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6 01:01:31的发言:

    现在闲话休叙,让我们先来解决本帖的核心问题。

    为了解决问题,我先将童先生的核心论点归纳一下:

    童先生认为泡人的律诗不是律诗,理由是其第三联“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中的“烟尘”是名词,“来去”是动词,名词和动词对不上,由此判定整联没有对得上。而第二、三联没有能力对得上的诗,不是律诗,只能算“古风”。

    我叙述得是对是错,请童先生给予确定的正面的回答——“是”或者“不是”。

 是。

    非常好!那么我们来请童先生鉴定一下以下诗作是不是律诗?

送人游闽越 法振
不须行借问,为尔话闽中。
海岛阴晴日,江帆来去风。
道游玄度宅,身寄朗陵公。
此别何伤远,如今关塞通。

寄友人 朱庆馀
当代知音少,相思在此身。
一分南北路,长问往来人。
是处应为客,何门许扫尘。
凭书正惆怅,蜀魄数声新。

送勤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  刘长卿
燃灯传七祖,杖锡为诸侯。
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
青山春满目,白日夜随舟。
知到梁园下,苍生赖此游。

牛相公林亭雨后偶成  刘禹锡
飞雨过池阁,浮光生草树。
新竹开粉奁,初莲爇香注。
野花无时节,水鸟自来去
若问知境人,人间第一处。

边将 罗邺
马上乘秋欲建勋,飞狐夜斗出师频。
若无紫塞烟尘事,谁识青楼歌舞人。
战骨沙中金镞在,贺筵花畔玉盘新。
由来边卒皆如此,只是君门合杀身。

梅 李峤
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芳。
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
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
若能遥止渴,何暇泛琼浆。

樊川寒食 喻凫 
新松□绿草,古柏翳黄沙。
珮珂客惊鸟,绮罗人间花。
蹙尘南北马,碾石去来车。
川晚悲风动,坟前碎纸斜。

雁 李峤
春晖满朔方,归雁发衡阳。
望月惊弦影,排云结阵行。
往还倦南北,朝夕苦风霜。
寄语能鸣侣,相随入帝乡。

杭州郡斋南亭 姚合
符印悬腰下,东山不得归。
独行南北近,渐老往还稀。
迸笋侵窗长,惊蝉出树飞。
田田池上叶,长是使君衣。

常州留别 耿湋
万里南天外,求书禹穴间。
往来成白首,旦暮见青山。
夜浦凉云过,秋塘好月闲。
殷勤阳羡桂,别此几时攀。

1.   既然童先生承认泡先生不是“抄袭”,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应该给予称赞。——说泡人“抄袭”是你栽给童先生的,现在你终于明白了,童先生说的是“抄”而非“抄袭”,你这不算进步,只能算是终于愿意承认事实,所以,称赞只好免了。

2.    什么是抄,我已举实例来说明。像晏几道的《临江仙》中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李清照的“庭院深深深几许”,那就是抄的。同时我还认为,他们的“抄”丝毫无损于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否丝毫有损于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根本就不在我讨论的范围之内,这个也需要先生你看清楚先。我要指出的是泡人的诗句“抄”了前人,就这么简单,不能因为前人也“抄”过,他的反倒不算“抄”了。

3. 呵呵,老兄读书似乎是生吞活剥,完全没有弄明白书中的意义呢。你听说初唐律诗中颔联有少量“散行”的现象,就以为初唐律诗的颈联一概都是“散行”了。到底谁犯了“低级”错误,让我们以事实和各自的分析来说话吧。王勃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你居然以为是“散行”而非对仗?难道你看不出“离别”和“宦游”都是先当句自对,再两句相对?其他“意”对“人”,“与”对“同”,都是十分工整的对仗?“君”对“是”,表面上看词性不对,实际“是”是借对,借用代词的“是”来与代词的“君”对,同样是十分工整的。当然,“与”与“同”也是借对。——呵呵,你说我“听说初唐律诗中颔联有少量‘散行’的现象,就以为初唐律诗的颈联一概都是‘散行’了”,你真的认为有这种可能?请你回头往上看,你说那句是“对仗”,我则引述别人的观点指出那一联不是“对仗”而是“散行”,我们的言说对象非常具体,而先生你却从中总结出“一概都是”的结论,老兄你是怎么读书的,我也不知道了。“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联,你认为对仗十分工整,或许有所创见,但你应该知道:这不是公论。而不承认该联为“对仗”的,倒很接近公论,有论者特别指出:这首诗是“应该在颔联对仗的,却抢先在首联对仗了”。这只是一种仿古变例,而“晚唐以后,律诗颔联、颈联的对仗,同平仄的对、粘一样,成了律诗的金科玉律。”很显然,我们正在讨论的泡人先生的作品,恰恰是属于必须遵守该金科玉律的范围之内。

