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据称是了望的好文:2007年中国经济报告(一组)

调控与改革偕行   
        “无限风光在险峰”,2007年中国经济,便站在这样一个“机遇与风险”同在的峰巅。   

        之所以说是“险峰”,原因有三:一是GDP增幅继2003年越过10%、2006年越过11%后,今年预计增幅将达到11.5%,如此,持续数年的两位数增幅,累积至今已冲抵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上限;二是经济结构中的固有矛盾日益凸显。我国11月份接近7%的CPI涨幅,便是“农产品调控失衡、资源价格扭曲、经济结构粗放、外向度过高”等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的深刻叠加;三是日益融入全球市场的中国经济,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亦明显加大。    

        与此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如果没有持续数年的高增长,我国转型期诸多矛盾,如就业、社保等诸多民生欠账,解决起来也便失去了今天的“游刃有余”;而如果没有以“预调微调”为特征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国民经济也许正在经历曾有过的“大起大落”之殇。   

        明乎此,也便明白了当下中国的调控之难:形象地说,既不能让高速行驶的列车停下来,又要通过预调微调保持各零部件之间的润滑,同时还要动大手术,以更换那些必须淘汰的零件;理性的表述则是,要在国内国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明确发展方向,在国内国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在国内国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在国内国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把握发展全局——如此难度的经济驾驭要求,世所罕见。也惟其如此,方能趋利避害,“稳”中求进,以收获“无限风光”。   

        由是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出的“药方”,除以“防过热、防通胀”及“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总量平衡之外,更强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重民生”等治本之道。这意味着,某种程度上说,总量调控与深层次改革偕行,将成为明年发展的主旋律。   

        这也是本组年终报道高度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财税、房地产”等领域的同时,引入“收入分配”领域的重要原因——收入分配,实在是一个牵涉极广,涉及太多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的领域,对此,本刊明年将继续关注。□(潘燕)

[ 本帖最后由 等待戈多 于 2007-12-24 21:32 编辑 ]
艺术 技术 来回跳舞
宏观经济:繁荣顶部“未雨绸缪”

  2007年中国经济已近繁荣周期的顶部,在相对紧缩的调控基调下,明年宏观经济将稳中略降   文/《了望》新闻周刊记者袁元    

        2007年的中国经济,在连创新高的GDP和CPI增幅中高调收尾。    

        这一年,宏观经济在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流动性过剩始终如影随形;被外国媒体称之为“小猪周期”引发的物价上涨,也令百姓切身体会到了何谓“结构性问题突出”;而以“多步骤、微调整”为特点的宏观调控,则在国内外不确定因素日渐增多的背景下,避免了中国经济的大起大落。

  放眼2008年,支撑当前中国经济继续快增的因素依然众多,如体制转型释放的增长动力;城市化、人口红利及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阶段性爆发力,以及与世界深度融合带来的市场机遇等等,都仍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存在;而2008年还将新添“政府换届”和“奥运景气”两大动力,因而在分析者看来,在“从紧”的调控基调下,2008年经济仍将“平稳较快增长”,只是稳中略降;高层期望GDP增幅控制在8%左右。而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固有难题和目前隐含的过热及明显通胀风险,都将加大2008年的宏观调控难度。

2007:已接近繁荣周期顶部

  盘点2007年的中国经济,在总体形势仍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较好态势下,宏观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剧,而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则在2007年相继暴露。    
对此,《了望》新闻周刊通过大量权威采访,试图勾勒出2007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   

        首先,从经济发展周期上来看,2007年仍在上升通道内持续平稳地高位运行。今年的经济增长延续了2000年以来GDP在8%至11%的适度增长区间内运行的态势,据中国社科院2008年《经济蓝皮书》预测,2007年的GDP增速将超过2006年水平,达到11.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这说明今年仍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通道内,虽然GDP增速较高,但仍在缓慢升温的过程中。因为从今年月度数据来看,无论是GDP增速,还是投资增速都保持了基本稳定的态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认为,经济正在达到或接近周期性繁荣的顶部区域,经济增长从年度上讲最高点可能是2007年,而季度上的最高点则可能出现在2008年上半年。    

