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2:32:09的发言:

    你又犯逻辑错误了。“律诗的对仗只讲究”下面接什么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那限制了研究的范围。在字面和你杜撰的补充语法分析的方法方面,对仗只讲究字面相对,不讲究语法形式的补充。你想断章取义,还倒打一耙,这种手法也太幼稚了点。

确实太幼稚了点。

你的判断非常明确,就是:“律诗的对仗只讲究……”不管你接下的是什么,“只讲究”就意味着“只讲究”这个,不讲究那个。你当然“不涉及平仄与词性”,因为你说的是“律诗的对仗只讲究”,它要是“涉及”就不叫“只讲究”了。

你说的是“只讲究字面相对”,而事实是,律诗绝对不“只讲究”这个,还有很多要讲究的。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2:28:12的发言:

    但是,你所指出的“没有对的上”的理由,只是你认为的其第三联“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中的“烟尘”是名词,“来去”是动词,名词和动词对不上。

    一句七字,除了那两个字外,还有其他的人没有对上吗?

还有啊。你是专家,你是没看出来呢,还是看出来舍不得说出来?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2:40:12的发言:

    是者是也,不是者非也。这是肯定与否定之别。没有什么不清楚的。

    你现在是不是想否认你的论点了?是不是是看出维护你自己的核心论点有点力不从心了吧?

句号先生不了解老童(那是当然),我倒可以自爆一句:论题正反2方,我从来不在意抽签结果,拿到什么签我都辩。如果“力不从心”,我能找到台阶,而且肯定比你顺溜,这个你放心。问题是,现在呀,还是那句话:暂时没事儿。

你的叙述包含捏造,与我的观点颇有出入,我的观点我将继续维护,至于你捏造的部分,你要是有空,还是自己维护一下吧。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2:44:42的发言:

    你为什么只敢引半句呢,那下面的半句呢?这是个二选一题,当然用“只”。

请你回头(我请你回头多少次了?下回自己自觉点行吗?)看70楼。我引了全句(这个我不像你,引半句还说什么我凭什么要把你的话都抄下来呀云云),后来从省恰恰是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没有学你那样。“律诗只”不是二选一,是一选一。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2:48:18的发言:

   我早已肯定那是首律诗。所以,要证明它不是律诗,是你的事。要证明这回事儿,不是光表个态就行了,得拿出真凭实据。

你肯定是你的事儿,好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只要你句号先生“肯定是”的就一定是,万幸。

关于它“叫个‘古风’啥的比较牢靠”的理由,我已经总结出6条,已经表达了2条,还是那句话(活活):暂时够了。句号先生如果希望了解另外的4条是什么,得等,我要看讨论的进程,要看是否有拿出来的必要。

我这人抬杠很讲原则的,其中一条就是,不是你让我拿出什么我就一定给你拿出什么的。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3:01:54的发言:

        你推出的结论不成立。如果承认泡先生的对仗有问题,那么童先生的解法就有问题;如果童先生的解法没有错,得出的后果应该是泡先生的对仗也没有错。根本扯不到句号先生的解法。句号先生在此没有解法,他只是仿效童先生的解法。所以,如果句号的解法错了,童先生的解法就不可能不错。

楼都砌这么高了,句号先生竟然认为自己“在此没有解法”,你稀奇。你大老远受托赶来,不就是要用自己的解法来否定老童的解法?你连自己的“解法”都没有,我跟你讨论这半天?啥事儿都有。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3:05:56的发言:

    例海战术?呵呵,童先生不是自以为在这个话题内读的前贤诗已够用了吗?为什么不能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一下?

    诗词格律问题,原本就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而更主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离开了具体的实例证明,任何空洞的理论都毫无意义。

是啊,说了几句对的了。只要你的例子与泡人的毛病无关,那么,别管你举多少例子,都不能解决那个“实践问题”,所以,跟“空洞的理论”一样,“都毫无意义”。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3:10:14的发言:

    不是别人要你拿,而是你自己应该拿。既然对别人的东西作出否定的判断,就有义务拿出能让人信服的论据。

    难道我们能够相信,一个连字音都判断不准的人(并且还以那错误的知识来好为人师),能教给我们多少有价值的知识?

我拿了,你说我没拿,我说让你回头看,你说你根本没看见。怎么办捏?不好办。

难道我们能够相信,一个连“对仗”与“散行”都分不清的人(并且还以那错误的知识来好为人师),能教给我们多少有价值的知识?

我睡觉一会,顺便“瞠目结舌”一把。请谅。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3:30:35的发言:

    以捏造来抬杠了?我能指出你读音的错误:你把在去声前面的“不”字当成平声字,还说什么这是有规定的!

