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还倦南北,朝夕苦风霜。——这个“往还”用作名词,述大雁“往还时”之倦,“朝夕间”之苦,不错。

---------------------------

这里的“南北”必须看作动词,而后与“风霜”相对。《诗经》有句……

[em70][em73]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7 16:27:59的发言:

先生已经使用了不少成语了,其实呢,成语我也会几个,我只是不希望循着上回泡先生“动物上阵”的路数也来个“动物上阵”。望先生自重。

    我也希望童先生不要在恼羞成怒时想起歪招来。我相信我的成语使用都是在合理的范围内。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13:11:03的发言:

RE:童先生

    有关抄不抄的话题我们以后会慢慢谈的。我们先来解决诗体的鉴定问题吧。

    另外,先生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自称读前贤诗词“已够用了”的人,真让在下不胜仰慕。烦先先生举例证明,对仗中有名词对动词(即使先有当句自对也一样)的即不能算律诗而只能算古风。对于读得“已够用了”的童先生,相信这应该是小菜一碟吧?

    我们再请!

    先生不是明明在我劝先生多读一些前贤诗词的时候明确回答说“暂时够用”了吗?难道这是我捏造的不成?

1:0

[em01]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7 16:21:06的发言:

我不知道这位先生需要什么样的例句,在我看来,我是质疑者,我提出观点,你是反质疑者,你需要证明我的观点错了,所以需要例句的是你不是我。我需要解决的是:先生你提出的一系列例句仍然不能证明“烟尘”与“来去”对上了,完事儿。

    你需要举出例证来证明你的观点,就是一首诗尽管平仄合乎格律,但只要有两个字“对不上”,这首诗就不能称律诗,而只能称古风。

    请指出哪首诗因这个原因被列为古风的。

    需要我举证的我已列举大量的证据了(动词性词组可以和名词性词组对仗,前提是二者分别先完成当句自对)。现在轮到你了。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16:35:35的发言:

    我们再请!

    先生不是明明在我劝先生多读一些前贤诗词的时候明确回答说“暂时够用”了吗?难道这是我捏造的不成?

 

童版26楼的原话是:“另一个当然是,‘多读’与否,还得看是否需要,暂时我觉得够用。”,这里的暂时够用,指的是跟句兄掐架时够用,而句兄说成了“先生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自称读前贤诗词‘已够用了’的人”——这不是捏造,是歪曲,判令句兄犯规一次。

此外句兄还有其他辩风不正之处,比如捏造事实:“你虽没有直接说‘这两句诗是垃圾’,可是你直指其为‘抄’他人的……”说抄的就等于说是垃圾?比如用带有贬义的成语丑化对手,如“瓮中捉鳖”、“恼羞成怒”,比如乱下结论:“你童先生的语法知识完全不及格。”

本来一场很精彩的辩论因为辩风问题而变得掉价,深感遗憾。

俺是灭绝师太

“。”就起有个“句号”吧,看起来别扭。

参加交流
1:2[em01]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15:11:18的发言:

       “登临”二句,实较王溥之联境界为高。王系比喻,泡是实写。王作上下句意思雷同,而泡作则作两层看,下句使境界全出。王作用词犹未精到,而泡作用词恰如其分。王作非特指,用于何处均无不可,而泡作则非庐山不行。这些都是泡作的价值所在。惜其首联较弱,“痴迷”一词过于直露。童先生竟指此为“抄”,真无知者强作解人也!

精彩,真是太精彩了!

看到这里,真的是忍不住想说,偶对句号先生的崇拜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之前看这个帖子的时候,就觉得泡人先生的那两句写得很好,就直接回帖称赞了,没想到拉上去一看,童先生批评的也是这两句,当时看了童先生的批评,心里就想,这也算抄袭吗?(注:我在坛子里看过童先生其他地方的发言,都觉得挺不错的,唯独这里有点不太理解)

引用的部分正是当时我对这两句的看法,当然我心中所想可没有句号先生这么专业,当时我只是觉得泡人先生两句实比童先生所指那两句用词更雅,意境上也似更胜一步,不过觉得下句比上句在用词上稍微逊色一些,要说不配的话我觉得这里可能有些不配。

两位都是高人,感觉句号先生是世外高人,童先生是世内高人,高手对招,我在旁边乐意端茶送水。

[em27][em27][em27][em27][em27][em27]
我在黑夜里拾起一把剑。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16:29:28的发言:

