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族郭解翁伯”的翁是不是翁婿的翁?如果是,不就诛到他妻族去了?这个族翁伯是不是诛父母妻三族但只诛男丁的意思?瞎猜猜啊。
应该是作为同案犯分别定罪、分别判处的“族”。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
这个确实是杀他一家子。
膨胀起来的外戚集团

为了平衡功臣、皇族、文官等等势力集团,一般皇帝总是试图引进外戚势力。因为在皇帝们看来,外戚是由亲戚关系来组成的,又与皇族不一样,不会有取而代之的威胁。可是外戚又和功臣集团不一样,没有那样的共同经历、比较一致的利益指向,完全是以家族利益为重,没有集团的感觉。特别是皇后、皇太后外戚之间的不同利益。

由于吕后专权引起的阴影,汉文帝时期一直谨慎的使外戚集团处在低调的水平,唯恐引起帮助自己上台的功臣集团的反弹。到了汉景帝时期,功臣集团的势力已大大下降,第二代、第三代的功臣子弟大多已经失去了社会号召力。而皇族集团的激烈分化以至于爆发空前的内战,迫使汉景帝偏向于引进外戚势力,来维持朝廷政治势力的平衡。

汉景帝初年窦太后有很大的影响力,窦氏外戚集团迅速崛起。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窦太后的堂侄窦婴。

窦婴的父亲、窦太后的堂兄弟,在汉文帝时期已开始出头露面,喜欢结交,广招宾客。在谨慎的汉文帝看来,未免有点过于嚣张。窦婴开始担任官职,先是担任了吴国的丞相,后来称病免职。到了汉景帝登基时,窦婴只是个詹事,负责管理皇后、太子的家族事务。

窦婴是窦太后的堂侄,但很有自己主见。汉景帝没有立太子的时候,有一次酒喝多了,说是将来自己的皇位要传给小弟弟梁孝王刘武,窦太后听了很开心,窦婴却倒满了一杯酒上前,说:“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的定规,皇上怎么可以擅自传位给梁王!”

因为这件事,窦太后由此憎恨窦婴。窦婴本来也看不起自己的官职,索性又一次称病免官。窦太后立即就把窦婴进入宫廷的“门籍”废掉,不许窦婴入朝。

窦婴的这次酒席劝谏,倒使汉景帝对他很放心,知道这位外戚是真正忠实于皇帝的。到了七国之乱爆发时,汉景帝要平叛,主要依靠的功臣集团出将,为了平衡功臣集团的势力,需要有皇帝的自己人来参与。汉景帝想来想去,只有窦婴最可靠。又把窦婴召来,窦婴依然称病,不愿出山,汉景帝说:“天下正在危急时刻,王孙(窦婴的字)难道可以旁观吗?”立即拜窦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

窦婴与功臣集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得到任命后,联系并推荐了赋闲的袁盎、栾布等等名将贤士,把汉景帝赐予的黄金都陈列在庭院里,将士经过时,就叫大家随便取用,自己一点都没有拿。后来窦婴亲临第一线,指挥荥阳的守军,监视齐国、赵国军队动向。

平叛后,汉景帝封周亚夫为条侯,窦婴为魏其侯。一段时间里,朝廷议事,只有这两位定调。窦婴又有广招门客的名声,社会影响力更大。汉景帝立了太子后,以窦婴为太子太傅。

好景不长,3年后汉景帝又废了太子,窦婴诤谏多次,没能动摇汉景帝的决心。窦婴又以老办法抗议,称病不上朝。躲到蓝田南山去隐居。很多宾客辩士劝说都没用。后来有个梁国来的宾客高遂,劝说:“能富贵将军者,是皇上;能亲近将军者,是太后。将军辅佐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不能以死明志。自己称病隐居,抱着美女,闲居不朝。平心而论,是在有意暴露主上的过错。如果两宫都被激怒怪罪下来,连妻子儿女都要保不住了。”

窦婴醒悟过来,照样上朝。

桃侯刘舍免除丞相职位后,窦太后几次向汉景帝建议由魏其侯窦婴继任。汉景帝说:“太后难道以为我已经另有所爱,不使窦婴为相?窦婴这人,沾沾自喜,动辄撂挑子,难以担任丞相。”结果汉景帝还是任命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汉景帝没有讲到的理由,是还要照顾到其他的外戚权贵。汉景帝立了刘彻为太子,刘彻的母亲就成为皇后。这位皇后的家族也迅速成为另一个强势的外戚集团,代表人物就是武安侯田蚡。

田蚡是王皇后的同母弟,出生在长陵。窦婴为大将军后,气焰高涨,田蚡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侍从“郎”。当时努力去巴结窦婴,见面都得像晚辈一样的行跪拜礼。可是随着王皇后在后宫地位的稳固,田蚡权势越来越大,官职提到了太中大夫。而且田蚡虽然人长得五短身材、面目丑陋,可是口才好,能写古文字,“学盘盂诸书”,召集了很多的宾客,他自己作出礼贤下士的样子,结识了有名的人士,立即就请到家里供起来,因此门下人才济济。另外和窦婴有时和窦太后闹点矛盾不一样,田蚡能够得到王太后的充分信任。到了汉景帝最后一年的时候,田蚡被封为武安侯,他的弟弟田胜封为周阳侯。成为最强大的外戚集团。

两个迅速膨胀起来的外戚集团既是皇权的有力的支持者,同时也成为内部矛盾的制造者。到了汉景帝死后,这两个集团已经剑拔弩张,成为皇朝内部最大冲突力量。

外戚集团随后宫地位而兴起,说起来似乎是完全依附于皇帝。但是任何既得利益集团都有自身的利益,当外戚集团干预朝政,成为政治力量时,就必须依靠社会力量。由于吕后专权导致的汉初功臣集团与外戚集团的冲突,新兴的外戚集团不可能去和功臣集团勾结,他们需要另外的社会力量。

[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08-8-7 11:09 编辑 ]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儒道之争的背后

作为表象,到了汉景帝的时候,儒家与道家冲突的典型事例越来越多。

秦始皇厉行法治,焚书令下达后,儒家遭遇沉重打击。陈胜吴广起义后,很多儒生前往支持。刘邦与项羽争天下,齐鲁地区的儒学逐渐复兴,到汉高祖建立皇朝统治,儒生叔孙通不失时机的为汉朝建立起整套的礼仪制度,得以使儒学在朝廷站稳脚跟,设置了儒学的博士,可以召收子弟学生。这些子弟学成后,逐渐补充到各级官府,成为文官的主要来源之一,儒生的力量逐渐集结起来。

