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女儿在中国的一个学期

我八月下旬把女儿和儿子带回中国,让他们经历一个学期的中国教育(同时也有机会学习中文)。儿子差不多六岁了,在美国该读一年级,考虑到他的中文水平和这里一年级学习进度,决定放在一个私立幼儿园。这里主要谈谈我的女儿。她十一岁,刚在美国完成五年级,照理应该读六年级,考虑到她的中文程度和中美课程的差异,现在放在我们住处附近的一个普通的小学里跟四年级学习,计划学习一个学期,明年春节后返美。女儿五岁前大部分时间在中国,五岁去美国时中文流利,但拼音,阅读都是在美国中文学校和家里学的。两个星期下来,中文现在基本能跟上。这是背景。下面是我给各位一起的探讨:
如果把我女儿的这个跨国经历看作是个试验,你会预测她会有怎样的反应?她会怎样果感受中美教育,文化的反差?你会怎样看她可能的变化?
在过去两个星期我已经收集了一些有趣的“收据”,我将适时与有兴趣的网友交流,分享。
最后一行,应该是“数据”
猜测,这么年龄的孩子,估计中外习性不会天差地别,孩子们互相熟悉和接受很快。有些担心,孩子心智正是成长时期,猛然间到文化反差太大的环境生活,会不会给孩子造成混乱?这一个学期,会有什么变化?真教人非常好奇。孩子毕竟不是案板上的小白鼠。期待楼主的后续~
粥稀后坐,床窄先卧,耳聩爱高声,眼昏宜字大。
女儿第一天上学的“文化震惊”(cultural shock)是厕所里边每个厕位没有门!其次是老师这么凶啊!
相当有意思的考察。
自然,由于DAVID兄的身份特殊,既是学者,又是父亲,学术心里揉进了一颗慈父心,考察起来就别有一番滋味了。
期待更多的内容。
瞎猜,孩子的文化承受力,也许很小(这也是我们想当然之念),也可能浩大得超出成年人的想像。只要闯过这一关,一定是个极为宝贵的经历,千金难买。
建议版主加精,戴兄本人作为慈父和心理学者,观察的记录将极其珍贵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说到老师的凶,我深有体会。
我女儿两岁上幼儿园,因为年龄小,正规幼儿园不收,当时送到棉纺织厂的职工幼儿园。班上的阿姨是我同事的老婆。按理说应该比较放心了。
有次我中间去看孩子,那是午饭刚毕,只见阿姨用竹棍子在桌子上“帮帮帮”狠命一敲,二三十个可怜的小家伙都放下手里正玩东西,赶紧贴墙乖乖站好。当时我心里非常难过,这得训练多久,这些两岁左右的孩子们才有这一条件反射般的举动。
粥稀后坐,床窄先卧,耳聩爱高声,眼昏宜字大。
原帖由 David 于 2008-9-14 10:12 发表
女儿第一天上学的“文化震惊”(cultural shock)是厕所里边每个厕位没有门!其次是老师这么凶啊!
哈哈哈哈,这两个shock是不小。
第一个也听朋友提到过。

