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说说钱锺书先生的母鸡

[灌水]说说钱锺书先生的母鸡

作者与作品之间有什么关联,钱锺书先生母鸡与鸡蛋的比喻,已为人所共知。据说钱先生曾电话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我没找到准确出处和原文)

钱先生作为一个比喻大家,几乎无可置疑。妙喻入眼,是读者的福分,阅读不再是苦读,而是一段惬意的历程。

母鸡与鸡蛋,说者似乎皆察察焉昭昭然,听者初入耳的感觉,与老先生以往的比喻似乎没啥不同,让人不免瞪目以对。是啊,吃鸡蛋的人有谁会蠢到要认识农贸市场鸡蛋的娘?乍一看,很幽很默。但读者欲了解书籍作者的为人,真有这么可笑吗?

如此一问,疑窦顿生,我感觉这个比喻欠妥。

母鸡只有站在公鸡面前,才有它母鸡的身份,母鸡是鸡世界的半边天,且不说它们如今被人为搞成绝对的大半边天。母鸡太普通。是母鸡就会下蛋。故而人吃蛋不必认识母鸡。

作者是相对于读者而言。作者在人的世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哪怕他们谈不上是凤毛麟角,相对人群来说,他们仍然是少数。而一篇篇与众不同的作品,也不是一个个圆不溜秋的蛋。在喜爱阅读的人眼里,各花入各眼。如为花,自然要认清是啥品种。俗语说,啥蔓开啥花,啥藤结啥瓜。爱屋及乌颠倒过来也没啥不可以吧?由作品而了解作者为人,太正常了。否则,文学史上就不会有什么作者介绍了。

我个人的阅读体会,阅读,可以是赏佳男美女、赏奇山异水,绝不可以是吞鸡蛋。哪位不信,你连餐几顿试试?世上有花魁比赛,有厨师大赛,有景观级别,反正我没听说有鸡蛋比赛、母鸡比赛。(再啰嗦一下,钱先生说没有想认识下蛋的母鸡,其实也有例外。农村主妇对蛋下得好的母鸡就认得清楚,喂食时往往朝它多撒一把米。)

所以,不认可钱先生这个比喻。也许,还因为他这个比喻冒犯了读者。我喜欢读作者本人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我没他说的那么笨呢。
我想,钱锺书是讨厌读者骚扰他,才随口找了这么个自谦的比方~~~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
-------------------------------------------------------------------
母鸡可比鸡蛋值钱多了,可以不吃鸡蛋,也要吃母鸡~~
本版风云诀:煽风点火、兴风作浪
他谦他自己,为什么要把读者说得那么蠢?
英国女士没告诉钱先生她看到的是一枚金蛋,很想见见下金蛋的鸡
原帖由 梅茗 于 2008-1-28 11:28 发表
他谦他自己,为什么要把读者说得那么蠢?
这个比喻就是配套的,谦了自己同时又讽了缠他的人,倒不是泛指所有的读者,有几个读者会把打电话或上门问这问那当作一项使命呢?可如果这样的人有那么几个,只要几个,就够烦人的。钱先生大概老碰上~~~
我单位有个老文青,见到女同事女同学,总要想法子卖弄,他引吭高歌的时候,那个颤音把我恶心得直憋气。我看他一辈子就是个拙劣的文青文中文老,可他总觉得自己会成为作家,也特别喜欢给报纸上某篇文章的作者写个信什么的,又没啥见解,就是好结交好打听。如果他缠上钱锺书,把这个比喻派给他是活该。以前他把原创手稿给我看,第一回我忍着看了N行,第二回,过一分钟后就还给他,他居然还把原创搁到校长办公桌上。最可怕的是,这蠢人老以为,只要整天写,就可以成为大才,他真是白读了那些好书。

[ 本帖最后由 花间对影 于 2008-1-28 11:58 编辑 ]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哦,这话出自杨绛《记钱钟书和〈围城〉》的前言,钱钟书是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访的英国女士说的,所以是特指,不能认定为是泛指一切读者。
这是一句俏皮话,钱钟书主要是用来自嘲,而不是贬低他人。自嘲的目的,也仅仅为了谢客。
记得,当年在洋人中小范围地传播一个看法,说是去北京,必须看三处地方:长城、故宫和钱钟书。钱钟书被他们视为一个景点了,而钱钟书与杨绛确实非常讨厌别人打扰,钱家的客厅与胡适家不同,向无对外人开放的传统。屡次遇到这类求访者,换位思考一下,钱钟书觉得讨嫌,也可以理解。
五十年代时孤处纽约的胡适,也有这类烦恼,大量路过纽约的华人观光客,都把造访胡适家视为一个旅游景点。好在胡适社交能力出众,也性喜结交,倒不以为忤。
紫壶说的那种情况是非常讨厌。怎么刻薄这类人都不为过。

“这话出自杨绛《记钱钟书和〈围城〉》的前言”——我跑到后记里找了。怪不得从头到尾翻了两遍都没找到。钱先生本意也许只针对特定对象。但后来人引证这句话时,却是针对整个读者了。
“但后来人引证这句话时,却是针对整个读者了。”

所以是后来引证人的问题,而不是钱钟书的问题。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我理解钱钟书谢绝拜访的心情,但是他这么说是没道理的。别人千里迢迢从英国赶来拜访,就是为了看看这个母鸡为什么与别的母鸡不同,别的母鸡只能下鸡蛋,可他下的是天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