟尘”不能与“来去”对仗,因此这首诗不能算“律诗”,只能算“古风”。——是的。关于(1),请参看王力先生著作,动词与形容词相对,很工整。下面多个诗例(即“更多的例子”)都属于此种情况,与我们讨论的诗作无关。而王勃的这个作品,有论者明确指出:“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你所认为的“对仗”,其实那叫“散行”。呵呵。关于(2),我已经说过,王力先生的意思非常明确,重要的是“而后两句相对”,舍此,“句中自对”或“当句自对”则毫无意义。

    关于1,你知道(1)、(2)两点都是错的,那就够了。至于你的辩解是否能自圆其说,相信大家能够看出来。

    关于2,先生以为“动词与形容词相对,很工整”前面加上“请参看王力先生著作”就可以糊弄过去了吗?王力先生什么时候说过“动词与形容词相对很工整”的?

    “牧羊驱马”对“白发丹心”是属于“动词与形容词相对很工整”?

    贾岛、司空曙、杜牧、温庭筠等都是“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时的诗人

    我所举的例子,除了王维(按:不是如童先生文中写的“王勃”)的那联外,全部是用了颈联的例子。这与你说的“颔联”有什么关系?

    ‘我已经说过,王力先生的意思非常明确,重要的是“而后两句相对”,舍此,“句中自对”或“当句自对”则毫无意义。’你是说过,可是这完全是外行话!不信,你把王力说的话原原本本地抄来让大家看看,到底王先生说的与你说的是不是一个意思。

    最后,提醒你一下:王力先生的论述是从古代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是凭空推理演绎来的。要想让人信服,还是得拿出真实的凭据来。阁下是不是认为应该多读一些前贤名家诗词,再来谈理论更好呢?

童版这回算是遇到对手了,我掐不过你自然有人掐得过你。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02 23:29:19的发言:

大兴先生的旧体诗俺拜读过,确实不错。俺对大兴先生的欣赏水平也没有怀疑,但看了上面的引用和赞词,俺对大兴先生过于给人面子的宽容精神却颇有异议。

这两句当然“好诗”,但不能说“泡人兄好诗!”,因为这2句基本是抄的,好是因为被抄的诗句原本就好,跟抄的人有球的关系?以大兴兄的学问,当然应该知道五代王溥的这2句:“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

大兴先生既然知道有此渊源却不愿意说出来,至少2错:纵容了泡先生,误导了读者。

在北京FB餐桌上我还提起过志刚兄的确会掐,先捧然后说“至少2错”。我随后老实交代根本不知道王溥的“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全桌大笑。本来回来后想跟一贴承认的,但主贴已经靠后,遂罢。现在有浮上来,就补记一下并说一点我的看法。

志刚兄文如其名地刚烈,观点明确、为文坦荡,我很尊重。但窃以为,志刚兄和泡人兄上次掐架到后来二位都有过于意气之嫌,不免有伤和气。其结果是老而弥辣的泡人兄从此销声匿迹,这就不大好玩了。我还是希望志刚兄掐架要象和金秋MM掐那样,介于认真与游戏之间,这样金秋MM顶多“撒娇”赢得无数恳挽,估计一时半会决不会走的。

回到泡人兄的诗,志刚兄和泡人兄是从别处掐到这里,说“登临始觉天云阔,经历方知世事玄”一联“基本是抄的”,我以为此论未免过苛。泡人兄是从王溥那里化用的,作法并无不妥,如果批评,不妨说用古人诗句尚未臻化境而已。而且这联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仍以为是好诗。毕竟,我们这几代人古诗文根基有限,对业余写诗的作者批评时似不必苛求。再说,如果苛求,我这“而把刀”也底气不足。

至于“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一联,我也觉得“来去”对“烟尘”不够工整,但似不必以此判断这首诗算不得七律。

句号兄现在又和志刚兄掐了起来,而在我看来,你们二位都颇专业,与其掐架,不妨来批评一下拙作岂不更好?顺便说一句,我写诗也常化用古人佳句,但你们如果谁说我抄,我是决不同意的哟。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1.你说的“抄”难道不是“抄袭”的意思吗?——不是就不是,“难道”也没有用。你要偷换我个概念,我不同意,就这么简单。如此狡辩有意思吗?——我只告诉你“抄”不等于“抄袭”,这叫词义辨析,你用“狡辩”属于词语误用。