但是在汉惠帝﹑吕后统治时期,功臣集团的势力实在太强大,儒生还没有发言权。汉文帝信奉黄老,而且司马迁认为汉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到了汉景帝上台后,以儒生身份任职的大臣还是没有。窦太后也喜好黄老之术,儒学的博士只是朝廷的顾问。

不过,儒生的声音已经开始出现在最高决策层。当时齐国有个叫辕固生的儒生,以研究《诗经》出名,汉景帝时为博士。有一次他与黄老学派的黄生在汉景帝面前争论“汤武革命”的问题。汤,就是商朝的开创者成汤,据说他率军推翻了夏朝的暴君桀;武,就是周朝的周武王,他推翻了商朝的暴君纣王。

黄生说:“汤武不是受天命成为国王,只是弒君而已。”

辕固生反对,说:“不是这样的。过去夏桀、商纣王暴虐横行,天下之的人心都归向成汤、周武王,成汤、周武王响应天下之人心而杀死桀纣。桀纣之民不再听从他们的命令,而主动归顺汤武,汤武不得已而自立为国王,难道不是受天命吗?”

黄生说:“帽子就是再破,还是必定要戴在头上;鞋子就是再新,也是必定要踩在脚下。为什么要这样?就是要有上下之分。桀纣虽然无道,毕竟是国王;汤武虽然圣明,毕竟是臣下。国王行为有过失,臣下不能够以正确的言语帮助天子改正,反而因为国王的过错起兵杀死国王,自己站到南面而王的位置,难道还不是弒君罪行吗?”

辕固生说:“按照你这样的说法,高皇帝代替秦朝即天子之位,也是错误的吗?”

汉景帝见两个人讲得不像话了,说:“吃肉不吃马肝,不为不知味;讨论学问不讨论汤武受命,也不算是愚笨。”

传说盛夏马匹容易渴死,马肝被认为是具有热毒的。因此汉景帝以此暗示,学者不得再讨论这个会涉及到汉朝统治合法性、以及将来有可能成为犯上作乱理论根据的问题。这个禁区设立后,学者不敢再明说赞同儒家学说中的“受命放杀暴君”理论。

窦太后喜欢《老子》,把辕固生找来询问《老子》。辕固生说:“这只是家里说说的而已。”窦太后发怒,说:“难道还有为城旦刑徒写的书吗?”就要辕固生到猪圈里去杀野猪。汉景帝知道太后发怒了,辕固生直言无罪,只好偷偷派人给辕固生准备了一把快刀。辕固生运气不错,进了猪圈,一刀就把野猪刺死了。太后也没有办法再难为他,只是将他的博士官职给剥夺了。

汉景帝觉得辕固生很正直,派他到自己的儿子清河王刘乘那里做太傅。

这个著名的辩论说明儒生作为平民阶层的代表人物,已具有相当的发言权。汉景帝帮助辕固生过关、并授予官职,也是作为笼络儒生的手段。当时在朝廷站稳了位置的博士,还有鲁国的徐生,善于讲解《诗经》的《颂》,在汉文帝时,徐生为礼官大夫。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汉朝的礼官大夫都是由他的子孙及子弟来担任的。研究《诗经》的另有一个韩生,来自燕国,也在汉文帝时成为博士,汉景帝任命为常山王刘舜太傅。研究儒家《春秋》的董仲舒,由广川入京,汉景帝时也为博士。他讲学时放下帷幕,弟子见不到他的真容,很是神秘。传说曾三年“不观于舍园”。

儒生影响政治的另一个途径,就是依附于外戚集团。窦婴、田蚡两大外戚集团都是儒生的庇护者。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窦婴和田蚡“俱好儒术”,门下收留了很多投靠的儒生,在外戚集团参政的同时,儒生成为外戚集团的谋士。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窦太后立即就把窦婴进入宫廷的“门籍”废掉,不许窦婴不得入朝。——疑有误字。
原帖由 梅茗 于 2008-8-7 10:10 发表
窦太后立即就把窦婴进入宫廷的“门籍”废掉,不许窦婴不得入朝。——疑有误字。
啊,没有删除衍字,谢谢!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苍鹰乳虎

由于刚上台不久就遭遇到皇族集团的反叛,汉景帝对于皇族集团的戒心大大加强,不仅完全放弃了汉文帝一度采取的扶植皇族集团的政策,还倒转过来以监视打击皇族集团,将所有旁系的皇族诸侯都作为潜在的反叛者。另外,汉景帝也继承了汉文帝分化打击功臣集团的既定方针。对于汉朝建立后逐渐成长起来的职业官僚集团,到了汉景帝时代已经是最大的利益集团,汉景帝也试图以分化打击的办法来防止这个集团过分扩张势力、威胁到皇权。
然而,汉景帝缺乏汉文帝的政治才智,没有那种外松内紧的政治手腕。在打击既得利益集团的过程中,他往往只是简单的采取非常手段进行镇压。为此他需要一批敢于采用非常手段、不怕得罪权贵集团的“酷吏”。

        适时而生的“酷吏”
汉景帝时期最出名的酷吏是郅都。
郅都是杨城人。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洪洞县。他从皇帝的侍郎起家为官,景帝登基后提拔他为统领皇帝侍从的中郎将。
有一次郅都和汉景帝一起到上林苑打猎,汉景帝宠爱的贾姬一时内急,到茅厕解手,正好这时过来了一头野猪,朝着茅厕过去。汉景帝目视郅都,要郅都去抢救,可是郅都并不动身。只是警惕的护卫景帝。景帝急了,想亲自拿了武器去救贾姬,郅都立即上前阻拦,说:“丧失一个妃子,立刻就可以再招进一个妃子,天下哪里还少妃子?陛下要是自己轻易冒险,怎么对得起祖宗和太后?”汉景帝被迫退后,眼睁睁看着那头野猪悠闲转悠。好在贾妃没有惊慌,那野猪也没有发觉贾姬,自己走开了。
这件事情让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知道了,非常高兴,认为郅都是真正忠于汉皇室整体利益的忠臣,宣布赏赐郅都黄金一百斤。
汉景帝也没有因此怪罪郅都,反而更加注重他的意见,使他成为朝廷里重要的军政官员。他经常敢于直接向皇帝进言,看见大臣有犯错的,当面就予以批评。
郅都为人有武勇又有气节。当了官后公正廉明,私人投递给他的书信,从来都不开封就发回去。即使是年节慰问,也绝不收受任何的礼物。有人来打招呼的,一律都不予理睬。经常说:“既然已经离开父母出身做官,就应当在官职位置上奉职死节,再也顾不得妻子儿女了。”所以他这个“酷吏”的头衔,是说他“严酷”到不近人情地步,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残酷对待百姓的意思。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看的真过瘾,皇族集团,功臣集团,外戚集团至今还是中国权利舞台上的主角啊