4.这不值一驳,因前面已举实例证明。现在再举一些,老毛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抄李贺的,“一唱雄鸡天下白”也是抄李贺而改动词序的,“我欲因之梦寥廓”是袭用李白的,这些“抄”都是诗词创作的常用手法,只有对这些手法无知者才会对此说三道四。——拜托,不用再举了,你用的是“抄”,我用的也是“抄”,你驳我干嘛?在我这里标准是一样的,不管谁“抄”,我看见了就指出来,别人确实“抄”了,我把这个事实说出来,怎么就成了“说三道四”了呢?你反对我指出别人的“抄”究竟是为什么呢?

5.这么说“抄”仅仅是先生个人的看法,而那两句诗先生也给予充分肯定?很好,再次对先生表示称赞。——你怎么弄了这么半老天才明白那是我的“个人的看法”?我说过我代表谁了?你把“散行”当成“工对”,我也没说那不是你的“个人的看法”嘛。我这个人呢,“抄”的地方我就说“抄”,“抄”得好的地方我也从不说他“抄”得不好,简而言之,实事求是,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基本准则,没啥可“称赞”的。

6.我承认那是“抄”了吗?老兄怎么睁着眼睛说瞎话!抄是一字不变,晏几道、李清照的句子那才叫“抄”。——老兄啊,再看你的这句:“难道李清照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不是‘抄’自欧阳修的?”你的意思不是承认“那是‘抄’了吗”?咱们不至于对这样一个简单句子的理解都有这么大的分歧吧?你的意思我理解,你是说泡人的诗句“抄”得还不够好,至少是没有老晏和老李他们“抄”得那么准确,着也正是我的意思,好象在另个帖子里我已经表达过这个意思了。

7.我没有评泡人的诗作,我评的对象是你童先生对泡人诗作的评论。——这个我不赞同。我们的评论都是围绕泡人的诗作或诗句展开的,我们的观点的冲突也是建立在对泡人诗作或诗句的先观理解上的。我个人的看法,你还是在评论泡人的作品,你不是“没有”,是有。

注:加下划线的是点先生的原文。

志刚兄和句号兄的功力都不得了,二位掐架的贴学习了。

我曾说过:“来去”对“烟尘”不够工整,但似不必以此判断这首诗算不得七律。毕竟,泡人兄本意是写七律,但大约是近年才参与诗社活动,笔力尚有不逮之处。窃以为对业余爱好者,还是当以鼓励为主。

我觉得,倒不妨建议泡人兄略加修改,比如改为“渺渺烟尘三楚地,苍苍风雨九江船”,似亦合原意。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以下是引用李大兴在2007-08-27 12:03:07的发言:

我觉得,倒不妨建议泡人兄略加修改,比如改为“渺渺烟尘三楚地,苍苍风雨九江船”,似亦合原意。

大兴兄改得好!好归好,还是偏心了,上次我的“叹零丁”怎么就不给改改?

[em51][em52][em54]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童版和句号这架掐得好看。还能从中学很多知识。这样好贴是怎么炼成的呢?羡慕笔会。俺读书最近怎么没这样的好贴,强烈请求笔会支援读书。

子在川上曰:好深的水呀!
我,小哑,是个坏人。
关于1,没有异议。——恩。

关于2,我愿意遗憾地告诉先生,你对王力先生的著述完全没有理解。……好,我们现在可以解释王力先生的意思了。王力先生在这里指明了“古代诗人们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的词类“大同小异”。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的缘由——在这里,古人的分类与今人语法的分类存在小异。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是,常常可以和形容词相对的只是“不及物动词”,而非动词全部。“簫鼓追随村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追随”是不及物动词吗?童先生是不是应该复习一下语法课程的内容?——(村社近——春社近?)王力先生说得很浅显,没啥不好理解的,倒是你引了半天又说了半天,让人有点不好理解。我们谈论当代的泡人先生的诗句,还是遵循“今天语法”吧?你所举例子,没有对王力先生的观点构成反驳,因为这里的“追随”就是用作“不及物动词”而与形容词“简朴”相对的,而且无论如何解释,它都无法解决泡人先生用名词对动词的问题。

