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冉云飞:12月所看电影及书籍

12月所看电影及书籍作者:冉云飞 提交日期:2008-1-1 9:26:00  | 分类: | 访问量:365
  在感冒中迎来了新年,得以蛰居家中继续读书,读邵建先生新著《瞧,这人:日记、书信、年谱中的胡适(1891——1927)》(广西师大2007年12月版),其乐胜似度假。应朋友之约请给峨眉电影频道主持《鉴碟》五个月,终于可以放下,轻松不少。可以安心赶写《吴虞和他的民国时代》,以便及早交予出版社。成都的天气一到冬天,阴沉霉湿,连我这样的人都感到难受,影响心绪。好在,我似乎也没受到太大影响,除了临时的事情外,很多事情都是按部就班地推进,读书看碟依旧不少。除每日博文外,写了一篇长达一万四千字的《国共内战时期学生日记里的胡适》,《历史学家茶座》已拟分两次刊登。现分述所看电影及书籍如下:
  一:所看电影:《影武者》、《八月狂想曲》、《丑闻》(以上为黑泽明)、《盲山》(李扬)、《年轻的安徒生》、《不良教育》、《灰熊人》、《莫里哀情史》、《偷自行车的人》、《巴黎最后一班地铁》、《玫瑰人生》、《楢山节考》、《擦鞋童》、《阳光下的罪恶》、《路易十四的崛起》、《尼罗河上的惨案》、《香水》、《诗人的血》、《刺杀希特勒》、《新学期操行零分》、《亨利五世》、《拜见希特勒》、《欧罗巴欧巴》,共23部。我认为值得推荐的有《影武者》、《不育教育》、《灰熊人》、《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不良教育》、《玫瑰人生》、《香水》、《欧罗巴欧罗巴》、《楢山节考》(今村昌平这部作品,堪称人类学电影的典范,也是日本电影中值得反复看的少数电影)。
  二:所读书籍。所读书籍分两种情形,为写作东西的重新检读,自由之全书阅读。
  1:检读1918年至1925年《鲁迅日记》、1918年至1921年《周作人日记》、1946年至1949年《胡适日记》。
  2:《任鸿隽陈衡哲家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版),我是喜欢看书信、日记、年谱的人,当然像任、陈这样与四川深有瓜葛的著名人物,尤其为我所重视。这书中所收书是均大多是任鸿隽、陈衡哲写给任家大哥、二哥及侄子辈的书信,惜没有任以都、任以书、任以安的信件。但几十封书信影印并释文出版,既可怀想旧时人物手泽,亦助于实用研究。这书是任鸿隽、陈衡哲二人对其有养育之恩的侄孙任尔宁参与编辑注释的。书信释读大多准确,但亦有些错误,如“复游海外,冯妇之消(应为“诮”——冉注),知所不免”(P62)。另外有些资料可吴相湘与胡适所作一文补证,吴、胡二人曾提及辛亥革命时朱芾煌日记的事,他们都遗憾朱的日记遗失,对了解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是个损失,但据此书说,任鸿隽携回国后以《共和建设别记》在《民意报》上曾作了连载。他日如有闲,去翻翻《民意报》来作个小考证,亦可为趣事。
  3:罗荣渠《北大岁月》(商务印书馆2006年6月)。此书系罗先生的日记、书信给合而成,特别是1945年至1949年的日记史料尤为丰富,其中涉及北大学运、学校学习、学生考试、师生互动等方面,都是极好的教育史料。我已经在敝博客抄录了两篇《国共内战时标语举隅》、《国共内战时的人肉炸弹》,同时写了一万四千字的《国共内战时学生日记里的胡适》,兹不再赘。
  4:(美)奥格尔格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我们的历史学,一方面注重史料,但另一方面又要与官方造假作不懈的斗争,再者我们的史学家很少思考历史哲学的问题,同时研究方法太过单一,不像西方各种方法内起云涌,这些都是中国史学的一个缺陷。年鉴学派和微观史学的史学研究方法,为我所认同与注意,伊格尔斯在此书里有比较清晰的阐发。书后附录之《美国与德国历史思想中的兰克形象》,对帮助了解兰克及深受其影响的中国现代史学有一定帮助。
  5:黄承勋《沸兀斋残稿》(2007年内部自印)。我对自印的诗集与小说集没有多少好感,但我对内部自印的回忆录,尤其述及二十世纪整个中国的灾难的回忆录,深有阅读的欲望。此书承黄老先生赠送,拿回来第二天即读毕,深为其间的真实记录,以及对四九年后的诸多灾难的反思而感动。尤其黄老作为过来人,并非只是谴责,而且忏悔自己在其间所做的一些错事,至为难能可贵。我以后会每月至少读一册这样的内部自印回忆录,以便更深地了解民间怎样对待官方的掩盖与说辞。再者,请参看敝博所写的《再介绍一群令人尊敬的老人》。