    看了童先生的“解释”,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强词夺理”了。可惜童先生对于律诗对仗的知识可以说完全是门外之见。律诗的对仗只讲究字面相对,不会用什么补充完整的语法分析来对的。

    童先生的标准可谓多变啊!这里的朝、暝、南北、东西等公认的名词都成了“形容词”,“往还”等等都成了“名词”,我只能说太佩服你的胆量了——什么话都敢说!可是,童先生在贬低泡先生诗的时候,为什么就硬说“纷纷来去九江船”的“来去”只能是动词而不能是“名词”呢?照童先生的歪解,我们不是既可以把“来去”解释成名词,也可以把“烟尘”解释成形容词吗?

    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你童先生的语法知识完全不及格

还好,先生您不是我老师,你给我个“不及格”,我不会感到丝毫的遗憾,你愿意遗憾那是你的事儿。

对于古诗词,老童没说过自己是门内之人,有点“门外之见”不稀奇,倒是先生您这位门内汉,弄出一系列门外之见来让人觉得稀奇(例子不重复,详见楼上各帖)。比如你这句吧:“律诗的对仗只讲究字面相对,不会用什么补充完整的语法分析来对的。”俺从门外偷偷看了一眼,就觉得怎么都不是“门内之见”的模样,事实果真如你所说吗?非也。“字面相对”仅仅是律诗对仗的要求之一,事实是,律师对仗的要求至少有三点:1,字面相对,2,词性一致,3,平仄相对。你拿出其中一个就结论为“只讲究”,“什么话都敢说”的究竟是你还是我?

你说在我的回答中,“这里的朝、暝、南北、东西等公认的名词都成了‘形容词’”,你倒说说,什么时候“都成了”的?你看清楚了再说话。否则我还真不陪你了。

你问:“为什么就硬说‘纷纷来去九江船’的‘来去’只能是动词而不能是‘名词’呢?”等你端正了讨论问题的态度之后,我保证告诉为什么。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16:33:00的发言:

    我也希望童先生不要在恼羞成怒时想起歪招来。我相信我的成语使用都是在合理的范围内。

你相信?没有一个口出不逊的人会不相信自己使用的语言“都在合理的范围内”。我要是对先生也口出不逊然后声明“我相信我的言语使用都是在合理的范围内”,你是否准备不恼羞成怒地欣然接受?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16:35:35的发言:

    我们再请!

    先生不是明明在我劝先生多读一些前贤诗词的时候明确回答说“暂时够用”了吗?难道这是我捏造的不成?

亏你还想起来了有个“暂时”。你原来是怎么说的——“第一个自称读前贤诗词‘已够用了’的人”,你自己看看,这是不是“捏造”?你还想怎么才算“捏造”?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17:13:13的发言:

    你需要举出例证来证明你的观点,就是一首诗尽管平仄合乎格律,但只要有两个字“对不上”,这首诗就不能称律诗,而只能称古风。

    请指出哪首诗因这个原因被列为古风的。

    需要我举证的我已列举大量的证据了(动词性词组可以和名词性词组对仗,前提是二者分别先完成当句自对)。现在轮到你了。

你说轮到我就轮到我了,够霸道的哈。行,算你狠,俺在先生您眼里都“瓮中之鳖”了,还能往哪儿逃呢?要是睡个午觉啥的,您还会认定俺那是“瞠目结舌”了。(跟您说啊,俺下班之后一直在打《侠义道》,终于升到了235级,换了一把2级的“小李飞刀”,又参与了2场帮战,还看了会儿世界田径锦标赛,才过来的。来了之后,一看您的发言,被你说着了,俺又“瞠目结舌”了。)那我就举例吧。

1,王力先生指出:“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根据这个要求,我们来看“渺渺烟尘三楚地,匆匆来去九江船”一联是否符合这个要求: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之所以说“烟尘”(平平)与“来去”(平仄)“对不上”,除了词性不对之外,平仄也不符合要求。既然不符合这个对仗的要求,我不把它看成近体而看成古体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2,所以,一首所谓的律诗,其中重要的一联对仗,同时出现了词性不对与平仄不合的两个问题,把它仅仅归结为“两个字”的简单问题,恐怕是说不过去的。

