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精彩。
不过,看出茗艺兄的南京立场,好像也不是难事。
原帖由 歪弟 于 2008-10-8 13:23 发表
北京的大气首先就是马路往哪一横大楼往哪一戳,不容置疑的气概,以为自己是地球霸主。再就是洗手间的大卷纸,风火轮似的挂在那里,恐龙方便都管够。还有那些满街都是的的士佬,随便拽出一个打上领带就可以直接去联合国大会痛斥美国了。要说北京的小气,就是市井里那些忽隐忽现藏着红箍的老头老太,捏着把小票,眼睛里射出些五十块钱的光芒,俺曾经跨马路过天桥七拐八弯带着老同志走了好几百米后把烟屁股郑重的放进烟盒揣进裤兜。。。很多年过去了,都国际化大都市会了,应该有所改进。

上海并不小气,俺从机场坐车上高速过大桥直到市中心了没见收费的,比起广州深圳要刮几百年的鸡肠狗肚,人家不在意那点小钱。但上海说不上大气,上海富贵且妖冶,晚上去外滩眼睛里姹紫嫣虹,一道道光柱伸向夜空,似乎整个城市都在对着太空狂抛媚眼。

南京去的更少,但知道个秦淮河,唧唧歪歪地赶过去,大失所望。但街头吃毛鸡蛋的姑娘和成都啃兔脑壳的有一拼,我觉得挺好,都市丽人带着一点点野性有艺术感,还是后现代的

其实多走几个城市,就会对外观失去兴趣,都差不多,商业气息人文气息趋同,甚至旅游景点也是这样,商业化包装了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个人都是全球化的一部分,这很乏味。以后出门这些都不看了,拜访燕谈的网友才回味无穷
主帖有一些小问题,把若干官府行为,视为管窥都市性格的钥匙了。其实,两者关系不大或没啥关系,比如上海人好用“东方”(如“东方明珠”“东方网”“东方早报”“东方电视台”等),与普通市民毫不搭界。而南京大学没有像其它名牌学府那样去收编普通大学,也与南京市民关系不大。那是官场上的事,或者,是个别校长的事,从中是看不出南京人的。
原帖由 茗艺 于 2008-10-10 02:17 发表
城市的老百姓想改变城市很困难,你不觉得吗?但老百姓的言行举动都影响着政府。中国是一个以官为主、官民互动的国家。在互动过程中才形成了城市的性格特征。
问号前的话,我深以为然。“但书”后的话,还难以认同。要说老百姓的言行举动绝对与政府隔离,当然不可能,但所谓的中国特色恰恰在于,官民缺乏互动,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量城市景观,都是强制性行政行为造成的,民众在一边晾着呢。
探讨城市性格,结合官府行为来看,当然不失为一个角度。小见以为,结合过后,还要有个脱钩过程,否则,所得与所失,亦会有所冲抵。
茗艺兄本来就是随便写写的,大有“即兴草草”之风味,我如此挑剔,倒有花下晒裈之嫌了。抱歉,打住。
插句话: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已经是一种历史现象了。或者不如说,今天它主要成为一些外地朋友的创伤记忆。而在上海本地,它也主要是一些底层市民的情感,他们在别处缺乏足以自傲的东西,只能靠几句“乡下人”再加一副不屑的表情,维持脆薄的自尊。正如到了外地即故意用咋咋呼呼的上海话显示身份的家伙,多是上海的底层人士,而外地朋友往往依据这些人的表现,来评判上海人。这很皮相。
至于“制度优越感”,说得实在太大,太豁边。上海人并没有生活在另一个制度下面,优越感从何而来?上海人大体比较懂规矩,务实,倒是成立的。与北京人相比,更加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