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精神是“药” 胡适思想是“饭”(转自:孙郁)

鲁迅精神是“药” 胡适思想是“饭”

前些时候,由鲁迅博物馆发起的“鲁迅与胡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前不久,山西作家谢泳的学术著作《胡适还是鲁迅》、韩石山的学术著作《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相继出版,在学界引发激烈争议,再一次将“鲁胡之争”引向高潮。 本报文化/深读曾连续推出专版予以报道。此次会议的召开也源于此。著名中国近代思想史专家耿云志、 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等国内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此次研讨会发起人、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

本报“鲁胡之争”系列报道引起广泛关注,“鲁迅与胡适研讨会”在京召开,记者独家专访研讨会发起人、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

这个争论是中国文化进程中的一个“结”

记者:作为鲁迅研究专家,您怎么看待由来已久的“胡鲁之争”?

孙郁:有人喜欢鲁迅,有人喜欢胡适,这都非常正常,现在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属于我们新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自己的阅读对象,这也非常正常。不管是喜欢鲁迅的还是喜欢胡适的读者,都有他们自己选择的道理。

但我不太喜欢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我想从一个文化生态整体上来看待它会更好些。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争论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结”,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立场问题没有解决好。有人认为,胡适的立场比较健康,鲁迅的立场则有问题,而在鲁迅眼里 ,胡适与国民党走的太近,关系暧昧。所以他看不起胡适,认为一个知识分子,不应该这样。其实,胡适对国民党的专制也是不满的,也有自己的坚定立场。

说到底,鲁迅与胡适在一切问题上的分歧,都根源于他们对“知识分子”自身角色定位的分歧。胡适终生是一个“问题派”,他主张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而改良之道,他寄了很大的希望在政府身上,更重要的是,他赞同知识分子(“专家”)应该积极加入政府,参与实际的政治操作。而且,他以政府的“诤友”自居。鲁迅之诟病胡适,正在于鲁迅对权力与掌权者的极端警惕。鲁迅甚至认为,到了革命成功,革命者变成掌权者的时候,即便是颂扬革命的文艺,也会异化为颂扬掌权者的文艺。在鲁迅这里,知识分子这一角色是与政治权力无缘的,而且必须以独立人的身份,批评权力。鲁迅对胡适的批评,便主要集中在胡适与权力过于接近,甚至站在权力的立场上说话。

鲁迅与胡适,代表知识分子两种不同的性格

记者:研讨会上,大家的争论非常激烈,难分伯仲,就像象您曾经说过的,“一个知识分子应该以什么为自己的方向?这其中没有孰对孰错之分”。

孙郁:对。鲁迅与胡适,代表着知识分子两种不同的性格,及其面向国家、权力的两 种不同的价值取向。鲁迅不可能直接影响现实操作,但是他的存在,他的声音,给统治者一种来自民间良知声音的压力,那是无权者向掌权者制衡的一种力量。而胡适是通过各种“建设”来体现自身价值,通过学术建设——开创哲学史、文学史的学科模式,制度建设--做政府的诤友,在高层之间斡旋活动,企图通过权力实现自己的主张,以成就他的历史价值。

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知识分子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类似的争论都很正常,我们没有必要板着面孔去判断谁对谁错,相反,通过争论会使事实观点越来越清楚。但我需要说的就是,论证的时候你要掌握一定的史料,更要准确,不要把自己的主观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记者:韩石山从分析鲁迅的品风格入手,提出了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的观点,引起很大争议。您是否赞同这个观点?

孙郁:我没有看过韩先生这本书, 其实,少不读什么只不过是我们以成年人的眼光来下判断说“少不读某某”而到底读不读鲁迅完全是少年自己选择的事情。

韩石山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说,很多男孩子爱读鲁迅,经常到鲁迅博物馆去,所以,现在很难说清什么年龄的人爱读什么不该读什么,但正如我所说,“没有阅历的人越难读懂鲁迅的书”,韩石山的说法也有他的道理——这些只是我对他的观点的一些判断。在鲁迅消失了的地方,胡适便凸现显出他的意义

记者:作为鲁迅博物馆的馆长,您心目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的?