        第二,从供求关系的总量来看,总量平衡的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协调性增加。谈及此,张立群分析说,从总需求来看,今年投资、出口的增长都比较稳定。尽管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涨了26.9%,且仍有升温趋势,但是,从全年的数据来看,投资增幅基本稳定。同时,今年国家对于出口的调整力度增大,相继出台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一、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对钢铁产品加征出口关税、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等政策,旨在遏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从投资、出口两个方面稳定总需求的增长。    
        另一方面,从总供给来看,供给能力进一步加强。农业连续4年实现丰收;煤电油运等基础供给能力增强,虽然能源供应的结构性品种短缺与部分地区时段性、季节性紧张状况尚难以根本改变,但煤电油运供需总体仍基本平衡;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的生产能力提高。目前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短板。    

        第三,供求结构性矛盾表现明显,物价上涨成为2007年宏观经济的突出特点。   
        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增长、低物价”之后,今年由于资产价格和食品价格的推动,中国经济结束了持续五年的低通胀,正在进入温和通胀期。以猪肉价格上涨为发端,自3月份起,CPI同比涨幅连续9个月超过3%;自8月份起,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CPI涨幅连续4个月超过6%。而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CPI涨幅达6.9%,这是自1996年12月以来的最高值。    
        此番CPI上涨的成因来自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的叠加传导。不过,无论是国际能源原材料及农产品价格上升的传导影响,还是国内成本增加的推动、部分农产品的结构性短缺等因素,都说明此轮价格上涨仍属于结构性上涨,虽存在进一步通过成本增加向其他领域传导的可能性,但尚不同于全面通胀。

  第四,出现了威胁宏观经济稳定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股市、房市产生的资产价格猛涨;贸易顺差在1~11月增长52.2%,达到2381.3亿美元;外汇储备在9月已达1.43万亿美元,这些数据一再说明,流动性过剩成为2007年经济绕不开的话题之一。     
        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以双顺差为代表的“外部失衡”和投资消费关系不合理的“内部失衡”情况下,流动性过剩——这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相互“异动”,已成为一种新的不协调因素,并成为2007年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基本特点。    
        如何在“钱”多了的情况下,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是今年宏观部门关注的重点。正因如此,货币政策在2007年从“稳定”调整为“适度从紧”,在年末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继续调整为“从紧”。而2007年连续10次提高准备金率,5次调整利率,亦表明宏观部门收缩过剩流动性的决心。    
         而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样受到高度重视,今年政府在基本制度建设、引导入市资金等方面相继出台政策,使股市的风险在震荡、调整中得以释放,总体发展较为平稳。在房地产市场,随着原有调控政策的相继落实和有针对性措施的出台,岁末的房地产市场已开始出现房价走稳,甚至下降的情况,市场上亦出现有价无市、持币待购的现象。这预示着对于房价的调节,始见成效。   

        第五,中国市场和国际的同步性正在逐步提高。   
        今年是中国入世第六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正在日益紧密地融合。在受益的同时,国际收支不平衡、易受外部风险传导影响等问题也相继出现。    
        比如,流动性过剩问题,源自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迫使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扩大了货币供应,推动了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并进而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而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元大幅度贬值,对于中国经济影响也不可小视。    
        这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态势将在2008年继续延续,增大了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外部风险。    

