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花间对影在2007-08-29 17:58:11的发言:

学习体会一、如果《琴歌》既可归属乐府,又可归属古体诗,最终被归为古体;那么同属李颀诗作的《古从军行》却没有归入古体诗。在同一本教材中,统一分类标准是最起码的要求,编者偏偏没能做到,至少说明老先生分类随意了。那么,是不是在平仄方面,前者更接近古风?摘两句对比一下:“主人有酒欢今夕”(《琴歌》),“欢今夕”为典型的三平调;“闻道玉门犹被遮”(《古从军行》),“犹被遮”在这里也是三平调吧,其中的“被”当读作“披”。所以俺晕。

学习体会二、以王之涣的《出塞》为例,这诗既符合律绝的平仄要求,从题材上风格上,又可作乐府论,那么,是否应该如此规定,除汉乐府外,余者均为新乐府?如此,李颀的《古从军行》既是新乐府,又是古体诗?王力先生教导我:“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可这么一来,《出塞》既是近体诗中的律绝,又是古体诗?俺再晕~~~

学习体会三、跟第一条有点相似,表嫌俺絮叨~~~郭茂倩《乐府诗集》79卷分明收入了《凉州曲》N首,可《唐诗三百首》却将其归入五绝。同样情况的还有〈何满子〉。为啥弃前人的经验于不顾,人家的分类很有道理啊。还是要晕~~~

[em06][em06]

    先探讨几个字音:“欢今夕”不是典型的三平调,夕字为仄,许浑诗:“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李端诗;“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犹被遮”也不是三平调,其中的“被”不当读作“披”,应读仄声。白居易诗:“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李商隐诗:“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李颀的《琴歌》是一首入律的古风,就像由三首平仄韵交替的律绝组成的一样。

    王之涣那首诗既是律绝,又属乐府,并不矛盾,因为那首诗就是唐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新乐府是元白时提倡的一种诗体(实际上是古体诗),不宜用来称盛唐时的乐府诗。唐人还有歌行体,有乐府歌行和非乐府歌行之分。

   我对于唐代乐府素无了解,因此不能解释你的疑惑。我想花间老师和我一样,也不了解它们。那么,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又如何判断别人的分类是否合理呢?这种结论应该在对研究对象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才有可能做出。

以下是引用花间对影在2007-08-29 18:56:45的发言:

关于当句对的学习体会:我一直不认为诗句中“迟暮”、“涓埃”这样的词语是当句对,因为这样就算对仗的话,律诗就太好做了。我还是相信钱钟书《谈艺录》里的归纳。

平仄相对,系指上下联。当句对的平仄无法讲究,比如“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野水”、“田水”相对,“晴鸠”、“雨鸠”相对,连字都一样,当然不能平仄对立。

    不明白什么原因使你认为要是那样“律诗就太好做了”的。钱钟书根本没对当句对做过归纳,他只是从修辞的角度谈到过一种当句对的形式。也许是我没有看到过他从格律的角度归纳的当句对。

    就是在两句相对中,也不可能保证字字平仄对立。比如在下面的格式中: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杜甫)

               同上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崔涂)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东风会劝十分酒,寒食初开百玉花。

以下是引用花间对影在2007-08-30 14:28:59的发言:

一、句号先生根据什么认为“钱钟书根本没对当句对做过归纳”,《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十一页,就是钱先生对当句对的集中归纳,要知道,钱先生向来喜欢采用穷举法,以便穷形尽相。

二、句号先生又凭什么认为钱先生从修辞角度谈论对仗中的当句对,应该有别于从格律角度谈论当句对?在这里,修辞格包括对仗,对仗从属修辞,而这个对仗,就是律诗里的对仗,并无二致。句号先生硬是把能够归并于修辞格的对仗排斥在律诗格律的对仗之外,是否拘泥了?怎么突然不见了此前的通脱?

三、句号先生又是从哪里看到“他只是从修辞的角度谈到过一种当句对的形式”,如果除此一种,还有别种,博古通今的钱先生不会不提。

四、请教句号先生,是哪位名家把“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列入当句对的呢?我很想知道。

五、律诗的颔联颈联,如果照格律的平仄要求,必然是平仄相对的,但是,作诗不是做裁缝,针针线线要缝到位,律诗的平仄还有变通,常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事实上不可能不论。如果应该是平声的地方,一时顾不得了,写成仄声,就应该在相应的位置拗救回来,这样的句子,只能算作宽对。句号先生所举之例,定是拗了。——关于这一点,我跟句号先生没有分歧吧?