非常感兴趣,搬个小凳子来听。
这个帖子有意思,占个位。
昨晚央视《我们》节目,专门辩论孩子何时出国留学问题,都是各界精英、海龟、教育学者,气氛热烈,引人深思。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第一个shock,在上海的学校恐属少见了吧。至少我去过的学校没有类似现象。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同意幼儿园的老师凶!
我女儿上幼儿园是,孩子们都不敢在班上大便,因为老师嫌臭,以至都憋回家拉,甚至拉裤子里。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关注。小儿在幼儿园的经历基本算平顺,老师都还比较负责,但凶似乎是难免的。有不大讲道理的地方,比如希望孩子尽量不要在幼儿园大便。提醒一声注意传染性疾病。一是感冒,小儿经常感上。一是出水痘,全班有1/3孩子感染,还传到外班。衷心希望您家小千金所在的幼儿园管理严格,我的提醒半点用处也没有。至于文化、语言环境,似乎很难讲。对于孩子来说,是经历丰富些好呢还是单纯在优越平稳环境里成长好呢?
得,我这边刚写着限制孩子大便,发现何大姐上楼已经提到了。多么普遍!
中美教育不同,但孩子会很快适应,包括不好的习惯。回去之后多少会留下点阴影。
谢谢各位的兴趣和版主的提携。
女儿更诧异的是见到一位老师用“你怎么这么笨”来训斥一个学生。她把所闻发EMAIL给她在美国的班主任,这位班主任回EMAIL说我们不会对你动粗口,不过,我还是希望你多作一些观察,下次谈谈你看到的一些好的方面。
女儿本来是不愿意来的,主要是她的那些朋友(大部分是中国人后代)给她的“警告”,诸如功课多,负担重。但我分析还是因为离开熟悉的环境(包括自己的朋友),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担心语言上跟不上。现在两个星期下来,她并没有太大的不适,语言也基本跟得上,应该说过了第一关。女儿的情况比较特殊,所以班主任老师打了招呼(美国来的小孩,临时“留学”一个学期),其他任课老师对她相对也宽松些,这样,我的“实验”也就不那么纯粹了。      
   最初的反差,如要戴红领巾(虽然少先队还没入),上课前老师来了要起立说“老师好”, 女儿都已经习惯了。现在我关心的是深一步的问题,究竟在这里有哪些方面可以加强。数学一般认为我们这儿比美国小孩学得深一些,扎实一些,所以准备重点加强,语文已经开始写作文,对她有很大的帮助。第一篇文章老师要求记述“成长中的一件事”,女儿选了她五岁刚到美国不懂英文有位小朋友主动帮助她的故事,我觉得这也挺切题,但又担心写得过于成人化了,又掉入了中国语文教育那种儿童写文章照着老师的期待过于强调“道德含义”而失去童趣和真率。 中国的老师对作文的要求比较千篇一律,不鼓励,认可多样化。这是一个问题。久而久之,小孩写出的东西容易雷同,缺少个性。我女儿在美国爱读哈里波特之类的书,自己也写了类似的上百页的小说,她有些诗也写得不错。现在可以看看这个学期她在写作上会有怎样的变化。
贴上来对比下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这个贴子确实有意思。
   老师凶,这还算好的,有些老师还经常打学生——比如拧耳朵,拿书猛砸学生的脑门,这些现象也许戴公主不一定能见到——上海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还是要比其它地方高一些的。
   我感兴趣的是,戴公主最后会怎样看中国老师、中国学生以及中国人。去美国的中国人一般都会产生美国文化好于中国的看法,尽管有许多是后来适应不了又回国的。到底中国比美国差在哪里?从戴公主那里听来,会格外有趣。
  估计戴公主在中国学习以后,回去后,数学考试成绩会有很大的提高。但不知道戴兄如何测试戴公主的数学思维?
  语文方面估计是戴公主最不适应的,而且很难评价。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女儿上学两个多星期了。问她是否结识了一些能说说话的“朋友”。她说没有。我问吃午饭时间没有跟班里同学聊聊,她说吃午饭是不准许说话的。这让我大吃一惊。美国学校午饭时间是社会交往的最佳时间,有些中学学生把午饭时间看作他们在学校最享受的时间。但可能限于小学午饭时间上的限制,还有怕吃饭说话噎着,所以这样做。我问她什么时间能和同学说说话,她说体育课。
本来让她在学校吃饭是为了让她有更多机会跟同学交流。如果中国小学生社会交流,交往如此有限,长此以往,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会有缺陷,包括学会自尊同时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学会与人相处,处理人际冲突,学会沟通的语言技能,理解朋友的含义,等等。这次走了北方一些省市,发现怎样在学校营造一个人性化的空间是一个迫切的任务。许多寄宿学校的管理是军事化的,兵营化的(有时及其严酷,骇人听闻),说到底是为了升学率。
雅萍的要求无法满足,这次回国什么都没带。
回茶兄,
据我所知,美国的数学教学开始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以后不断回来,重温,细化。有好处,强调其中的道理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缺点是系统性,连贯性差,结果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美国教学重归纳,中国教学重演绎,似乎从小学就开始了。至于美国的数学教学是否在“数学思维”上好于中国,这就见智见仁了。看看TIMSS的研究结果吧。美国表现总体上平平。
美国这种数学教育是非常科学的
事实上,运用好或创造好数学及其它理论,最根本性的是要与生活建立联系,而我们的尖子班,天才班,却在一味分裂这种联系,好象天才就是不食人间烟火,这是最大误解
如果不与生活建立联系,那么就很难去理解理论背后的含义,也很难发掘出新的理论,只会生硬的去使用,这对于一个创新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越向高处,中国学生的这种弱点越明显
 David:感觉你女儿的学校有点问题,不要说你从美国回来,就是我在国内听说有这样的学校也大吃一惊,看茶兄的贴你应该是在上海,如果是这样,我就更加吃惊了.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现在数学课有一个“一课一练”,还没有搞清楚这和传统的家庭作业有什么不同。

回小妖怪:是啊,我也不知道我女儿的这所小学在上海乃至全国有多大代表性。
“一课一练”

是我们母校的出版社搞出来的一套配合教材的课外习题书,是老师“指导”学生购买的,老师省得出回家作业的麻烦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许多寄宿学校的管理是军事化的,兵营化的(有时及其严酷,骇人听闻),说到底是为了升学率。