你所引的周发祥语完全是牵强附会,把原文没有的字强加给原文(如果这种说法也能成立,那么老兄更没有理由质疑泡先生的对仗了:泡先生是用“来去九江船”对“烟尘三楚地”,名词性词语对名词性词语)。很明显,牧羊驱马都是动宾词组,白发和丹心都是偏正式名词词组。尽管动词词组不能对名词词组,但是先各自句中相对,再对句相对,就可算工整了。这正好证明泡人的对子完全是正确地运用了自对的技巧。——我举例,证明有此一说,你认为那是牵强附会,也不过有此一说。在古诗中,因为用典而省字,我们理解时又必须“把原文没有的字强加给原文”(“强加”一词用得不准确)的例子比比皆是,点先生读得多,就不用我来举例了吧?需要再强调一遍的是: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的是“工对”,而“工对”是比普通对仗更高一个层次的;但是,完成了“句中自对”的,并不意味着你同时也完成了“两句相对”,而“两句相对”才是律诗要求的根本。例如:“匆匆来去九江船”与“白发丹心尽汉臣”并不是一个对仗联,虽然在先生你看来,这两句都十分完美地完成了“句中自对”,也就是说,无论你如何“正确地运用了自对的技巧”,只要你没能“两句相对”,就彻底失败。这就是所谓“‘两句相对’才是律诗要求的根本”。这回说清楚了吧。

这些都是“律诗已经定型”时代的例子,先生将何以回避?——请先生回头看17楼。原帖说的就是唐初,至于到了“律诗已经定型”时代,仍有人的个别作品与诗律有违,并不值得仿效。

王力说过“而后两句相对是更重要”的话吗?王力的意思恰恰是句中先有自对的对仗,在两句相对时可以放宽词类相同的要求——这个问题上帖已经说清楚了,因为王力先生在谈论对仗时,基本前提就是“两句相对”(这话非得王力先生说吗?哎呀,咱们用肉眼也该看得出来呀)。先生所引“地理对植物”云云,都属名词,恐怕不是要“放宽”到名词对动词吧?既然先生这么愿意追问王力先生的原话,那我也问个:王力先生说过能把词类相对放宽到名词对动词吗?

你觉得够用了吗?呵呵,我可是信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呵呵,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够用了。

以下是引用李大兴在2007-08-27 12:03:07的发言:

我曾说过:“来去”对“烟尘”不够工整,但似不必以此判断这首诗算不得七律。毕竟,泡人兄本意是写七律,但大约是近年才参与诗社活动,笔力尚有不逮之处。窃以为对业余爱好者,还是当以鼓励为主。

我觉得,倒不妨建议泡人兄略加修改,比如改为“渺渺烟尘三楚地,苍苍风雨九江船”,似亦合原意。

    愚意大兴兄所改逊于原作。“纷纷来去九江船”,白描所见,何等自然。改为“苍苍风雨”反失其真。风雨之中,何可见来往之九江船乎?

    这也可见童先生之论确实误导了读者,使人没有正确领会对仗中当句自对技巧的意义。当句自对的意义绝不是童先生臆说的“然后两句相对更重要”、“没意义”,而是自对后再作两句相对的时候,便得以放宽要求。“蹙尘南北马,碾石去来车。”“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往还倦南北,朝夕苦风霜。”“独行南北近,渐老往还稀。”“往来成白首,旦暮见青山。”“一分南北路,长问往来人。”“野花无时节,水鸟自来去。”“海岛阴晴日,江帆来去风。”“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大量的例子均可证。这里当句自对为工对后,再作两句间的相对时,名词与动词相对,“于是也算工对了”。

    窃以为诗人无须分专业业余。李杜苏辛之辈,谁以作诗为业?严格要求并不错,错的是以己昏昏,徒欲使人昭昭。

RE:童先生

    有关抄不抄的话题我们以后会慢慢谈的。我们先来解决诗体的鉴定问题吧。

    另外,先生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自称读前贤诗词“已够用了”的人,真让在下不胜仰慕。烦先先生举例证明,对仗中有名词对动词(即使先有当句自对也一样)的即不能算律诗而只能算古风。对于读得“已够用了”的童先生,相信这应该是小菜一碟吧?