    花间老师怎么老会误会呢,呵呵,俺来回答:

    1-3..我说过我可能没看到过。我现在说的那些是听你说的:

“把钱钟书的高见摘抄如下:

《谈艺录》读本·修辞·当句对  ”

    像钱先生这样通今博古、学贯中西的饱学鸿儒,着眼点当然是阐发精微大义,怎么会有心情管诗词格律这种普及性的工作呢?

  4.迟对暮,涓对埃,.不是和山对河,草对木是同样性质吗?你不是在王力的《诗词格律》里看到了?

5.我举的例子(还配了平仄标注)你没看吗?那都是合乎格律的句子,你发现那里面每个字都是平仄相对的吗?

以下是引用花间对影在2007-08-30 15:10:14的发言:
我说过,律诗的当中两联,如果按平仄要求对仗,必然是平仄相对的。句号先生,您列出来的是颔联颈联么?

    您的意思是首联、尾联的对仗不须平仄相对?那还是律诗吗?律诗所有的句子都要讲平仄,不是吗?

    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一般会用在哪里呢?

    律诗中的对仗,无须特别考虑平仄,只要你遵守了律诗的平仄格式即可。由于有些字的不拘平仄,以及拗救等的影响,势必会出现某些字声调相同。你只要找本律诗自己看看就清楚了。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30 14:51:24的发言:
律诗,又称近体诗,分五言和七言。其句数,除排律而外,每首都是八句。它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且合一定的平仄。”(余德泉著《对联通》)


    对联通也谈到律诗,不错。俺就说这两个东东是相通的嘛!童童现在也晓得引证了,不错,不错,没有“例海战术”,怎么能有说服力呐?

    俺也引一个:

    “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用对仗。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引自久负盛名的、经高教部审查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教材《古代汉语·诗律》

以下是引用花间对影在2007-08-30 15:59:51的发言:
谢谢句号先生让我找本书看看,并请具体指导一下,还有哪位起点比王力先生更高的大家有这方面的书供我学习?我读了钱中书、周振甫先生的相关书籍,我怀疑,王力先生未必入他们法眼呢。

    术业有专攻。三位先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各有专长。我认为王力是研究和普及诗词格律最有建树的语言学泰斗。

  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作品有:
   
1  古代汉语(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64  
2  诗词格律(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77  
3  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张志公主编]/[王力等编写])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6  
4  广州话浅说(王力著)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57  
5  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51  
6  诗词格律概要(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  1979  
7  楚辞韵读(王力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8  诗经韵读(王力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9  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10  汉语诗律学(王力著)  新知识出版社  1958  
11  汉语音韵(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80  
12  龙虫并雕斋诗集(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  1984  
13  汉语诗律学(王力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14  古代汉语(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81  
15  诗词格律十讲(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  1964  
16  中国音韵学(王力著)  商务印书馆  1936  
17  王力诗论(张谷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  
18  中国语文讲话(王力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4  
19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54  
20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54  
21  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王 力著)  中华书局  1988  
22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40.1  
23  汉族的共同语和标准音(王力等著)  中华书局  1956  
24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著)  商务印书馆  1951  
25  龙虫并雕斋文集(王力)  中华  1980  
26  汉语讲话(王力)  文化教育  1955  
27  汉语史稿(王力)  科学  1957  
28  汉语史稿(王力)  中华书局  1980  
29  汉语史稿(王力)  中华书局  1980  
30  汉语史稿(王力)  中华书局  1980  
31  汉语音韵学(中国音韵学)(王力)  中华书局  1956  
32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  商务  1985  
33  王力文集(语言理论,中国语言学,古汉语概论,语法理)(王力)  山东教育  1990  
34  王力文集(文字,字典,词汇,文学语言,语文教学,古)(王力)  山东教育  1990  
35  王力文集(中国语言学史,清代古音学)(王力)  山东教育  1990  
36  王力文集(中古音等韵及其他)(王力)  山东教育  1991  
37  王力文集(浙江人怎样学习普通话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王力)  山东教育  1990  
38  诗词格律()   040a  
39  诗词格律(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62  
40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  商务印书馆  1950  
41  汉语浅谈(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  1964  
42  诗词格律(王力著)  中华书局  2000  
43  诗词格律十讲(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  1978  
44  爱(奢辣尔第著/王了一译)  商务印书馆  1934  
45  半上流社会(小仲马著/王力译)  商务印书馆  1931  
46  少女的梦(畦德著/王了一译)  开明书店  1931  
47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  中华书局  1999  
48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6  
49  词类(王力著)  新知识出版社  1957  
50  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王力)  中国科学院  1955  
51  中国语文讲话(王力著)  开明书店  1950  
52  汉语史论文集(王力著)  科学出版社  1958  
53  江浙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55  
54  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主编)  中华书局  2000  
55  王力语言学论文集(王力著)  商务印书馆  2000  
56  中国语文概论(王力著)  商务印书馆  1939  

