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就应该像看电影

杨支柱



媒体报道《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后,许多人写文章批评其中“禁止留级”的规定,但是在笔者看来,只有盛翔的《义务教育不是看电影》(山西晚报2007年08月14日)有点价值——作为反面教材的价值。

盛翔说,禁止留级的义务教育就像看电影,不关注结果、只关注过程,它将义务教育变成走过场,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而是名副其实的“毕业证教育”。我的看法与盛翔先生相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就应该像看电影!

我上小学的时候大队部(如今改叫“村”了)大约每两个月放一场电影。电影要到晚上天黑才放映,可孩子们下午三、四点就搬着凳子去占领有利位置,饿着肚子在那里等,看完才回家吃饭。尽管理解很差,总是把电影里的主要人物脸谱化为“好人”和“坏人”,但是那种乐趣、那份专注,使得即使是记忆力很差的孩子,看完后都能把电影的主要情节复述出来,津津乐道地讲给没去看电影的家人、朋友听,甚至添油加醋,把故事继续向下演绎。

生活,包括玩耍,和学习并不是对立的。把人生的某个阶段看作实现另一阶段美好生活的工具是不人道的。对孩子们来说学习并不是一切,他们同样需要享受生活。不仅如此,生活,包括玩耍,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看电影本身就是学习阅读,看完电影复述给家人、朋友听学习了口头表达,添油加醋演绎电影故事学习了创作甚至还学习了逻辑思维(如侦探电影)。像看电影这种通过游戏来进行的学习,由于孩子们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果是最好的。看电影可以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学习潜能。

凭兴趣学习的是天才,为功利而学习的是人材,被家长或老师逼着学习的是庸材,无论怎么都不肯学习或学不进去的是蠢材。在游戏中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天才的唯一方法。基于其他动力的学习不但效果差得多,使孩子们过早地失去美好的童年,而且对于年幼的孩子常常不可能。带1-3岁幼儿的人都能非常明显地感觉到:成人教孩子的东西,他(她)经常学不会;成人没有教他(她)的东西,他(她)却不知道哪一天通过观察、模仿成人而学会了。中小学其实也存在同样的情形,只是因为成长速度减慢而没那么明显,而成人对大一点的孩子也没有那么关注。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主要不是记住存量知识,而是“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尽可能地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而许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幸福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在生活中而非课堂里学到的,也只能在生活中感觉到,难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用什么标准化的“综合素质”测试出来。

即使能够使用标准化手段测试,强行规定一个标准让所有的孩子必须达到也是不人道的。孩子们的天赋各不相同,用同一个标准来测试所有的孩子并宣布某些孩子不合格,是对他们特有天赋的漠视和对他们自尊心的极大伤害。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人生幸福的重要性仅次于身心健康,即使这方面天赋很差的孩子也要加以培养;但只要他们努力了,就应该认定为合格,不应该也不可能强求所有的孩子都达到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激发孩子们努力的主要手段,就是尽量把这些学科的教学内容变得像看电影那样有趣。

义务教育,重在快乐,重在参与,重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不是掌握存量知识。注重过程并不等于走过场,走过场恰恰是不注重过程的表现。目标是要靠过程来实现的,没有程序正义就没有实质正义。中国义务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它只关注过程不关注结果,而是恰恰相反,在于它把义务教育的目标仍定为提高用客观标准检测的“素质”,而非实现用主观标准衡量的“潜能”。在这种错误的目标下,当然不可能提出一套有利于实现学生潜能的教育方法和职业道德。



新快报2007-8-16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禁止留级,就拿看电影比喻义务教育,觉得很奇怪,不知盛翔是怎么想的。但既然要这样比较,那就不能不说,看电影还真是一种挺不错的学习方式。如果能拍些科教片,文教片,而且拍得有质量,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经常看?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