孙郁:鲁迅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形象,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新中国之前,鲁迅只是一个边缘战士,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请到社会的主流意识里去了,粉碎"四人帮"以后 ,民众对此很反感,就像当年鲁迅讲孔子一样,他说孔子是被抬起来的,所以后来人对孔子就很反感,鲁迅也是这样。有时候我们的青年对鲁迅的反对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人不喜欢他。但鲁迅自有他的价值所在,他的思想很深刻,现在我们在想的很多东西,当年鲁迅可能就已经思考过了。

我在《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中曾经说过,与胡适从技术的层面为中国的现代进程设计了诸种不同方案相比,鲁迅是在心灵的意义上,呈现了人的尊严与价值,为今人摆脱贫困与奴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胡适不能说是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但他却不能像鲁迅那样走向黑暗的深谷,与陈腐的权贵彻底决裂。在通往真理的路上,要有尼采、叔本华、鲁迅、萨特,也需要黑格尔、歌德、高尔基、胡适这样的人。这是一种文化的生态。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两类人,都是非健全的。但在这里,能真正提供精神自由和反奴役意志资源的,也许只有鲁迅。在灵魂的深与思想的深上,鲁迅是一座高峰。德国的亨利希·曼说:“一个向统治阶层靠拢的知识分子是在背叛精神。”作为一个具有清洁精神的人来说,独立于这个世界,恪守心灵的圣地,是难能可贵的。知识分子所以是知识分子,乃是具有一种属于自我独立不倚的价值世界。

高远东先生将鲁迅精神比做“药”,把胡适思想看成“饭”,就是很好的注释。在鲁迅消失了的地方,胡适便凸现显出他的意义。但悲哀的是,在我们这个国度,鲁迅的话题竟是恒久的,而胡适那样的自由之梦却是短暂的。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6793521[/lastedittime]编辑过]

我读孙郁的《鲁迅与胡适》时,感觉真好。孙郁就是胡适鲁迅都热爱,并且实事求是地评判二位传主。还有唐德刚的《胡适杂忆》,尽管唐十分敬重胡适,仍然力求实事求是。哪像这里的一些“小胡适”或叫自谓“像胡适”者们(刚才掉个们,读着“气”不顺)。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6797098[/lastedittime]编辑过]

老闵之所以喜欢鲁迅,就因为鲁迅所批判的竟依然“历历在目”(这其实也正是鲁迅的深刻和远见),用孙郁的话说,就是“鲁迅话题竟是恒久的”。当然,这种情形,鲁迅不想,老闵也不想,然而这是现实。我不能面对现实睁着眼睛说瞎话。
标题的这个比喻真不错。
以下是引用闵良臣在2007-08-11 09:10:42的发言:
老闵之所以喜欢鲁迅,就因为鲁迅所批判的竟依然“历历在目”(这其实也正是鲁迅的深刻和远见),用孙郁的话说,就是“鲁迅话题竟是恒久的”。当然,这种情形,鲁迅不想,老闵也不想,然而这是现实。我不能面对现实睁着眼睛说瞎话。

这也是我喜欢鲁迅的原因。

我在黑夜里拾起一把剑。
在我看来,鲁迅与胡适都有共同的弱点。他们所倡导的评判与反省,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评判简化为重新评定是与非、好与坏,这是一种经验主义、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不足以反映历史运动自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将历史发展的扬弃过程简单化、直线化,因为历史上的许多事物,甚至可以说所有事物,其实都是集是与非、好与坏于一身。是中有非,非中有是;坏中有好,好中有坏,昨日为是、为好,今日为非、为坏,明日难保不重新为是、为好,后者的种子往往正蕴涵于前者之中。真正的历史学者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必须对这一切作全面的考察,防止作出绝对化的结论。胡鲁的这一弱点,也是他们这一代启蒙思想家或强或弱共有的弱点。
不知楼上所云。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知道楼上所云。你的头像怎么没有了~~
您发表的帖子《[原创]妈,请你别迷余秋雨了)》因内容不符内容不符而被移动帖子,且进行了没有对用户进行分值操作的操作以下为操作者给您的附言:转读书板
以下是引用法国梧桐在2007-08-11 13:37:41的发言:
在我看来,鲁迅与胡适都有共同的弱点。他们所倡导的评判与反省,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评判简化为重新评定是与非、好与坏,这是一种经验主义、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不足以反映历史运动自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将历史发展的扬弃过程简单化、直线化,因为历史上的许多事物,甚至可以说所有事物,其实都是集是与非、好与坏于一身。是中有非,非中有是;坏中有好,好中有坏,昨日为是、为好,今日为非、为坏,明日难保不重新为是、为好,后者的种子往往正蕴涵于前者之中。真正的历史学者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必须对这一切作全面的考察,防止作出绝对化的结论。胡鲁的这一弱点,也是他们这一代启蒙思想家或强或弱共有的弱点。

