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预祝一下。
我只是问过一声,并没有“认为”呀。
“因为这个病的特点是:没有人是免疫的。”
——很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在得到邹峰兄指点之前,请恕我存疑。因为,我就坚信自己是免疫的,就像我不敢坚信,自己不会得艾滋或癌症一样。——央视焦点访谈曾经揭露过上海献血站的黑幕,见识过那一幕之后,没有人再敢自诩与艾滋绝缘了。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7-12-29 09:41 发表
央视焦点访谈曾经揭露过上海献血站的黑幕,见识过那一幕之后,没有人再敢自诩与艾滋绝缘了。
--------------------
老周这些话令偶心惊胆跳。我上周 已经报名义务献血了 ~
——哦,那是多年前的事了。央视焦点访谈剧组接人举报,对上海普陀区某街道的相关献血部门进行暗访(好像是甘泉街道),再顺藤摸瓜,调查了上游。结果令人震惊。献血中心向各单位下发的献血指标,都被转发给有组织的血头了,由这些血头再转包给一些贫困的职业献血者。这些靠献血谋生的人,为自身生命计,掌握了大量蒙混过关的办法,足以对付献血中心的陈旧检测。细节我记不清了,反正,比许三观的招数丰富多了,更可怕的是,献血者中还不乏不宜献血者。报道的结论是,上海血液中心血库里的血清,安全根本不能保证,大量有问题的血液,都与优质血清混杂在一起了。
我的表述不太严谨,但大体内容就是这些。
兮兮莫惊,你只是献血者。我想,上海的抽血条件,应该不会像河南农村那样不堪吧。值得担心的是输血。
邹峰兄写得有趣。俺小马扎带上了,准备天天听讲。
谢谢邹峰兄的答复,不过,我觉得你犯了逻辑错误。
“抑郁症是精神类疾病,没有抗原,显然也没有抗体,所以就没有免疫。”
这是你的说法,这个说法与其是在反驳我的质疑,不如说是在推翻你自己的立论。既然“抑郁症是精神类疾病,没有抗原”,那么,免疫这个概念,就根本不适用于描述抑郁症。好比,我不能用塑料缺乏生命感知力这个事实来建立一个观点:没有一种塑料制品会陷入热恋状态。这样的立论,有“伪立论”之嫌。
“但是我记得有一句话:男人无所谓专一,无非受到的诱惑不够大;女人无所谓忠贞,只是背叛的筹码不够多。我们还没抑郁,无非我们遭受的打击不够大。”
——再和邹峰兄掐两句。引用这样的话,是不能说服人的,好比人们从葡萄的吃法中去归纳积极和消极人生观一样,只能让人莞尔一笑,却未必能够助人豁然一思。因为你记住的话,我们也完全可以把它颠倒过来说:男人无所谓花心,无非面对的女人不够优秀;女人无所谓出轨,无非她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我们还没忧郁,并非我们遭受的打击不够大,而正好说明我们有强大的抗击打潜力。
只是文字游戏而已,听听不坏,当真,就不必了。
丙辰龙说得对,“免疫”早已变成一般用语了。不过,邹峰兄在质疑我的说法时,却是从医学角度来谈的,这导致我无法把它再视为比喻性的一般用语。
施国英:“我现在相信任何人都有可能得抑郁症。虽然不是所有的自杀都和抑郁症有关,比如日本武士道的那种自杀。”
——恕我冒昧,这话正确得乏味。因为,这里的“抑郁症”可以替换成很多别的东西,比如,我现在相信任何人都有可能得癌症;我现在相信任何人都有可能得老年痴呆,我现在相信任何人都有可能死于车祸。更有趣的是,颠倒一下来说,也完全成立,比如这样:我现在相信任何人都有可能避免得抑郁症;我现在相信任何人都有可能避免生癌症;我现在相信任何人都有可能避免出车祸(永远不坐车,不就得了)。
不打扰邹峰兄了,请继续讲故事。还是故事更有说服力。
抑郁,也许是一种症,也许只是一种不乏情调意味的个性。另外,不管是谁,当他决计自杀时,只要不是临机被逼的,他总会显出抑郁的特征来。我们因此就判断此人的自杀与抑郁有关,实在也有点偷懒。他不见得是因为抑郁才去寻死的,而是因为日子过得不顺才变得抑郁的,抑郁是果,不是因。
艺术家中具有抑郁气质的人,大把大把的。其中一个智力惊人的家伙本雅明,最反感从医学的角度去解释自己的抑郁,他宁愿把这份气质上的抑郁归结为“土星”的影响。按西人的某种分类,属于土星的人,性格上有抑郁倾向,但那是一种创造性的抑郁,而非病理性的抑郁。
我比较有把握说的是,屈原属重度抑郁症患者。
心理分析师本人有心理疾病,这应该是很自然的事。不仅得到事实上的支持,也符合情理。
一个人选择某种职业,不会没有动机,而促使他去学习相关知识的原始动力,可能就是为了解决自身的种种心理烦恼。
不过,把这话题放大了也蛮危险的,如果带着先入为主的眼光去看,世界上几乎不存在绝对正常的人。好莱坞好像就有把这个话题做大做滥的倾向,经常出现心理大夫闹病态的电影。而最早涉及这个题材的,记得是一部默片时代的德国电影《卡里加里博士》,该博士就是一家疯人院的院长。
岂敢。在这个领域,我是没有发言权的。我说的东西,均非研究所得,而是得自别人的现成观点及现成事实。当然,还有一些个人的阅历。
几乎每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的成长经历,都会透露出些此类信息,比如研究自卑的阿德勒,本人就曾极度自卑。在弗洛姆笔下,弗洛伊德的心理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读荣格自传,也有相关的自我解剖。这其实是不足为怪的。但真正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会克服早年的心理疾患,变得格外开通。实际上,很早就有人发现,心理学家或对心理学、性学抱有研究热忱的学者,往往也是一个社会最为开明的人士。他们的研究会升华自己的品格。至于那些对心理学持过于露骨的私人动机并缺乏超越性学术眼光的人,就难说了。如果按职业来划分,在心理咨询师里,家庭生活失败者,比例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