3,有没有“一首诗尽管平仄合乎格律”却由于其他问题而导致不能叫律诗而“只能称古风”的呢?不好意思,俺以其昏昏竟然找啊找地找到了个:王力先生在谈论律诗与古风的关系时,他举了王勃著名的《滕王阁》诗为例:“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力先生的结论是:“这首诗平仄合律,粘对基本上合律。”但它只能称古风,最多是“入律的古风”。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7 02:11:18的发言:

   李兄说这诗关键句是“经历方知世事玄”,是极有见地的。我觉得泡兄此篇的不足,不在于字句的提炼,而在于章法失序。如果我们把第二联与第三联对调位置,是不是更好一些?第二联写景,第三联由登临引发感慨,更能突出关键之句,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当然,那样首尾两联须重新写过了,但若是我,是不惮千回改的。

    如用“苍苍”,则与上句“渺渺”意思相近。愚意三楚地广,所见渺渺,固其宜也,九江船小,风雨之中何可得见?若化实为虚,则又与下联(改动次序后的下联)意境犯复,非为佳构。

句号兄言“泡兄此篇的不足,不在于字句的提炼,而在于章法失序”,我也同感。不过章法一改,就与重写无异了。我与泡人兄未尝论交,他又远为年长,我自不敢做如此建议。就这样试改一句,已觉冒昧。至于兄言“如用‘苍苍’,则与上句‘渺渺’意思相近”,我也同意,不妨改为“沉沉风雨九江船”。我想,烟尘楚地、风雨江船,承接“世事玄”的感慨还是可以的。

 

句号兄和志刚兄这次掐架,让我等大开眼界。真名特点,网上掐架,网下朋友。我虽在此不过数月,却已听说很多网友和志刚兄狠掐的经历,事后却相交甚欢。大约志刚兄掐架归掐架,话说得再狠,实际生活里却是好客重友之人。泡人兄志刚兄掐得不了了之后,似乎真生气不来玩了,令我等好生遗憾。还望句号兄多来,最好贴出大作让大家过过瘾为盼。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句号兄和志刚兄这次掐架,让我等大开眼界。真名特点,网上掐架,网下朋友。我虽在此不过数月,却已听说很多网友和志刚兄狠掐的经历,事后却相交甚欢。大约志刚兄掐架归掐架,话说得再狠,实际生活里却是好客重友之人。泡人兄和志刚兄掐得不了了之后,似乎真生气不来玩了,令我等好生遗憾。还望句号兄多来,最好贴出大作让大家过过瘾为盼。
大兴先生说的对。童先生掐架娱已娱人。他自己曾有名言“有杠不抬非君子,出口成脏是小人”。他掐架表面上再“狠”,其实字里行间都是善意及智慧,看他掐架,是真名读贴一大享受。这次读句号先生与童先生的帖子,让人娱乐中又长见识。也盼能欣赏到句号先生的大作。也希望泡人先生早点露面。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7 22:34:09的发言:

亏你还想起来了有个“暂时”。你原来是怎么说的——“第一个自称读前贤诗词‘已够用了’的人”,你自己看看,这是不是“捏造”?你还想怎么才算“捏造”?

   暂时就是眼下,就我们正在讨论的话题来说,你说你读得够用了。难道这是我编派你的?你现在还敢肯定你读得够用了吗(就我们所讨论的话题来说)?掐了几天,你童先生说了几大箩,也没见你举出几个能有说服力的例证来,还好意思说“暂时够用了”。

    难道我每引你一句话,都得把你所有的话都抄来?你不是习惯分析句子的“省略”成分吗?你当然应该很容易理解我所省略的部分啊!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7 23:52:28的发言:

你说轮到我就轮到我了,够霸道的哈。行,算你狠,俺在先生您眼里都“瓮中之鳖”了,还能往哪儿逃呢?要是睡个午觉啥的,您还会认定俺那是“瞠目结舌”了。(跟您说啊,俺下班之后一直在打《侠义道》,终于升到了235级,换了一把2级的“小李飞刀”,又参与了2场帮战,还看了会儿世界田径锦标赛,才过来的。来了之后,一看您的发言,被你说着了,俺又“瞠目结舌”了。)那我就举例吧。

