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李白的婚姻

『散文天下』李白的婚姻

作者:王清铭 提交日期:2008-1-12 12:24:00  
  李白的婚姻
  
  王清铭
  
  某日与朋友聊天,朋友突然问:李白有爱情吗?李白是正常的男人,自然有妻子和子女;李白是诗人,但不一定有诗歌一般激情洋溢的爱情;李白是不是大唐第一古惑仔,我不是博士,不敢臆断,但肯定的说,李白是一个地道的官迷,青云直上的做官欲望强过卿卿我我的呢哝,爱情总是要打折扣的。
  
  李白对爱情也曾有过纯真的向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纯净让后人神往,但当李白把身下的竹马换成高头大马后,那个一同弄青梅的女子早已不入他的眼睛了。如果保留这样一种青梅竹马的婚姻,李白是不甘心的,因为她无法为李白的飞黄腾达提供政治背景和资金支持。李白不甘心作乡野间的一介平民,被蓬蒿掩没,他要仰天大笑出门去。
  
  中国人历来官本位,戏剧舞台上妻子称丈夫,一般叫“相公”或“官人”。李白当官的愿望更强烈,爱情和婚姻自然就要作一点让步甚至牺牲了。李白自信才高八斗,不走科举道路,想把自己的名声弄大,由官府保送(即“举荐”)。所以他出川后一直跑官,按他自己的话说是“遍干诸侯”,或许是礼送得不够重,或者被中间人克扣去,李白跑了好几年,千金散尽,仍然没有指导做官的推荐人。李白就想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干得好不如娶得好,他的第一次婚姻就是一次政治婚姻。
  
  开元十六年(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与前宰相许圍师的孙女结婚。李白想依仗前宰相的政治背景,许家很富裕,能为他提供充足的跑官资金,再加上李白当时囊空如洗,自然就牺牲自己的名声,走曲线道路当了倒插门女婿。李白看错了,许家是过气的官僚家庭,人走茶凉,以前的关系网早已破败。证据就是他在这里十年,并没有捞到官做。
  
  李白有四次婚姻。许氏死后一年,开元二十七年夏,李白在剡越与一刘姓女子再度结婚,族举家迁安徽南陵定居,刘氏天宝元年与李白分手。天宝四年春李白在任城第三次与“鲁地一妇人”结婚,生子颇黎,此妇人约卒于天宝十载;其后,李白在宋第四次与唐高宗时宰相宗楚客之孙女结婚,无子,上元二年,宗氏入邝山学道。
  
  四次婚姻中最少有两次与仕途有关,中间的两位与李白是否有爱情,不得而知,李白留下的写自己的爱情婚姻少而又少。婚姻是要经营的,李白整天喝酒、跑官、浪游,一走就是几月几年,婚姻名存实亡,有他的一首诗《赠内》为证: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太常就是汉代的周泽﹐虔敬宗庙﹐常卧疾斋宫。他妻子去探病,周泽大怒﹐以妻子干犯斋禁的罪名送入监狱﹐时人讥笑周泽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李白整天饮酒,荷尔蒙分泌大概也成了问题,当他的妻子也够难为的。李白一直在跑官,那种问题大概难以解决。他诗歌中这样写:“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 (《寄远》)
  
  文人风流的多,李白也不例外。混迹青楼,赢得薄幸名的事情他没有少干。家中红旗倒不倒,只有李白自己知道;外面彩旗飘飘,却是有他的诗歌《东山吟》作证据的:携妓东山去,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男人一滥情,爱情的纯度就被稀释得差不多了。
  
  男人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李白这个方面就差了些。一生没作过什么大官,最大不过是个御用文人(翰林学士),也当不长时间,就被炒鱿鱼(李白说是什么“赐金还乡”)。一个男人为了做官,连爱情都不要,甚至拿婚姻当交易,无论怎么豪放,也是可悲的。据说李白的第四任妻子跟他感情较好,李白当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当官的念头淡了些,也懂得稍微经营自己的婚姻了,不过李白这一次婚姻是失败的,因为妻子宗氏离开了他,去学道。
  
  李白被后人褒称为“诗仙”,为了渲染他的浪漫,民间这么传说他的第四次婚姻。李白、杜甫、高适三大诗人在开封梁园饮酒赋诗。似醉非醉之间,有如梦如幻的琴声拨动李白的心弦,他挥笔在粉墙上写下了那首《梁园吟》。诗人走后,一位年轻貌美的白衣女子带着丫环来到这里,站在壁前反复吟诵那气势磅礴的诗篇,仿佛被诗里的酒气一熏也如醉如痴。僧人恼怒粉壁被涂抹,想擦掉,这个女子就花千两银子买下了诗壁,结果感动了李白,一段姻缘就此开始。如果情况属实,李白的这首诗歌可能是古今的第一天价。可惜,只是传说而已,而已。
  
  不知道李白是否己的婚姻后悔?婚姻是避风港,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总是遇见台风;爱情是人生海洋的灯塔,李白可以散发弄扁舟,但没有爱的光芒的照耀,旅程是黯淡的。
  
  爱不是人生的全部,但缺少爱的人生是残缺的。


1、线条刚直,棱角分明:表明喜怒形于色,容易激动,直抒胸意,充分表现自我。感情充沛。
   

2、饱满率意的线条:反映感情充沛,浪漫率直,同时也反映出玩世不恭的一面。
   

3、疾速的线条:直接反映敏捷的才思和性格中急躁的特质。
   
4、颤抖、凝重、曲折的线条反映对人生不测,曲折、痛苦、沉浮、炎凉的深切体验与悲叹。
   
5、苍劲的线条表明虽历经沧桑但仍不失自我的乐观自信。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对吗?