    2.两句诗的意思一样就等于“抄”?——话要说全,先生有点惯于弄一半,这不好。那是句式一样,意思也一样,这就叫“抄”,否则我还不知道什么叫“抄”了。

    3.老兄在集句的概念上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所谓集句诗,就是完全用前人成句组成一首完整的诗,关键是一字不易。王安石是集句专家,满肚子的前人诗句,绝不会犯这种错误。可见他并不是将此作当集句的。——我的“低级错误”是在“如果”的条件下犯的,不会比把“散行”认作“对仗”更“低级”。“可见”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就有论者指出的:“抄袭之迹,昭然若揭。”

    4.人们在相同或相似的境界中发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从而构思出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是常见的现象。此之谓偶合,与故意的抄袭完全不是一回事。《蔡宽夫诗话》说:“元之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②。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其子嘉祐云:‘老杜尝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技花”之句,语颇相近’,因请易之。王元之忻然曰:‘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耶!’更为诗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卒不复易。”(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五)。——这里的例子与泡人诗不相干,除非你看不出别人诗句间意思的巨大不同。曾经有个当代故事,一位作家写文章说梦得两佳句,云“江湖夜雨十年灯……”经人指出那是前人诗句,欲狡辩为“构思出相同的词句”,遭到唾弃,大惭而退。

    5.你虽没有直接说“这两句诗是垃圾”,可是你直指其为“抄”他人的。不但如此,你还郑重其事地指责他人:“纵容了泡先生,误导了读者”。显然你对此持否定态度。这与说垃圾何异?——恰恰相反(你怎么老这样啊?)还是请你回头看,我不仅没说这两句是“垃圾”,反而给予了充分肯定:“当然好!”我否定的是“抄”的行为,不是那两句诗。看清楚了吗?

    6.泡先生的诗与老兄指的两句至多只能说偶合,而不能说抄袭。退而言之,纵使有“抄”个别句子,在诗词创作中叫袭用,也是常用的创作手法。我已举出多个例子证明,你刻意回避是没有用的。难道你能说北宋晏几道《临江仙》中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不是抄自五代翁宏的《宫词》?难道李清照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不是“抄”自欧阳修的?难道这些手法的运用影响了晏、李词作的艺术价值?——我也可以“退而言之”,你承认“抄”了就行,其他另说。

    7.“ 评别人诗作有如此评法的么?”你学舌的这句话是无的放矢的。我没有评你的“诗”,因为我还没有见到阁下的大作。——你难道不在在“评”泡人的“诗作”?我在评,你也在评,咱们正是通过对他的诗作的评来讨论问题的,即便我们观点对立,你也还是在评。不是这样你觉得?

    你的态度让我感到,如果我纵容了童先生,恐怕也会犯误导读者的错误,故话有不得不说者。——我绝不希望你纵容我,就像我不希望你纵容泡人先生一样。有话就继续。

这架吵得好看,都忍不住想插嘴,老天保佑别吵崩了~~~[em15]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以下是引用花间对影在2007-08-25 10:46:13的发言:
这架吵得好看,都忍不住想插嘴,老天保佑别吵崩了~~~[em15]

是啊,是啊。

抛书包问题不大,如果转向抛动物园的动物,就有问题了。

诗人一般超凡脱俗的,应该功夫在诗外吧。

参加交流
目前,从大量证据来看,童志刚反而是处于弱势。
参加交流
关于1,你知道(1)、(2)两点都是错的,那就够了。至于你的辩解是否能自圆其说,相信大家能够看出来。 ——“相信大家能够看出来。”够了。

    关于2,先生以为“动词与形容词相对,很工整”前面加上“请参看王力先生著作”就可以糊弄过去了吗?王力先生什么时候说过“动词与形容词相对很工整”的?——王力先生在谈“律诗的对仗”一节,原话是这样说的:“同类的词相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b,颜色……c,方位……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你把那句大意转述用引号引起来,然后用“王力先生什么时候说过”来反问,这本身倒是很有点“糊弄”的意思了。