    现在请你指出,哪一联诗我分不清“对仗”与“散行”的?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但、不皆平,立、折皆仄)”

上句是你77楼的原话。我想先听你解释这里的“不”是如何“皆平”的,然后我就给你“指出”,顺便还会告诉你那“规定”是哪来的。说话算话。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3:27:21的发言:

    我举的例子与此无关?呵呵,以你童生的语法知识,我也不想太过难为你,现在只从中拿出一例,让你来判断一下,这一联是不是合律的对仗?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为难我没问题,你别为难自己就行。

我不明白:1,你为什么会认为这一联有问题?2,如果有问题,你得先“判断一下”,别什么事儿都只想着靠别人;3,如果没有问题,它又是如何通过动词对形容词来证明泡人用名词对动词是没有问题的?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4:43:21的发言:

    如果这是我的原话,那我的解释是:此系笔误。

    现在请你指出究竟有哪一联诗我分不清“散行”与“对仗”的?

活活,这里用“如果”把事实弄成了假设,好象俺也捏造了似滴。

请你回头往楼上看,先看你的帖子,再看我的帖子,然后你就知道自己是怎么“分不清”的了。我要引呢,又怕引不全,引全了呢,这个帖子得海长海长,引不全呢,你肯定是“断章取义”的帽子早给俺准备好了。俺吃一堑长一智,这回就不进你的圈套了,请谅解。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4:48:33的发言:

    不是不同意其观点就说他语法知识不及格,而是在看了他对那些例句所做的胡批才这样判断的。王力先生将对仗的词类分得很清楚,方位词、数目词、颜色词都是单独成一类,童先生却信口开河地任意指派其担任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任务。

    语法知识不合格,只是对照了王力诗词格律后得出了一个判断,并不是污辱性的言辞。

    讨论问题,总得有一些前提。如果任何前提都概不承认,那是无法讨论下去的。

忙里偷闲,交流两句抬杠心得哈。

抬杠或争论的过程中,你下这样的结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真的无聊了,我完全有能力把你所有的话照样复制给你,句中随便换几个词就解决了。比如:

句号先生的律诗知识不合格,这只是对照了王力诗词格律后得出了一个判断,并不是污辱性的言辞。

这事儿,出奇地简单,也出奇地不解决任何问题,反倒可能把讨论引入歧途。

先生如果是抬杠老手,以后应尽量避免这样说话;先生如果是新手,那算是俺大公无私教了你一招。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5:03:58的发言:

    好,我们来看: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依照童先生的标准,1.“箫鼓”对“衣冠”,是平仄对平平,这就是平仄对不上。2.这还是器用对服饰,属于邻对,而非工对。3.追随是及物动词,简朴是形容词,不是一个词类。

   因此,依童先生的标准,仅此重要一联就存在三个“毛病”,那么这首《游山西村》诗也应该被剥夺“七律”资格,弄个什么七古叫叫还差不多。

    请问童先生,这样解对否?

这回这个问题比前面那个“是对是错”严密些了。

表扬之后我来回答:不对。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5:05:54的发言:

    律诗中的一联,不过十字或十四字,有什么海长的呢?举不出就说举不出,举得出尽管举出来。

是啊,不过就那么几个字,你怎么老想着自己偷懒而劳动别人去复制呢?你一回头就看得见啊,不会是想要对自己的问题视若无睹吧?(终于弄了个成语出来,一头的汗了都)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5:10:43的发言:
    为何不对,愿闻其详。

突然发现,跟别人“祥”了这么长时间一点稿费都没有,睡个午觉还成了“瞠目结舌”。“其详”俺是真有点不愿意告诉你了——其实,俺的语法又不及格,还以其昏昏,先生你怎么会忽然180度大转弯“愿闻其详”了呢?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5:13:33的发言:

    因为我记得没这样的事啊,无中生有的东西上哪找去?

这个倒不怨你,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一般来说这叫“选择性记忆”。通过锻炼内省,慢慢会好的。不用着急的。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5:20:39的发言:

    你要稿费,可以向网站主办方要啊,反正我是没想要。

    你用这样的方法把泡先生的七律变成了古风,俺为什么不能用这样的方法把陆先生的七律变成七古呢?

    俺纳闷呀!

你的理解还是有问题,俺没想要,俺是发现没有。

俺更纳闷,俺好心提了个建议“叫个‘古风’啥的比较牢靠”,却硬是被先生你给栽成把“七律变成了古风”。俺这个建议吧,泡人先生当场表示不接受,然后先生你赶过来还是不接受,不接受建议没啥,把好心当成驴肝肺就不对了。

其实,如果泡先生发原创时如果接受俺的建议(晚是稍晚了点,但还是可以亡羊补牢的),弄成《七古·题……》,哈,那真的很“牢靠”,那俺是再怎么“负气”也挑不出毛病的。最多也只能说:喂,泡人先生你怎么回事嘛,虽然格律稍有不合,但也不防叫个七律啥的,怎么可以妄自菲薄,就自己降成了七古了呢?

