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

朋友这个词,就像月亮,具有永恒的古典和高贵。不过,我们若把朋友直接仰望成月亮,又会昧于朋友之道。

鲁迅说:“人生得以知己足矣”,这话的潜台词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没有知己可言。得到知己属于生命的奇遇,得不到知己则是人生常态,不当以失败视之。知晓这一层,在日常生活中不将某位好友轻易擢升为知己,就不失为明智了。对于那些性喜将自己视为他人知己的家伙,先人还特地发明了一个词加以奚落,叫“谬托知己”。知己是一种缘,正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一种缘,从生成原理上讲,两种缘份性质迥异,由于前者缺乏后者的生理引力,实际上要稀罕得多。以知己的标准厚望于人,只会造成如下结果:要么使你频感失望,要么迫使朋友落荒而逃。是的,放弃以知己之道待友,我视为交友的一项原则。

这么说好像有点扫兴,但我接着还要强调另一面:朋友是务必珍视的。我觉得,以稍许上抬的眼光看待朋友,颇为可取。若精确到角度,则以视线抬高15度最为适宜。这个分寸很重要,过高则显得生疏、生分,毕竟,除了自命不凡的狂徒,没有人会整天心安理得地面对他人的仰望;但视线过低又会降低交往的品位,若令君子之交降格为酒肉之徒,无疑大煞风景。莱蒙托夫说过:“在两个朋友中总有一个是对方的奴隶,尽管两个人谁也不承认这一点。”我们不该忘记,诗人说这话时只有二十二岁,对朋友的理解恐怕还不乏愤世嫉俗之处,不应信以为真。但是,若对朋友仰望或屈从过度,对友情的确会构成扭曲。朋友间位居首要的平等原则一旦遭到破坏,真挚的友情也就不复存在,而是转化成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了。

诚然,朋友妙在亲密无间,随兴随缘,嬉笑怒骂,无不相得,但此种境界与其说得自生活,不如说得自书本和我们的祈愿,既不是谁都学得来,更不是谁都撞得上的,我觉得它更像一种具有艺术情调的高人境界。话说回来,越是注重自我、追求格调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之间的翻脸也越是激烈和频繁,其中原因也很简单:追求与苛求,不过一步之遥,好比理解和宽容,亦仅一墙之隔。我们不能只记住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就忘记了“管宁割席”或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朋友一词,可高可低,故看重它与看淡它——不是看低它——几乎同样重要。在理应看重之时绝不看轻它,在不必看重之时(比如朋友间因工作、处境等原因而有所疏远)姑且看淡它,多年来就是我一直教育自己努力去做的事。朋友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用来“相处”的。你用什么方式对待朋友,你就会得到什么朋友;你对待朋友的态度,总是屡试不爽地显影出你的精神品味和生活质量。朋友间的互相帮助,自属天经地义,但老是从“是否有利可图”的角度琢磨朋友,则利聚而至,利尽而散的命运,也在所难逃。贪官们即使没有受到法办,他们退位后门可罗雀的境遇,与在位时每天“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场面所构成的残酷反差,也足够惩罚他的寂寞老怀了。在我看来,世上最可笑的,就是整天埋怨朋友不忠不义的人。如果朋友老是对他“不忠不义”,我几乎可以肯定,那是因为他原本不配进入友情的忠义堂。朋友对你的方式,往往就是你对待朋友的准确反应。朋友是自己的镜子:算计他人者,必遭他人算计;以大爷之气待人者,别人逮着机会也就会在他面前耍一回大爷;在朋友面前整天端出一副谄媚相,被别人轻视也就不要哭天抢地了。反过来,“以诚待人”、“将心比心”这类金玉良言,再怎么重复也不会成为滥调,就像我们天天盯着月亮看,月亮也不会变得俗气。