2008:经济大势稳中略降    
        对于2008年的经济走势,各权威研究机构、研究者相继推出前瞻性报告。    

        首先,对于GDP的增速预测都锁定在11%左右,比预期调控目标高3个百分点。   
        谈及此,张立群分析说,预计2008年与今年的经济增长保持大体上相当的可能性较大,宏观经济将继续走稳,但比2007年略有下降。    
        在王小广看来,2008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11%以上的高位增长,但在达到周期性繁荣的顶部之后,明年下半年或后年很可能进入温和调整期。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也认为,中国GDP增速应有一个转折点了,不会比11.5%更高。    
        而来自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和中国社科院2008年《经济蓝皮书》的分析都认为,在当前国内外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中,在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2008年GDP增速将有所回落,可能保持在接近11%的水平上,经济增长率将呈现“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特点。    

        其二,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研究者普遍认为,200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下降。张立群认为,宏观调控在2004年以来一直着力于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在2008年,这一思路将继续,同时由于存在以“节能减排”为主体的内在约束体系和“两道闸门、一个门槛”的综合约束,预计投资增速将会略低于2007年。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的报告指出,尽管投资增速将有所下降,但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偏快区间运行。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也提醒,值得关注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在2008年将超过60%,抑制投资增速过快仍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三,从进出口来看,今年以来的调控效果将逐步显现,预计明年外贸结构将更趋优化,顺差扩大的势头将放缓。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裴长洪分析认为,2008年我国贸易格局不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现有贸易格局仍具有稳定性,进出口仍将保持高位增长,但局部贸易结构调整、贸易方式转变以及贸易顺差质量提升,将在2008年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四,物价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研究认为,明年物价总水平涨幅趋缓。据历史经验,我国食品价格上涨存在大约三年的短周期,据此估计,2007年三季度将是食品价格上涨的高峰期,年底之后将开始回落,2008年有望延续下行走势,消费价格涨幅呈现稳步回落趋势。    
        受食品价格变化的影响,2008年CPI涨幅较2007年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而因我国资源类价格改革的迫切性和2007年下半年严格控制出台政府调价措施的后续影响,2008年下半年有条件和需要出台的政府调价项目较多,综合考虑翘尾因素、新涨价因素和政府调价合理幅度,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8年全年CPI涨幅将回落到4.5%左右。    
        张立群则分析认为,CPI的拐点将在2008年出现,今年宏观调控的后续作用将会在明年继续显现,预计2008年一季度之后价格将逐渐稳定。    
        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亦认为,价格涨幅将小幅回落,但其背后隐含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控制价格过快上涨将是这两年宏观调控的重头任务。    

调控难度更大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增长过快和物价涨幅过高”等问题,2007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的调控目标锁定在“既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经济过热,又要防止目前的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两防”目标上,货币政策也一改“适度从紧”为“从紧”,再加上仍然“稳健”的财政政策。    

        如何理解“从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适度从紧”比“稳健”紧一些,而“从紧的货币政策”则比“适度从紧”也更稳一些;从“适度从紧”到“从紧”并不会有一个转折性的操作,因为其实货币政策的操作总是渐变的。   

        在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看来,“从紧”的含义有二:一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仍比较严峻,有必要在2007年基础上再“从紧”;二是货币政策还要扮演宏观调控的“主角”。货币政策对防止过热、治理通胀是有效的,是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货币政策还有从紧的空间。所以,预计所有的货币政策工具都可能在2008年的调控中充分使用。    

        而张立群认为,“从紧”主要是针对流动性过剩,如果2008年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发展较快,那么政策的频度、力度将会加大;反之则不然。政策的具体操作将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适时、适度。因为“从紧”的目的在于使流动中的货币量与实体经济匹配,提供较好的货币环境,从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在货币政策转向“从紧”的同时,明年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这意味着,在一“稳”一“紧”的搭配之下,社会保障、改善民生、经济结构调整等各项工作将依然能够得到财政的大力支持。    

        而正在快车道上高位运行的中国经济也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认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难度正在不断加大,原因有四:其一,各方面的认识不统一,影响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和有效性;其二,实体经济走上了快车道,调整难度加大;其三,流动性过剩与负利率背景下的经济预期加剧了资产价格的膨胀;其四,体制改革不到位,是宏观调控难度加大的重要因素。   正因如此,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对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提出了三点建议,即要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速降下来;把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坚持和提高节能减排标准作为宏观调控的第三个闸门。    

