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没精力上网,何大姐顶起这帖子才看到。
比较同意老木匠师叔。想起正好前阵子写过一小段日记随感是这内容,转来此处,写时立足于两者的不足,无定性的意思,主要是觉得很多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目标是随自己所欠缺者调整的,结果往往是自卑或限制往往成为努力的动力与标杠:

富者与贫者的局限
    富足的孩子多半贪恋形式的丰饶,那是他们有限的生命穷尽不了的,也是他们最便于利用来维持面对穷人的优越感的,自然,也会偏爱那些相应的记录传达之物,比如影像与器皿。所以他们容易有填不满的胃口,却看不到远方,收集着每一点光环,却不懂得识别暗涌的力量。只可惜形式能够填塞的不过感觉而已,而感觉只不过是一种自我遗忘——精神永远是超越于感觉而栖身于沉重的。流光溢彩中泡制的优越感,总有一天在脸皮的崩溃声中化为乌有,但还可以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人,原本就是一只贪欢的蝼蚁而已。
    贫穷的孩子成长在与权力和地位的张力中,自卑而又自尊,权力是惟一可以令他们膨胀自我的工具,于是他们中的成功者,如果不是最终沉湎于对权力无限效力的迷恋中,忘却一切原则与律令,也往往刚而不柔,锋芒坚韧有余肚量宽和不足,对力量的潜在向往令其即使不为其役使,也禁锢了自身。这正是世间枭雄大多出身贫寒的原因。
    只有少量的智者能够在清醒的自省中超越这样的深层情境因果,雍容而淡泊,清高而博爱,坚韧而宽容,高瞻远瞩而又脚踏实地。
    国人习性贪欢而恶劳,近虚而远实,擅钻营而欠辨识,善嫉妒而乏热忱,趋小利而无原则,重阴谋而轻然诺,是以多与智者无涉。
关于这话题我自己算是有点体会的。我的父辈白手起家,所以至少在我小时候,我还经历过贫穷,但稍懂事时家境已算富裕,所以生活中我常常被直观地理解为“阔少”,但在我少小接受的教育里,自强和奋斗一直都是精神的主流,甚至在刚有记忆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进行了军营式的管理,严厉到一直成长在缺乏温情的环境中。整个家族至少在我这一辈也都有同样的特点,就是崇尚奋斗和开拓。
因为这个原因我小时候更亲近和理解贫穷的同学,因为和他们在这一点上的气质是吻合的,而且他们也大多早熟(我算是很早熟的),反观家境好的孩子,思想幼稚爱好娱乐,和自己的共同语言就要少得多,基本止于表面上要好。但到最近这几年,也发现出身富足的孩子有些会有穷苦出身的孩子没有的优点,就是相对单纯较有爱心,有可能保留着较多的理想情结,他们中有的人还真正懂得热爱,容易接受他者,真正能做到胸襟宽阔,在道德方面基础较深,而贫苦家庭的孩子要容易世故得多。
当然缺乏进取心的缺点也很容易被放大,最典型的是我妹妹,这个在我身边长大的孩子算是典型的在富裕中长大了,同样有着一直长不大的特征,但从小我就讨厌她的没进取心,一直都是懒洋洋地只想抱牢父母的大腿,我能够感觉出她和我在某些气质上的完全不同。但家庭教育和有意地引导看来还是有作用,这几年她似乎在这一点上改进了很多,也开始懂事起来。前几天回家还和父亲谈到这个,感觉她比自己预想的要变乖很多,说明人还是会提高,要多一耐心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