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语文到底教什么?

各位女士先生都可以发表点意见.我在那个什么教育的网站看见这么个话,不过那里的答案是老师说的,我不怎么信服,呵呵.换个地方,来闹闹,

有反对意见,也是可以大发而特发的嘿嘿

这就 要看教育句的了
语文的任务有两个:一、遣词造句,表达学生心中真实所想;二、人文精神。此两条腿走路,不然就是瘸子。
一个国家之所以落后,往往不是由于其民众落后,而是在于其精英落后。精英主义应受到公平竞争的约束,以防止精英走向特权垄断;民粹主义应受到法治的约束, 以防止民众走向极权暴力——这才是一条造福中国之路,这才是中国未来的光明之路。

和楼上大致不差,一是工具使用,也不单说是识字与语法,看看鲁迅的东西许多地方都不符合表达习惯,可愣有思维张力。

二是艺术欣赏,包括如何让自己的写作成为欣赏对象与如何学会欣赏他人大作,审美教育。

人文精神该贯穿所有文科始终。

请楼主批评指正,并问一下何为“反对意见”?

谢谢上述朋友的回复,呵呵,

"反对意见"就是认为这个话题不值得讨论,或者不应该讨论;或者,针对回复中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的嘿嘿

告诉他(她)雪是白的,可怎么又红了这个道理

[em58].

呵呵,姐姐来了哈呵呵

我这闹腾,看看朋友们有什么高见呢.

我准备在8月整理一下思维,因为毕竟混了五年了,呵呵

以下是引用kemixiaozi在2007-08-03 13:29:17的发言:
这就 要看教育句的了

这个,我估计是教育局三个字,意思很对.中国的教育就是政治管着的呵呵.可是,我们很多读书人不见这一点,以为自己很有能耐,要讨论教育怎么弄呢.我仔细观察过一些国家的教育和政治的分别,政教合一的情况在中国是一直就是存在的.政教合一之"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的宗教的含义,我这么看待的.实际上,我6年前就说中国式教育的学校的性质跟一些国家的神学院是很一致的.在这个基础上,教员怎么做,那就非常清楚了呵呵

不过,抱怨教员的人却并不清楚这一点.因为,教员本身也并不清楚地认识这一点的.

以下是引用奥列克在2007-08-03 15:58:21的发言:
语文的任务有两个:一、遣词造句,表达学生心中真实所想;二、人文精神。此两条腿走路,不然就是瘸子。

这个观点比较能够被普遍地接受了.实际上,我在考虑,我们可不可以有个教育思想的背景,然后有个基础地来树立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呢.这样的观点实际上说出一种具体地方法,具体要达到的目的.不过,缺乏系统地阐述,让人不能够彻底信服语文教育教学是不是要真的达到这样的境界.因为,阐述为什么要达到这个境界,而不是别的境界,这需要充分地说明这个境界的可靠性呵呵

然而,很多教员常常是纠缠于字词,根本不考虑总的思想的问题呢.这跟上一个回复一样,我是在考虑可不可以树立一个大家都能够普遍接受的思想背景呵呵

以下是引用边走边唱在2007-08-03 16:17:23的发言:

和楼上大致不差,一是工具使用,也不单说是识字与语法,看看鲁迅的东西许多地方都不符合表达习惯,可愣有思维张力。

二是艺术欣赏,包括如何让自己的写作成为欣赏对象与如何学会欣赏他人大作,审美教育。

人文精神该贯穿所有文科始终。

这话说的好,先赞一下

我生于七三,感觉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语文教育始终不离儒家思想,但教材并没有形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一些凌乱的碎片。建议有系统的儒学教育,但同时有适当的反儒学教育(光是一门儒家,应对不了多元的世界,而且儒家在某些地方也是极其笨拙和愚蠢的),比如引入道家、兵法、法家、墨家等的一定数量的优秀文章,就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进行学习。在幼年时期以背诵为主,在少年时期以培养表达为主,在青年时期以思想批判为主。当然,这必然涉及到课堂学习的改革。建议从小到大,逐渐在学校形成:教师开书单引导、激励和指导学生课后阅读,在课堂要求学生进行各自观点的阐述和辩论;作文是必要的环节,口才是更重要的环节,思想能力是最重要的环节。要日日培养学生养成“我认为什么什么”的主见式表达习惯,要日日培养学生挑战权威、保卫真理的习惯,要日日培养学生有礼貌地倾听他人表达观点并且尽量客观领会的习惯……建议:语文课的老师与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的老师有交流,有沟通,并在学生知行合一的生活行为中、学校活动中扮演“总导演”的角色。不过,这些需要学校在制度和机制上给予建立并保障。真名如果开一个学校,肯定能够为国家培养一大帮好青年。

楼主提到“政教合一”,并给予了一个阐发性的解释,其实也不奇怪,政党,是统治阶级的政党,那么,学校,也多是统治阶级的学校。

一个国家之所以落后,往往不是由于其民众落后,而是在于其精英落后。精英主义应受到公平竞争的约束,以防止精英走向特权垄断;民粹主义应受到法治的约束, 以防止民众走向极权暴力——这才是一条造福中国之路,这才是中国未来的光明之路。
语文到底教什么?[em01][em01]教怎么对付语文考试啊
以下是引用奥列克在2007-08-03 15:58:21的发言:
语文的任务有两个:一、遣词造句,表达学生心中真实所想;二、人文精神。此两条腿走路,不然就是瘸子。

反对!为什么偏要给语文加上额外的人文精神?

语文就其字面含意就是两样:口语与书面。语文的初步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读能说能写简单文章。高一级的目的就是对优秀作品具有欣赏能力,有一定的文字和文学根底以及写作能力

风吹掉了我的帽子,太阳却照样升起

认为这个话题不值得讨论的,我猜是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

吴先生讲的两点,一般认为属语言方面的教育,而Wdd虽然看起来是开玩笑,但它实际上是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语文教育会变成应付考试的教育?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语文教什么,而在什么是语文的教?毫无疑问,教的内容,只要不是坏的,是好的,当然是教得越多越好。但具体到怎么教上,我们会发现有些东西教了以后能马下看到效果,比如字、词、造句、阅读等,而有些却不能,比如,作文学生都会做,但做出来的作文没那个味,这怎么教呢?

为什么语文教育也搞成了应试教育?这个问题如果不是从更大背景去看,其实很简单,语言知识是可以教、可以考的,而人文精神,严格地说是不能教更无法考的,无法像语言知识那样教、那样考。实际上,重视人文性的,都面对一个尴尬的事实,他们讲的道理并不错,可在实践上,所谓人文教育其实是文学史知识的教育。

当然,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产生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去看。只有弄清楚应试教育是怎么产生的,靠什么维持到现在,我们才能找到对付它的办法。一说到这儿,我就生气,这个办法不是没有,早有人找到了对付它的办法,但中国搞教育学研究的,混蛋太多。不提了,生气!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6231689[/lastedittime]编辑过]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语文教育的目标只应该规定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分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无论是小学语文教育还是大学语文教育都是为了这培养学生的这两项能力服务的,其他多年来强加在语文教育上的劳什子都应该去掉丢掉。
风吹掉了我的帽子,太阳却照样升起
以下是引用舒雨湖在2007-08-03 23:41:19的发言:

呵呵,姐姐来了哈呵呵

我这闹腾,看看朋友们有什么高见呢.

我准备在8月整理一下思维,因为毕竟混了五年了,呵呵

原你玩得开心~~~有人扔砖了~~~这是见面礼

[em53]
以下是引用吴洪森在2007-08-04 19:26:42的发言:

反对!为什么偏要给语文加上额外的人文精神?