   其实你看看《唐诗三百首》便可校验出来了。

例如: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是杜甫诗的中间二联。却、漫是同声的,妻、诗也是同声的。并没有平仄对立。

放字和作字也都是仄声,没有平仄对立。

如果要做到每个字都平仄对立,那律诗的平仄就一字不能易了,也就没有可平可仄的了。

以下是引用旺财在2007-08-30 16:07:30的发言:

句号先生.你杀了我吧杀了我吧.

要不我强烈要求自裁

[em22]

    自裁是什么东东啊?历史上有个总裁,是不是“总是自裁”?

没听过有剪刀的,以前听说过用铡刀的。菜刀可能也行(裁鸡裁鸭好像用的)?
   我觉得王力的《诗词格律》基本上够了,对他讲的东西,到前人诗词中去核实,加深印象,就会了解了。当然也不是句句都准确无比,有个别地方还是可斟酌的。这些需要从多读中细细体会。

    格律只要先大致了解就可以了,做诗不是做格律,格律只是工具。格律完全无误的诗,未必就是好诗;没守格律的诗,也可能是佳作。

    曹雪琴借小说中林黛玉之口谈了学诗的经验: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为词害意’。”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以下是引用花间对影在2007-08-30 15:52:16的发言:

句号先生,我说过“首联、尾联的对仗不须平仄相对”?这话太外行了,是吧?我记得我前面有过相关的答复,可能先生忙着回帖,没看到吧。

您最后那段话又重复说了一遍,我早就看见,而且透彻地理解了。如果严格按照律诗当中两联的平仄要求,是绝对不会出现平平相对或仄仄相对的现象。

没有“ 平平仄平仄”的格律,这是把“平平平仄仄”作了变通,才会出现的情形,这第三字平声是不应该和第四字仄声调换,换位后,就是拗句。不信,先生可以自己到律诗的格律中去核对。

下面是七律颔颈二联的平仄,只有这么两种,先生看看,是不是平仄完全相对?五律只要把起首二字除掉便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你弄的这个平仄表太过死板了,实际上有些字(比如第一字及多数第三字可不拘平仄),还有拗句及拗救,以及特殊格式,都可能使这个表变样。那样一来,就不可能字字相对了。而实际上,对仗也并不要求字字平仄相对,只要求关键字平仄相对就可以了。
以下是引用zoufeng_1234在2007-08-30 22:14:40的发言:

看了一遍,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哪位老师先帮我扫扫盲,什么是“平”?什么是“仄”?

    老师不在,学生代劳:字母兄非中国人乎?何不知二核为平,三核为仄。

    花间老师,俺愚钝,实在不知老师是什么意思。

    只因你一再坚持对仗须字字平仄对立,并且搬出一个死板的平平仄仄的格式来,我才不厌其详地说那些的,无非是想说明对仗句不需要字字平仄对立。

    你引的钱钟书举的当句对的例子,与王力说的句中自对,究竟有什么矛盾,还请老师详细指明,学生实在难以领悟。莫不是我喊你花老师,就不许俺喊别人草老师、木老师?花老师和草老师、木老师就叫矛盾?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31 11:31:10的发言:

哦,“相通”是先生你说的?你不说还真没人知道。“引证”这东西,一种方法而已,不是用了就好,而是用得好才好,不是例子成海就有“说服力”,而是例子合适才有“说服力”。先生没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引则引矣,海亦海矣,可惜文不对题无用矣。

就以你上面这一“引”为例:王力先生为什么说“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因为在古人实际的律诗创作中,就“极少”,是特例,当然也一样是“不构成一般规律”的。所以,王老先生在这里,首先是对既成事实的一个总结,即“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就是说,即便是在律诗没有完全定型的年代,这样的情况也“极少”;其次,这个总结是向后(历史)的,而不是给定型后的律诗提出新的规范,即以为曾经有“极少”律诗“完全不用对仗”,我们后来者在写律诗的时候就可以据此不用对仗了。

再来看看,你的“引证”对你的观点是有所支持还是有所否定呢?

    好啊,这样讨论就对了。我们来看是支持还是否定。

    极少,就是有但非常少。你可以说他不合律诗的一般规律,但你不能否认它是律诗。否则,就不是极少,而是没有了。

   如果因极少就否定其为律诗,那么,四联都用对仗的律诗同样是“极少”,是不是也不该算律诗?