我觉得这是鲁迅和胡适的优点。

他们所处的时代,普通人的思想领域,是没有现代思想位置的。简单的思想更容易让人接受,“启蒙”针对的是“蒙昧”。

幸运的是,今天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

我觉得7楼10楼说得都好。人是复杂的,人有多面性;历史也是复杂的。一个人的人性总是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并且还会变),无非是人之不同,善恶一面的比例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即有的人的人性中善的一面多些,恶的一面少些;反之,恶的一面多些,善的一面少些。说到鲁迅和胡适,他们都是大善。胡适的善不说了,无数喜欢胡适者已经在给他张扬,而鲁迅的善良,只要读一读当年25岁(?)的李长之批判鲁迅的长文,就不难得到答案。有些被鲁迅当年恶批过的人比现在与鲁迅毫无关系的人还要理解鲁迅。记得在读那位活了100多岁刚去世不久的章克标先生的回忆录,在谈到有次他和一位与鲁迅较熟的朋友去看望鲁迅时,鲁迅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大家把鲁迅围在中间,鲁迅正在跟他们聊天。那位与鲁迅很熟的朋友跟鲁迅打招呼后,原本想鲁迅会专门接待他们的,不想鲁迅继续与那些人聊,结果这个朋友领着章克标在鲁迅住处转了转就走了。回来的路上,那位朋友埋怨鲁迅不该慢待了这个新去的朋友,给自己弄得很没有面子。而章克标却不这么看。他说这正是鲁迅的可爱处:他认为你跟他是老朋友,也就随便些,这是很正常的。

船城兄的意思老闵能理解,我们不能过于苛求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都有他的局限性。只要在自己生活的时代显示出比别人伟大,就已经证明他是伟大的了。鲁迅是,胡适也是。对于鲁迅和胡适,我的区别,除了胡适的一些观点我不能认同外,就是认为他不如鲁迅深刻(林语堂1928年底写过一篇《鲁迅》,篇首第一句就是“我无须介绍鲁迅,这位现代中国最深刻的批评家而且大约是少年中国之最风行的作者。”)。除此之外,我非常喜欢胡适。他的有些白话诗,别人认为浅得不得了,我却爱得不能行。

建议读书版改名为“胡适与鲁迅”,下一个月改为“鲁迅与胡适”,如此循环。

药与饭的比喻不错,随便说几个和“药/饭”有关的:

1 是药三分毒

2 人是铁饭是钢

3 你吃错药啦?

4 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

5 真是个饭桶!

6 良药苦口利于行

7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6837470[/lastedittime]编辑过]

神经病人思维广,自费五毛立场稳
以下是引用zoufeng_1234在2007-08-11 17:56:14的发言:

建议读书版改名为“胡适与鲁迅”,下一个月改为“鲁迅与胡适”,如此循环。

 

这主意好,支持!!!

 

[em01]

我又认真想了一下:胡鲁之争背后双方真正的分歧到底在哪里?

有点像左派和右派之争,其实是方向和路线之争,左派认为应该向左转,而右派认为应该向右转。

拥胡派认为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的国民已经有太多的火气,缺乏的是胡适的从容,平和,理性,宽容。所以要“向胡转”。

拥鲁派认为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的国民太麻木,太犬儒。需要的是鲁迅的激愤,复杂、深刻,不宽容和不妥协。所以要“向鲁转”。

我们都自以为是良医,企图用他们来做药方。

最后的结果是:用药意见不同的医生和医生打起来了。

真是药不同不相与谋啊。

新左派和自由派的道路之争其实也是这么回事。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6837697[/lastedittime]编辑过]

神经病人思维广,自费五毛立场稳
以下是引用zoufeng_1234在2007-08-11 19:09:46的发言:

有点像左派和右派之争,其实是方向和路线之争,左派认为应该向左转,而右派认为应该向右转。

很是赞同

褒一个贬一个,拥一位抑一位,该是有所求,有所指的。

不分派,不关心方向和路线之争的百姓,大可都喜欢的。

还有许多人打的比喻,比如鲁迅是黄河,胡适是长江;鲁迅是酒,胡适是水
哈哈,鲁迅是衣服,胡适是鞋。
您发表的帖子《[原创]妈,请你别迷余秋雨了)》因内容不符内容不符而被移动帖子,且进行了没有对用户进行分值操作的操作以下为操作者给您的附言:转读书板
药需要对证,饭也要多变,做得好了,药可以当饭,手艺差,吃饭如吞药。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