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聂圣哲: 我们欠缺的平民教育——美国教育的特征与经验

平民教育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对于平民教育,我首先想纠正大家包括我自己以前的一个错误认识,我们以前认为平民教育就是社会底层百姓子弟的教育,就是打工子弟学校。其实不是这样,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平民教育有两个定义。
      第一个定义是指平常百姓,特别是社会底层家庭的子女都可以享受的教育,这是从教育政策角度来定义的。第二,教育人做一个寻常的人,也就是: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不走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这是从教育哲学、价值观的角度出发的。以前我们往往是从第一个角度来说的,而从第二个角度来说的很少。
      平民教育的三个最基本理念
      开世界现代教育先河的国家,总的来说应该是美国。我觉得从美国教育消费者的角度,美国教育的基本特征,那就是平民教育。
      美国教育有三个基本理念:
      第一,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历史,也可以没有文化,但不能没有有效的教育。这是美国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我们一些人总觉得美国这个国家没有多长的历史,但是各位知道美国教育部成立于哪一年呢?成立于1867年。我刚去美国留学时,和国内很多愤青一样,觉得自己来自五千年文明之邦,觉得美国人都是土暴发户。我去的斯坦福大学,也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却是1888年开始准备创办的,而中国最老的三所大学是光绪皇帝颁旨成立的,在1896年。美国抓有效的教育,抓得早、抓得实在。
      第二,智力有时是天生的,但优秀是教出来的。
      第三,不论出身,每一个6-16岁的少儿都必须受到有效的教育,这是无条件的。否则对国家与政府来说,就有可能多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多一个社会问题,从而削减了国家整体实力。不能说农民工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受到不好的教育,这样对一个国家来讲是成问题的。教育在西方一些国家,又称为“人生重新洗牌的过程”,人生之所以能够重新洗牌,就是说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平民教育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美国这三个基本教育理念都充分透露出平民教育的理念,都充分透露出他们治国的务实、平和,和对人性、对国家、对公民的尊重。
      美国教育还有一张隐性文凭
      美国教育发给学生的是两张文凭。第一张是显性文凭,即一般意义上的文凭,大家容易理解。隐性文凭则是我本人的一个重大发现。
      美国孩子读完书之后,摆在身上还有一张隐性文凭,这就是具有平民意识的公民文凭,即我刚才说的做一个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谦卑公民。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由家庭、社会、学校的互动来完成的。
      我觉得美国这张隐性文凭是质量比较高的,这张隐性文凭将伴随一个人走过一生。一个国家给公民一张什么样的隐性文凭,或者不给隐性文凭,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与平民教育相对的是精英教育,美国人认为,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不矛盾,平民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基础,没有平民教育的精英教育是不存在的。只要平民教育做好了,精英教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抓精英教育而忽视平民教育的教育只有惨败的结局。精英多数情况下是很难被人们提早发现或选择定位的,精英也是很难从小就被指定并通过人为主观拟定培养方案就能培养的。真正伟大的天才不是一般的平庸教授可以发现的,爱因斯坦就申请过两次博士学位。一个国家要把教育办好,就把平民教育做好了,没有平民教育的精英教育都是胡说八道。
      一个国家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爱因斯坦,更不能都用培养爱因斯坦的方法来培养所有的学生。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够使一个学生将来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在美国教育界的解释:
      1、把一个只适合做木匠的人培养成博士和把一个只适合读博士的人培养成木匠都是教育的失误。把只适合于做木匠的人培养成木匠和只适合于读博士搞理论的人培养成博士,这样的教育才叫成功。
      2、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告诉家长是美国教育的重要部分,学校里的老师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从一年级起,老师就和家长开始沟通、交流,使得家长到了孩子高中毕业时基本上能够知道孩子未来适合于做什么。
      3、地位的平等,绝不可能认为教授比一个优秀的工匠地位高。在美国一个木匠的收入跟一个正教授的收入应该说是一样的,现在美国一个木匠一天的收入大概是200到400美元。
      4、客观对待辍学,认同最优秀孩子是不会去读硕士或博士的价值观,这样会给孩子,特别是那些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们认为绝顶聪明的孩子,在平民教育阶段完成之后,有时候通过辍学来变成精英。比如说比尔?盖茨、戴尔等等,尤其是商界的人士。在美国人的眼里,只有二流学生是去读博士的,一流学生不会读完书的。客观对待辍学就是一个平民教育的观念。
      在美国,学历并非越高越好。在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社会,政治家、商人的地位肯定是很高的,他们不需要高学历。在美国,如果市长、州长的名片上印有一个博士学位,会被别人视为怪物。这是我切身的体会。在美国人看来,市长更多应该是体验民情,应该20多岁到社区服务、社区演讲,了解平民百姓的疾苦,读完博士应该去做研究。我们中国人往往把学位当做是一个提高地位的表现。我的一位同学,在美国某制药公司研发中心担任首席科学家,向我抱怨说,他很想回国,可如果回去,因为没有博士学位,可能三本的学校都不会要他。
      让孩子读书的目的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上学,那时的孩子对自己的命运是不具备完全主宰的能力。特别是6-12岁的孩子,基本上只是家长想让他读什么就读什么。中国经常出现手指非常短的孩子在星期天去学钢琴,我经常对我的表姐说,你的孩子手指这么短,为什么让他去学钢琴?为什么就不能用这样的手指去社区做服务呢?
