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位商人拍过一个记录片,比较美国,中国,印度的高中生。燕谈转载过有关文章,谈到过类似现象。这应了中国的老话“穷则思变”。进取心接近心理学说的“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 or the need for achievement)。虽然问题不那么简单,也就是说生活的优越富足和成就动机是否成正相关,正相关有多大,两者之间有哪些“中介因素”(intervening variables),“穷”到什么地步会思变,“富”到什么时候会不思上进,都可以思考,一般而言,源于“穷”的进取心或成就动机和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有关,如改变自己的地位(社会学意义上的social mobility,即不断向更高社会经济地位迁移),而富足后进取心主要源于自我的兴趣,强烈好奇,目标,个人标准,等等。当然,也可以用马斯洛理论来看,穷的成就动机,源于“缺失需求”(deficiency needs),富得成就动机,源于“成长需求” (growth needs) 这样看,“穷”的成就动机是更具有普遍性的。“富”的成就动机则是需要“培养”,存在很大个体差异的。


20世纪三十年代有位人格心理学家教Murray认为人的成就动机和个人需求与环境压力(environmental press) 有关,后者可能是主贴担忧的地方,从小缺乏生存能力和动机的培养,以后可能会有问题。这个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成人世界是竞争激烈的战场,儿童世界却是百般保护的暖房。许多小孩长久生活在这样的优越环境里,每天打打游戏机,听听流行音乐,交交朋友,生存失去目标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