语文就其字面含意就是两样:口语与书面。语文的初步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读能说能写简单文章。高一级的目的就是对优秀作品具有欣赏能力,有一定的文字和文学根底以及写作能力

我觉得老吴的“反对”无效。那个“人文精神”怎么会是额外加上的呢?比如老吴提到的“对优秀作品具有欣赏能力”,这就决不仅仅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一个学生如果要具有这样的能力,知道那作品为什么“优秀”,怎么可以没有某种“人文精神”来支撑他的判断呢?事实上,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肯定是缺一不可的。

当然,我对老吴的“反对”也理解,因为这几十年来,这额外的加上,其实是一种野蛮的灌输,特别是把许多错误的“精神”当成“优秀”的思想,危害确实不小。但我想,错误不在“额外的加上”,而在于“加上”的是什么。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6243233[/lastedittime]编辑过]

    老吴的观点,与目前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中主张语文教育以工具性为主的一派,立场是相同的。他们也不是说语文教育没有或不要人文性,而是说人文性是通过工具性渗透的。说得再明白些,他们的意思是,人文意识或人文精神不是教出来的,也不适合作为语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在语言和文学知识的传授中,在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中,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对它的批评是,不以人文性为导向,而以语文知识和语言能力为目标,其结果就是语文教育大行应试教育。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查字典都不教的教什么
您发表的帖子《[原创]妈,请你别迷余秋雨了)》因内容不符内容不符而被移动帖子,且进行了没有对用户进行分值操作的操作以下为操作者给您的附言:转读书板
语文通常是指第一语言的学习吧?要不要人文精神,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问题还是贯彻什么样的人文精神。但是,说到语言,第一语言的教学,和第二语言,或者外语的教学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为什么语文在人文精神方面负担的更大?当然,我是在说中国语文。在英语国家,英语课程好像没有这样重的负担。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6327306[/lastedittime]编辑过]

今天,我就是高瑜
以下是引用自觉的梦游人在2007-08-05 21:22:33的发言:
语文通常是指第一语言的学习吧?要不要人文精神,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问题还是贯彻什么样的人文精神。但是,说到语言,第一语言的教学,和第二语言,或者外语的教学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为什么语文在人文精神方面负担的更大?当然,我实在说中国语文。在英语国家,英语课程好像没有这样重的负担。

我印象里,我们当年读的语文主要就是毛主席的政论文和诗词、鲁迅的杂文、毛主席提到的典故的古文(比如有一篇课文是三打祝家庄),革命样板戏段落。

记得在高考前夜(真的就是前一夜)突然听说要考“语法”,俺一点都不知道这语法是个什么东东,借了一很薄的小册子,突击看了一晚上,还是搞不清所谓的主、谓、宾是咋回事。

总算后来没有考这个。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7-08-05 09:52:04的发言:

    老吴的观点,与目前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中主张语文教育以工具性为主的一派,立场是相同的。他们也不是说语文教育没有或不要人文性,而是说人文性是通过工具性渗透的。说得再明白些,他们的意思是,人文意识或人文精神不是教出来的,也不适合作为语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在语言和文学知识的传授中,在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中,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对它的批评是,不以人文性为导向,而以语文知识和语言能力为目标,其结果就是语文教育大行应试教育。

   

乌龙茶为什么喜欢引申我的观点。我说过把语文作为工具性来对待了吗?为什么以提高语文水准为目的语文教育其结果就是语文教育大行应试教育了呢?照乌龙茶的推论我的对语文教育的观点是在为现行应试教育辩护了。我是这样的观点吗?现行的语文教育已经做到了以提高语文水准为目的了吗?

风吹掉了我的帽子,太阳却照样升起

我国年轻人汉语水平向无知程度倒退2007年07月14日03: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我们正为“韩流”神魂颠倒时,未曾料到“汉风”却也正强势吹入韩国。鉴于与中国贸易日益密切,韩国许多大型企业均做出新规定:新员工不识汉字休想就业!