        同时,专家分析,2007年全球经济已出现拐点,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将呈现“半冷半热”格局,即新兴市场2008年将继续呈现较热状态,但发达国家则相反。因此,明年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正在加大,中国面临的外部风险将大于内部风险,外部挑战可能多于内部挑战。    

        对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认为,宏观调控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积极加强国际协调。他认为,明年宏观调控重点之一也应放在对外方面,即观察国际走势,根据国际走势提前制定预案,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对话。□

[ 本帖最后由 等待戈多 于 2007-12-24 21:23 编辑 ]
艺术 技术 来回跳舞
金融:“从紧”倒逼改革

  “从紧”不会是“一刀切”,应在充分考虑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有所区别的信贷投放政策

  文/王一川《了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健君

  “一切经济波动都是货币现象。”货币学派大师M.弗里德曼这句名言,几乎是针对2007年中国经济运行特征的量身定做。

  这一年,中国人民银行承担了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外汇占款对冲,其中五次调整存贷款利率,十次上调准备金率;这一年,实行了10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年中时变为“适度从紧”,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完全转变为“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年,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元资产持续贬值,对正在加快加深的中国金融开放形成了严峻挑战;这一年,围绕股市和房市产生的资产价格猛涨,过大的波动性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

  可以说,2007年中国金融发展的环境和特点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难得的是,在这种复杂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同时取得了不少卓有成效的业绩。

  2007年金融改革的主战场已经开始从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向提高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力的微观层面转移,一个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从农村到城市初步形成;2007年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其中银行业第一次实现了全行业资本充足率达标。截至三季度末,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有136家,而4年前仅有8家;2007年国内金融机构加快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通过在海外市场设立分支机构、股权收购等形式,稳步实现了有目的的“走出去”……

  之所以出现上述复杂多变的局面,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近30年,尤其是近5年以来,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积累了规模庞大的财富,同时中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得到了长足的提升,反映在金融领域,一方面对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规划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金融服务如何支持中国经济更主动积极参与全球竞争提出了新任务。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双重变局中,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这无论是从扩大开放的角度还是改革深化的角度,都意味着中国金融业发展从2007年正式进入新阶段。

  2007年:成长的烦恼

  全球化与中国大量剩余劳动力结合带来的强劲出口增长,导致了2007年又攀新高的贸易顺差。1~10月我国贸易顺差达到2123.7亿美元,增长59%。对此,央行只能控制价格(汇率)和数量(外汇储备积累)两个变量中的一个来进行调整。但在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不得不积累了过高的外汇储备。截至2007年9月,外汇储备达到1.43万亿美元。

  由于央行对冲掉外汇储备,将巨大的人民币流动性不断注入了市场。同时,央行为维持较大的美元和人民币利差以抑制外汇进一步流入,实行偏低的国内利率,更加剧了国内流动性。从而,贸易顺差过大带来的过剩的流动性,在市场上造成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

  而且,充裕的流动性和偏低的国内利率,还成为了2007年资产价格普遍膨胀的主要推手。尽管,资本市场改革成绩和正在进行的城市化,也是股市和房市持续上涨的重要趋势性原因,但股市市盈率过高于上市公司基本面,以及大多数城市房价上涨速度大大超出居民收入承受水平,背后的关键原因还是市场上资金过多、投资渠道不足、资金配置不合理。

  与此同时,2007年货币当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人民币升值外部压力。除了仍然持续加压的美国压力外,由于美元贬值形成了欧元走强,下半年来自欧洲方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过,外汇管理局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实现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调整,2007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将达到5%以上。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认为,2007年这些表现强烈的问题,可以形象地描述为“成长中的烦恼”。事实上,目前顺差大、储蓄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民族复兴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发展条件。现在,这些原本应该是优势条件的特征之所以变成“烦恼”,关键在于经济结构和体制环境的不匹配。因此,深化金融改革、完善汇率机制仍然是金融工作的核心议题。