搏击豪强为己任的法官

当时在济南有一个豪强家族瞷(闲)氏,有300多户人家,称霸一方。历任地方长官都拿他们没有办法。汉景帝想起郅都果敢能干,就拜他为济南郡守。郅都到了济南,调查清楚后,果断逮捕瞷氏家族的首恶,宣布罪状后处死。其他的家族都吓破了胆,没有再敢违法的。郅都当了一年多的济南郡守,社会风气大为好转,路不拾遗,附近的十几个郡的郡守都把郅都当成了上级,令行禁止。

京师长安所在地区是个贵族聚居的地方,列侯、皇室贵族势力极大,从汉初以来盘踞至今,已成为好几个巨大的权势集团。汉景帝决心要整治长安周围地区,就把郅都调回来,担任主管京师地区警卫任务的“中尉”。郅都上任后。坚决打击一切违法犯罪,无论有什么后台都秉公处置,毫不留情。他自己对于贵族权贵也毫不结交巴结。

当时的丞相是条侯周亚夫,是开国元勋周勃的儿子,在景帝登基后不久率领军队一举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大有功于朝廷,在朝廷中的威望极高,大臣见了他都要下跪行礼,可是郅都只是按照寻常的礼节,见了丞相就是拱手作揖而已。朝廷讨论问题,他认为丞相意见有误也是当面直接就提出。

尤其是郅都对于任何案件都是不顾当事人的后台如何,一律严格按照法律严肃处置,“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了郅都是侧目而视,称呼他为“苍鹰”。

不过对于民间有气节的游侠,郅都倒是很尊敬的。当时关中地区有个著名的侠客,名叫季心,是著名将领季布的弟弟。兄弟俩一个以“重诺”出名,一个以“好勇”出名。平时待人接物很是恭谨,而“任侠”的名气传遍四方,方圆千里,“士皆争为之死”。季心年轻时曾经为人报仇而杀人,逃亡到吴国,躲在文帝、景帝两朝的重要大臣袁盎家里,后来就与袁盎等人兄弟相称。壮年时担任了中尉“司马”的官职,郅都当了中尉后,对这位有名的侠客也很尽礼节。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郅都倒是有别于后世纯粹的“酷吏”。今天看起来,苍鹰比鹰犬好听些。不过彼时,鹰犬都是人的爪牙,褒贬意思可能差不多。
难缠的皇帝家事
        郅都起到了为汉朝廷镇压势力过于庞大的功臣、贵族集团的作用,可是他这样一心执法,却是没有选择的,当他牵涉进皇室贵族的利益旋涡,而仍然只顾一心执法,就不可避免的要得罪皇室集团,他的悲剧命运也就不可避免。
        汉景帝任用郅都为中尉的同一年,决心废去太子刘荣。汉景帝一贯的作风就是走极端,废太子为临江王的同时,将太子母亲栗姬也打入冷宫,并命令郅都抓捕栗氏家族。郅都自然是秉承自己一贯的严厉执法的惯例,穷追不舍,栗氏家族被搞得家破人亡,栗姬也在忧愁中病死。
        被废掉的太子、现在的临江王先是被赶到江陵“就国”。才一年多,就有人到京城告发,说临江王为了扩建王府侵占了祖庙的院墙。这在当时也算一个亵渎祖先的重罪,汉景帝命令临江王到长安受审。到了长安,就交给了中尉郅都。郅都照例是看事不看人,严厉审讯。临江王请求给他刀笔,让他写书信向皇帝解释,郅都不予理睬。临江王惊恐万状,结果在得到其他私人关系偷偷送来的刀笔后,给老爸皇帝写了封绝命书,自己就上吊自杀了。
        在这场宫廷内争中,奇怪的是,栗姬以及被废的太子刘荣却都是窦太后喜欢的。这位强力老妇人不愿意和儿子皇帝闹翻,但却迁怒于郅都,认为郅都把这些事情完全办糟了,是罪魁祸首。于是她就布置人诬陷郅都以重罪罪名,郅都被罢官回家。
        汉景帝依然欣赏郅都的能力,不久匈奴大举入侵,汉景帝想起这位文武全才的大臣,派使者拿了符节到郅都家去,任命他为雁门郡守,不用回京师请命,立刻直接赶到雁门去任职,并得以“便宜从事”。匈奴很早就知道郅都的名声,他一到任,匈奴就引兵退去,直到郅都死都不近鴈门。匈奴甚至还把郅都的形象做成箭靶,让骑兵练习射箭,据说很神奇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射中这个靶子的。
匈奴首领派出间谍到关中地区散布谣言,说郅都是要盘踞雁门郡造反。窦太后竟然就以此为借口,强迫汉景帝逮捕郅都,要办他死罪。汉景帝也觉得为了宫廷矛盾牺牲这样一位能干的忠臣不值得,就向母亲劝说:“郅都是个忠臣,杀了太可惜了。”窦太后说:“难道就是临江王一个人不是忠臣吗?”郅都就这样被砍了脑袋。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法官也是这样严格执法、不畏权贵,但实际上往往却是在被皇帝利用作为推行某项政策的政治工具,一旦没有了政治需要,或者是触犯到皇室自己的利益,就立刻被这样牺牲掉,这就是中国古代正直的法官们的悲剧性的宿命。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郅都死在窦太后这个死老太婆嘴上,气人呐~~~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前仆后继

郅都的被冤杀,并不影响到汉景帝的既定方针。他继续将原来是卫戍区指挥官的中尉官职当作他整肃京师地区贵族豪强势力的机构,继续任用一些强悍的官员来对付豪强势力。在郅都死后,他找的是宁成。