笔迹分析比较好玩,有些绝对。
  
  纤细的线条反映具有细腻丰富的情感和洞察力。
  柔而不软很有弹性的线条反映出坚强的毅力和韧性战斗精神及其对异己的不宽怒讨伐。
  有序和谐自然的线条体现其做事力求完美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修养。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字与字的间距疏朗,书写速度偏慢,书写压力中等,反映苏轼苏轼对一个问题的思考要比实际中开始一个计划所需要的时间长很多,是位善于思考的人,但缺乏行动力。 (?)
  
  率直飘逸的线条反映了艺术的灵气和天才般的悟性及其艺术即人生,人生即艺术的人生观。
  凝重内敛的线条反映治学的严谨,深刻的思想,专一的执著,宁静致远,淡泊明态的境界。
  线条收放自如反映亦庄亦谐,幽默风趣的性格。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丙辰龙分析的真棒。

我相信“字如其人,文如其人”。

有人说,为人为文两不相干。我不认为人与文完全可以分开。钱钟书先生有名的母鸡与蛋的比喻,我并不认同。如果一个十分卑鄙不堪的人,文章哪怕整治再漂亮,那也是虚情假义,最多骗得了读者一时,哪里蒙得了世人一生?读人文相得益彰的作品,那是完全不用戒备的享受。很难假设有如此的阅读:一边击节欣赏其文,一边撇嘴鄙视其人。这其中的例外可能是,当与其人论战时,不得不从中找耙子。就像污垃圾筐里的食物再好,能从容品味美食的人,谁都不会往里多瞧一眼。古人不饮“盗泉”,不酌“贪泉”,那还仅仅是个名称而已。

   所以,我喜爱的作者,其人其文都得过关。
我跟梅茗很不一样哎~~~
以前看诗歌小说,很少去关心作者的身世,后来同一人的作品看多了,才耳濡目染地了解到一些情况,嗨嗨,大多恶行恶状。反正吧,只要不是写道德文章的,这些人再怎么不堪,我也不当回事,就好比吃蔬菜的时候,别去想着浇大粪的恶臭。如果那写道德文章的家伙,憋不住犯了贱,那是逮着了就砸,砸死拉倒。如果是想跟作者交往,那又另当别论。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嗨嗨,大多恶行恶状。—— 不会吧?

我想只有极少数。这样的作者,我会坚决把他们开除的。

谈谈我不认可钱先生母鸡比喻的原因

[灌水]说说钱锺书先生的母鸡

作者与作品之间有什么关联,钱锺书先生母鸡与鸡蛋的比喻,已为人所共知。据说钱先生曾电话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我没找到准确出处和原文)

钱先生作为一个比喻大家,几乎无可置疑。妙喻入眼,是读者的福分,阅读不再是苦读,而是一段惬意的历程。

母鸡与鸡蛋,说者似乎皆察察焉昭昭然,听者初入耳的感觉,与老先生以往的比喻似乎没啥不同,让人不免瞪目以对。是啊,吃鸡蛋的人有谁会蠢到要认识农贸市场鸡蛋的娘?乍一看,很幽很默。但读者欲了解书籍作者的为人,真有这么可笑吗?

如此一问,疑窦顿生,我感觉这个比喻欠妥。

母鸡只有站在公鸡面前,才有它母鸡的身份,母鸡是鸡世界的半边天,且不说它们如今被人为搞成绝对的大半边天。母鸡太普通。是母鸡就会下蛋。故而人吃蛋不必认识母鸡。

作者是相对于读者而言。作者在人的世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哪怕他们谈不成凤毛麟角,相对人群来说,他们仍然是少数。而一篇篇与众不同的作品,也不是一个个圆不溜秋的蛋。在喜爱阅读的人眼里,各花入各眼。如为花,自然要认清是啥品种。俗语说,啥蔓开啥花,啥藤结啥瓜。爱屋及乌颠倒过来也没啥不可以吧?由作品而了解作者为人,太正常了。否则,文学史上就不会有什么作者介绍了。

我个人的阅读体会,阅读,可以是赏佳男美女、赏奇山异水,绝不可以是吞鸡蛋。哪位不信,你连餐几顿试试?世上有花魁比赛,有厨师大赛,有景观级别,反正我没听说有鸡蛋比赛、母鸡比赛。(再啰嗦一下,钱先生说没有想认识下蛋的母鸡,其实也有例外。农村主妇对蛋下得好的母鸡就认得清楚,喂食时往往朝它多撒一把米。)

所以,不认可钱先生这个比喻。也许,还因为他这个比喻冒犯了读者。我喜欢读作者本人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我没他说的那么笨呢。
“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
可能吃了鸡蛋后更想吃鸡肉了原因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好像李白也有资格说这句话嘛

“爱不是人生的全部,但缺少爱的人生是残缺的。”
他可能认为他并不缺少。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