  2008年:来自“从紧”的倒逼

  2008年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发力第一年,按照2007年金融市场情况,信贷投放毫无疑问是调控的重点。无论是证券市场还是投资市场,都将面对比较严厉的资金控制。但是,因为“又好又快”的大目标不变,“从紧”不会是“一刀切”,而更可能制定详细的有所区别的信贷投放政策,并与经济结构调整充分结合起来。其中,深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促进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提高,将成为2008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两大重点。

  加强流动性管理,做好信贷紧缩的针对性,防止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在“从紧”的目标下,2008年央行将加大对冲力度,而且出口放缓使贸易顺差增速将大大低于今年,由此外汇储备增速也将要慢于今年。总体上表现出流动性的相对缓解。

  但也要注意到,美元贬值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的重要因素,导致许多贸易顺差国流动性泛滥。特别要注意到近一时期,美元贬值速度加快,次贷危机的加剧,使得流入新兴市场经济的资金更加汹涌。因此,2008年仍然不会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货币供应增速有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不过,考虑到2008年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政府对改变发展不平衡局面的决心,信贷紧缩不会产生2004年那样的全面影响,而更多指向于回收流动性,和对污染和能耗低效投资的收紧。特别是美国经济的走缓等外部不确定因素加大的背景下,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大幅放缓投资也不符合现实。

  随着近期调控政策频出和市场理性回归,2007年股价、房价过快上涨带来的资产价格泡沫,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不过受2008年奥运因素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不排除资本市场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所以,防止资产价格波动也是2008年金融监管层的主要任务。

  深化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动力将进一步加强。十七大明确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2008年也将意味着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许多具体的政策和改革举措将在这一年逐步推出。

  比如,强调“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意味着我国金融对内开放严重不足、对内对外开放不协调的状况将得到扭转,那些长期由政府以国有形式垄断的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对国内非国有经济成分开放,深化金融业的产权改革,对金融机构的准入将会有所突破。

  强调“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意味着我国金融结构不合理制约金融业发展的状况将得到改观,同时也意味着将进一步放松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管制,鼓励其实现组织创新和业务创新,促进其向综合化、全能化发展。

  强调“高效安全”,意味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利于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收益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使金融机构真正成为参与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竞争的现代金融企业,增强长期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并非单纯追求规模和短期效益。

  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促进国内金融机构竞争力提升。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影响将在2008年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金融开放继续深化的背景下,国内金融机构不但要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强化风险管理体系,还要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在国内外市场展开竞争。因此,培育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是2008年国内金融机构亟待补足的“短板”。

  中国银行研究员王元龙指出,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财务实力和透明度等方面仍存在相当差距。短期内我国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有望获得进一步提升,信息透明度也有望逐步增强,但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建设,真正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突破,还需要一个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

  特别是,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银行业全能化经营趋势的不断增强,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使银行业经营面对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更加复杂。在诸如花旗、汇丰和瑞银等跨国金融巨头纷纷陷入次贷风波背景下,如何在目前资产风险突变的环境下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风险控制能力尤其脆弱的国内金融机构2008年最首要的任务。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力度将加大。尽管两年多来的汇改成绩不小,但实事求是地看,我国外汇市场的规模仍然比较小,市场结构还不完善,交易主体和交易工具依然有限,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充其量只是反映了实体经济对人民币的需求和供给,而外汇市场在汇率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这一点在2007年表现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许多经济工作的顺利开展。

  王元龙认为,由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以及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很多问题也可能都与汇率有关,例如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抑制流动性等,因此2008年的改革将在过去两年多的基础上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当然,汇改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方向不会变,“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三原则改革操作主旨不会变,坚持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优先的改革路径不会变。不过,随着全球货币市场近期出现的新变局和新情况在2008年继续深化,在保证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前提下,主动性的作用有可能加大。