宁成是南阳人,也是跟随皇帝的侍郎出身,得到汉景帝的赏识,先担任“谒者”,后来被派到朝廷任官。他也是个敢作敢为的人,当下级就敢于顶撞自己的顶头上司,而一旦自己当了上司,对待下属就好比是将人当作淋湿的柴禾捆扎起来那样苛刻,作威作福。后来他担任了济南都尉(郡尉),而顶头上司、济南太守正是郅都。

过去这个郡的郡尉参尉见郅都,都是下马步行到太守府第,就如同县令来汇报工作一样,一下级的礼节向郅都报告。宁成到任后,骑马到府第前才下马,直接走进去,和郅都平礼参见。郅都见他如此有胆量,倒也不生气,反而和宁成的关系很好。

郅都死后,长安地区的宗室皇族子弟弹冠相庆,气焰复起,不把法律放在眼里。汉景帝想起宁,把宁成调来继任中尉一职,重新贯彻郅都严苛的治理方针。宁成也毫不手软,严厉处治权贵犯罪,使得宗室豪强“人人惴恐”。不过宁成没有郅都那般廉洁,留下了一个迂回治理的后门,到了他手里,“酷吏”的严酷就成为一种有选择的残酷。

一直到汉景帝去世,宁成都占据着这个主要位置。汉景帝死后,汉武帝依旧任用宁成,将他升任为内史,这是管辖整个京师的官职,后来改称京兆尹,位列九卿。可不久宁成与外戚冲突,被人告发,下狱治罪,判处髡钳城旦(剃光头发、脖子上带上6斤重的铁钳,终身服苦役)。当时的人爱面子,九卿级别的官员被判定有罪的,都不愿意接受刑罚的污辱,自杀身亡。宁成得到如此重的刑罚(仅次于死刑的最重的苦役刑),也不服罪,居然越狱逃走,拿了假证件逃出函谷关,回到南阳老家。

宁成回家后,宣称:“做官级别不到二千石官阶,做买卖没有一千万资产,还可以和人比吗!”他巧取豪夺,“空手套白狼”,不用现金“收购”了千余顷的山田,然后出租给没有土地的贫民耕种,役使了数千家的农民,自己坐收地租。数年后,正好朝廷发布大赦,他原来的罪名、脱逃的罪名都被免除。自己的资产也达到了“数千金”,称霸一方。他掌握了地方官员的短处,挟持了地方长官。自己出行时,总是有“数十骑”的随从,威吓指使当地的百姓,比地方当局还有威势。

后来汉武帝又把宁成召来做官,要他担任看守函谷关的关都尉。这不过是县级官员级别的小官,宁成照样要显示他的威势,无论多大的官员经过,他都呼幺喝六、作威作福。官员们都说,情愿见到母老虎,也不要见宁成发怒。此次宁成得了“乳虎”的名声。直到最后被另一个酷吏整死。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在地下造反”

汉景帝时期任用酷吏办理的最典型的案件,就是周亚夫的冤案。

周亚夫是周勃的小儿子,没有能够继承绛侯爵位,汉文帝时担任了河内太守。后来因为继承了绛侯爵位的大哥周胜之,与公主妻子关系处不好,又因为犯杀人罪,被褫夺了侯爵爵位和封国,汉文帝把周亚夫封为条侯,算是给周勃继后。

说起来凑巧的是,当年周亚夫为河内郡守的时候,当地有个老妇人许负给他相面,说:“你再过三年会封侯,封侯八年后为将相,将相九年后会饿死。”

第一个预言实现了。第二个预言在七国之乱的时候也实现了。周亚夫率军击破叛军主力,威名大震。就任丞相后,在朝廷也是一言九鼎。

汉景帝废太子时,周亚夫坚决劝阻。汉景帝由此疏远了这位丞相。梁王因为当年周亚夫不出兵援救,也经常向窦太后说周亚夫坏话。

后来汉景帝改立了刘彻为太子,刘彻的母亲立为皇后,窦太后打算封王皇后的兄弟王信为侯爵。汉景帝有点犹豫,说:“当年母后的两位兄弟在先帝在世的时候都没有封侯,王信还是不能封侯吧。”窦太后说:“皇帝行事要随潮流,当年窦长君未及封侯就去世,侯爵是封给了他的儿子彭祖的,我非常恼火。请皇帝立即封王信!”汉景帝推托说:“还是和丞相商量一下吧。”

汉景帝找周亚夫商量,周亚夫表示反对,说:“高皇帝当年有约定‘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现在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兄弟,没有功劳就封侯,是违反约定的。”汉景帝默然,不再讨论这事。

后来匈奴那边有五个头目叛投汉朝,汉景帝打算全部都封侯来奖励。周亚夫又反对,说:“这些人背主叛投,陛下以封侯奖励,如何激励臣下尽忠?”汉景帝很不高兴,说:“丞相的意见不可用。”将其中的徐卢封为列侯。周亚夫见自己失去汉景帝的信任,就提出自己有重病,请求辞职。

不久,汉景帝请周亚夫到宫中来吃饭,周亚夫案上有大块肉,却没有切肉的刀和筷子,周亚夫很不高兴,没有先向皇帝请示,直接叫管理席位的“尚席”去取筷子。汉景帝看在眼里,笑着说:“这难道还不够君所享用的吗?”周亚夫只好拿掉头上的冠,给汉景帝叩头请罪。汉景帝起身退席,周亚夫以很急促的小步退出宫殿。汉景帝看着他退出,说:“像这样悻悻然不是给年轻皇帝服务的臣子样子!”

汉景帝做恶人就要做到底的脾气发作了,自然就会有需要的案件。几年后,周亚夫的儿子为周亚夫准备墓葬用品,买了“工官尚方”(生产朝廷用品的手工作坊)的500件皮甲和盾牌,作为随葬用品。想不到他家的一个雇工因为没有及时得到工资而心怀不满,告密说周家要造反。汉景帝立即下令逮捕周亚夫。受审时,周亚夫根本就不予理睬。负责此案的官员汇报上去,汉景帝发狠了,大骂说:“我不用你这废物!”