1,王力先生指出:“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根据这个要求,我们来看“渺渺烟尘三楚地,匆匆来去九江船”一联是否符合这个要求: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之所以说“烟尘”(平平)与“来去”(平仄)“对不上”,除了词性不对之外,平仄也不符合要求。既然不符合这个对仗的要求,我不把它看成近体而看成古体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2,所以,一首所谓的律诗,其中重要的一联对仗,同时出现了词性不对与平仄不合的两个问题,把它仅仅归结为“两个字”的简单问题,恐怕是说不过去的。

3,有没有“一首诗尽管平仄合乎格律”却由于其他问题而导致不能叫律诗而“只能称古风”的呢?不好意思,俺以其昏昏竟然找啊找地找到了个:王力先生在谈论律诗与古风的关系时,他举了王勃著名的《滕王阁》诗为例:“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力先生的结论是:“这首诗平仄合律,粘对基本上合律。”但它只能称古风,最多是“入律的古风”。

    呵呵,现在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了吧?

    现在答复你的举例:

    1.如果照你这么理解,那么能够称为律诗的作品恐怕所剩不多了:)想想看,你对王力先生的表述的理解发生了什么偏差?我们且看几首脍炙人口的律诗中的对仗(依童氏标准则当叫古风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箫、衣皆平声)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恨皆仄,烽、家皆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却、漫皆仄,妻、诗皆平;放、作皆仄)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草、雪皆仄)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但、不皆平,立、折皆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报、向皆平,万、再皆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烧、吹比平,不、又皆仄)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镜皆仄,长、衰皆平)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零皆平,滩、洋皆平,说、叹皆仄,惶零皆平)

    2.由1可知,你的“两个问题”说是不能成立的。

    3.你举的例子不能支持你的论点,因为它不是平仄合律,对仗有问题的例子。你想知道那首诗为什么不是律诗么?还是因为它的平仄不合律:它违反了律诗须用平声韵且须一韵到底的规则。

    请不要偷换主题,你须证明的论点是“平仄合律而对仗有两字不对的律诗不能叫律诗,只能叫古风。”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7 22:25:50的发言:

还好,先生您不是我老师,你给我个“不及格”,我不会感到丝毫的遗憾,你愿意遗憾那是你的事儿。

对于古诗词,老童没说过自己是门内之人,有点“门外之见”不稀奇,倒是先生您这位门内汉,弄出一系列门外之见来让人觉得稀奇(例子不重复,详见楼上各帖)。比如你这句吧:“律诗的对仗只讲究字面相对,不会用什么补充完整的语法分析来对的。”俺从门外偷偷看了一眼,就觉得怎么都不是“门内之见”的模样,事实果真如你所说吗?非也。“字面相对”仅仅是律诗对仗的要求之一,事实是,律师对仗的要求至少有三点:1,字面相对,2,词性一致,3,平仄相对。你拿出其中一个就结论为“只讲究”,“什么话都敢说”的究竟是你还是我?

你说在我的回答中,“这里的朝、暝、南北、东西等公认的名词都成了‘形容词’”,你倒说说,什么时候“都成了”的?你看清楚了再说话。否则我还真不陪你了。

你问:“为什么就硬说‘纷纷来去九江船’的‘来去’只能是动词而不能是‘名词’呢?”等你端正了讨论问题的态度之后,我保证告诉为什么。

   我这句“律诗的对仗只讲究字面相对,不会用什么补充完整的语法分析来对的”与王力先生的表述有矛盾吗?“只讲究字面相对”,是相对“用什么补充完整的语法分析”而说的,并不涉及平仄与词性。你这才是典型的断章取义,拿人家针对某一点的表述来代替全面的表述。

    金先生批评我说童生语法不及格是乱下结论,那我们来看看我的结论是不是乱下的。童先生说我不是他老师,那王力先生当老师够不够格?请童先生重温一下王力先生的论述。王力先生不是明白无误地说应该特别注意:(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南北东西这类方位词,不管在句中作何成分,它都仍然是方位词。知道我为什么选了那么多含有南北东西字样的例子了吧?就是为了这类词的词类固定,任你一张嘴两层皮也翻不出花样来。已经告诉你前面是马陵道,你自己硬要往里钻。哈哈!指有长短,智有高下,奈何奈何!

    好了,我们现在看到,童先生绕了半天,还是回来拜泡先生当初说的“词类活用”为师了。那时童先生是如何嘲笑泡先生的啊!