作为社交的动物,热爱朋友,乃是我们共同的性格,就像厌恶孤独,也是我们共同的体会。真正的朋友,大多得之以情,生之以趣,合之以理,聚之以气。大致上,一个对朋友更多理解的人,也就是一个友情体验更为丰富的人。
读菜农的《朋友老了》,怅然有悟。
想起一篇旧文,聊为呼应。
抢周先生的沙发,做个好朋友。
呵呵,只可惜你自己把沙发占用了。
这样吧,前10楼的都算。
谢谢龙MM,做个好朋友,OK
哈哈,俺也沙发了。
朋友有时候比爱人更可靠,大概是因为没有那么亲密吧,朋友之间反而能更舒服地交往,亲人÷爱人太近了,近得可能会让人窒息,朋友之间一般不会这样。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中国人是极其重视友情的,相反,又淡于爱情。
以老周的超拔卓识,拟以超级刻薄的方式解剖友情的残酷、冷酷一面。当然,主文中已经有所涉及。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quote]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0-27 00:10 发表
朋友这个词,就像月亮

有点味道。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8-10-27 22:32 发表
中国人是极其重视友情的,相反,又淡于爱情。
以老周的超拔卓识,拟以超级刻薄的方式解剖友情的残酷、冷酷一面。当然,主文中已经有所涉及。
兮兮用词生猛,怕。
俺写这篇小文时,眼前心里,突有一弯柔情在动,所以,就不想解剖其中残酷、冷酷一面了。
平平,爱情和友情,大概是分属两杆秤的,比较来比较去,爱人还是爱人,朋友还是朋友,貌似相交,本质水火。
谢过茗艺兄。
原帖由 杜雅萍 于 2008-10-27 22:14 发表
朋友有时候比爱人更可靠,大概是因为没有那么亲密吧,朋友之间反而能更舒服地交往,亲人÷爱人太近了,近得可能会让人窒息,朋友之间一般不会这样。
吼吼!朋友犹如食物的香气,只是拿鼻子闻闻,那个距离正好彼此欣赏彼此表演给对方看。 爱情很麻烦,老想 哇乌 一口吃掉对方。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原帖由 水色 于 2008-10-28 01:38 发表


吼吼!朋友犹如食物的香气,只是拿鼻子闻闻,那个距离正好彼此欣赏彼此表演给对方看。 爱情很麻烦,老想 哇乌 一口吃掉对方。
这些女人(对不起,伊来说需要点温度,所以……  )说话怎么都是这样的一掐见血涅?很有一种一读心碎的感觉尼。
朋友是一个很值得注重一生的词。
哇呜,与水色相比,兮兮这点生猛,就不足道了。
以后,谈恋爱这词,最好改成“啃恋爱”。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0-28 01:03 发表
兮兮用词生猛,怕。
俺写这篇小文时,眼前心里,突有一弯柔情在动,所以,就不想解剖其中残酷、冷酷一面了。
周先生,怎么那么容易认错儿呢?
有残酷、冷酷、算计、利用掺杂的感情还能称作纯粹的友情吗?充其量叫做“相互利用的伙伴”,“左道友情”吧。

同意楼上柴大官人的说法,友情是值得敬重的,是难得的,可遇不可求的,是纯粹的简单的不复杂的。
亲人之间的距离是硬性规定的,没有可选择的余地,弹性不足,故有时感觉窒息。
爱人就好多啦,留彼此一点点空间就会觉得很舒服。而友情回旋的空间更大,所以更容易得到,但有时大得厉害,又很容易失去,这最让人伤心与丧失信心。友情,高质量的友情也因此珍贵。

[ 本帖最后由 边走边唱 于 2008-10-28 16:09 编辑 ]
“爱人还是爱人,朋友还是朋友,貌似相交,本质水火。yantan”
认识到这点,唔,偶恐怕还需要智慧之眼与经受岁月熬炼。
原帖由 丙辰龙 于 2008-10-28 12:03 发表