  正在韩国一家工厂工作的24岁女工吕智恩曾认为,学好英语和日语,就足以找到一份很如意的工作,但她目前却在每周两次的“汉语速成班”里苦学汉语。



吕智恩介绍说,她近来已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了,因为“不管你到哪个国家工作,你都会看到人们无不想同中国做生意”。于是,为将来的前途考虑,韩国上下便刮起一阵“汉风”。从幼儿园的儿童到大学生,无不趋之若鹜奔向方块字。单是在首尔,全市559所小学中竟有411所学校进行了汉语教育。其中,80%的韩国家长认为,学汉语不仅有助于读书,而且对学习社会、数学等其他课也有较好的效果。这大约是我们这些说汉语的中国人所没有料想到的。

  有人说,一种语言成为世界性的需求,本身就代表以该语言为通用语言的国家民族的地位及其综合国力,更重要的是代表各国对这个国家未来的预测。

  但是,令人深思的是,正当别国轰轰烈烈掀起“汉风”时,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水平却出现了日渐退化之危机。

  韩国首尔的《中央日报》曾刊载一篇文章,题目是“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文章提到了一次在上海举行的翻译资格考试。参加该项考试的人的英语水平都很高,但是部分人的汉语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在汉译英题目里,有人竟将“富贵不能淫”译成了“富贵但不性感”。

  其实,上面这则事例还只能算“小巫”,下面有两篇“大巫”,让您出出汗:

  “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是"偶"非常"稀饭"的。就"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昨晚,我的JJ带着她的青蛙BF到我家来吃饭,饭桌上,JJ的BF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说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PLMM。真是好BT啊,7456……”

  这是某中学生作文里的文字。相信很多人看了这两段文字都会不知所云,觉得莫名其妙。文中的那些字母也并非皆英文缩写,而是当下流行于青少年当中的网络“新语言”:GG(哥哥),偶(我),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KPM(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JJ(姐姐),青蛙(丑陋的),BF(男朋友),PMP(拍马屁),PLMM(漂亮妹妹),BT(变态),7456(气死我了)。

  这就是一些孩子对国语的态度。他们生吞活剥地直接拿来一些东西,掺和在语言中,结果把国语弄得不伦不类。他们只觉得有趣、逗乐,却从未想到,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对我们母语的一种污染和羞辱。而且它也标示出,一些中国年轻人的汉语水平已然开始向无知的程度倒退。

  《庄子·秋水》中有个典故叫“邯郸学步”,说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燕国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特别帅,于是就跟着人家学走路。由于他只知道生搬硬套、机械模仿,结果不但没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样子也忘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家。

  插科打诨的时髦话也许在一些人眼里是紧跟时代,永不落伍。但是如果在这条“怪语”的道路上奔跑太久了,如果有一天想回家,会不会像那个燕国人一样,已经忘记原来的路怎么走了呢?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以下是引用吴洪森在2007-08-05 22:27:36的发言:

乌龙茶为什么喜欢引申我的观点。我说过把语文作为工具性来对待了吗?为什么以提高语文水准为目的语文教育其结果就是语文教育大行应试教育了呢?照乌龙茶的推论我的对语文教育的观点是在为现行应试教育辩护了。我是这样的观点吗?现行的语文教育已经做到了以提高语文水准为目的了吗?