汉景帝召来新任廷尉,严加审讯。廷尉有了汉景帝的暗示,审问时一定要周亚夫承认是企图谋反。周亚夫只说了一句话:“我买的这些都是送葬的器具,怎么可能造反?”廷尉应声斥责:“对呀!你即使不是打算在地上造反,也是在准备到地下造反!”百般凌辱、谩骂进行逼供。周亚夫不愿意受此侮辱,绝食五日,吐血而亡。

这一年是汉景帝后元年,公元前143年,正好应了当年许负的预言。

这位发明“在地下造反”罪名的有创意的酷吏廷尉,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他的姓氏,只知道他的名字叫“信”。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这集《百家讲坛》也太长了吧,看了整整一下午。好在中间只有跟帖没有广告,跟帖也比广告好看多了。
对这些历史不熟悉,只有专心听课了。道声木匠老师辛苦!
原帖由 LS640604 于 2008-8-12 21:47 发表
这集《百家讲坛》也太长了吧,看了整整一下午。好在中间只有跟帖没有广告,跟帖也比广告好看多了。
对这些历史不熟悉,只有专心听课了。道声木匠老师辛苦!
感谢感谢!

感谢所有坚持到这一帖的筒子们,再坚持一周就可以看到大结局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普及到地方的严酷之风

汉朝建立后,各地的官吏都是由朝廷任命的太守在当地“辟举”人才来担任的。各地的政府是由太守组建的,长期任职的郡守逐渐成为地方势力。汉景帝需要有一种制衡这种势力的办法。和任用郅都、宁成一样的思路,他注重在官僚集团里形成一种对抗力量,通过表彰、提拔郅都、宁成这样勇于“下克上”的、敢作敢为的官员,来分化官僚集团。

最典型的地方上的酷吏,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一个叫周阳由的。周阳是一个新的姓氏,实际上他的父亲姓赵,后来因为他父亲赵兼以淮南王舅父的身份被封为周阳侯,才当了5年的侯爵,赵兼就因为犯罪,侯爵的爵位被褫夺,位于今天山西闻喜县的周阳侯国也被废除。不过赵家还是改姓了周阳。

周阳由由于这个国王外戚子弟的身份,被任为郎,先后充任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侍从。汉景帝登基后,把周阳由派到地方上去当郡守。

周阳由在当郡守的时候,是全国所有地方郡守中“最为暴酷骄恣”。他喜欢的,就歪曲法律的意思,予以放纵;他所憎恨的,就歪曲法律的意思,判处死刑甚至族诛。到了一个地方当郡守,都要把当地的头面人物、豪强恶霸消灭掉。他依靠这样的严酷手段为自己建立起名声,当太守的时候,把同郡的郡尉当作自己的下级县令那样对待,可是自己受降级处分转过来任郡尉的时候,又总是和郡守对立,侵夺郡守的权力。

直到汉景帝死的时候,周阳由仍然在地方任职。他的最后一任官职是河东都尉,因为和河东郡守胜屠公争权,互相告发,两个人都下狱判罪。胜屠公自杀身死,而周阳由落了个弃市处死的下场。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16、家事难平

国家国家,在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国事是皇帝的家事,皇帝的家事是最大的国事。汉景帝处理最吃力的国事,就是他自己家的家事。

兄弟情长

汉文帝有4个儿子,窦皇后养的是大儿子、汉景帝刘启,二儿子刘武,三儿子刘参和四儿子刘揖都是不知名的妃嫔养的。刘武先是被封为代王,后来又改封到淮阳为王,汉文帝的起家代国封给了刘参为王,但代王刘参后来早于汉文帝去世。

和很多父亲一样,汉文帝最喜欢的是最小的儿子刘揖,他将刘揖封到了梁国为王,派了自己信任的贾谊去辅佐,想不到刘揖不久就骑马摔死了。

刘启和刘武,同母所出,小哥俩关系一直很好。从当年两人驾车硬闯司马门、被张释之阻止的案子就可以知道,这哥俩是挺能捣蛋的。

刘武先是被封为淮阳王,后来汉文帝又将他改封到梁国。当时梁国的都城睢阳是南北方交通的枢纽,是一个要害地点,因此汉文帝总是将自己最信任的儿子封在这里。历史上一般以“梁孝王”(刘武谥号)来和前一位梁王区别。

汉景帝继位后,哥俩关系还是很好。有一次梁王刘武来朝见,在后宫与汉景帝饮酒,汉景帝喝得高了,说:“千秋万岁后传于王。”表示要把皇位传给梁王。梁王当然要推辞,不过心底暗喜。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梁王刘武首当其冲,遭到吴楚联军的猛烈进攻。边境会战中梁军被杀数万,梁王只好退守都城,派了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阻止吴楚联军进一步西进。同时拼命向大哥求救,而指挥朝廷大军的周亚夫坚持既定战略,不及时救援。梁王由此记恨周亚夫。到了周亚夫指挥的大军击败吴楚联军,梁军也乘机反攻,总计战果,和周亚夫大军的相当。

汉景帝消除朝廷的不确定因素,在平定吴楚七国叛乱后的就宣布立自己的长子刘荣为太子。又因为梁王的平叛功劳,给梁国加封,将原来山东叛国泰山以南的县份划拨给梁国,梁国有了四十多个大县。窦太后又私下赐给大量的财物,梁王更加骄奢。

梁王在境内开辟“东苑”园林,又加大睢阳城,周长达七十里。增建宫室,造了很多的“复道”直接通往宫外。还经常打着皇帝赐予的“天子旌旗”,带了成千上万的随从出猎。整个仪仗都模仿皇帝队列。还广招四方豪桀,最相信的是齐国人羊胜、公孙诡、邹阳等人。公孙诡是主要的谋士,梁王首次接见就赏赐“千金”,任命为中尉,出外号之曰“公孙将军”。还有很多的文学高才也招引到门下,比如淮阴人枚乘、吴人庄忌、蜀人司马相如等等。梁国还大量生产兵器,弩弓长矛有数十万,府库贮存的金钱有好几百万,珠玉宝器比长安城里还多。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继位之谋

汉景帝第七年(公元前150年),梁王来长安朝见皇帝大哥。汉景帝派出特使,拿了代表皇帝的符节、以皇帝的乘舆驷马,到函谷关口迎接。按照汉朝的制度,诸侯王朝见最多只有4次正式接见,留在长安的时间不得超过20天。可梁王不愿意回国,上疏请求留下一段时间陪伴太后。于是长期在皇宫居住,入宫和汉景帝同辇,出宫和汉景帝同车,一起到上林苑打猎。随带的梁国大臣也获得和出入汉朝宫廷的门籍,和汉朝大臣同样。