周先生,怎么那么容易认错儿呢?
有残酷、冷酷、算计、利用掺杂的感情还能称作纯粹的友情吗?充其量叫做“相互利用的伙伴”,“左道友情”吧。

同意楼上柴大官人的说法,友情是值得敬重的,是难得的,可遇不可求的,是纯粹的简单的不复杂的。
我想,友情是个大家族,像酒,有优质劣质之分,昂贵平民之别。
有时是这样,你有多优秀,你就可能交得多么优秀的朋友,你有多平庸,你的周边就可能围着一群俗物。
友情的意思,可广可狭,我尊重对友情持狭义理解的人,比如龙MM,但是也理解对友情持广义理解的人,比如张三李四。
再回唱MM:高质量的友情,我们共同珍惜吧。这东西,说稀有就稀有,说常见就常见。某不才,不敢说什么“人生得一知己”的话,但自忖,还是有一些高质量的友情的。由于约束自己不要对朋友苛求,所以,得到真朋友,也就不太难了。朋友其实是经不起苛刻的,朋友妙在善待和理解之间。
这个问题既简单有复杂,说简单就简单了,一复杂就复杂了,不好说哦。
刀子嘴  豆腐心  丫丫我是土家人
   我的博客http://yaoyaqiong.blog.tianya.cn/
   我的网站http://bingge.16789.net/
“感情”是一本“大书”,内容太多,也太复杂;“友情”虽然只是“感情”中的一种,但本身也是一部“大书”,阅读和书写都不那么容易。关于友情的各种格言名句,揭示的永远只是冰山的一角,看似深刻,可能其实只在皮毛。

我也写过一个谈友情的帖子,说的是身份、地位等对友情的影响。现在想想,那差不多是涉及到了友情发展变化中的“残酷”的一面吧。
老童大哥贴出来啊。
就算都是纯粹的高尚友情,每人感受恐怕也都不同。至于演绎变奏,就更多样了~~
期待老童的大帖。
把友情纯粹化是一种文学境界,写作矫情,不同岁月阶段,友情不断演化。生活之三昧,往往在于难以道于人前却又真实逼人的境况,这才是人性的锐角。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通常,智者肯定友情,诗人歌颂爱情。如亚里士多德是智者,把友情看得很重。柏拉图富有诗人气质,因而留下了希腊最重要的关于爱情的文献。如曹雪芹这等情痴,绝对与“智者”无缘,哪怕他其实是多么的智慧。

有时觉得,爱情的文章,几乎是做不完的;友情的文章,似乎比较难做。何以故?大概爱情总是具体的、个别的、新鲜的、多样的,而友情则比较“简单”,多半千篇一律。但正因为如此,关于友情的好文,便极为珍贵的——其珍贵大概并不亚于友情本身。

生活絮语·友情

(大概是2001年前后写的,后来放在真名博客里,有人可能看过,只是因为写的不好没什么印象罢了。拿来助兴吧。)

没有谁会说自己不喜欢友情,不重视友情,不拿友情当眼珠儿当生命的——不是老早老早就有人说了吗:“朋友如兄弟,妻子如衣服。”——特别是酒席宴上,酒酣耳热之时,那友情更是装了个杯盈钵满,豪华亮相,弥漫空间,大有撑破小小房间的架势,老朋友自不必说,新相识也都个个相见恨晚,一见如故,论味道,论浓度,都不是茅台、酒鬼所能比拟。

其实友情在很多时候都是很功利的。真正经得起功利考验的“纯洁”友情,不能说没有,但与关于友情的海誓山盟比较起来,那数量实在是不成比例;当所有高谈阔论过友情的人冷静下来的时候,一想到这点,都会禁不住要打上一个冷颤。这冷颤要打到什么程度?还是上面那句老话,但得调换一下词序,在更多的时候,跟衣服一样可以换来换去的恰恰是朋友,妻子的地位则日益看涨,兄弟也要自愧不如。

事实上,友情也真的很难超乎功利,比如身份和地位。在友情中,这两个东西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说,也叫实话实说,友情的维系是需要相对平等的身份和地位来作保障的,再推下去就是,友情的双方需要有一个平等对话的基础。两个青梅竹马的朋友,由于道路选择的不同或人生机遇的迥异,成年以后地位悬殊,这时,友情即便还在,也是回忆、怀旧多于现实情感的。各位不妨往自己的身边想一想,你的陆续变换着对象的朋友名单上,那些“落伍者”或“超前者”的名字是不是随时在被剔除着?虽然严酷而且无情了点儿,但这确实是友情的重要法则之一。