呵呵,和句号兄较个真。我理解“纷纷来去九江船”并不是白描,“渺渺烟尘三楚地”也不是白描。原作如下:

扰攘神州洞有仙

痴迷朝圣大江边

登临始觉天云阔

经历方知世事玄

渺渺烟尘三楚地

纷纷来去九江船

何当再起南游意

得与枯松话暮年

我理解这阕诗关键一句是“经历方知世事玄”,“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直承此句,是江山沧桑之感,而非白描所见。以此理解,改“苍苍风雨九江船”未失原意。随意想到,自未必佳,只是以“风雨”对“烟尘”似更工一点吧?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童版和句号先生掐得精彩呀!句号先生每发一个贴,我都认为童版输定了,可哪知道这家伙又“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气人呀!

句号先生有句话没说好,掐架时千万别说自己“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样显得掐得很吃力,童版说自己读的书在这时用足够了,就显得掐得游刃有余了,也许他并没这么有余,可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说,这也是一种技巧,没准他还是学的我的。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7-08-27 14:31:09的发言:

童版和句号先生掐得精彩呀!句号先生每发一个贴,我都认为童版输定了,可哪知道这家伙又“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气人呀!

句号先生有句话没说好,掐架时千万别说自己“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样显得掐得很吃力,童版说自己读的书在这时用足够了,就显得掐得游刃有余了,也许他并没这么有余,可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说,这也是一种技巧,没准他还是学的我的。

    多谢金秋兄关注。我认为气势得靠内力,不能靠虚张声势。自称读书“够用了”的,却自始至终拿不出一个例句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你还能认为他“游刃有余”么?

    “掐架”(这里姑用兄台术语,入乡随俗嘛)不必都先声夺人,否则便看不到好戏了。我用的是引蛇出洞术,令其自暴七寸,到时使出杀手锏,使其无可逃形。你看,童先生对自己的核心论点,只能对坐半日,瞠目结舌,不是找不到一条理由来加以支持吗?这除了证明“无知者无畏”,还能证明什么呢?我觉得看童先生辩解,比听时下的相声,可乐得多了。

据我所知,真名还有好多懂得律诗和对联的行家,可他们却在这里隔岸观火,态度很成问题。我先点几个:老木匠、周泽雄、梦游人,等等。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14:49:51的发言:

    多谢金秋兄关注。我认为气势得靠内力,不能靠虚张声势。自称读书“够用了”的,却自始至终拿不出一个例句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你还能认为他“游刃有余”么?

    “掐架”(这里姑用兄台术语,入乡随俗嘛)不必都先声夺人,否则便看不到好戏了。我用的是引蛇出洞术,令其自暴七寸,到时使出杀手锏,使其无可逃形。你看,童先生对自己的核心论点,只能对坐半日,瞠目结舌,不是找不到一条理由来加以支持吗?这除了证明“无知者无畏”,还能证明什么呢?我觉得看童先生辩解,比听时下的相声,可乐得多了。

句号先生果然厉害!不过辩论时双方的自我感觉都会很好,尤其在难分难解之时双方可能都认为是自己占了上峰,其实旁观者未必如此认为。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李大兴在2007-08-27 13:32:52的发言:

呵呵,和句号兄较个真。我理解“纷纷来去九江船”并不是白描,“渺渺烟尘三楚地”也不是白描。原作如下:

扰攘神州洞有仙

痴迷朝圣大江边

登临始觉天云阔

经历方知世事玄

渺渺烟尘三楚地

纷纷来去九江船

何当再起南游意

得与枯松话暮年

我理解这阕诗关键一句是“经历方知世事玄”,“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直承此句,是江山沧桑之感,而非白描所见。以此理解,改“苍苍风雨九江船”未失原意。随意想到,自未必佳,只是以“风雨”对“烟尘”似更工一点吧?

