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法国高考:这样的作文题我们会写吗?

比比爱
每年6月的上旬是中国高考的日子,而到了中旬就是法国的中学毕业会考(le baccalauréat,简称bac)。Bac是法国中学学业的最高文凭,学生一旦通过,就可以申请一般大学,所以法国中学毕业会考就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今天6月16日是61万法国中学生高考的第一天。

巧的是,中国的高考和法国高考的第一个科目都是作文,中国是语文作文,而法国是哲学作文(philo)。当去年中国学生在为“摔了一跤”、“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提篮春光看妈妈”、“必须跨过这道坎”等题目信笔发挥的时候,法国学生则面对“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这样的题目陷入冥思苦想(参见2007法国高考作文题)。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今年正是200周年的纪念。哲学作文不论是文科(文学、经济、社会)还是理科考生都必考的科目,所以法国每个人都在中学时代都有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7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分别要上4个和3个小时的哲学课。法国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气力学习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今年中国的作文题紧贴生活实际,无论是“坚强”、“带着感动出发”、“生命”、“人之常情”(参见2008年各省高考作文题总汇)都不难联系到抗震救灾的现实,而今天刚刚出炉的法国高考作文题则一如既往地在抽象思维中领悟时代的意义(粗略翻译仅供参考,敬请高人指点)——任选一题,4个小时交卷:

文科 (littéraire) :

题1 : 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La perception peut-elle s’éduquer ?)

题2 : 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Une connaissance scientifique du vivant est-elle possible ?)

题3 :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Texte de Sartre extrait de Cahiers pour une morale)

理科 (scientifique) :

题1 : 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L’art transforme-t-il notre conscience du réel ?)

题2 : 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Y a-t-il d’autres moyens que la démonstration pour établir une vérité ?)

题3 : 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Texte d’Arthur Schopenhauer, extrait de Le monde comme volonté et comme représentation)

经济社会科(économique et social) :

题1 : 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Peut-on désirer sans souffrir ?)

题2 :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 ?( Est-il plus facile de connaître autrui que de se connaître soi-même ?)

题3 : 评述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一段文字(Texte d’Alexis de Tocqueville, extrait de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也许有人会觉得法国学生面对如此沉重的哲学话题,活得未免有点太累。其实,哲学思考虽然费脑子,但是也可以使法国人对人生采取超然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正如背过哲学的一位法国人谈到有关“愉快”的题目时所言:“能在生活中当个重要的人固然是愉快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当个愉快的人。”

(转载自K12教育论坛)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我们的中学生也在学哲学,不过大致没这些内容。
大概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像法国那样重视哲学,并把它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来开设。
    这些题目不要说给中国的中学生写,就是给给文科大学生,甚至给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写,恐怕他们也很困难。比如要写休谟、叔本华,至少要看过他们的书。我们的大学生肯定没几个看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制定这种课程标准需要有非凡的见识和勇气。我们的哲学课是政治课下的一门分课程,目的是什么?不说了,伤心啊。就这样一代代“培养”下去吧。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这个帖子的早期版本,我看到过。也许是2004或2005年会考的内容。不仅是震惊,简直还有点绝望,为我们一如既往地施行的教育——以毁灭思辨能力为特征——而绝望。
我很喜欢这些作文题。可以用这个帖子做一个征文比赛嘛。
我在黑夜里拾起一把剑。
不同的环境,养出来的人差别会有多大?
天大。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

那宁静得像空山禅音一般的眸子,
映在我四周红红绿绿的天空,
当我寻觅眼前这片丛林中的小径,
你的眼睛就整理着我纷乱的视线,
像一条透明的看不见的彩虹。
——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

那眸子,我以为代表的是太阳神阿波罗的意志,用一个词语来表述就是“观照”
,犹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里尔克说,当你用一颗纯粹的心
去感受大自然,就会听到自然的物语。

感知能力,我以为要分为感悟的能力和知性的能力,感悟能力的前提是要经历酒
神的狂醉阶段,要经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要懂得闹中
取静。而知性能力,指的是要懂得从纷繁复杂的真假错乱中分辨得真。