      将来尽量少花力气多挣钱或当大官,是很多中国人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而美国人读书的目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有为兴趣而读书,有为工作而读书等等。
      美国人是从灵魂深处认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并认真传承这种价值观的。美国人读书的功利性不强。比如有一个精神病患者,拿着一千美元到街上去送人,十个美国人有八个是不敢要的。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平民教育告诉他们,没有理由接受这个钱,他就会问你这个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送给我?这样有效的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我没有付出劳动,怎么能够拿你的钱呢?中国的教育,这方面要补的课程太多了,远离现代教育有很大的距离。
      许多中国家长经常说“再穷不能穷孩子”,其实原话不是这样的,原话是“对国家来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对家庭来说再富也要穷孩子”,也就是说,国家再穷教育预算也应该是最高的,家庭再富裕,也绝对不能让孩子挥霍。在美国是看不到富豪的孩子开跑车的。只有对孩子非常节俭,他才能够去受平民教育,否则后代就一代一代退化,最后变成了纨绔子弟。比尔?盖茨把财产全部捐出来,一方面是品德的高尚,还有一个方面是比尔?盖茨受到平民教育文化的熏陶,有一张良好的隐性文凭,他认为必须这么做。
      遵守公共秩序依靠平民教育
      美国的教育教给孩子的基本原则是,无论任何理由都不可以侵害他人的利益与权利,由于教育的有效,优良的价值观不断重复,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似的对公共秩序的遵守。
      我举一个我亲眼看到的例子。我女儿在美国就读的学校,校长是一个50多岁的老奶奶,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让我们家长把车子开到学校一英里之外的地方待命,学校发生了重大危机。我到了学校,看到学校上空有六架直升机,校长拿着一个大话筒站在学校的楼顶上,说劫持人质发生在附近另外一个学校,枪声也来自那里,希望同学们不要惊慌。
      这位校长站在最不安全的地方,拿着话筒讲话,这就是一个示范,让孩子们都知道有秩序地去做某件事。有学者说中国是紧缺经济,所以中国的公共汽车才这么挤,不挤就上不去。他说的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平民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从潜意识里去遵守秩序,最后从公众的角度来讲是最大的获益。比如美国9?11恐怖袭击发生时,世贸中心大楼内的楼梯自动分成三条道,一条残疾人道,一条正常人道,一条是消防员往上走的道,于是才有4000多人顺利的撤退。如果像某些学者说的资源紧缺,这条道是最紧缺的,大家都去挤,我估计800人也挤不出来。遵守秩序成为一种习惯,整个民族的素质就提高了一步,这都是靠教育来完成的,而且是靠平民教育来完成的。
      美国教育过程中不能碰的高压线
      在美国,所有中小学是不能开除学籍的,但大学是可以开除学籍的。在大学里,只要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你撒了三次谎,肯定就被开除,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即便是布什总统帮你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可见诚实在美国教育中的重要性。
      公平、公正的观念也是美国教育必须确立的观念。如果我讲话语气里流露出一点点对某个国家学生的歧视,我的女儿就会指责我。她的潜意识当中,这种平等、公平意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平民教育,要求所有人都平等,对于民主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隐私的重要性。现在美国百分之百的学校不会公布成绩,所以在美国,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够昂头挺胸,因为别人不知道他的成绩是多少。克林顿成绩总是60多分,他可以在讲堂里演讲,如果在我们这里,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美国学校,有一个不需要写进校训的校训——“人生六诫”,这是我这个平庸人的第二个发现。这些都是美国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高压线。这些都和美国的基督教文化有联系:
      一诫,不许把人作为偶像崇拜;
      二诫,不许随意发誓起赌咒;
      三诫,不许贪恋别人的财物;
      四诫,不许懒惰不孝不感恩;
      五诫,不许偷盗奸淫谋杀人;
      六诫,不许撒谎害人作假证。
      几个美国教育的小故事
      有一天,我女儿找到我,说要跟我商量一个重大的事情,说准备花一美元参加俱乐部,我问是什么俱乐部呢?她回答说是“帮助俱乐部”。俱乐部的总经理是三年级的学生,总共有30人参加,专门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我开始也没有太在意,过了几个月,有一天我翻《洛杉矶时报》,发现了一则报道,就是报道他们的帮助俱乐部的。我女儿说,帮助俱乐部总经理和报社签了合同,他们提供的报道,稿费比其他报道贵三倍。他们就是通过这些方式赚钱,去帮助盲人看橄榄球赛、给社区穷人家的小朋友发巧克力等等。最后还盈利了1000多美元。帮助俱乐部里有富家子弟,也有官员的孩子。他们都是在一个平台上接受平民教育的理念,做一些大人看起来似乎没有意义,但是对孩子的成长却极有利的事情。
      第二个故事是“美国新生上哈佛”。我的一个同事的孩子,考上哈佛大学,家里准备庆贺,他父亲说请同事吃一顿饭吧。我们表示祝贺之后,就问孩子什么时候去哈佛,他回答说大概提前一个月,准备骑自行车去,从洛杉矶骑自行车到新泽西州。这一顿饭后,孩子就上路了,过了一个多月,他父亲就把孩子一路去上学的照片拿给我们看。他一路上骑着自行车,或是搭便车,在沿途的饭馆打工,并做社会调查,比如客人数量、客人消费状况,到了学校就把厚厚一本资料交给学校。出发前,孩子的父亲给了他300美元,结果他到学校之后,还了这300美元,还赚到了钱。美国人的教育充满危机意识,如果不往前走,可能就会退步。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中国当下的教育,就是对事实的曲解。包括这位作者,即使看到了那么多鳞光片羽,说道下来,还是曲解。这句“第三,不论出身,每一个6-16岁的少儿都必须受到有效的教育,这是无条件的。否则对国家与政府来说,就有可能多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多一个社会问题,从而削减了国家整体实力。”就是纯粹的中国式偏见。美国很多底层社会的孩子就不去读书,而且家长和学生本人相信自己有拒绝接受教育的权利。