    以“风雨”对“烟尘”,确实比“来去”更工整一些,但意义上却逊色了。

    李兄说这诗关键句是“经历方知世事玄”,是极有见地的。我觉得泡兄此篇的不足,不在于字句的提炼,而在于章法失序。如果我们把第二联与第三联对调位置,是不是更好一些?第二联写景,第三联由登临引发感慨,更能突出关键之句,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当然,那样首尾两联须重新写过了,但若是我,是不惮千回改的。

    如用“苍苍”,则与上句“渺渺”意思相近。愚意三楚地广,所见渺渺,固其宜也,九江船小,风雨之中何可得见?若化实为虚,则又与下联(改动次序后的下联)意境犯复,非为佳构。

    “登临”二句,实较王溥之联境界为高。王系比喻,泡是实写。王作上下句意思雷同,而泡作则作两层看,下句使境界全出。王作用词犹未精到,而泡作用词恰如其分。王作非特指,用于何处均无不可,而泡作则非庐山不行。这些都是泡作的价值所在。惜其首联较弱,“痴迷”一词过于直露。童先生竟指此为“抄”,真无知者强作解人也!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7-08-27 15:03:48的发言:

句号先生果然厉害!不过辩论时双方的自我感觉都会很好,尤其在难分难解之时双方可能都认为是自己占了上峰,其实旁观者未必如此认为。

   金秋兄如看出在下何处居弱,尽可以指教,在下不胜感激。在下与人争辩,本不为意气之争,并非争强好胜,实为广闻益智耳。

    形势之优劣,须经分析方知。金秋兄可曾见世界上的争吵,有自行认输的一方?窃以为核心论点被人驳斥,无力维护,即为败北。而童先生的核心论点,纵其有巧舌如簧,亦万难为之辩矣。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7-08-27 14:53:54的发言:

据我所知,真名还有好多懂得律诗和对联的行家,可他们却在这里隔岸观火,态度很成问题。我先点几个:老木匠、周泽雄、梦游人,等等。

    如就某诗作是好是坏,则固不免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至若其究属何体,则终有客观标准可循。无论何方高手,总不能指鹿为马。此我所以非将其引入马陵道不出击之故也。金兄至此还看不出其人已成瓮中鳖乎?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15:18:43的发言:

   金秋兄如看出在下何处居弱,尽可以指教,在下不胜感激。在下与人争辩,本不为意气之争,并非争强好胜,实为广闻益智耳。

    形势之优劣,须经分析方知。金秋兄可曾见世界上的争吵,有自行认输的一方?窃以为核心论点被人驳斥,无力维护,即为败北。而童先生的核心论点,纵其有巧舌如簧,亦万难为之辩矣。

句兄所言极是,且看童版如何辩来。

俺一向以为论坛之争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输赢之别。也许是职业习惯吧!比如侵犯著作权官司,若遇到一个叫句号的律师,法官会认为被告没有抄袭,若遇到一个叫童志刚的律师,法官会判决被告承担侵权责任。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15:25:52的发言:

    如就某诗作是好是坏,则固不免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至若其究属何体,则终有客观标准可循。无论何方高手,总不能指鹿为马。此我所以非将其引入马陵道不出击之故也。金兄至此还看不出其人已成瓮中鳖乎?

如果在法庭上,法官会说至若其究属何体的问题似与本案无关,因为本案争论的焦点在于抄袭。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7-08-27 15:40:06的发言:

如果在法庭上,法官会说至若其究属何体的问题似与本案无关,因为本案争论的焦点在于抄袭。

    那要看原告所告何事。关于“本案”的焦点么,请参见31楼。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7-08-27 15:35:03的发言:

句兄所言极是,且看童版如何辩来。

俺一向以为论坛之争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输赢之别。也许是职业习惯吧!比如侵犯著作权官司,若遇到一个叫句号的律师,法官会认为被告没有抄袭,若遇到一个叫童志刚的律师,法官会判决被告承担侵权责任。

    呵呵,如果法庭同时遇到句号律师和童志刚律师呢?可以断言,结果必然是法官仍然“会认为被告没有抄袭”。理由如下:

    尽管童律师咬定王安石《花下》诗是“迹同抄袭”,但客观事实是:《花下》的著作权人是王安石,而不是李白、沈传师和李益。法律的职责是维护现行秩序,而不是破坏现行秩序。不是吗?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13:11:03的发言:

RE:童先生

    有关抄不抄的话题我们以后会慢慢谈的。我们先来解决诗体的鉴定问题吧。

    另外,先生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自称读前贤诗词“已够用了”的人,真让在下不胜仰慕。烦先先生举例证明,对仗中有名词对动词(即使先有当句自对也一样)的即不能算律诗而只能算古风。对于读得“已够用了”的童先生,相信这应该是小菜一碟吧?