    按照童先生的妙法,我们也可以通过童先生的“变性术”、“添字换词法”来使问题迎刃而解——词性达到完全一致!

    “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
     让我们仿效童氏解法来推演:
     烟尘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意思是像烟尘那么茫茫,上句的意思就是“像烟尘弥漫一样渺渺茫茫的三楚地”;
     来去也是动词用为形容词,意思是来来去去熙熙攘攘,下句的意思就是“开来开去纷纷攘攘的九江船”。
     你看,大功告成,形容词对形容词,叠字对叠字,对得多么工整啊!

    由此我们得到:

    如果童先生的解法没有错,那么泡先生的诗对仗就完全没有问题;
    如果泡先生的对仗有问题,那么童先生就是在歪批胡解;
    总之,或者是泡先生的对仗没有问题,或者是童先生在歪批胡解。
    请问童先生,你究竟愿意选择哪一种解释呢?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0:15:52的发言:

   暂时就是眼下,就我们正在讨论的话题来说,你说你读得够用了。难道这是我编派你的?你现在还敢肯定你读得够用了吗(就我们所讨论的话题来说)?掐了几天,你童先生说了几大箩,也没见你举出几个能有说服力的例证来,还好意思说“暂时够用了”。

    难道我每引你一句话,都得把你所有的话都抄来?你不是习惯分析句子的“省略”成分吗?你当然应该很容易理解我所省略的部分啊!

跟先生您一样——不知道该遗憾还是该高兴——我也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强词夺理”。虽然我依旧“敢肯定”“就我们所讨论的话题来说”“暂时够用了”(这个算是对你的问题的正式答复),但我要纠正您一下:“暂时”不是您这么理解的,这个帖子还不能肯定要掐到什么时候,如果一年呢?我的告诉您,那将会有大部分时间不归“暂时”管理。为什么我还敢说“够用”,因为你虽然举例不少甚至很多,可惜正如我已经一再指出的:文不对题的例子是解决不了你要解决的问题的。所以,“例海”战术只能哄人,你愿意用,我没意见,你想鼓励我也用,没门儿。

不需要你“都抄来”,但需要你抄得准确,如果你没有能力抄准确,你有2个办法:1,休息;2,别说那是别人说的话。明白?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0:18:45的发言:

    呵呵,现在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了吧?

    现在答复你的举例:

    1.如果照你这么理解,那么能够称为律诗的作品恐怕所剩不多了:)想想看,你对王力先生的表述的理解发生了什么偏差?我们且看几首脍炙人口的律诗中的对仗(依童氏标准则当叫古风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箫、衣皆平声)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恨皆仄,烽、家皆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却、漫皆仄,妻、诗皆平;放、作皆仄)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草、雪皆仄)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但、不皆平,立、折皆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报、向皆平,万、再皆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烧、吹比平,不、又皆仄)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镜皆仄,长、衰皆平)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零皆平,滩、洋皆平,说、叹皆仄,惶零皆平)

    2.由1可知,你的“两个问题”说是不能成立的。

    3.你举的例子不能支持你的论点,因为它不是平仄合律,对仗有问题的例子。你想知道那首诗为什么不是律诗么?还是因为它的平仄不合律:它违反了律诗须用平声韵且须一韵到底的规则。

    请不要偷换主题,你须证明的论点是“平仄合律而对仗有两字不对的律诗不能叫律诗,只能叫古风。”

1,(先顺手纠正一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烧、吹比平,不、又皆仄)”“不”在这里不是仄声字,“不”字用在去声字前,应读为平声,这是有规定的。)这里,你是例子似乎是说,由于前人诗作中对仗也有平仄不对的情况,所以泡人对不上也就有道理。这个,我不同意,正如前人明确标明为“律诗”的作品中还存在二联或三联干脆“散行”的情况,我们如果继续“散行”的话却不能引前人之例而自称律诗,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其一。其二呢,泡人作品的问题,是在对仗失误之上还有平仄不符,堪称问题严重。

2,上述例子,仍然不可与泡人诗作的问题同日而语,因为别人完成了对仗,泡人没完成。所以,“两个问题”仍然成立。

3,我一再请你回头,就是希望你能找准靶子,有的放矢,更是希望你不再捏造别人的话语,至于“偷换”,要让你改了那习惯,我都不抱任何希望了。现在需要你先证明:“平仄合律而对仗有两字不对的律诗不能叫律诗,只能叫古风。”这句被引号限定了的话为什么就是我的论点?