    “牧羊驱马”对“白发丹心”是属于“动词与形容词相对很工整”?——不知道先生你是怎么给这两组词定性的,我知道的是:“原来‘牧羊驱马’由‘牧羊驱马者’而来,‘白发丹心’由‘白发丹心者’而来,两者貌似非工对,其实不然,它们均是名词性词语。”(周发祥语)显然这是名词对名词,解决不了你“烟尘”对“来去”的毛病。

    贾岛、司空曙、杜牧、温庭筠等都是“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时的诗人?——你说呢?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先说你的观点。我的观点还没开始表达。

    我所举的例子,除了王维(按:不是如童先生文中写的“王勃”)的那联外,全部是用了颈联的例子。这与你说的“颔联”有什么关系?——“颔联散行”(就是点号先生特别举出来的那个“对仗”)在我的表述里所指明确。

    ‘我已经说过,王力先生的意思非常明确,重要的是“而后两句相对”,舍此,“句中自对”或“当句自对”则毫无意义。’你是说过,可是这完全是外行话!不信,你把王力说的话原原本本地抄来让大家看看,到底王先生说的与你说的是不是一个意思。——如果对这个判断有分歧,我会觉得很为难。因为,所谓律诗的对仗要求,一个根本即必备的条件就是“两句相对”,舍此根本,律诗的对仗就去从谈起。而“句中自对”则是以“两句相对”为前提条件的,简单说就是,“句中自对”有更好,没有也无妨,而“两句相对”却是必须有的。两个中间哪个重要(必要)还用说吗?王力先生的原话是:“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这个规则是:(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好了,“大家看看”吧。

    最后,提醒你一下:王力先生的论述是从古代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是凭空推理演绎来的。要想让人信服,还是得拿出真实的凭据来。阁下是不是认为应该多读一些前贤名家诗词,再来谈理论更好呢?——谢谢提醒,我接受,泡人先生也这么提醒过我,当然,从与人为善的角度出发,我也提醒过他。另一个当然是,“多读”与否,还得看是否需要,暂时我觉得够用。

1.你说的“抄”难道不是“抄袭”的意思吗?——不是就不是,“难道”也没有用。你要偷换我个概念,我不同意,就这么简单。如此狡辩有意思吗?——我只告诉你“抄”不等于“抄袭”,这叫词义辨析,你用“狡辩”属于词语误用。


   既然童先生承认泡先生不是“抄袭”,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应该给予称赞。

    2.两句诗的意思一样就等于“抄”?——话要说全,先生有点惯于弄一半,这不好。那是句式一样,意思也一样,这就叫“抄”,否则我还不知道什么叫“抄”了。

    什么是抄,我已举实例来说明。像晏几道的《临江仙》中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李清照的“庭院深深深几许”,那就是抄的。同时我还认为,他们的“抄”丝毫无损于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3.老兄在集句的概念上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所谓集句诗,就是完全用前人成句组成一首完整的诗,关键是一字不易。王安石是集句专家,满肚子的前人诗句,绝不会犯这种错误。可见他并不是将此作当集句的。——我的“低级错误”是在“如果”的条件下犯的,不会比把“散行”认作“对仗”更“低级”。“可见”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就有论者指出的:“抄袭之迹,昭然若揭。”

    呵呵,老兄读书似乎是生吞活剥,完全没有弄明白书中的意义呢。你听说初唐律诗中颔联有少量“散行”的现象,就以为初唐律诗的颈联一概都是“散行”了。到底谁犯了“低级”错误,让我们以事实和各自的分析来说话吧。王勃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你居然以为是“散行”而非对仗?难道你看不出“离别”和“宦游”都是先当句自对,再两句相对?其他“意”对“人”,“与”对“同”,都是十分工整的对仗?“君”对“是”,表面上看词性不对,实际“是”是借对,借用代词的“是”来与代词的“君”对,同样是十分工整的。当然,“与”与“同”也是借对。

    4.人们在相同或相似的境界中发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从而构思出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是常见的现象。此之谓偶合,与故意的抄袭完全不是一回事。《蔡宽夫诗话》说:“元之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②。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其子嘉祐云:‘老杜尝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技花”之句,语颇相近’,因请易之。王元之忻然曰:‘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耶!’更为诗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卒不复易。”(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五)。——这里的例子与泡人诗不相干,除非你看不出别人诗句间意思的巨大不同。曾经有个当代故事,一位作家写文章说梦得两佳句,云“江湖夜雨十年灯……”经人指出那是前人诗句,欲狡辩为“构思出相同的词句”,遭到唾弃,大惭而退。