谈到这里,恕我直言,我已经很不喜欢先生说话的方式了。比如你这句:“先生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自称读前贤诗词‘已够用了’的人,真让在下不胜仰慕。”“已够用了”是我在什么前提下说的?难道你不清楚?我认为就现在的讨论而言,“已够用了”,怎么到了先生你的口里就成了一个整体性的评价?成了“自称读前贤诗词‘已够用了’的人”?

先生你喜欢,我可以陪你继续讨论,你要是不喜欢,我也可以认输离开这个帖子。

还是先把例子给你。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15:54:04的发言:

   法律的职责是维护现行秩序,而不是破坏现行秩序。不是吗?

句兄此言差矣!不是抄袭说成是抄袭,当然是破坏了现行秩序,但是抄袭而被认为不是抄袭,那更是破坏了现行秩序。不是吗?[em07]

俺是灭绝师太

“鉴定”了一首今人写的“七律”,惹出这么大麻烦,还得“鉴定”古人的作品。唉。

海岛阴晴日,江帆来去风。——“阴晴”为形容词,对“来去”动词,挺好的。

一分南北路,长问往来人。——这里的“南北”必须看作动词,而后与“往来”相对。《诗经》有句:“我疆我理,南东其亩。”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作者也学会省字了,咱理解的时候要给他“强行补上”:南来北去的云对东奔西走的水。恩,不错。

野花无时节,水鸟自来去。——这个不好,动词“无”先就跟介词或副词“自”对不上(这里的“自”肯定不是用的“开始”的意思),看来大诗人也有失手的时候,迷信不得。

若无紫塞烟尘事,谁识青楼歌舞人。——名词对名词,也不错。

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这里的“朝暝”本为名词(“暝”也具形容词性),在诗中却用作形容词,即“明暗”之色,所以还是形容词对动词,不错。

蹙尘南北马,碾石去来车。——名词动用,不是南方和北方的马,是南北奔走的马,对得好。类于“人生长恨水长东”。

往还倦南北,朝夕苦风霜。——这个“往还”用作名词,述大雁“往还时”之倦,“朝夕间”之苦,不错。

独行南北近,渐老往还稀。——也是名词动用,不是说南和北的实际距离近,而是说:年轻时走南闯北、南下北上都觉得不远,到老了的时候,就很少再东跑西颠、东往西还了。也不错。

往来成白首,旦暮见青山。——这个“往来”也用作名词,即“往来之际”对“旦暮之间”,对得好。

总之是,上面的例子,还是没能证明“烟尘”跟“来去”对上了。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13:02:59的发言:

这也可见童先生之论确实误导了读者,使人没有正确领会对仗中当句自对技巧的意义。当句自对的意义绝不是童先生臆说的“然后两句相对更重要”、“没意义”,而是自对后再作两句相对的时候,便得以放宽要求

窃以为诗人无须分专业业余。李杜苏辛之辈,谁以作诗为业?严格要求并不错,错的是以己昏昏,徒欲使人昭昭。

我只能说,先生你断章取义已经成习惯了,这很不好。

我什么时候说过“当句自对”“没意义”?我说的是,如果一联中的两句本身不能对上,“当句自对”就“没意义”。难道你认为有意义?你真的认为“匆匆来去九江船”与“白发丹心尽汉臣”这两句各自完成了“当句自对”的句子是一联对仗?在他们不能对上的情况下,他们的“当句自对”不是“没意义”是什么?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8202232[/lastedittime]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14:49:51的发言:

    多谢金秋兄关注。我认为气势得靠内力,不能靠虚张声势。自称读书“够用了”的,却自始至终拿不出一个例句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你还能认为他“游刃有余”么?