    既然你“依旧‘敢肯定’‘就我们所讨论的话题来说’‘暂时够用了’(这个算是对你的问题的正式答复)”,那你就不能说我引得有什么错。即在一定的范围和前提下,你觉得你读的前贤诗词已经够用了。事实上,我也自始至终是在这个意义上加以引用的。

    好了,你无须用在细枝末节上纠缠的办法来回避核心问题了。如果你愿意讨论这个问题,等解决了核心问题俺再奉陪。俺保证有足够的耐心陪你玩下去。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1:16:01的发言:

1,(先顺手纠正一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烧、吹比平,不、又皆仄)”“不”在这里不是仄声字,“不”字用在去声字前,应读为平声,这是有规定的。)这里,你是例子似乎是说,由于前人诗作中对仗也有平仄不对的情况,所以泡人对不上也就有道理。这个,我不同意,正如前人明确标明为“律诗”的作品中还存在二联或三联干脆“散行”的情况,我们如果继续“散行”的话却不能引前人之例而自称律诗,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其一。其二呢,泡人作品的问题,是在对仗失误之上还有平仄不符,堪称问题严重。

2,上述例子,仍然不可与泡人诗作的问题同日而语,因为别人完成了对仗,泡人没完成。所以,“两个问题”仍然成立。

3,我一再请你回头,就是希望你能找准靶子,有的放矢,更是希望你不再捏造别人的话语,至于“偷换”,要让你改了那习惯,我都不抱任何希望了。现在需要你先证明:“平仄合律而对仗有两字不对的律诗不能叫律诗,只能叫古风。”这句被引号限定了的话为什么就是我的论点?

    童先生你又说外行话了吧?“不”字在诗韵中是入声字,无论在什么声调的字之前!你不会以为唐宋人是依你所操的“普通话”来决定音韵标准的吧?你的“规定”是哪家衙门做出的呀!

    你关于对仗的平仄相对的规则完全没有理解。律诗对仗的平仄相对,并不是每一个字的平仄都要相反,难道你是真的不懂这个道理?

    你说泡先生的对仗存在“两个问题”,那你是不是说陆游的名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也是同样的问题?须知“追随”是及物动词,并不和形容词对仗的。

    你现在否认那是你的观点了?可是这个问题我是郑重其事取得你的肯定的啊,你是不是记忆力出了问题?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0:33:27的发言:

    金先生批评我说童生语法不及格是乱下结论,那我们来看看我的结论是不是乱下的。童先生说我不是他老师,那王力先生当老师够不够格?请童先生重温一下王力先生的论述。王力先生不是明白无误地说应该特别注意:(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南北东西这类方位词,不管在句中作何成分,它都仍然是方位词。知道我为什么选了那么多含有南北东西字样的例子了吧?就是为了这类词的词类固定,任你一张嘴两层皮也翻不出花样来。已经告诉你前面是马陵道,你自己硬要往里钻。哈哈!指有长短,智有高下,奈何奈何!

    好了,我们现在看到,童先生绕了半天,还是回来拜泡先生当初说的“词类活用”为师了。那时童先生是如何嘲笑泡先生的啊!

    按照童先生的妙法,我们也可以通过童先生的“变性术”、“添字换词法”来使问题迎刃而解——词性达到完全一致!

    “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
     让我们仿效童氏解法来推演:
     烟尘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意思是像烟尘那么茫茫,上句的意思就是“像烟尘弥漫一样渺渺茫茫的三楚地”;
     来去也是动词用为形容词,意思是来来去去熙熙攘攘,下句的意思就是“开来开去纷纷攘攘的九江船”。
     你看,大功告成,形容词对形容词,叠字对叠字,对得多么工整啊!

    由此我们得到:

    如果童先生的解法没有错,那么泡先生的诗对仗就完全没有问题;
    如果泡先生的对仗有问题,那么童先生就是在歪批胡解;
    总之,或者是泡先生的对仗没有问题,或者是童先生在歪批胡解。
    请问童先生,你究竟愿意选择哪一种解释呢?