    这不值一驳,因前面已举实例证明。现在再举一些,老毛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抄李贺的,“一唱雄鸡天下白”也是抄李贺而改动词序的,“我欲因之梦寥廓”是袭用李白的,这些“抄”都是诗词创作的常用手法,只有对这些手法无知者才会对此说三道四。

    5.你虽没有直接说“这两句诗是垃圾”,可是你直指其为“抄”他人的。不但如此,你还郑重其事地指责他人:“纵容了泡先生,误导了读者”。显然你对此持否定态度。这与说垃圾何异?——恰恰相反(你怎么老这样啊?)还是请你回头看,我不仅没说这两句是“垃圾”,反而给予了充分肯定:“当然好!”我否定的是“抄”的行为,不是那两句诗。看清楚了吗?

    这么说“抄”仅仅是先生个人的看法,而那两句诗先生也给予充分肯定?很好,再次对先生表示称赞。

    6.泡先生的诗与老兄指的两句至多只能说偶合,而不能说抄袭。退而言之,纵使有“抄”个别句子,在诗词创作中叫袭用,也是常用的创作手法。我已举出多个例子证明,你刻意回避是没有用的。难道你能说北宋晏几道《临江仙》中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不是抄自五代翁宏的《宫词》?难道李清照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不是“抄”自欧阳修的?难道这些手法的运用影响了晏、李词作的艺术价值?——我也可以“退而言之”,你承认“抄”了就行,其他另说。

    我承认那是“抄”了吗?老兄怎么睁着眼睛说瞎话!抄是一字不变,晏几道、李清照的句子那才叫“抄”。

    7.“ 评别人诗作有如此评法的么?”你学舌的这句话是无的放矢的。我没有评你的“诗”,因为我还没有见到阁下的大作。——你难道不在在“评”泡人的“诗作”?我在评,你也在评,咱们正是通过对他的诗作的评来讨论问题的,即便我们观点对立,你也还是在评。不是这样你觉得?

    我没有评泡人的诗作,我评的对象是你童先生对泡人诗作的评论。

    你的态度让我感到,如果我纵容了童先生,恐怕也会犯误导读者的错误,故话有不得不说者。——我绝不希望你纵容我,就像我不希望你纵容泡人先生一样。有话就继续。

    非常赞赏你的这个态度,我也非常高兴与先生继续探讨问题。

    注:加下划线的是童先生的原文。

    关于1,你知道(1)、(2)两点都是错的,那就够了。至于你的辩解是否能自圆其说,相信大家能够看出来。 ——“相信大家能够看出来。”够了。

    没有异议。

    关于2,先生以为“动词与形容词相对,很工整”前面加上“请参看王力先生著作”就可以糊弄过去了吗?王力先生什么时候说过“动词与形容词相对很工整”的?——王力先生在谈“律诗的对仗”一节,原话是这样说的:“同类的词相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b,颜色……c,方位……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你把那句大意转述用引号引起来,然后用“王力先生什么时候说过”来反问,这本身倒是很有点“糊弄”的意思了。

    我愿意遗憾地告诉先生,你对王力先生的著述完全没有理解。

   王力关于对仗的论述大体有: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
   對偶的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詞的分類是對仗的基礎。古代詩人們在應用對仗時所分的詞類,和今天語法上所分的詞類大同小異,不過當時詩人們並沒有給它們起一些語法術語罷了。依照律詩的對仗概括起來,詞大約可以分為下列的九類:1、名詞 2、形容詞 3、數詞(數目字) 4、顏色詞 5、方位詞 6、動詞 7、副詞 8、虛詞 9、代詞。  
  同類的詞相為對仗。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四點:(a)數目自成一類,“孤”“半”等字也算是數目。(b)顏色自成一類。(c)方位自成一類,主要是“東”“西”“南”“北”等字。這三類詞很少跟別的詞相對。(d)不及物動詞常常跟形容詞相對。