  次贷风险将成为2008年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最不确定的风险因素。次贷危机让西方主要金融市场无一幸免,一年前还看似固若金汤的全球金融市场已经走入了越来越动荡的境地。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不断给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出台降息等舒缓风险的措施,其力度之大、动作之频繁已经说明次贷问题的严重程度。

  现在,更令人担心的是还没有确切的权威报告显示出风险的尽头在哪里?问题到底有多大?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受到的冲击较小,但风暴源头美国经济如果受打击过大,发生持续衰退,将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全球,造成巨大的危害。

  这也将迫使我国决策层、监管层以及金融机构,在2008年的每一项工作中都要考虑这项风险因素的影响,并加快风险控制能力的建设。□

[ 本帖最后由 等待戈多 于 2007-12-24 21:29 编辑 ]
艺术 技术 来回跳舞
财税:改革的最好时机

  2007年税改深度推进,2008年在此基础上,增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同时继续推进税制改革

  文/《了望》新闻周刊记者唐敏

  “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推动科技进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财税体制”,作为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看似简短,却蕴涵了从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到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如出口退税政策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集约利用,开征物业税、调整资源税,完善地方税收体系等诸多内容。但是,现阶段的财政改革既不可能单兵独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选择适当的时机适时推进是关键。

  2007:税收猛增,税改稳进

  2007年是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又一年,预计全年的财政收入将突破5万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收了1.2万亿元,增收的财政收入相当于1999年全年的财政收入。近年来财政收入的高位平稳增长,为财税改革创造了有利时机。

  对于财税体制改革而言,新一轮税制改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新一轮税制改革重头戏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改革,终于在2007年完成了立法程序上的工作,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在2008年正式实施,并将为推进新一轮税改奠定基础。

  在2007年,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另一重要内容,增值税转型扩大了试点覆盖面,而物业税的探索、资源税的调整等也在积极推进中。

  随着2007年9月初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批准安徽、河南、福建和天津4省市为第二批物业税“空转”试点地区,物业税的试点范围已从六处扩大到十处,这一税种被视为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的财力。

  但一些税种的改革推进还受到诸多其他因素的掣肘。例如燃油税,燃油税从1994年被正式提出,即开始了漫长的筹备工作。在中国税制改革进程明显加快、节能环保被提到政府业绩考核指标的背景下,一度有消息传出,燃油税将从2008年1月1日开始试行,但在国际油价一路走高、国内CPI也居高不下的现实情况下,其推出只能在明年另择时机了。

  另一迫在眉睫需要推进的是改革资源税制度。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资源税改革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方案设计层面也基本没有障碍,正式推出的日期不会太远。

  事实上,今年资源税税额的调整一直在进行中,从2004年起,陆续调整了煤炭、原油、天然气、锰矿石等部分品目的资源税税额标准;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取消了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税减征30%的优惠政策,恢复全额征收;调整了对铁矿石资源税的减征政策等;到2007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调高了焦煤资源税税额,并对盐资源税税收政策进行了调整,但因只是小幅、局部调整,其作用有限。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李贞认为,要改变资源税率过低导致市场价格扭曲的问题,应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同时,应扩大资源税目,稀缺资源都应纳入其中。

  除了税制改革,在财政深化改革方面,在巩固和扩展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集中采购等改革成果的同时,2007年,还在“乡财乡用县管”、“省直管县”等体制创新,和“三奖一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管理创新,以及政府收支分类等技术创新的方面有所推进。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介绍,全国已经有28个省级单位推行了乡财县管,这在全国来说,占了绝大多数;有18个在积极地推行省管县的改革。这两种试点的管理方式,在实行过程中,其实并没有硬的障碍。这对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问题,化解基层财政困境是积极有效的尝试。对于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来说,也有积极的意义。