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回答是可以。但是实际上,教育能起的作用是相当
微弱的。感知能力直接来自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如果是持之以恒的教育,
或许能在表面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来自本原的生命力的东西,只能
来自于集体无意识。

我什么都不懂,瞎说几句。
我在黑夜里拾起一把剑。
有一年某省语文题目是《行走在消失中》,我一同学觉得很有哲理,我觉得与这种玄虚的题目相比,法国的这些题目实在得多。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8-7-30 19:05 发表

法国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气力学习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我觉得这个总结(“说的通俗一点”云云)很不准确,“通俗”之后一点都不法国了,而且也更不哲学了,倒是很中国了——以为只要看见啥都说个“不”字是件很拽的事儿了。比如,“批判性思维”何以就成了“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呢?只有我们的“大批判”时代里的“批判”才等于“说‘不’”,我相信法国人的“批判性思维”肯定不是这个意思。举例:“法国人办事不仅讲究清清楚楚,白纸黑字,还喜欢提前筹备,提前预约,无论是公司经理、政府官员,还是在校学生,法国人的包里总揣着一个带日历的记事本。”这套“文书礼仪”在法国就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法国教育部又有什么理由要培养本国的学生对这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呢?
举例:“法国人办事不仅讲究清清楚楚,白纸黑字,还喜欢提前筹备,提前预约,无论是公司经理、政府官员,还是在校学生,法国人的包里总揣着一个带日历的记事本。”这套“文书礼仪”在法国就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
老童这段引用的文字从哪里来的?把这里的法国人换成德国人或日本人才符合事实。
找百度可以求证。
思辩的能力,越向上发展越重要
到了硕士博士阶段,这种能力特别重要,很多论文,很多最新的东西,是需要不断怀疑和完善的,这就需要这种能力
但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不允许人思考,需要的是听话,这很难办,越向上越不好办
此外,中国整个社会的传统文化就是不讲究思辩而重形式的,这种形式深入人心
比如说,老百姓在生活中骂人争利,等等这些生活中原则,也是基于形式而不是实质,所以产生了很多讲道理及做人的技巧,但这些做人和讲道理的方式,本身就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大家却都认它
原帖由 David 于 2008-7-31 06:33 发表
有一年某省语文题目是《行走在消失中》,我一同学觉得很有哲理,我觉得与这种玄虚的题目相比,法国的这些题目实在得多。
《行走在消失中》,这样的题目很白莲教啊,而且好象搞反了,至少改成《在行走中消失》吧?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原帖由 心中有刀 于 2008-10-1 13:14 发表


《行走在消失中》,这样的题目很白莲教啊,而且好象搞反了,至少改成《在行走中消失》吧?
应该改成《在浓雾中行走》,或《行走在浓雾中》吧?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回复 13楼 的帖子

回有刀:如果是《在行走中消失》,又太直白了。我看到的题目确实是那样的。我之所以觉得怪异,是因为你要高考生作何联想呢?阅卷者又如何确定怎样写是切题的呢?如果阅卷者都可能摸不着头脑,怎么能指望学生能驾驭。所以我说出卷的人或团体本身华而不实,故弄玄虚。
问题是,“行走在消失中”本身不通顺,跟“答卷在出题前”有得一拼。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回有刀:这个没劲。那天去唱卡拉OK?
蛮好的啊,至少要这么考,能去掉很多功利的心
即使下地狱,也要微笑的表情,只为你放心。
我一直以为,所谓的哲学的“无用是为大用”,说的就是哲学是有用处的。哲学的用是一般的用处,关乎思维的锤炼,关乎意义的澄明。太关注特殊的用处,必有捉襟见肘之时,常至于庸俗鄙陋。个人可以不要哲学,人类、国家、社会、民族不能无哲学。无哲学,人类、国家、社会、民族难免于堕落。观今日中国一些事件,常令人惊呼为“道德底线的冲破”,固有其他一些原因,但从忽视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教育之日起,早种下病根了,今日只是病根一次大发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