————啊,不是的,实际上和升学率毫无关系。天朝是以军队为最高理想社会模范的,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惯性。大学生军训,也只是练练走走正步,队列操练,据说是为了加强纪律性。就连美容院也是军事化管理,员工也要军训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我对DAVID先生的感觉有点怀疑,你是否是在美国长大的,如果不是,那你自己怎么会那么惊讶,照理,我们自己对中国的一套是最清楚的。

当然你的女儿一切都是新鲜的。

这个学校似乎不典型,不同于我女儿上的学校,我女儿的学校,中午吃饭时学生之间说话是不禁止的,很多地方没有那么过分。

还有,身份的差异影响各种比较因素。
参加交流
我本人因条件限制,无法让女儿做中外的学校体验,不过还是做了一下广东和上海的上学差异体验,我的女儿是在小学2年级到4年级的2年半时间中,到上海古美西路平阳小学上学,本来我担忧上海小孩欺负外地小孩,结果完全没有发生,同学朋友和师生之间融合很快,可能是文化差异不大。上海的小学生流行一种上海口音的普通话,我女儿学习非常快,这个又不是问题,至于成绩,老师原先说外地同学成绩跟不上,可是我女儿特殊一点,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这样没有学习上的问题。

后来去广东学习,我经常问女儿上海和广东区别,答案出乎我们意料,我原先以为上海会时尚一些,外语教学好一些,女儿反而是说广东时尚,广东主要是市场上出现小孩的流行元素快,一些IPOD等电子产品在广东有大批制造厂,产品丰富,广东话成为QQ的流行语,这样几个因素使得原先的想象与实际有点出入。

至于教学方面的软性的东西,比较难说,各个学校都在搞素质教育,DAVID的学校似乎是非常过时的学校,老师非常教条主义,而我现在看我女儿高中的课本,英语课文已经完全采用西方的价值观,我帮助女儿复习英语时,用英语试图用西方的价值观论讨问题。

由于我的工作上的朋友多国籍,我也让女儿接触多国籍朋友,不过我女儿的英语的说严重缺乏训练,正如李阳讽刺的中国传统英语是哑巴英语那样糟糕。
参加交流
我现在有位同事,她的儿子是6年级来上海读书的,之前一直是在美国受教育的,是当地的优秀生,国际象棋州一级地区少年冠军。

回到我们的子弟学校立即按上海制度升入中学预备班,一年下来,小家伙是年级24名左右(4个班级,150多人),和同学的关系也很融洽,虽然一点听不懂上海话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D兄是为了做比较观察,当然着重点在于相异处。可能时间太短了点,女孩总是矜持一点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回菜农:我小时候都是中午回家,所以并不知道在食堂里吃饭是怎么回事。所以主要是凭在美国生活的观点。
至于上海的小学是否都像我女儿的这所那样,我想会有差异。她的学校属于比较普通的一所。虽然操场显得破旧,学校里设施还是应有尽有,如电脑房,语音室。我还没有机会听听课,那样可能有更直观的看法。
回老木匠:这样的观察,无法完全客观,难免挂一漏万。但我尽可能不带过多的预设立场。但文化的差异是显然的。一般而言,美国教育体制比较宽松,是个“shopping mall”,有兴趣,吸收能力强的可能大包小包往家里扛,没有兴趣的可能浮光掠影,早早开溜,好的也能活得不错(如开车送邮件,也能挣个四万),坏的变成了混混。中国的教育体制是流水线生产,胖的瘦的,愿意的不愿意的,全都上流水线去处理一番。
原帖由 David 于 2008-9-18 09:35 发表
一般而言,美国教育体制比较宽松,是个“shopping mall”,有兴趣,吸收能力强的可能大包小包往家里扛,没有兴趣的可能浮光掠影,早早开溜,好的也能活得不错(如开车送邮件,也能挣个四万),坏的变成了混混。中国的教育体制是流水线生产,胖的瘦的,愿意的不愿意的,全都上流水线去处理一番。
这个类比很妙。我也有这样的体会。
至于吃饭时间说不说话,我觉得不说明什么问题。我家老大老二都在一间欧化的私立学校就读,平时挺松的,但午饭时间一个个都得规规矩矩坐好了吃,不许说废话打扰别人的,因为这是礼貌。
戴公主学校下课时间同学们不在一起玩吗?
还是从我家孩子的学校说,他们的学校是双语制,小三之前只讲法语,但课间休息时随便你讲什么,所以孩子们休息时还是用英语交谈,老大一年下来,英语水平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说明他课间没少说话。 老二也是,去了才几个星期,原来不太说英文的,现在可顺溜了。所以课间也是孩子们互相交流的好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