    对仗有工对、宽对。

    在一個對聯中,衹要多數字對得工整,就是工對

    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算是工對。像杜甫詩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與河是地理,草與木是植物,對得已經工整了,於是地理對植物也算工整了。
  
  寬對 形式服從於內容,詩人不應該為了追求工對而損害了思想內容。同一詩人,在這一首詩中用工對,在另一首詩用寬對,那完全是看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寬對和工對之間有鄰對,即鄰近的事類相對。例如天文對時令,地理對宮室,顏色對方位,同義詞對連綿字,等等。

    好,我们现在可以解释王力先生的意思了。王力先生在这里指明了“古代诗人们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的词类“大同小异”。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的缘由——在这里,古人的分类与今人语法的分类存在小异。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是,常常可以和形容词相对的只是“不及物动词”,而非动词全部。“簫鼓追随村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追随”是不及物动词吗?童先生是不是应该复习一下语法课程的内容?


    “牧羊驱马”对“白发丹心”是属于“动词与形容词相对很工整”?——不知道先生你是怎么给这两组词定性的,我知道的是:“原来‘牧羊驱马’由‘牧羊驱马者’而来,‘白发丹心’由‘白发丹心者’而来,两者貌似非工对,其实不然,它们均是名词性词语。”(周发祥语)显然这是名词对名词,解决不了你“烟尘”对“来去”的毛病。

    你所引的周发祥语完全是牵强附会,把原文没有的字强加给原文(如果这种说法也能成立,那么老兄更没有理由质疑泡先生的对仗了:泡先生是用“来去九江船”对“烟尘三楚地”,名词性词语对名词性词语)。很明显,牧羊驱马都是动宾词组,白发和丹心都是偏正式名词词组。尽管动词词组不能对名词词组,但是先各自句中相对,再对句相对,就可算工整了。这正好证明泡人的对子完全是正确地运用了自对的技巧。

    贾岛、司空曙、杜牧、温庭筠等都是“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时的诗人?——你说呢?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先说你的观点。我的观点还没开始表达。

    这些都是“律诗已经定型”时代的例子,先生将何以回避?

    我所举的例子,除了王维(按:不是如童先生文中写的“王勃”)的那联外,全部是用了颈联的例子。这与你说的“颔联”有什么关系?——“颔联散行”(就是点号先生特别举出来的那个“对仗”)在我的表述里所指明确。

    ‘我已经说过,王力先生的意思非常明确,重要的是“而后两句相对”,舍此,“句中自对”或“当句自对”则毫无意义。’你是说过,可是这完全是外行话!不信,你把王力说的话原原本本地抄来让大家看看,到底王先生说的与你说的是不是一个意思。——如果对这个判断有分歧,我会觉得很为难。因为,所谓律诗的对仗要求,一个根本即必备的条件就是“两句相对”,舍此根本,律诗的对仗就去从谈起。而“句中自对”则是以“两句相对”为前提条件的,简单说就是,“句中自对”有更好,没有也无妨,而“两句相对”却是必须有的。两个中间哪个重要(必要)还用说吗?王力先生的原话是:“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这个规则是:(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好了,“大家看看”吧。

    王力说过“而后两句相对是更重要”的话吗?王力的意思恰恰是句中先有自对的对仗,在两句相对时可以放宽词类相同的要求。

    最后,提醒你一下:王力先生的论述是从古代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是凭空推理演绎来的。要想让人信服,还是得拿出真实的凭据来。阁下是不是认为应该多读一些前贤名家诗词,再来谈理论更好呢?——谢谢提醒,我接受,泡人先生也这么提醒过我,当然,从与人为善的角度出发,我也提醒过他。另一个当然是,“多读”与否,还得看是否需要,暂时我觉得够用。

    你觉得够用了吗?呵呵,我可是信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

太好看了。

继续。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现在闲话休叙,让我们先来解决本帖的核心问题。

    为了解决问题,我先将童先生的核心论点归纳一下:

    童先生认为泡人的律诗不是律诗,理由是其第三联“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中的“烟尘”是名词,“来去”是动词,名词和动词对不上,由此判定整联没有对得上。而第二、三联没有能力对得上的诗,不是律诗,只能算“古风”。

    我叙述得是对是错,请童先生给予确定的正面的回答——“是”或者“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