看看,这就是我说的“牢靠”。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5:40:37的发言:
    老童你不会就这么施展你的“开溜术”吧?咱们的“杠”不是正“抬”(有杠不抬非君子哦)得渐入佳境吗?聊完了第一题,我们还要接着聊第二题呢——有关那个“抄”。

抬杠这件事啊,你可以打听打听,“开溜术”俺至今还没施展过,估计跟先生你也用不着。

但是,俺现在要下班了,而且晚上《侠义道》还要练级帮战,先离开论坛一下可以吗?

明天来了,保证对先生你的帖子每帖必复,放心。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20:37:53的发言:

    好极了,这样俺就放心了。

    怎么听起来好像阁下的“开溜术”还没经过实践的检验?那你说的什么保证“顺溜”的话是不是吹嘘应该还有待验证吧?

所以呢,不要随随便便就怀疑什么,满脑子都是别人怕你了,是不是要“开溜”了,不是什么值得发扬光大的心态。

也不要动不动就企图下结论,比如吧,你怎么知道“还没经过实践的检验”?既然你不知道,弄出一个“好像”来就没意义了。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20:42:29的发言:

 

   阁下说下面的推演是不对的,那么请阁下明天来后先解答阁下认为的“不对”是什么吧?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8 15:03:58的发言:

    好,我们来看: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依照童先生的标准,1.“箫鼓”对“衣冠”,是平仄对平平,这就是平仄对不上。2.这还是器用对服饰,属于邻对,而非工对。3.追随是及物动词,简朴是形容词,不是一个词类。

   因此,依童先生的标准,仅此重要一联就存在三个“毛病”,那么这首《游山西村》诗也应该被剥夺“七律”资格,弄个什么七古叫叫还差不多。  

不对是肯定的,但是为什么不对和哪里不对,从你的表达来看,你根本就没看出来。这就出现了新的问题:你是“大圆圈”,俺是“小圆圈”啊,你怎么可以要求“小圆圈”来告诉“大圆圈”这个“推演”为什么不对呢?于是就可能有如下两个原因和结果:1,你其实知道自己的“推演”不对,但你故意要设个圈套给俺来钻(这个似乎是你比较拿手而且比较得意的)。结果只能是,俺拒绝钻你的圈套,你既然知道不对,俺再来说话就叫多此一举;2,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推演”不对,那就正好啊,你应该再次感到(正如你已经多次感到过的那样)“书到用时方恨少”,结果只能是,你打书柜或搜索引擎,通过更多多的阅读来找出自己的“推演”究竟为什么不对,俺呢,决定了,不再助长先生你的懒惰。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9 10:54:04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9 10:43:19的发言:

所以呢,不要随随便便就怀疑什么,满脑子都是别人怕你了,是不是要“开溜”了,不是什么值得发扬光大的心态。

也不要动不动就企图下结论,比如吧,你怎么知道“还没经过实践的检验”?既然你不知道,弄出一个“好像”来就没意义了。

    我没“以为”你怕我呀,那是你说的,我啥时候说过滴?

    想知道我怎么知道你的开溜术“还没经过实践的检验”的?呵呵,可以告诉你啊,这是你自己说的啊!请看记录: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8 15:49:21的发言:

抬杠这件事啊,你可以打听打听,“开溜术”俺至今还没施展过,估计跟先生你也用不着。

先生一直的表现,很像个聪明人啊(用先生你的话说就是你“智”高俺“智”下),这会儿怎么就大愚若智(乖乖,好不容易又用了个成语,好像还用得词序有误了?)了呢?

“抬杠这件事啊,你可以打听打听,‘开溜术’俺至今还没施展过,估计跟先生你也用不着。”

就上面这句话,你能断然得出“阁下的‘开溜术’还没经过实践的检验”?看来先生还是习惯于看个半句话然后下结论,你要注意,这个“没施展过”有前提条件,即“抬杠这件事啊”,明白了吧,俺虽然圆圈很小,但说话还很注意分寸滴。因为事实是,在很多情况下,俺的“开溜术”是施展过滴,比如骂人那件事啊。所以呵呵,我不仅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而且还知道你是怎么知道错了的。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9 11:05:46的发言:

    你怎么证明大圆圈是我,小圆圈是你呢?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我可是听你说读的够用了的。

    是你说不对的啊,当然得由你来证明了。是不是先生需要回家翻翻书,再找个专家咨询咨询才能作出回答呢?