    颔联不用对仗的律诗比全首不用对仗或都用对仗的要多得多,但也不构成一般规律。是不是它们也不算律诗?

    比较一下两书的用词就可明了,你引的书上说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而我引的书上却说“一般是中间两联用对仗”,可见用必须是不符合事实的,我引的书比你引的要可信得多,准确得多,也权威得多。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31 12:14:40的发言:

“有但非常少”,所指何为?律诗。什么时代的律诗?很古的古人的律诗。怎么定性那个时代的律诗?处在定型过程中的律诗。

定型以后的律诗是什么样的?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并且必须对仗。我们在讨论的是什么?是定型后的律诗。

我也来引个,看这书比你那个“可信”、“准确”、“权威”得多不:

《辞海》:“律诗,……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普通的辞名解释,怎么能和广为采用教育专著相比?你看,它那个“八句,四韵或五韵”的解释就不符合律诗传统的术语。律诗的几韵只算偶数句的韵,四韵就是八句,六韵就是十二韵,不管首句是否入韵。这说明辞海用词是有欠准确之处的。
    童童真有意思,律诗有发展过程,不等于它的规则也要一直变化。难道到清代乾隆年间它还没定型?《唐诗三百首》是教授童蒙的教材,怎么会拿不是律诗的律诗当范文?它可是按体裁分类的呵!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31 12:41:55的发言:

这个问题的理由,我说过,别人也说过,你去复习。

    这样回答,跟没说一样。

    你这种理解很滑稽,照这样说,人们不需要学习专业,只要攻读辞典就行了。
    你引的这些话也根本不能支持你的论点,因为它根本没有排除不对仗的律诗。
    你能从中找出不用对仗就不算律诗的话吗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31 13:49:43的发言:

不需要找。“必须对仗”四个字,意义足够明确。

    这只能说明它用词欠准确。就像你所引的那位先生的书一样。用那本书和通用教材中的表述一比,立显高下优劣。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8-31 15:35:26的发言:

 在你那里,符合你要求的,就准确,不符合你要求的,就不准确,哪怕《词海》。这就是你的“高下优劣”观。

       对于学术问题,通用教材的讲解与辞书里的辞条解释,谁更权威,谁更可靠,难道还用多说吗!

   好,那就称老花吧,你叫我老句。套套近乎。

   第一个问题:“您偏把“平平仄平仄”这样的拗句说成合乎格律,那我明确告诉您,没这样的格律,这是变通后形成的。而变通,这在律诗中已是常态。这个话题可否结束了? ”

    我不知道你是如何这么肯定的。王力(俺不认得几个老师,没办法)说“平平仄平仄”,“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正规的格式。”

    第二,我没有发现王力说的和钱先生的定义有什么矛盾之处。你觉得不一样,是你把“前后两对词语”理解成“前后两对双音节词语”了。单音节的词语难道不是词语?涓、埃不是前后两对词语吗?钱先生的例子中没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例子,是因为他并没有穷举吧。

以下是引用花间对影在2007-08-31 18:16:49的发言:

对不起,“老花”跟骂人似的,还是花间比较好。叫我老酒倒也不妨。[em01]

一、我说是变通,而这种变通是常态,现在你告诉我,王力说,这是正格,那为何他不将其列入律句的正格中?无论是王力还是别人,中二联的正格都只列了两种。

二、律诗中,对偶对偶,两两相对,到你这儿,怎么成了一一相对?这回王老师的话,您不听了?“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对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一人对一人,如何成仗?

139楼中所举之例,不只是出于钱先生一人之手,可以说,出自多位名家之手。对比之下,“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跟“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的区别如此之大,句号兄依然认为没有区别,就好比少一只胳膊的人在您眼里四肢齐全,只能说您心态太好,或心肠太好。

[em52]

    嫌老花不好,那就依你叫老九吧,听起来也顺。

    一、实在不明白你分这正格、变格的有何意义?正变不是正误之分,从格律的角度看,完全不必要去管它,只要知道它们都是正确的格式,这就够了。

    二、一一对立的话,我是从你叙述中感觉出来的,还从小童童话里听来的(他说烟尘对来去是平仄失对)。至于你说仪仗只能两两相对,不能一一相对,这我就不明白了。左边一个,右边一个,这不叫一一相对吗?非得两个绑一块,那才叫相对?当然,你这回说得基本不错,律诗对仗,从平仄对立上看不是一一相对,而是按两音节为一音步看。但是,仍然不能排除一与一相对的情况,因为无论五言还是七言,总有一个落单的音节存在。上下句之间对应的字词之间,平仄相同的情况仍然是正常的。其实只要符合律句的平仄要求,对偶时不用特意考虑平仄。