再有,美国正常的孩子的教育是州财政的责任,联邦政府财政只对缺失能力的特殊群体担负教育的责任。

而且美国不拒绝精英教育,只要不动用公共财政,不搞种族或文化歧视,学校想多精英就可以去多精英。社会当然看到精英教育的弊端,但那也是国民自己本来的权利。
我们本来可以不缺平民教育的理念。至少在三、四十年代,曾有陶行知、晏阳初等人,致力于推动平民教育。今天,宣扬平民教育这种理念,要借美国的例子,这很滑稽,也很无奈。
    大苗说:“美国很多底层社会的孩子就不去读书,而且家长和孩子本人相信有拒绝接受教育的权利”。这话不太好理解。“不读书”,可以通过调查得知,“很多家长和孩子相信有拒绝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可以通过调查得知。但无论调查结果如何,重要的是,大苗认为这两件事有何关系?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好象是,大苗认为:(1)家长和孩子相信自己有拒绝接受教育的权利;(2)有很多人真的拒绝接受教育;(3)美国允许家长和孩子拒绝接受教育。
    美国并不一概反对精英教育,这个文章中也提到了。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这位聂兄我倒是见过一回,他好像还经营一个德胜洋楼的东东,在苏州。也是一位多栖型人才。
回3楼,美国底层社会,主要是非洲裔和西班牙语系的中美洲移民,他们其中人拒绝融于美国社会,部落式地生活在边缘地带。最典型的当是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其景象可以从日本电影《人证》中见到。那里的孩子绝大多数不去上学,成人不寻求就业工作,群体性地封闭在自己的破落社区中,世辈相传。其中,一些人,甚至拒绝外部的社会救济,这是国人难以理解的。而且,的确,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市政府对其生活方式不予强制干预,包括那些孩子拒绝上学。