关于第一行。不是我说大圆圈是你,是你自己说大圆圈是你,这个请你回头看你与金秋的对话。

你一再提到我说的“够用”,好像你对此不是一般的有意见,怎么着?我要是说“不够用,等等,我回家读一个月的书再来跟你讨论”你才满意?问题是,那不是更加要“对坐一月,瞠目结舌”了吗?然后你就乘机咣当咣当地得胜回朝?

我说“1+2=4”不对,这不用证明,你要是不知道这个为什么不对,对不起,我不能告诉你。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9 11:30:23的发言:

   我们说话都是处在一定的语境下,还需要每句话都把什么都重复一遍?我说的你的开溜术,当然是指你“抬杠”时的开溜术,难道我会猜测你在战场上的开溜术?既然“没施展过”,当然就是“没实践过”啦!

“ 我们说话都是处在一定的语境下,”就是啊,可你为什么总抛开这些语境和前提来作断然的结论呢?

以下是引用流星雨在2007-08-28 23:44:59的发言:

一分南北路,长问往来人。——这里的“南北”必须看作动词,而后与“往来”相对。《诗经》有句:“我疆我理,南东其亩。”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

起先没有仔细欣赏,这一路欣赏下来,居然发现童兄在字里行间对我引用这段有点微词。喂,童兄,如果南北必须看作动词,那“分”是什么词涅?量词?想来你也不会同意!那就是名词?可这里的“分”作名词怎么想怎么也不通哪!它怎么老要动涅?看来只能是动词鸟。那么,“分”是动词,后面再跟个动词,还是“必须看作”的,那叫什么句法?我“讽谏”一哈,应该不算无聊哈?(冲撞裁判,扣2分)

[em09]

这样的探讨好。老流火眼金睛,果然看得分明。我这人吧,向来从善如流(这也是个成语吧),根据老流先生的意见,这里的“南北”是不能看作动词的,“动词,后面再跟个动词,那叫什么句法?”恩,有一定道理(此类句法也不是没有,但可以另谈),那就是说,“问往来”也一样,“动词+动词”可不行,怎么解决呢,我同意用老流的办法,把“往来”看作名词。恩,这样一来,名词对名词,对得不错。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9 11:37:01的发言:
    好了,看来童先生是下定决心不肯挑出陆先生“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错了,那我们就言归正传,请问童先生一声:你到现在还坚持认为泡先生的“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是犯了对不上的错误吗?

人家没错,你呢,非要逼着俺给人家挑错,做人很不厚道的说。(这里“厚道”不能“地道”,否则就迹近“口出不逊”了)

关于黑体部分的问题,不知先生你从那句话里看出了我准备纵容错误而不准备坚持正确了?简单说:我坚持。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9 11:46:56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29 11:43:53的发言:

这样的探讨好。老流火眼金睛,果然看得分明。我这人吧,向来从善如流(这也是个成语吧),根据老流先生的意见,这里的“南北”是不能看作动词的,“动词,后面再跟个动词,那叫什么句法?”恩,有一定道理(此类句法也不是没有,但可以另谈),那就是说,“问往来”也一样,“动词+动词”可不行,怎么解决呢,我同意用老流的办法,把“往来”看作名词。恩,这样一来,名词对名词,对得不错。


    “往来人”的“往来”是名词,“往来船”的“往来”就一定是动词。这是万万不可更改的,否则就……,哈哈哈哈

我想请问一句:先生你是否准备继续坚持不认真看帖并热衷于断章取义而不悔改吗?

如果你继续坚持这样,你将继续错误下去。“‘动词+动词’可不行,”帖子里有这个关键的前提,看清楚了吗?你要维护的跟这不相干啊。所以,你只哈了4下,即使哈个6下,也于事无补。看我的:哈哈哈哈哈哈哈。(或许哈个7下有用也未可知)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9 11:55:49的发言:

    到底是谁不厚道的说,呵呵。是不是“人家没错,硬给人家挑个错”的,就是不厚道呢?

    你这算承认陆游的联没错吗?如果陆游的联没错,那你如何说老泡的联有错呢?

错就是错,错摆在那儿,不挑也摆在那儿。

关于陆诗,我可以第3次说一遍:那是动词对形容词,没错。关于泡诗,我可以第8次说一遍:那的名词对动词,错了。你非要把根本不同的两个对仗拿来攀比,究竟意欲何为捏?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9 12:07:03的发言:

    现在我们接着请:

    “渺渺烟尘三楚地,纷纷来去九江船。”

    上句烟尘自对,下句来去自对。这叫句中自对,然后再两句相对。

    童先生对此有异议吗?

两句不对,自对作废。
以下是引用在2007-08-29 12:21:56的发言:
    童先生:你承认“烟”对“尘”,“来”对“去”是工对吗?

不承认。1,所谓“工对”,必须以两句相对为前提,否则“工对”无从谈起。2,“烟尘”近义,“来去”反义,即便单说也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