当然不是说,身份地位高的那一个就一定是瞧不起另一个了,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交流如何继续的问题。我的一位中学同学W,也是当年的好朋友,一失足进了监狱。这之后他就看到了曾经铁一样的友情实在是脆弱得很。有人问他的另一位同学加朋友(曾经兄弟般的)H:怎么不买点东西去看看W?H的回答让他心冷:有那钱俺不如买点肉吃哪。二十多年的友情,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在一句话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虽然H的答话非常过分,但他不一定是毫无理由的,因为他或许已经发现:在新的条件下,友情不再能够继续。鲁迅与闰土的友情,永远要加上一个“童年”的限定,就因为,发展或继续不再可能。

必须承认,建立或结束一段友情,主动与被动的区别是存在的。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地位高者对地位低者是主动剔除,而地位低者对地位高者是被动疏远。这里面还有一点怪怪的现象:主动剔除者往往是不经意的、不自觉的,而被动疏远者却多是有意的、清醒的选择。所以,前面说的主动和被动,是客观情势所规定的,后面说的不自觉和清醒,则是主观自我暗示的结果。有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是不大承认自己的变化的,他更愿意强调被剔除者的责任,比如:“自从俺当了处长(或厅长)之后,老A就不怎么来俺家侃大山了。”而可能的实际情况是,老A看出了“俺”在态度上的某些变化。让人遗憾的是,经验告诉我们,地位等等的变化必然带来态度的变化,“人一当官就变脸”,影响到原来的友情也是必然。这又是一条铁定的友情定律。

还得补充几句。“变脸”的除了当官的,还包括出了名和发了财的。实际的过程可以这样描述:某B当官了或者出名了或者发财了,跟老朋友交往时,不可能不将新的变化含蕴在具体的言行当中,这个时候,某B自己并没有感觉到这些变化,甚至还能说出“我还是原来的我”之类的话,可旁边的人却不能不对那实在的变化敏感万分,于是心底里总有一个问题纠缠:“他凭么事啊?”久而久之,隔膜出现,友情危机。

两个位置差较大的人,要建立友情几乎不可能,如果有,那也是什么“礼贤下士”之类,称为“友情”实在牵强。高官与平民的友情似乎经常被歌颂,似乎是说,这种友情是存在的。然而我怀疑。因为我更愿意相信那是感恩或报恩,与友情,两者仅仅相似而已,绝对貌似而神非。可能稍微特殊一点的,是高官与个别并无名气无地位的知识分子的关系——有名的就不用说了,“名”等于“地位”——但也仅仅是看似特殊,其实并不违反规律,因为这个别的知识分子学问见识一定是有的,述而不作而已,如果诸葛孔明一辈子躬耕南阳,隐居不出,他应该就是这“个别人”的典型代表了。

由于受制于功利,友情这东西在人的一生中受到的考验最多。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是:别跟朋友一起做生意,或者干脆就是:别与朋友共事。为什么?因为共事就会有矛盾有摩擦,然后就必然会影响到友情,朋友共事最后不欢而散的例子比比皆是,历史上和现实中,多少“战斗的友谊”最后正是以“战斗”的形式结束的呀。可见,在功利面前,友情实在脆弱得无以复加。

说了一大堆悲观的话,友情真的没救了吗?我必须来挽救一下。关键是,功利是有程度的区别的,在坚持基本做人原则的前提下,为了友情,你必须学会放弃,斤斤计较的人是没有资格也得不到友情的;学会宽容,既然做了朋友并希望这友情继续,那么你得容忍朋友的个性;学会平等,友情不承认尊卑高下;学会区别对待,公与私不能混淆,工作归工作,友情归友情;学会克制,学会冷静,学会理解,学会……为了友情,我们需要重新学和继续学的东西很多很多。