    “掐架”(这里姑用兄台术语,入乡随俗嘛)不必都先声夺人,否则便看不到好戏了。我用的是引蛇出洞术,令其自暴七寸,到时使出杀手锏,使其无可逃形。你看,童先生对自己的核心论点,只能对坐半日,瞠目结舌,不是找不到一条理由来加以支持吗?这除了证明“无知者无畏”,还能证明什么呢?我觉得看童先生辩解,比听时下的相声,可乐得多了。

我不知道这位先生需要什么样的例句,在我看来,我是质疑者,我提出观点,你是反质疑者,你需要证明我的观点错了,所以需要例句的是你不是我。我需要解决的是:先生你提出的一系列例句仍然不能证明“烟尘”与“来去”对上了,完事儿。

“对坐半日”,应该是一个事实,“瞠目结舌”却只是你的一点希望。实话跟先生说,与此同时,老童还在另外2个论坛跟人讨论问题,先生切莫以为只有你的问题才需要立即回答。如果先生对我的帖子有6个小时未作回复,我就可以说你“只能对坐半日,瞠目结舌,不是找不到一条理由来加以支持”?你好有意思。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15:18:43的发言:

    形势之优劣,须经分析方知。金秋兄可曾见世界上的争吵,有自行认输的一方?窃以为核心论点被人驳斥,无力维护,即为败北。而童先生的核心论点,纵其有巧舌如簧,亦万难为之辩矣。

你是想当然专家。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15:25:52的发言:

    如就某诗作是好是坏,则固不免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至若其究属何体,则终有客观标准可循。无论何方高手,总不能指鹿为马。此我所以非将其引入马陵道不出击之故也。金兄至此还看不出其人已成瓮中鳖乎?

先生已经使用了不少成语了,其实呢,成语我也会几个,我只是不希望循着上回泡先生“动物上阵”的路数也来个“动物上阵”。望先生自重。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7 15:59:26的发言:

“鉴定”了一首今人写的“七律”,惹出这么大麻烦,还得“鉴定”古人的作品。唉。

海岛阴晴日,江帆来去风。——“阴晴”为形容词,对“来去”动词,挺好的。

一分南北路,长问往来人。——这里的“南北”必须看作动词,而后与“往来”相对。《诗经》有句:“我疆我理,南东其亩。”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作者也学会省字了,咱理解的时候要给他“强行补上”:南来北去的云对东奔西走的水。恩,不错。

野花无时节,水鸟自来去。——这个不好,动词“无”先就跟介词或副词“自”对不上(这里的“自”肯定不是用的“开始”的意思),看来大诗人也有失手的时候,迷信不得。

若无紫塞烟尘事,谁识青楼歌舞人。——名词对名词,也不错。

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这里的“朝暝”本为名词(“暝”也具形容词性),在诗中却用作形容词,即“明暗”之色,所以还是形容词对动词,不错。

蹙尘南北马,碾石去来车。——名词动用,不是南方和北方的马,是南北奔走的马,对得好。类于“人生长恨水长东”。

往还倦南北,朝夕苦风霜。——这个“往还”用作名词,述大雁“往还时”之倦,“朝夕间”之苦,不错。

独行南北近,渐老往还稀。——也是名词动用,不是说南和北的实际距离近,而是说:年轻时走南闯北、南下北上都觉得不远,到老了的时候,就很少再东跑西颠、东往西还了。也不错。

往来成白首,旦暮见青山。——这个“往来”也用作名词,即“往来之际”对“旦暮之间”,对得好。

总之是,上面的例子,还是没能证明“烟尘”跟“来去”对上了。

    看了童先生的“解释”,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强词夺理”了。可惜童先生对于律诗对仗的知识可以说完全是门外之见。律诗的对仗只讲究字面相对,不会用什么补充完整的语法分析来对的。

    童先生的标准可谓多变啊!这里的朝、暝、南北、东西等公认的名词都成了“形容词”,“往还”等等都成了“名词”,我只能说太佩服你的胆量了——什么话都敢说!可是,童先生在贬低泡先生诗的时候,为什么就硬说“纷纷来去九江船”的“来去”只能是动词而不能是“名词”呢?照童先生的歪解,我们不是既可以把“来去”解释成名词,也可以把“烟尘”解释成形容词吗?

    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你童先生的语法知识完全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