就在梁王朝见后一个月,汉景帝决心废去太子,把刘荣改封为临江王。窦太后以为汉景帝已经下定决心要立梁王为接班人了,很高兴。有一次乘着和两兄弟一起饮酒机会,窦太后说:“我听说‘殷道亲亲,周道尊尊’,意思都是一样的。将来安车大驾,可以委托给梁王的。”

汉景帝在座席上直起身子说:“好的。”

喝完酒出了窦太后的宫殿,汉景帝立即召见袁盎等几个“通经术”的大臣,问:“太后讲的话是什么意思?”大臣都说:“太后的意思不就是要立梁王为太子吗?!”汉景帝还不是很明白,袁盎等人只好解释给他听:“‘殷道亲亲’就是立弟继位;‘周道尊尊’,就是立儿子继位。殷商时崇尚质朴,质朴就仿照上天,亲其所亲,所以立弟。周朝崇尚礼仪,礼仪是模仿大地,‘尊’就是敬,敬其本始,因此要立长子。周朝制度,太子死,立长孙。殷商制度,太子死,立其弟。”

汉景帝又问:“那对于天下来说这样更好?”大臣们都说:“现在汉朝时实行周朝制度,不得立弟,应当立子。所以《春秋》指责宋宣公。宋宣公死了以后,不立子而让弟弟继位,结果弟弟死后,又发生宋宣公的儿子与弟弟的儿子争夺,弟弟的儿子刺杀了哥哥的儿子,酿成国家祸乱。孔子在《春秋》上说:‘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

汉景帝不愿意当面驳回窦太后的意见。示意要大臣去劝说窦太后。于是袁盎等人又去见太后。袁盎问:“太后说想立梁王继位,梁王去世后,立谁呢?”太后说:“我再立皇帝的儿子。”袁盎等人于是又向窦太后解说了一遍《春秋》上宋宣公的故事,说:“不立儿子继位的话,会发生祸乱,祸乱发生后五世不绝,我们不愿意看到太后为了不忍耐小事情而害了大义。”窦太后还算是个明白人,就劝说梁王归国。

汉景帝从此再也不提此事。梁王很失望,就回王国去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一场谋杀的纷争

汉景帝下定的决心是将自己的王夫人所生的儿子、当时封为胶东王的刘彻立为太子。

梁王知道后,非常怨恨袁盎以及当时参与讨论的大臣,就和自己的谋士羊胜、公孙诡等人策划,派遣了刺客到长安进行政治暗杀。杀手连续作案,居然连杀了十几个大臣。长安地方一时人心惶惶。

刺客潜入袁盎家,袁盎被剑逼住不能动弹,问刺客说:“我是袁将军,你干嘛要杀我,是不是搞错了?”刺客说:“杀的就是你!”一剑刺死袁盎。那剑陷入袁盎身体,一时拔不出,刺客就赶紧逃走了。

长安地方当局在袁盎家人报警后,派人来勘查现场,发现那把宝剑是新打磨的。立刻逐个盘查长安城里的“削厉工”,果然有工匠认出是自己打磨的,并说是梁国的一个官员的儿子来委托打磨的。当局以此知道线索,在函谷关附近逮捕了几个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刺客。

审讯的结果,口供都指向梁王。案件性质接近谋反,窦太后听说了,非常紧张,日夜哭泣不止。汉景帝也很担心这案件收不了场,问公卿大臣,大臣建议派遣懂儒家经术的官吏主持审理案件。汉景帝于是派遣田叔、吕季主前往办案。“二人皆通经术,知大礼”。

这两人了解了案情后,回长安前,先在马厩里把档案卷宗一把火烧掉,只空手来向汉景帝汇报。汉景帝问:“案情如何?”两人回答说:“刺客是梁王的手下羊胜、公孙诡派来的。梁王并不知情,只有这几个手下策划的阴谋,请将这些人处以死刑。梁王没有关系。”

汉景帝高兴了,说:“赶紧去向太后报告。”窦太后听了汇报,也放心了,

汉景帝连续派出专员去梁国,指名要抓公孙诡、羊胜等人。可梁王将两人隐藏在王宫里,使者也没有办法,只好逼迫当地地方官员。梁国的丞相轩丘豹、内史韩安国都进谏梁王。韩安国劝谏是最为到位。

韩安国见了梁王先是一场哭泣,说:“主辱臣死。因为大王没有良臣,导致祸事纷纷。现在找不到公孙诡﹑羊胜,我请大王赐死。”梁王说:“何必如此?”韩安国这才讲道理,说:“大王想想看,与皇帝亲近的程度是像太上皇和高皇帝呢、还是像现在的皇帝与他儿子临江王?”梁王说:“那都比不上。”韩安国说:“他们两对都是父子关系,可是当年高皇帝说 ‘提三尺剑取天下者朕也’,没有让太上皇管事,只是闲居在栎阳。临江王是当今皇帝的大儿子,立为太子,也就是一言之过,被废为临江王。为什么要这样?就是因为治天下总是不以私乱公。谚语说:‘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现在大王是诸侯,喜欢一些坏人的胡说,违犯上禁,阻桡法律。天子只是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按法处置大王。太后现在日夜涕泣,希望大王自行改过,而大王终不觉寤。万一太后宫车晏驾,大王还能依靠谁呢?”

话没说完,梁王也是泣泪数行,感谢韩安国,并说:“我今天就把公孙诡﹑羊胜交出去。”于是梁王要公孙诡、羊胜自杀,将他们的尸体交出。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194楼:如同县令来汇报工作一样,一下级的礼节向郅都报告。——以?
199楼:汉文帝有4个儿子,窦皇后养的是大儿子、汉景帝刘启,二儿子刘武——顿号是否多余?
原帖由 梅茗 于 2008-8-22 08:52 发表
194楼:如同县令来汇报工作一样,一下级的礼节向郅都报告。——以?
打错字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在地下造反”
——文景盛世居然有这样黑暗的一页,后世酷烈的文革中都未必有这样的情节。明君景帝,竟把这种人当作宝贝来用,真教人无话可说了。

公孙诡﹑羊胜作为卒子保帅而死,这倒不奇怪,这种事情历史很多了。
唉,俺写这个连载贴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要说