先生的得意之情一再溢于言表,你真的把我看乐了(如果是假话,天地不容,我都乐出声了)。您做了一个个笼子给我钻,而且你还真就认为我钻了,然后你就认为你我之间已经“智有高下”了。你好有意思。

这样,你给了我2个选择,为了简化问题,也为了讨论能继续下去,我就钻一个看看(这笼子究竟有多深),就是这个:

“如果泡先生的对仗有问题,那么童先生就是在歪批胡解;”

如此,句号先生承认“泡先生的对仗有问题”了吗?(你千万别不承认,如果你不承认,那将意味着“童先生的解法没有错”,而如果“童先生的解法没有错”,其最直接的严重后果将是:句号先生您的解法错了。所以,建议您牺牲泡先生,以便把自己的得意进行到底。)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1:32:46的发言:

这样,你给了我2个选择,为了简化问题,也为了讨论能继续下去,我就钻一个看看(这笼子究竟有多深),就是这个:

“如果泡先生的对仗有问题,那么童先生就是在歪批胡解;”

如此,句号先生承认“泡先生的对仗有问题”了吗?(你千万别不承认,如果你不承认,那将意味着“童先生的解法没有错”,而如果“童先生的解法没有错”,其最直接的严重后果将是:句号先生您的解法错了。所以,建议您牺牲泡先生,以便把自己的得意进行到底。)

    相信听到你的话的人都会乐了,假设一件事就意味着承认一件事?你不仅对诗词格律缺乏可靠的知识,逻辑上也是一塌糊涂。

双方一大早又南拳北腿你推我挡地斗了起来,一时间,拳打足踢,天崩地裂,飞沙走石,大战八十回合,不分胜负.

参加交流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1:30:24的发言:

    童先生你又说外行话了吧?“不”字在诗韵中是入声字,无论在什么声调的字之前!你不会以为唐宋人是依你所操的“普通话”来决定音韵标准的吧?你的“规定”是哪家衙门做出的呀!

    你关于对仗的平仄相对的规则完全没有理解。律诗对仗的平仄相对,并不是每一个字的平仄都要相反,难道你是真的不懂这个道理?

    你说泡先生的对仗存在“两个问题”,那你是不是说陆游的名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也是同样的问题?须知“追随”是及物动词,并不和形容词对仗的。

    你现在否认那是你的观点了?可是这个问题我是郑重其事取得你的肯定的啊,你是不是记忆力出了问题?

你真能扯,我在73楼明确回复:“一首所谓的律诗,其中重要的一联对仗,同时出现了词性不对与平仄不合的两个问题,把它仅仅归结为‘两个字’的简单问题,恐怕是说不过去的。”我这就是对你“平仄合律而对仗有两字不对的律诗不能叫律诗,只能叫古风。”的捏造的“肯定”?你不是记忆问题,我也不相信你是眼神儿的问题,你是讨论问题的基本原则有问题。

 

    口头上承认不承认是一回事,事实上输没输是另一回事。要识胜负,也须慧眼。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1:44:48的发言:

你真能扯,我在73楼明确回复:“一首所谓的律诗,其中重要的一联对仗,同时出现了词性不对与平仄不合的两个问题,把它仅仅归结为‘两个字’的简单问题,恐怕是说不过去的。”我这就是对你“平仄合律而对仗有两字不对的律诗不能叫律诗,只能叫古风。”的捏造的“肯定”?你不是记忆问题,我也不相信你是眼神儿的问题,你是讨论问题的基本原则有问题。

 

    你指的这两个问题,都源于你对对仗的缺乏应有的基本知识,你指出了,但并不能证明别人就犯了你说的错。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6 01:01:31的发言:

    现在闲话休叙,让我们先来解决本帖的核心问题。

    为了解决问题,我先将童先生的核心论点归纳一下:

    童先生认为泡人的律诗不是律诗,理由是其第三联“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中的“烟尘”是名词,“来去”是动词,名词和动词对不上,由此判定整联没有对得上。而第二、三联没有能力对得上的诗,不是律诗,只能算“古风”。

    我叙述得是对是错,请童先生给予确定的正面的回答——“是”或者“不是”。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7 10:18:57的发言:
 是。

    童先生:你的表现越变越差了哇,你有必要温习一下你自己的回答了吧?(实话告诉你吧,这也是我事先防你的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