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自觉的梦游人在2007-08-28 12:08:07的发言:

我叙述得是对是错,请童先生给予确定的正面的回答——“是”或者“不是”。

--------------------------------

问题好像很没意义。酱紫提问,在逻辑上好像“是”还是“不是”都可以针对“对”或者“错”。俺有点迷糊地说。

    你应该把问题引清楚。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6 01:01:31的发言:

    现在闲话休叙,让我们先来解决本帖的核心问题。

    为了解决问题,我先将童先生的核心论点归纳一下:

    童先生认为泡人的律诗不是律诗,理由是其第三联“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中的“烟尘”是名词,“来去”是动词,名词和动词对不上,由此判定整联没有对得上。而第二、三联没有能力对得上的诗,不是律诗,只能算“古风”。

    我叙述得是对是错,请童先生给予确定的正面的回答——“是”或者“不是”。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7 10:18:57的发言:
 是。
    我们需要明确我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当然要先把这个问题表述明白。而这个问题就是童先生的核心论点,当然必须经过他的首肯。他已经明确给出肯定的答复,证明我的叙述是正确的。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2:18:30的发言:

实话告诉你吧,要想防住俺,你还需要继续好好练习。

根据你的叙述,我在句号之后的判断的:“而第二、三联没有能力对得上的诗,不是律诗,只能算‘古风’”。这不是你后来篡改成的“两个字”。所以你除了需要温习自己的“叙述”,还要温习对手的原文,才可能有那么一点点防住的可能。

    但是,你所指出的“没有对的上”的理由,只是你认为的其第三联“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中的“烟尘”是名词,“来去”是动词,名词和动词对不上。

    一句七字,除了那两个字外,还有其他的人没有对上吗?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2:09:12的发言:

有人“又见炊烟”,俺们又见“强词夺理”。

你的判断非常明确,就是:“律诗的对仗只讲究……”不管你接下的是什么,“只讲究”就意味着“只讲究”这个,不讲究那个。你当然“不涉及平仄与词性”,因为你说的是“律诗的对仗只讲究”,它要是“涉及”就不叫“只讲究”了。

幸亏我没学你,捏造别人的话,篡改别人的观点,然后在臆想的阁楼上洋洋自得,俺引述完整,与断章取义无关。

    你又犯逻辑错误了。“律诗的对仗只讲究”下面接什么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那限制了研究的范围。在字面和你杜撰的补充语法分析的方法方面,对仗只讲究字面相对,不讲究语法形式的补充。你想断章取义,还倒打一耙,这种手法也太幼稚了点。

    是者是也,不是者非也。这是肯定与否定之别。没有什么不清楚的。

    你现在是不是想否认你的论点了?是不是是看出维护你自己的核心论点有点力不从心了吧?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2:38:34的发言:

确实太幼稚了点。

你的判断非常明确,就是:“律诗的对仗只讲究……”不管你接下的是什么,“只讲究”就意味着“只讲究”这个,不讲究那个。你当然“不涉及平仄与词性”,因为你说的是“律诗的对仗只讲究”,它要是“涉及”就不叫“只讲究”了。

你说的是“只讲究字面相对”,而事实是,律诗绝对不“只讲究”这个,还有很多要讲究的。

    你为什么只敢引半句呢,那下面的半句呢?这是个二选一题,当然用“只”。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2:41:30的发言:

还有啊。你是专家,你是没看出来呢,还是看出来舍不得说出来?

   我早已肯定那是首律诗。所以,要证明它不是律诗,是你的事。要证明这回事儿,不是光表个态就行了,得拿出真凭实据。
    你原来以为凭那条“理由”已经足够了,现在你似乎感到心余力绌,极力想回避它了。
  有老实和尚、自觉的梦游人,林泉诸兄指教,深感荣幸之至。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2:01:15的发言:

现在的问题已经十分地简化了,你要是拒绝回答也明确说声。

这样,你给了我2个选择,为了简化问题,也为了讨论能继续下去,我就钻一个看看(这笼子究竟有多深),就是这个:

“如果泡先生的对仗有问题,那么童先生就是在歪批胡解;”