“明君靠不住”哩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仇和很像个酷吏


凄惨结局

案件似乎是了结了。田叔去向汉景帝汇报。汉景帝还是有点不放心,问:“梁王究竟知情不知情?”田叔回答:“确实是有死罪!”汉景帝问:“那么怎么结案?”田叔说:“请陛下不要继续追究梁王的事情。”汉景帝问:“为什么?”田叔说:“现在不处死梁王,是不执行汉朝的法律;可是要是使梁王伏法,太后就会食不甘味,卧不安席,这就要让陛下更加忧愁了。”田叔又用老办法,预先销毁了所有涉及到梁王的卷宗。汉景帝于是就不再追究此案,只是以羊胜、公孙诡两个死鬼结案。

梁王也害怕了,赶紧派韩安国到长安,先走长公主刘嫖的路子,找到窦太后,要窦太后说好话。等到汉景帝的口风有点软了,梁王又赶紧上书,请求朝见。到了函谷关,梁王的谋士茅兰劝谏梁王,换乘“布车”(这在当时是办丧事时的车辆),只带了两个骑马的随从,暗进长安,躲进长公主的府第。

汉景帝还是派了使者前往迎接,到了函谷关,找不到梁王,只有梁王的车队停在关外。使者回报。窦太后大哭大闹,说;“皇帝杀了我儿子!”汉景帝最怕老妈发火,原来找梁王算账的火气一时换作了担心。于是梁王这才按照茅兰的计谋,在皇宫前布置了“斧质”,自己趴在上面,作出虔诚请罪的模样。上报到窦太后、汉景帝那里,两人才放心,汉景帝赶紧召见小弟弟,两人相见大哭,兄弟算是和解。汉景帝下诏把梁王的随从都叫到长安来。

不过汉景帝再也不和梁王同车辇出入了。

过了3年,梁王又来朝见。还打算上疏多留时日,汉景帝没有同意。梁王只好悻悻然的回国去了。后来梁王出去打猎,有人献上一头4只脚长在背上的怪牛,梁王见了大吃一惊:脚长到背上,分明不就是一个反逆之象吗?

梁王回到宫里就高烧不止,6天后病死。

窦太后最喜欢这个小儿子,梁王也很能做出孝顺模样,每当听说母亲病了,就“口不能食,居不安寝”,马上表示要在长安侍候窦太后。听说梁王死了,窦太后哭到“极哀”,伤心到吃不下饭去,老是唠叨:“皇帝果然杀了我儿子!”汉景帝没了主意,不知道怎么对付老太太的绝食症,女人的病症还是要女人来解,长公主刘嫖出了个主意,要汉景帝马上下诏将梁国分为五国,分别封梁孝王的5个儿子为王,梁王的5个女儿也都各封一个“汤沐邑”,作为永久的收入。报告了窦太后,窦太后果然高兴了,还为了皇帝多吃了一顿饭。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后宫的那些事

和父亲当年举措不同,汉景帝在登基4年后,才立了长子刘荣为太子。可是立了3年后,又决心废去太子。

刘荣是汉景帝一个妃子栗姬生的,当年汉景帝是分封在齐国的,在那里结纳了这位栗姬。等到汉景帝立了长子为太子,但却并没有同时将栗姬立为皇后。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位栗姬得罪了景帝的大姐长公主刘嫖。

长公主刘嫖是后宫无形中的大管家,景帝的妃子都要讨好他才可以和景帝接触,而且长公主还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太子来个亲上加亲。而汉景帝的这位栗姬的占有欲望也是很强,她希望景帝最宠爱的人应该是自己。两个女人为了争夺后宫控制权吵吵闹闹,如同民间的吵闹姑嫂。

长公主为了排挤栗姬,经常向景帝诬告,说栗姬在背后使用巫术“挟邪媚道”利用巫术来固宠。景帝先是半信半疑,可后来有一次景帝生了病,自己感觉不好,就向栗姬嘱咐,自己百年后要好好看待几个已经封了国王的皇子,可是栗姬却认为这不吉利,说了一通气话,使得汉景帝也开始讨厌这个从齐国带来的老情人。

长公主一直在汉景帝面前说王夫人的儿子刘彻(就是后来的汉武帝)的好话,汉景帝也挺喜欢这个小儿子。

这个王夫人不是一般的女人。她的母亲是汉初燕王臧荼的孙女,因此得名臧儿。她先嫁槐里的王仲,生了一个儿子王信,和王夫人姐妹俩。王仲死后,臧儿改嫁长陵田家,又生了两个儿子田蚡和田胜。
王夫人是臧儿的大女儿,早年出嫁,嫁给了一个姓金的,已经生育了一个女儿,她母亲臧儿因为听一个算命的说,她的两个女儿都是大富大贵的命。臧儿觉得大女儿嫁给姓金的太亏了,就和金家商量要女儿离婚回家。姓金的非常恼火,索性就将老婆献进了太子宫。想不到太子刘启倒非常喜欢王氏,王氏很快就为太子生育了三女一男。王氏怀上那男孩时,做梦“日入其怀”,赶紧告诉太子。没过多久,汉文帝去世,太子登基成了皇帝,王夫人也生下了这个男孩,这就是刘彻。

王夫人因为生育了儿子,得以名列为皇帝嫔妃的第二等级,只是汉景帝和他老爸一样,是个喜新厌旧的花花公子,王夫人要长时间固宠是不可能的,和栗姬不同,她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她继承了她母亲那功于心计的性格,很快就发现长公主和栗姬之间的矛盾。她采取的策略就是,反栗姬之道而行。当栗姬为了长公主给汉景帝引进众多美女而吵闹时,她则表示理解。从而获得长公主的好感。

王夫人又推荐了自己的妹妹儿姁也入宫,果然也讨得汉景帝的宠爱,一连为汉景帝生育了4个儿子。这样,在后宫里,王夫人有了自己的同盟军。

当王夫人从长公主那里知道景帝已经开始讨厌栗姬,就暗中布置人去游说大臣,要大臣上书建议立栗姬为皇后。有个当大行(音恒,是掌管朝廷礼仪的大臣的官员)的大臣真的向皇帝上说:“‘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发怒说:“这难道是你应当说的话吗?!”这在秦汉时有专门的“非所宜言”罪名。于是下令把这个倒霉的拍错了马屁的大行抓起来处死。

汉景帝一个很大的人格缺陷就是“一不做二不休”、做恶要做绝的脾性。就因为他怀疑是栗姬指使大行上疏,连同怀疑是太子也是同谋,不由分说,就同时下令废太子为临江王,将栗姬也打入冷宫,并命令抓捕栗氏家族。