印第安保留地也是一例,族群内部的事情,由族群自己决定。保留地中很多家长禁止孩子接受外部的公共教育,其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那种公共教育会破坏孩子们的价值观,最终走出族群消失在开放的社会中,印第安自己的文化、文明以及社会群体就会瓦解掉。
还有一些特殊的宗教社区,反对一切现代生活方式,包括受现代教育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这个问题我没有发言权,因为对美国底层社会缺乏了解。不过我还是没看懂李大苗二楼发言的意思。不知道这意思是指:并不是“不论出身,每一个6-16岁的少儿都必须受到有效的教育”,还是指,(3)美国政府允许家长和孩子拒绝接受教育。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准确的说法是:“不论出身,每一个6-16岁的少儿都有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的权利“
这下明白了,赞同。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道理上确是如此,我们只能抗议国家剥夺公民义务教育的权利,但公民是否愿意接受公民教育,则属于公民的权利。
不过,求学的孩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民,他们之放弃学习,不可能出于他们的理性自觉,在此意义上,公民教育也应该有适度的强迫性,比如,孩子的父母应该提供理由,供相关教育部门审批。
傳雷没有让傅冲入学,而是自己决定孩子的教育,有位儿童文学作家也是这么做的,大兴兄也放弃了中小学教育,事实证明,无碍优秀。
在中国,更多的家长拒绝让孩子入学,纯粹是出于经济原因,那就要追究政府的责任了。
这个问题应该专门讨论,而且最好分几个专题讨论为好。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除了“平民”受教育的权利外,还有一个内容是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平民的。

能够过普通日子所需要的教育,学有余力的可以进一步,但大多数人应该只是学得将来谋生起码所需要的知识即行。

俺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受的教育就是平民教育,大家都被教育着去当工人农民,内容也是工人农民生活生产中会遇到的问题。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平民教育”有本来的意思,不是指学童开始的教育,而是指对不识字缺知识的成人进行的教育。从适龄儿童着手的教育是初级和中级教育,其内容,即使在西方,与贵族学校也没有太大区别。贵族式教育,多一些道德教化,培养的是贵族的荣誉感而已。当然,教师的选择与教授的方法也有不同。但无论如何,励志是所有教育中都有的内容。

木匠所指的那个时候的知识,现在说来属于职业技能教育,当是在完成普通教育后进行的专业性培训教育。

中国的普通教育的目标,首先定在了高考,而不是面向社会的适应性教育。说起来,相应的就成了准“精英教育”,为了培养人上人的教育,跳龙门的教育,条件是,既痛恨社会等级现象,又激励提升自己社会等级的教育。这个效应,越是在中国农村越甚,而且,越是贫困的地方越甚。

晏阳初和梁漱溟搞的教育是平民教育,他们的教育,回过头来看,是失败的。他们寄望通过教育能培育出好农民,而结果,农民一旦有了知识,也就有了野心,首先就是不再想当农民了,要当地主,要做买卖,要开店办厂。若经努力而不能成,冀中和山东的土地就生长出一批批的浪汉。尤其是晏阳初的教育结果,制造了一小批红枪会的智多星。

梁漱溟的学生军,曾给韩复渠很大的寄望。而鬼子一来,他的学生比军人消失得还快,不到一天,梁漱溟就成了光杆司令。这其实是有道理可循的,只有穷到底儿的才敢在窝里发威,但凡有点别的什么指望,绝不胆于在窝边上造次。
平民教育的概念有意思。
49年以前,平民教育有三种路线:李大苗说的晏阳初和梁漱溟的平民教育,还有陶行知的大众教育。陶对晏阳初式的平民教育批评最多。
    平民教育都是失败的,但各有其失败的原因,且意义不同。陶行知的弟子当中,很多人后来跟随zhonggong,解放后多为教育部门的高干。这些人年轻时,都误以为陶行知鼓励他们这样选择。79年后,有一部分人逐渐清醒过来。
    抗日这段历史改变了中国的很多事情,教育可能是被改变最多的。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回乌龙茶,晏阳初和梁漱溟的平民教育,应当说是目的上的失败,不能说是行动上的失败。因为,他们提出的目的是有知识的农民,建设乌托邦式的农业庄园。

教育并不对教育的结果承担完全的责任,有知识的现代人,并不应当是有知识的农民,或者有知识的好人。
同意大苗的判断。陶对晏和梁的批评,正是目的论上的批评。在对现代、现代化的理解上,陶可以说是高瞻远瞩的。他提出的许多观点,放在今天来看也是超前的。比如终生教育的理念,是法国人朗格朗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但实际上在30年代,陶就已经提出了。陶能提出这种见解,是因为他正确地预见了现代化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晏和梁的失败,其实是有方法论上的问题的。这三个人都深知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其实是文化和价值观的问题。但是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三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在这一点上我倾向于陶,认为他对教育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把握,更为准确。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