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David 于 2008-10-8 10:10 发表
嗯,写得有点意思。
上海人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和“外地人”对上海人的莫名其妙的反感,一直没有看懂。纽约人听路易斯安娜州来的人一开口,就有“阿乡”的感觉,这里大概是所有恩恩怨怨的源头。
DAVID, 你若请我吃饭几次,我保证为你梳理得清清楚楚。

前几日导师在食堂和我一起吃饭,说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的核心原因之一其实是“制度优越感”——上海人比较推崇“程序公正”,而这正是(改正此处别字一个)欧美法制的精髓之一。

顺便提一下,我现任导师早先是甘肃人,现在是北京人;我是上海人,“北漂”好多年了。

[ 本帖最后由 psyzjs 于 2008-11-4 20:24 编辑 ]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回楼上两位的话:

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甚至也看不起上海的“本地人”(在市区之外种地的农民)确实是个历史现象。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

除了经济的原因外,我和我的恩师(当然不是我的任何一个导师,他的身份我要保密的)还专门讨论过,其中牵涉到语言、文化和开放性社会的关系。大家可以联系维果斯基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实验结果来理解,基本要点是:文化的差异甚至和对立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在上海人与外地人之间就是方言)差异决定的。而语言差异也影响思维方式。如果大家对这个理解无误,那么就不难推断制度、程序化的事务、乃至日常行为方式和风格中不同族群差异的来源了;

上海话,在近代史上,是受到欧美语言的很大影响的,虽说是宁波话的变种,但其实风格上已经很不一样了。其实,从态度层面上看,“上海人”对“宁波人”也是有看法的。

对于制度或者程序公正的话题,我倒是想说:虽然上海人表面上和其它大陆居民生活在一个社会背景和法制体系下,但是有至少2点重要区别:
a. 上海人理解的法制和行为规范因为语言、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差异,和其它地区的居民是有所不同的;
b. 在实际执行法律、制度、道德标准或其它行为规范的时候,上海人因为a中提及的原因,其风格和效果是不同的;
以上2点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也可以展开说很多,但我更倾向设计一个或多个实验,甚至做系列研究证明之。

欢迎大家继续讨论、拍砖。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