  6:徐友渔《蓦然回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徐友渔是卷进红卫兵中比较深,但却是少数深刻反省与研究文革的人,经历了由红卫兵到自由主义者的历程,可以说要经历这样的蜕变让大部分红卫兵比登天还难。文革的主要谴责对象当然还不是红卫兵,是那个令人疯狂的制度及毛泽东这样的人。但如实纪录红卫兵并深加反省他们在其间所犯错误,也是很有必要的,我认为徐友渔这本书基本上做到了此点,让我们对成都地区的红卫兵的历史有个大体之了解。但最精彩的是,他们结尾的“总结和反思”。他把文革中所谓神圣性与纳粹运动的神圣性相比较,一下可看出文革所谓的神圣完全是虚幻的。他批评那些经历灾难仍旧歌颂灾难的人,“这正如失败和痛苦给人以教训,但失败和痛苦本身并不值得歌颂一样”。
  7:王朔《致女儿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9月)。王朔依旧聪明,但却有江郎才尽之感。致女儿前半部分东拉西扯,完全不着五六。后半部分的初稿包括采访,倒有一二可采之处。王朔现在不是凭实力在写作品,而是在吃“王朔”这个符号的老本。
  8:陈智超编注《陈垣史源学杂文》(三联2007年5月增订版)。陈垣先生除了他1949年5月11日写给胡适先生的信与四九年后的一些做法,我不佩服外,他的史学研究,我真是非常景仰。此书读曾读过初印本,受益匪浅,这样的大家小书真是常读常新。1997年我在写龚明德兄《〈新文学散扎〉发微》时曾运用陈垣先生的校勘、辑佚、年代等方法来分析明德兄的大著,取得异乎寻常的效果,此文曾分别刊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此为全文刊载)、《当代文坛》(稍有删节),我至今还比较满意。令人意外的是今增订本《陈垣史源学杂文》的附录中的《有关史源学论著目录》,拙文《〈新文学散札〉发微》得附骥尾,也算学习陈先生研究方法的一种汇报吧。
  9:俞民《逝水年华回忆录》(2007年内部自印)。这是年过八旬的云南右派老人俞民先生的回忆录,回忆了他如何参加并被打成右派后一系列惨痛的经历,比较有现实感与历史细节,包括三年大饥饿的食物的记录。尤其他其间指向这个制度的批判锋芒,令人感佩。如果老年人们都像他们这样回忆出来,一定会为揭开中国这铁幕国家所犯下的种种罪行,做出不小的贡献。
  10:尹伊君《红楼梦的法律世界》(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许多《红楼梦》研究历来被我视为《红楼梦》身上的疥癣,曹雪芹一个就业机构,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仅此而已,于读《红楼梦》并无裨益。尹这本书他自视甚高,认为要开创《红楼梦》阐释学的研究方法,但我认为并没有多少新意。说实在的,看了瞿同祖、黄宗智、梁治平诸先生对清代法律的研究后,觉得他这样的解释实在太过泛泛。
  11:周开庆《民国新修四川县志丛谈》(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四年十二月初版)。周开庆是台湾有数的四川文献专家,出书甚夥,敝藏颇有一些。周开庆先生将台湾各大图书馆的四川县志207种,尤其是民国新修的59种基本上阅读一过,著成此一小册子,我读后深感对乡邦文献所知太少。读的过程,发现诸多县志都记录有张献忠屠蜀之记录,改日有空上图书馆钻研一番,将此种记录钩稽出来,以作为研究明末清初蜀难之资。2008年1月1日9:24分于成都
“读邵建先生新著《瞧,这人:日记、书信、年谱中的胡适(1891——1927)》(广西师大2007年12月版),其乐胜似度假。”
——这本书,俺已经在当当下单了,大概明后天即可到手。
孤陋寡闻的俺,是从余英时先生的两篇文章里,知道胡颂平编的长逾三百多万字的《胡适年谱长编》及联经版长逾四百万字的《胡适日记全集》,且不说我没有这两套长卷,有的话,恐怕也无力翻阅,但仅从余英时的介绍里,就得到了莫大的趣味。对邵建兄这本大著,遂充满期待了。
看了那么多书和碟,还要些那么多文字,这些数量真有些恐怖。
本版风云诀:煽风点火、兴风作浪
昨天我看这个帖子,第一印象也是兮兮说的恐怖感觉。那堆在一起的影片名字书册名字,让人想起三座大山的重量。看来人家那才是读书的料。
阿弥佗佛,岂止是时间精力充沛,神人啊。

[ 本帖最后由 花间对影 于 2008-1-6 10:26 编辑 ]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不会是电脑病毒扫描一遍就算读了吧
本版风云诀:煽风点火、兴风作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