不好意思,我刚刚还在回无名之辈的贴中引申了你的另一个观点。如果你不喜欢,以后我可以不引申。

我没有说你把语文作为工具性来对待,我说的是,你所主张的语文的两大能力(口语和书面),与主张语文教育应以工具性为主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也没有说你在为应试教育做辩护,我说的是,对工具性在先甚至语文教育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这种主张的反对意见,其中一个就是认为这种主张实际上是在为应试教育辩护,或者在事实上导致语文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现象更为严重。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6325801[/lastedittime]编辑过]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语文是什么?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

吴校长的一句话很有意思:语文就其字面含意就是两样:口语与书面,有意思就在于这个字面上,因为字面的背后是文学和文化,不需要加上额外的人文精神。

这种观点从逻辑上看没有错,但也理解茶兄所说的:因此强调语文应关注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与语文教育应以工具性为主的观点难以在实践层面上区分开来。于是,讨论语文教什么这样一个实践层面的问题最终将归于语文教育为什么会沦为应试教育这样一个更大的问题。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不,他在16楼有这样一段话:“语文教育的目标只应该规定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分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无论是小学语文教育还是大学语文教育都是为了这培养学生的这两项能力服务的,其他多年来强加在语文教育上的劳什子都应该去掉丢掉。”

    我说“ 老吴的观点,与目前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中主张语文教育以工具性为主的一派,立场是相同的。”是在第19楼。他说我喜欢引申他的观点,其实我应该说:“强调语文教育只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就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这才算是“引申”了他的观点。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请问乌龙茶;有抽象的脱离一定形式存在的所谓人文精神吗?医生的人文精神只能通过他的医道来实行,律师的人文精神只能通过他的法律服务来表现。历史学家的人文精神只能通过他对历史的研究与解释来体现。同样的道理,语文的人文精神只能通过语文被感受被表达,既然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那么让学生多读多看并且能看懂能理解,人文精神不是已经在其中了吗?如果学生能学好语文还能很好的掌握语文使用语文,那么对他来说不就是掌握了实践和展现人文精神的最佳的形式之一了吗?

这里面怎么能分成工具和目的呢?

这种两分的思维真是要不得。

同样的一段话,伊来的理解几乎完全符合我的原意。

风吹掉了我的帽子,太阳却照样升起

我不知道吴校长是怎么看我在19楼对工具性主张的评论的,我把它再复制过来:

“老吴的观点,与目前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中主张语文教育以工具性为主的一派,立场是相同的。他们也不是说语文教育没有或不要人文性,而是说人文性是通过工具性渗透的。说得再明白些,他们的意思是,人文意识或人文精神不是教出来的,也不适合作为语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在语言和文学知识的传授中,在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中,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

我这段话与你28楼的话,基本意思应该是相同的吧?你在28楼有这样一段话:“既然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那么让学生多读多看并且能看懂能理解,人文精神不是已经在其中了吗?”这个道理逻辑上固然不错,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比如说,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就是主张勤读、勤记的,认为语文学习首先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有语文知识和技能,才会有理解,能理解,才会有体验与感悟。但问题在于,这种看法首先要假定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会自然融为一体的,而实际教学却是可以让这两者相分离的,并且是可以将其中之一种,即语文知识和技能这个学习目标,弄成是唯一的学习目标的。这是其一。其二,这种看法还假定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和技能时,自然会在其中渗透他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但实际情况却是,教师完全有“能力”将这个假定是统一的目标,分解为两种目标,而且只注重其中一种目标。

如果没有上述事实,就不会有所谓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区分。可以举我曾经举过的一个例子,我的一位同事,也是我很尊敬的一位老教授,他就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的学生因写了一篇反动文章被公安部通辑,那么,他被通辑这件事与我无关,只与他的政治课老师有关。但他写的反动文章能惊动公安部,这是我语文教学的成功,是我的骄傲”。他讲的话我很赞同,但一直有一个疑问:假如他的学生不是因为写一篇反动文章被通辑,而是因为写了一部淫秽作品被通辑,他会怎么说呢?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6378010[/lastedittime]编辑过]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忘了说了,你28楼有一问:“这里面怎么能分成工具和目的呢?”据我所知,不是分成工具和目的,而是分成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谓工具性,就是指语文知识和技能作为语言交际、交往的工具,人文性你已经解释了。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所谓工具性也是一种目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成了有冲突的概念,就是因为人们对语文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