主办这个案件的是中尉郅都,自然是秉承自己一贯的严厉执法的惯例,穷追不舍,栗氏家族被搞得家破人亡,成为朝廷大臣的栗姬兄弟亲戚全部被杀。栗姬也在忧愁中病死。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重立太子

废了栗太子,又排除了梁王继位的可能性,汉景帝感到必须尽早确定太子,省得夜长梦多。他很快选择的是王夫人生育的儿子刘彻,并确立王夫人为王皇后。当时刘彻才7岁。

汉景帝和他的嫔妃们一共生了14个儿子,其中比刘彻年长的有9个。

栗姬生育的是刘荣、刘德、刘阏。既然废了栗太子和栗姬,栗姬的另外两个儿子是不能考虑了。况且废太子的时候,刘德已经封河闲王。这是一位喜好儒学的国王,从山东招来不少儒者。后来汉武帝对这位大哥很有点不放心,在朝见的时候和河闲王谈论,问了三十多个题目,河闲王都一一应对、侃侃而谈。汉武帝不高兴了,说了句:“过去成汤以七十里国土兴国,周文王以百里国土兴国,你也请努力。”刘德知道汉武帝的意思了,回到国内就不再谈论儒学,反过来纵酒听乐,得以善终。

刘阏是第一位临江王,在位才两年就病死了。后来刘荣废去太子位置,也被封为临江王,又死于非命。

汉景帝的另一个妃子程姬,生育了3个儿子,刘余、刘非、刘端。刘余在汉景帝二年就被封为淮阳王。在吴楚七国之乱后,改封为鲁王。刘余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从小口吃,不爱说话。但很喜欢修建宫殿园林养狗跑马。汉景帝根本没有考虑他为继承人。

刘非则与他大哥不一样,和大哥同一年封为汝南王。听说吴楚七国叛乱,才15岁的刘非,上书请求从军平叛。汉景帝很高兴,赐予他将军印,参与平叛大军。以后改封江都王,管辖原来吴国的地界。汉景帝还赐予他天子旌旗,不过也不愿意让他来继承皇位。

刘端是在吴楚七国平叛后才封为胶西王。刘端为人“贼戾”,是一个同性恋者,名声很差。汉景帝从来不喜欢这个儿子。

还有贾夫人也给汉景帝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刘彭祖,在汉景帝登基第二年封为广川王,吴楚七国之乱后改封为赵王。刘彭祖是个法律爱好者,也喜欢辩论,喜欢从事官吏事务。汉景帝好像没有考虑过这个儿子的继位问题,就让这个儿子在赵国为王。

另一个儿子刘胜,在汉景帝登基的第三年封为中山王,就一直没有改变过。史称这位国王“乐酒好内”,养了120多个儿子,足足当了42年国王。他的墓在20世纪70年代发掘出来,墓葬极其奢华,尸体上穿着“金缕玉衣”,保存完好。

汉景帝还有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儿子,是唐姬生育的儿子刘发。唐姬原来是程姬的侍女,有一次还是太子身份的汉景帝招程姬,程姬恰好来了例假,就把自己的侍女打扮成自己的样子送进寝宫。太子起先也没有发觉,第二天天亮才知道。后来唐姬就此怀孕,生下了儿子,汉景帝特意命名为刘发。程姬要自己的侍女当替身,有“欺君”之嫌,唐姬自己身份卑微,汉景帝连着两个都不喜欢,连同她们的4个儿子。汉景帝登基后,把刘发封为长沙王,远远的打发了出去。后来到了汉景帝晚年,刘发有一次和其他的皇子一起朝见父皇,行礼的动作很奇怪,做出缩手缩脚的样子,左右的侍者都忍不住笑出声,汉景帝也觉得奇怪,问刘发原因,刘发说:“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汉景帝听了倒也感动,就将武陵、零陵、桂阳3个郡加封给了刘发的长沙国。

这9个儿子都是年长于刘彻的,但都没有被汉景帝考虑过要立为太子。主要是因为这些儿子都是在他当太子的时候生育的,当了皇帝后,他有了更多的美女,生了“皇帝的儿子”,对于原来太子时生育的儿子就不大感兴趣。再加上王皇后与长公主的勾结,后宫的形势完全有利于刘彻。

还有一个因素也值得注意。汉景帝更大的考虑,或许还是当太子时的几个妃嫔母家都没有什么背景,对于汉景帝要扶植外戚集团力量来抵御功臣、皇族等势力集团的既定方针,没有什么帮助。王夫人家庭背景要好一点,特别是王氏和田氏的三个正当年的兄弟,都已经进入到朝臣行列,开始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将是汉景帝的重要帮手。

至于王夫人的妹妹儿姁给汉景帝生育的儿子刘越、刘寄、刘乘、刘舜,后来也全都封王,在汉景帝的计划里,这几个小兄弟是刘彻的帮手。

[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08-8-25 10:20 编辑 ]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17、并非结局

有点突然的离世

汉景帝在位17年,在纪年上却是3次换元年。第3次换元年是在公元前143年,这是他登基后的第14年。俗话说“事不过三”,他也就在这次换了元年后的第三年正月甲子日“驾崩”。

很可能汉景帝并没有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将近,尽管他很早就为自己建好了陵墓——阳陵,但不像他父亲那样,准备好了一份完整的遗诏。留在史书记载中的,只有一些简短的指示:

赐给所有的诸侯王、列侯“马二驷”(8匹拉车的骏马),所有的二千石职位以上的大臣,都赐予“黄金二斤”,所有的吏民“户百钱”。

所有的宫女都放归娘家,终身免役。

这次他的临终赏赐比较实在,至于给老百姓赐爵位,因为就在10天前为了太子的行冠礼,为表示普天同庆,汉景帝已经下令天下所有“为父后者”——作为父亲爵位唯一继承人——都赐予一级爵位。当然按照儒家记载的周礼,冠礼应该是满20岁才行的,而这一年刘彻只有满16岁,居然就行冠礼算成年了。

汉景帝没有他父皇那样的人格感召力,也没有父皇那样的政治才能。尽管史书上说他的母亲窦太后喜爱黄老之学,从小给汉景帝及兄弟们请道家的老师,学习黄老的学说,这些学习的经历好像没有很明显的在他发布的诏书里留下太多的痕迹。好在他也没有太大的雄心,在政治上基本按照父皇的既定方针办。汉景帝好像也没有给他的太子很多的忠告。不像他父亲汉文帝曾经做过的那样。

文景之治的时代就有点突然的打上了句号。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