  2008:民生是财政支出主题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08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在继续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的基础上,将着力促进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将通过财政税收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首先,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李贞认为,考虑到改善民生、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重点建设等各项工作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明年财政支出还会比较大,但稳健的财政政策体现在支出结构的调整上,尤其是对民生投入的加大。比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等。

  随着2008年的临近,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新举措正陆续出台:劳动保障部要求缩小退休人员养老金差距、财政部和教育部则在近日调整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增加了免费提供教科书、增加寄宿生补贴等更多扶持农村教育的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其次,针对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要提高需求拉动的比例,让内需拉动成为主要动力。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另一方面,财政支出也更多偏向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公共消费,比如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即是方向之一。李贞认为,对基本的公共服务的投入将更加力求公平化、均等化,将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农村的基础建设的投入,以缩小城市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

  第三,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影响经济结构调整。通过财政支出对不同的产业和领域进行调控,例如,向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产业企业倾斜,关闭高污染企业等,建立环境保护激励机制;2007年以来,虽然节能减排初见成效,结构优化效果明显,但是很多结构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控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例如,通过出口退税尤其是取消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退税,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据统计,2007年全国调整取消了533项产品的出口退税,2008年这一力度将会加大。

  深化财税改革的好时机

  受访专家表示,2008年财税部门将力求处理好稳定物价和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关系,对扭曲较大的资源性产品价格适时进行必要调整。同时,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制度方面的区别对待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并加大相关投入的力度,以支持增长方式转变,节能降耗,减排防污。

  但是,对于在企业所得税“两税合并”通过人大审议之后,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增值税转型的改革,李贞表示,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2008年全国推开的可能不大。

  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目前占到全国税收收入50%左右,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可以避免重复征税,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对市场机制的扭曲,但前提是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广泛使用。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安体富教授积极呼吁在全国稳步推进,他表示,增值税不适宜被当作优惠政策逐步扩大试点,这样会滋生各种形式的避税、骗税行为,增加税收征管的难度。

  在安体富看来,在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的条件下,对于由增值税转型带来的收入减少,财政是承受得了的。如果不能承受,还可以实行分年度按比例抵扣、逐步到位的办法。比如,第一年抵扣50%,第二年抵扣70%,第三年全额抵扣。或者,借鉴国际经验,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比如,可以在过渡期内暂时提高增值税税率,或者临时开征一种附加税,过渡期结束后再予以取消。

  有关专家认为,从2008年的情况看,考虑到改善民生、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重点建设等各项工作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国家财政将继续安排一定规模的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也将严格控制减免税。

  “资源税的调整,有可能会加快推进的步伐”,李贞认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苏明副所长透露,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中的改革方案包括:计划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并将从量计税改为从价计税;要求无偿占用矿业权的个人或单位交纳探矿权和采矿权的费用,取得的费用由中央和地方按照比例分成;对能源产品的使用单位征收能源税,促使其节约能源。

  苏明认为,自2005年以来,我国能源财税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支持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展望未来,在加强能源投资及加大对国家能源基地支持力度的同时,还应该完善环境税费政策,提高排污费标准;加快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建立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保护机制;充分利用财政补助和贴息等财税政策,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积极推进包括所得税、进口税在内的节能财税政策体系的建立。

  除此而外,李贞指出,2000年以来陆续推出的包括政府收支分类管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在内的财政改革举措,正在不断深化中。而纵观近年来国家财政改革的过程,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多地向困难群体、向经济落后地区予以更多支持。□

[ 本帖最后由 等待戈多 于 2007-12-24 21:28 编辑 ]
艺术 技术 来回跳舞
房地产:供应格局明年有变

  连续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累积之下,2008年住房供应格局或将有变

  文/《了望》新闻周刊记者唐敏

  在2007年一路走高的房价,接近年底时终于有了些踟蹰:北京、深圳、上海等一度房价疯涨的城市,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交易量下降现象,关于在一系列的宏观调控下,房价是否已经出现拐点的讨论开始热闹起来。