如此,句号先生承认“泡先生的对仗有问题”了吗?(你千万别不承认,如果你不承认,那将意味着“童先生的解法没有错”,而如果“童先生的解法没有错”,其最直接的严重后果将是:句号先生您的解法错了。所以,建议您牺牲泡先生,以便把自己的得意进行到底。)

        你推出的结论不成立。如果承认泡先生的对仗有问题,那么童先生的解法就有问题;如果童先生的解法没有错,得出的后果应该是泡先生的对仗也没有错。根本扯不到句号先生的解法。句号先生在此没有解法,他只是仿效童先生的解法。所以,如果句号的解法错了,童先生的解法就不可能不错。

    例海战术?呵呵,童先生不是自以为在这个话题内读的前贤诗已够用了吗?为什么不能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一下?

    诗词格律问题,原本就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而更主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离开了具体的实例证明,任何空洞的理论都毫无意义。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3:05:49的发言:

你肯定是你的事儿,好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只要你句号先生“肯定是”的就一定是,万幸。

关于它“叫个‘古风’啥的比较牢靠”的理由,我已经总结出6条,已经表达了2条,还是那句话(活活):暂时够了。句号先生如果希望了解另外的4条是什么,得等,我要看讨论的进程,要看是否有拿出来的必要。

我这人抬杠很讲原则的,其中一条就是,不是你让我拿出什么我就一定给你拿出什么的。

    不是别人要你拿,而是你自己应该拿。既然对别人的东西作出否定的判断,就有义务拿出能让人信服的论据。

    难道我们能够相信,一个连字音都判断不准的人(并且还以那错误的知识来好为人师),能教给我们多少有价值的知识?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3:13:41的发言:

是啊,说了几句对的了。只要你的例子与泡人的毛病无关,那么,别管你举多少例子,都不能解决那个“实践问题”,所以,跟“空洞的理论”一样,“都毫无意义”。

    我举的例子与此无关?呵呵,以你童生的语法知识,我也不想太过难为你,现在只从中拿出一例,让你来判断一下,这一联是不是合律的对仗?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3:17:41的发言:

我拿了,你说我没拿,我说让你回头看,你说你根本没看见。怎么办捏?不好办。

难道我们能够相信,一个连“对仗”与“散行”都分不清的人(并且还以那错误的知识来好为人师),能教给我们多少有价值的知识?

    以捏造来抬杠了?我能指出你读音的错误:你把在去声前面的“不”字当成平声字,还说什么这是有规定的!

    现在请你指出,哪一联诗我分不清“对仗”与“散行”的?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7-08-28 13:45:32的发言:

就跟童版掐的这个话题来说,童版说自己读的书够用了,而句号兄却觉得不够用,那么我建议让句号兄先回去再翻翻书,这样临时抱佛脚地上阵掐架,会显得力不从心的。因为俺是打算收藏这个帖子,作为律诗基本知识学习之用。如果学生看见老师在讲台上宣称自己书读得不够,那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滴。学生希望听到老师说:给你们灌输一滴水,我会储备一桶水,足够用了。

大圆与小圆
一个学生问他的老师:“老师,你掌握的知识比我多许多倍,可是为什么你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点疑惑呢?”老师用手杖在沙土上画了一个大圆圈,又画了一个小圆圈,然后说:“大圆圈的面积代表我掌握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代表你掌握的知识,这两个圆圈以外的地方就是你我所不知道的部分。因为大圆圈比小圆圈的面积大,因而接触的不知道的部分也比小圆圈多,这就是我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金先生欣赏的是自己宣称自己够了的人,那么我建议金先生向童先生学习。童先生读书够用,尽管到现在没举出一个象样的例子,可他的观点绝对是独特的。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4:23:19的发言: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但、不皆平,立、折皆仄)”

上句是你77楼的原话。我想先听你解释这里的“不”是如何“皆平”的,然后我就给你“指出”,顺便还会告诉你那“规定”是哪来的。说话算话。

    如果这是我的原话,那我的解释是:此系笔误。

    现在请你指出究竟有哪一联诗我分不清“散行”与“对仗”的?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7-08-28 13:53:57的发言:

句号兄不同意童先生的观点,就下结论“语法知识完全不及格”,童先生也不同意句号先生的观点,可童先生却没有对句号先生下诸如“一窍不通”之类的结论,如果要下我想他是完全可以下的。童先生的帖子自始至终看不到类似结论,仅从这一点上说,句号先生就已经输了。

    不是不同意其观点就说他语法知识不及格,而是在看了他对那些例句所做的胡批才这样判断的。王力先生将对仗的词类分得很清楚,方位词、数目词、颜色词都是单独成一类,童先生却信口开河地任意指派其担任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任务。

    语法知识不合格,只是对照了王力诗词格律后得出了一个判断,并不是污辱性的言辞。

    讨论问题,总得有一些前提。如果任何前提都概不承认,那是无法讨论下去的。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4:47:26的发言:

为难我没问题,你别为难自己就行。

我不明白:1,你为什么会认为这一联有问题?2,如果有问题,你得先“判断一下”,别什么事儿都只想着靠别人;3,如果没有问题,它又是如何通过动词对形容词来证明泡人用名词对动词是没有问题的?

    好,我们来看: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依照童先生的标准,1.“箫鼓”对“衣冠”,是平仄对平平,这就是平仄对不上。2.这还是器用对服饰,属于邻对,而非工对。3.追随是及物动词,简朴是形容词,不是一个词类。

   因此,依童先生的标准,仅此重要一联就存在三个“毛病”,那么这首《游山西村》诗也应该被剥夺“七律”资格,弄个什么七古叫叫还差不多。

    请问童先生,这样解对否?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4:55:36的发言:

活活,这里用“如果”把事实弄成了假设,好象俺也捏造了似滴。

请你回头往楼上看,先看你的帖子,再看我的帖子,然后你就知道自己是怎么“分不清”的了。我要引呢,又怕引不全,引全了呢,这个帖子得海长海长,引不全呢,你肯定是“断章取义”的帽子早给俺准备好了。俺吃一堑长一智,这回就不进你的圈套了,请谅解。

    律诗中的一联,不过十字或十四字,有什么海长的呢?举不出就说举不出,举得出尽管举出来。
    为何不对,愿闻其详。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5:11:13的发言:

是啊,不过就那么几个字,你怎么老想着自己偷懒而劳动别人去复制呢?你一回头就看得见啊,不会是想要对自己的问题视若无睹吧?(终于弄了个成语出来,一头的汗了都)

    因为我记得没这样的事啊,无中生有的东西上哪找去?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5:15:58的发言:

突然发现,跟别人“祥”了这么长时间一点稿费都没有,睡个午觉还成了“瞠目结舌”。“其详”俺是真有点不愿意告诉你了——其实,俺的语法又不及格,还以其昏昏,先生你怎么会忽然180度大转弯“愿闻其详”了呢?

    你要稿费,可以向网站主办方要啊,反正我是没想要。

    你用这样的方法把泡先生的七律变成了古风,俺为什么不能用这样的方法把陆先生的七律变成七古呢?

    俺纳闷呀!

    老童你不会就这么施展你的“开溜术”吧?咱们的“杠”不是正“抬”(有杠不抬非君子哦)得渐入佳境吗?聊完了第一题,我们还要接着聊第二题呢——有关那个“抄”。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7-08-28 17:28:21的发言:

句号兄还有怀疑自己的时候么?我看你每句话都落地有声,下的结论也是斩钉截铁,您说出来的话可比“暂时够用”的童版要满多了。

    玲珑剔透的金秋先生怎么也生搬硬套起来?这个故事用在这里,似应这样的推演:

   大圆圈的面积代表甲读过的诗,小圆圈的面积代表乙读过的诗,这两个圆圈以外的地方就是甲乙所没读过的部分。因为大圆圈比小圆圈的面积大,因而接触的没读过的部分也比小圆圈多,这就是读得多的人反而总觉得还有很多诗没有读的原因。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5:49:21的发言:

抬杠这件事啊,你可以打听打听,“开溜术”俺至今还没施展过,估计跟先生你也用不着。

但是,俺现在要下班了,而且晚上《侠义道》还要练级帮战,先离开论坛一下可以吗?

