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铁!菜农回铁也强。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3-27  发表
正常情况下,不管赵云、魏延还是奥尼尔,“生擒几个,回到本寨”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泽雄写得好,不过挑一点点刺。这个是可能的,冷兵器时代,训练有素千里挑一的将军对付几个搏杀经验有限的普通士兵是很容易的,有几个因素可以促成“生擒几个”——生擒不是挟在胳膊下搬回来的,而是走回来的。一是实际格斗能力的差距;二是心理震摄力——非常重要、对死亡的恐惧会使被擒者不敢轻举妄动,这也是蒙古人一个兵可以管一片汉人的原因;三是被擒者肯定是没有了兵器,四是将军的盔甲保护要好过普通士兵——普通士兵可能没有盔甲或者较次,盔甲的重要性从努尔哈赤的十三副就可知道;五是被擒者步行,擒者骑马,蒙汉对战中一个骑兵对付若干个持械步兵都可能,何况是缴了兵器的。
8好意思我没看过三国演义,如果生擒竟然是活活地挟腋下运输回去,那简直太恶搞了,这只能说明这捉人的实在太笨,俺们村里赶公猪的也知道拿个鞭子抽,这么笨的人还能当将军打胜仗真真匪夷所思,我更佩服罗贯中了。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3-28 00:11 发表
如果连小说都没有读过,也就不会对它感兴趣。
泽雄这个说得太武断了,我欣赏泽雄的文字,你要表达的意思都能感受得到,并无云里雾里之感,因为你介绍了相关内容。所以并不见得一定要看了原著才能看你的文章,完全有可能出现另一种顺序,因为读你的文章觉得有趣进而对原著产生阅读欲望。

而且人是有常识和经验的,比如在格斗方面我的常识和经验肯定远比泽雄兄丰富,所以你一说“生擒”,我也能大致想像出应该是怎么回事,不太可能是农夫挟几袋米似的把几个人挟胁下。所以要么是你弄错了,要么是罗贯中弄错了。真正的生擒应该是格斗中不伤性命俘虏了对手,不包括俘虏的“运输”过程。在马战中的生擒,常常是两马交错之际一方把另一方拉下马来,不可能拉下来还往自己胁下夹着还连挟几个的,所以“生擒几个”,当是一方利用高超的马技一个接一个地把对手拉下马,然后押解回营。
呵呵现在更清楚了就是泽雄兄误解了“生擒”意思,没理解“生擒”这一概念的边界在哪里,把“生擒”中的特例当作一般了,所以误以为生擒都是包含了“运输”过程而且要“胁下挟着”才作算,进而误以为赵云生擒几个也一定要胁下挟着。所以我只要举一例生擒不是胁着夹着的,你的判断就不成立了。
……
张飞擒严颜:严颜见了张飞,举手无措,交马战不十合,张飞卖个破绽,严颜一刀砍来,张飞闪过,撞将入去,扯住严颜勒甲绦,生擒过来,掷于地下;
虽然没读原著,但百度很方便找到证据。赵云的生擒例子也找到了。

    赵云擒陈应:应急躲过,云马早到,将陈应活捉过马,掷于地下,喝军士绑缚回寨。
还有很多不挟胁下的例子。————本例中“生擒”就是“活捉”。

张飞擒刘贤:刘贤急拨马奔走,背后张飞赶来,活捉过马,绑缚见孔明。
    徐晃擒审配:审配在东南城楼上,见操军已入城中,引数骑下城死战,正迎徐晃交马。徐晃生擒审配,绑出城来。

关羽擒王忠:王忠赶来。转过山坡,云长回马,大叫一声,舞刀直取。王忠拦截不住,恰待骤马奔逃,云长左手倒提宝刀,右手揪住王忠勒甲绦,拖下鞍鞒,横担于马上,回本阵来。
原帖由 丙辰龙 于 2008-3-30 01:24 发表
忍不住冒个泡泡,就走。
再不敢口无遮拦乱发言啦,省的梦子先生等会儿又跑过来抓我小辫子。
越来越觉得龙妹妹性情可爱,挺逗的。

我看好泽雄此书,虽然费九妞二夫之力挑到了一根小刺,但绝对无伤大雅,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诸葛亮式聪明算计,是应该破除这种迷信,中国人应该追求一点真正的智慧。
我猜测木牛流马不是什么神奇物事,也绝不可能如罗贯中所说四条腿走路,它应该就是我家乡流行的独轮车,但四条腿与史书记载不符,我用过的有两条后腿,停下来时支撑用的,不排除造两条短的前腿以减少因重心前移而翻车的几率。我们村最高记录是有一汉子用它装过1400斤石头跑几里路很轻松,能顶一辆拖拉机,一般村民都可以一次运14根毛竹,每根毛竹1丈8尺长,四十多斤,和下图很像,但我们那的更先进,装有非常灵敏的刹车即使很陡的下坡路也不怕。用这车靠的是活力和经验,很多高手并不是壮汉,比周泽雄还清瘦的,推一千多斤在崎岖山路上如履平地。上坡大打折扣,只能推二百斤,比挑不省多少力,除非有牛拉,能推五六百斤。我父亲是我们那一带第一个尝试牛拉独轮车的,主要是我家独选择住山岭上,奇陡峭的路要运东西回去不容易。为此我父亲专门对全家进行培训——牵牛。牛的力气大,但很不均匀,这就要求牵牛来控制,手离牛鼻子只能有一尺距离,牛一旦企图跑快就要顶住它,让它保持均速前进。8过,牛是有脾气的,有时乱来,而且牛长着两支尖锐的角(这个是对农盲说的),牛还很有脾气,有时还耍兴头,尤其,牛蚊多的时候,而路边有地方可以擦痒,那就是非常严重的事,所以,惊险往往是难免的。
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擅长于最宏观的战略和具体的军事科技和治军管理,大势判断还是正确的,属于工程师一类的思维模式,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是十分低能的,非常低能,低于一般水平,这是非常可信的智慧结构。
——————————————————————————————————————

我觉得菜农的分析不太合理,周泽雄评的是小说人物先不谈,单就史实而言,还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价中肯一点——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所以不是不会识人用人,而是会治国不会打仗,治国也是要“用人识人”之才的。另外,我倒觉得诸葛恰恰输在宏观战略上,他应该向美的学习,不该老想着进攻,连年北伐就是错误,取守势,把国内政治经济搞好,让曹魏和孙吴先玩够再说,当然军队不实战操练也不行,还是要和孙吴坚持统一战线,时不时帮着打几仗,没到曹魏灭亡不改变战略。所以我的判断诸葛输在贪功。

[ 本帖最后由 章星球 于 2008-3-31 14:18 编辑 ]
原帖由 歪弟 于 2008-4-1 01:00 发表
还有呢,俺也没有看出诸葛亮强于治国啊?强国乎?富民乎?似乎说来说去孔明先生也就是捧着一颗忠心,混了两碗好饭
治国应该还是有点成绩的,只不过因为他好战把积累都消耗掉了没用来强国富民而已。一百万人口的小地方,动辄组织上十万人马去打仗,也是要积累一点资源才敢架这么大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