    三、我怎么觉得老九似乎有点胶柱鼓瑟的味道呢!大概老九研究问题习惯于有明确的定义,可你知道诗歌创作实践中很多东西是没有明确定义的。诗不是科学,它不可能有精确的定义,有明确的量化方法。我到现在也没看出几位老先生之间产生了什么矛盾。你说我只知抱住王力不放手,这是不了解我的话。我所以在此用王力的话,是因为他的书比较普及,小童童又是个认人不认理的家伙,他引为依据的正是王力的话。对于王力先生所说,我不会把它当作教条来背诵,我会把它放在诗词创作的历史实践中一一加以检验,符合的我信,不符合的我会存疑。至于钱先生、周先生、李先生及你口中的诸多大家,恕我孤陋,我没看过他们对诗词格律的讲解,当然也就无从在格律方面抱他们为师了。
    
    周振甫先生的书我只看过《诗词例话》。这并不是周先生自己作的诗词评,而是一部从前人诗话词话和诗词评中选抄出来的极少的一部份而形成的浓缩品。对所选的评论,周先生作了一些自己的点评和解释。其中有关当句对的内容,就是引用《沧浪诗话》、《洪斋诗话》及《谈艺录》的内容。

    钱先生举的那些当句有对的例子,当然都是当句对。可是,钱先生说过当句对不能是两个连用的字吗?你问为什么不选“国破山河在”这样的例子,具体原因稍后再分析。我们先来看你给出的“定义”:“律诗对偶,一般都是分置于起落句,而非安排在一句当中。其安排一句当中者,谓之当句对或当句有对。律诗中的当句对,出句中必有前后两对词语相对,对句也如此,且起落句相对。”

    这是一个描述性的语句。不知定义者是如何概括的。这里面还有让人看不懂的地方。“出句中必有前后两对词语相对,对句也如此,且起落句相对”,这里的“前后两对词语”是什么意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上句中“戎马”和“归马”相对,这个容易懂,可是它们算“一对词语相对”还是应该算“两对词语相对”?换言之,“戎马”是一个“词语”还是两个“词语”?如果是两个,请问“词语”的定义又是什么?
   
    现在我来分析为什么钱先生(及诸大家)为什么没有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例子。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各位大家是在什么范畴研究当句对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无论钱先生,还是周先生,抑或严羽、洪迈诸人,他们都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谈的,而王力是从格律的角度谈的。说到这里,不禁想起老九不久前的质问:“你怎么知道钱先生是从修辞的角度谈的?”这也是我感觉老九有点胶柱鼓瑟味道的一个原因。如果读书连作者谈的范畴都不明白,那还能称得上阅读吗?

    周振甫在《诗词例话·开头的话》中列举了所选的诗话词话的书目后明确地告诉我们:“诗话词话里包括的方面比较广,像诗人轶事,考证故实,评价作者,讲究诗词的渊源流变,研究声律等等,这些部分这里都不选。这里只选结合具体例子来谈诗和词的话,所以称为《诗词例话》。”所以,周先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声律”等格律方面。周先生又告诉我们:“诗话词话里也讲修辞手法,讲得比较深细。像洪迈《容斋三笔》里讲博喻,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讲互文,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谈反衬,这些,在一般讲修辞的书里是不谈的。所以听听这种讲表现手法的话,对理解古典诗词是有帮助的。”显然,周先生选录当句对的内容,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钱先生《谈艺录》中谈及当句对的情况,与此相同。这部份内容编在修辞这一主题下足以证明。

    这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诸大家”没有选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例子了。那是因为这样的例子太多,简直是俯拾即是,完全用不着特意提出来谈论了。

    老九说过只要钱先生、周先生与王先生出现矛盾,他一定只相信前者,而不会相信后者,以此表达对钱、周二先生的崇拜之情。唉!我想钱、周二先生如果得知,他们一定不会喜欢你这样的学生。他们明明是想交给你一把打开思想之门的钥匙,而你却把它当作了禁锢思想的樊笼。

    “诗律向有正格变格之分,即如有工对宽对之分一样。”

    这句话大错而特错。工对与宽对,就对仗而言,有优劣之分;而正格与变格,就格律而言,却是同等地位的。

    也许你现在不相信,等你看得多了自然明白俺这里决非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