明天来了,保证对先生你的帖子每帖必复,放心。

    好极了,这样俺就放心了。

    怎么听起来好像阁下的“开溜术”还没经过实践的检验?那你说的什么保证“顺溜”的话是不是吹嘘应该还有待验证吧?

 

   阁下说下面的推演是不对的,那么请阁下明天来后先解答阁下认为的“不对”是什么吧?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5:03:58的发言:

    好,我们来看: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依照童先生的标准,1.“箫鼓”对“衣冠”,是平仄对平平,这就是平仄对不上。2.这还是器用对服饰,属于邻对,而非工对。3.追随是及物动词,简朴是形容词,不是一个词类。

   因此,依童先生的标准,仅此重要一联就存在三个“毛病”,那么这首《游山西村》诗也应该被剥夺“七律”资格,弄个什么七古叫叫还差不多。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9 10:43:19的发言:

所以呢,不要随随便便就怀疑什么,满脑子都是别人怕你了,是不是要“开溜”了,不是什么值得发扬光大的心态。

也不要动不动就企图下结论,比如吧,你怎么知道“还没经过实践的检验”?既然你不知道,弄出一个“好像”来就没意义了。

    我没“以为”你怕我呀,那是你说的,我啥时候说过滴?

    想知道我怎么知道你的开溜术“还没经过实践的检验”的?呵呵,可以告诉你啊,这是你自己说的啊!请看记录: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5:49:21的发言:

抬杠这件事啊,你可以打听打听,“开溜术”俺至今还没施展过,估计跟先生你也用不着。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7-08-28 21:32:18的发言:

 

句号兄的成语真多,连俺都未能幸免于难呐![em69]

    实因不知金兄忌讳成语,无心而冒犯。务希恕罪。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9 11:00:13的发言:

不对是肯定的,但是为什么不对和哪里不对,从你的表达来看,你根本就没看出来。这就出现了新的问题:你是“大圆圈”,俺是“小圆圈”啊,你怎么可以要求“小圆圈”来告诉“大圆圈”这个“推演”为什么不对呢?于是就可能有如下两个原因和结果:1,你其实知道自己的“推演”不对,但你故意要设个圈套给俺来钻(这个似乎是你比较拿手而且比较得意的)。结果只能是,俺拒绝钻你的圈套,你既然知道不对,俺再来说话就叫多此一举;2,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推演”不对,那就正好啊,你应该再次感到(正如你已经多次感到过的那样)“书到用时方恨少”,结果只能是,你打书柜或搜索引擎,通过更多多的阅读来找出自己的“推演”究竟为什么不对,俺呢,决定了,不再助长先生你的懒惰。

    你怎么证明大圆圈是我,小圆圈是你呢?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我可是听你说读的够用了的。

    是你说不对的啊,当然得由你来证明了。是不是先生需要回家翻翻书,再找个专家咨询咨询才能作出回答呢?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9 11:24:08的发言:

先生一直的表现,很像个聪明人啊(用先生你的话说就是你“智”高俺“智”下),这会儿怎么就大愚若智(乖乖,好不容易又用了个成语,好像还用得词序有误了?)了呢?

“抬杠这件事啊,你可以打听打听,‘开溜术’俺至今还没施展过,估计跟先生你也用不着。”

就上面这句话,你能断然得出“阁下的‘开溜术’还没经过实践的检验”?看来先生还是习惯于看个半句话然后下结论,你要注意,这个“没施展过”有前提条件,即“抬杠这件事啊”,明白了吧,俺虽然圆圈很小,但说话还很注意分寸滴。因为事实是,在很多情况下,俺的“开溜术”是施展过滴,比如骂人那件事啊。所以呵呵,我不仅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而且还知道你是怎么知道错了的。

   我们说话都是处在一定的语境下,还需要每句话都把什么都重复一遍?我说的你的开溜术,当然是指你“抬杠”时的开溜术,难道我会猜测你在战场上的开溜术?既然“没施展过”,当然就是“没实践过”啦!
    好了,看来童先生是下定决心不肯挑出陆先生“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错了,那我们就言归正传,请问童先生一声:你到现在还坚持认为泡先生的“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是犯了对不上的错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