  2007年:涨幅猛,调控紧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显示,今年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0.5%,深圳、北京10月份新建商品房涨幅分别为16.8%和17.8%;一些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幅也在加大,乌鲁木齐、北海10月涨幅分别为18.5%和17.7%;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房价出现回升势头。

  与房价蹿升相应的是,2007年紧锣密鼓的房地产调控。

  首先是收紧消费环节的信贷闸门。央行今年连续5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与银监会联合下发了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比例及贷款利率的通知。

  其次是加大供给环节的调控力度。一是对土地增值税进行清算,向企业征收30%~60%不等的土地增值税;二是限制开发商囤地,规定受让人必须付清整宗地全部土地出让金后,方可领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阻止开发商蓄意囤积土地的行为。

  与此同时,在商品房供应结构和闲置土地清理上,强化了2005年、2006年新老“国八条”的主要调控精神,内容包括保证保障性住房供给、保证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户型供给,以缓解市场上中低价位住房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强化了“90平方米70%”的导向作用同时,2007年底还颁布了《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以此保证中低收入者住房,抑制房价。据统计,目前经济适用房投资总额为6.18亿元,虽同比增长较快,但其占住宅和商品房投资总额的比例仍不到5%。

  2008年:供应格局或将改变

  2008年的房地产市场将面临两大问题:其一,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涨势,在连年的调控政策积累下,2008年会不会是调整的拐点?

  其二,对于如何解决中国的房地产问题,温总理在新加坡发表演讲表示,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采取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市场调节三种方式扩大供给。有媒体将这个政策阐释为“有可能把大多数城镇居民从高房价当中解脱出来”。而主管部门建设部也曾表示,未来三年内,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投资将呈翻番趋势。果真如此的话,将彻底改变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供应格局。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以目前投资额度占住宅和商品房投资总额不足5%的经济适用住房而论,欲在近期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供应格局是远远不够的。而将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的资金来源、供应方式、供应对象等实际操作中的细节问题加以明确,更是确保国家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的必备条件,所以,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包宗华认为,住房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将是2008年的主题。

  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一方面国民收入水平还达不到大部分人都能够实现市场化购房的水平;另一方面,政府的财力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满足全部住房困难群体实现政府性保障的愿望。因此,对于未来我国住宅体系,专家们认为将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一部分人群完全由政府解决住房问题,一部分以市场方式解决,中间部分以市场和政府补贴相结合,从而将我国住房体制和保障制度覆盖至全部人群。

  包宗华指出,当前来看,对住房保障是政府应尽之责已经形成共识,关键是怎么尽责的问题。在他看来,在现阶段,要以中、低和最低收入者为重点,扩大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同时,政府应严格调控其套型、房价和供应对象。

  一是大力发展廉租房。国际上廉租房占住房存量的比重一般不超过5%。但我国目前的状况是远远低于这一比例,所以,2008年我国将加快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的步伐。

  二是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从2008开始,政府应当努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

  三是高档住房采取市场调节方式。高档房市场将主要依靠市场调节,但是必须从我国人多地少、经济实力不够强的国情出发,大力抑制住房投资需求的过度膨胀,合理调控大套型高价位住房的建设比重。包宗华建议,对今后建设和购买大套型高价位住房收取高土地出让金、高房地产开发税和高物业税、对买卖第二套住房“增”税。通过收“高”物业税,既增加政府收入,同时抑制投资需求,缩小大套型高价位住房的建设比重,最终实现房价的稳定。□

[ 本帖最后由 等待戈多 于 2007-12-24 21:27 编辑 ]
艺术 技术 来回跳舞
一是GDP增幅继2003年越过10%、2006年越过11%后,今年预计增幅将达到11.5%,
==================
我一直没想明白:今年CPI加速三个点以上,全年要达到5。岂不等于说将近一半的增长是涨价涨出来的?而且扣除CPI增长后的实际GDP增长要比去年低2.5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