生活絮语·友情续说

前面说了一大堆“友情脆弱”的坏话,好像这被歌颂了几千年、并且总是被冠以“牢不可破”的感情原来是徒有其名,我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我在想,为什么会那样说,真的对友情这东西失望至极?不是,不是失望,强调它的脆弱一面,是希望能够给它以更多的呵护,或许应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它脆弱,一旦毁坏,难以重圆;所以,更要珍惜。

我们这代人——和平年代生活的人,没有什么战斗的友谊,所谓“生死之交”,说说而已,又不是流氓团伙黑社会成员,割头换颈、两肋插刀的事儿,就算想干也没机会。个人经验,我们友情的发源只有两个地方:中学和大学(小学之后如果不能接着继续成为同窗,那么友谊就只剩下回忆)。这两块地方出来的友情应该说是最纯洁的,也最持久,最能经受考验。工作以后很难再有什么真正的友情产生,至少,后来的这种友情非常难以维持,以得善终。其关键,还是我前面说到的那两个字:功利。

如果我所说的“身份地位”法则——友情的建立、维持和发展要求有相对接近的身份地位作保障——有效,那么,在社会上,能够跟你建立友情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兴味相投者。这样的友情比较容易建立,但要维持,却必须有个前提:你们之间不会有利害的计较。这就比较的难。比如同在一个单位,你们将不断地面临评职称、提干、评先进、涨工资等等的考验,由于“身份地位”相近,你们必然时时成为竞争对手,难保有一天就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同时,由于对许多共同的人和事需要你们分别做出评价,亲疏远近的取舍往往也会让友情夭折。还有一类就是可以相互借力者。这是本着实用主义精神建立起来的友情。这方面我没经验,想像应该是官场上的友情规则吧。它是靠投桃报李来维持的,如果友情的双方都觉得“借力”依旧可能,那么这友情还真是会很持久的;反之,则那友情是用过了就要丢的。当然还有酒桌上“感情深,一口闷”一类的友情,那是“泛友情主义者”的论题,我不谈了。

中学时代的友情,让我至今回味不尽,每每想起,一腔温情,眼眶发热。那个时候的友情既单纯又复杂,单纯是因为基本无利害冲突。我们那时候(文革期间)读书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竞争的,不像后来的中学生,弄到一份什么试题集还要掖着藏着,生怕别人比自己学得更好。所以,那友情就是友情,纯粹兴味相投,互有倾慕就行。我说那友情也有复杂的一面,因为其中可能有些爱情的成份搀杂,男女之间明恋或暗恋,三几个朋友还可能爱慕同一个对象,友情爱情牵三连四,不亦乐乎,实在只能说是单纯得复杂,复杂得单纯。不过还是我说过的那句话,如果后来的身份地位悬殊,这友情还是很难维持的。

大学时代的友情是人生友情的成熟期,也可以说是友情的“顶峰”,此后,如果你努力维系了,你将一直享受着同一海拔高度的友情的快乐。大学时代,伴随着我们自己的逐渐成熟,对友情另一端的认识也能够由表及里了,这时的选择是非常冷静和理智的。这时建立的友情,颇符合我所说的“友情法则”:现在和将来的位置差不会太大,友情的两端在各种认识和价值观上也不会有太多变化,即便从“借力”的实用角度考虑,这种友情也不违反“规则”。这样说有点那个,但事实就是这样。

应该区分又很难区分的是同学情和友情。同学情和友情肯定不是一种东西,简单说吧,如果你跟一百个人有同学之情,你却不能说跟这一百个人都有友情。从真诚、关怀、平等的角度来说,同学情和友情没有高下之分,但它们确实有区别。这样说吧,同学情和友情两者是可以相加的,虽然相加之后仍然没有孰轻孰重的区别,但友情的两端却获得了一个共识:在那个家伙面前我是可以撒泼的!

如今发现,还有一种友情是属于网络的。这是新生事物,以后再说。
老童还是单独开帖吧。要不,我帮你转?
等待15分钟。
老童离线了,15分钟期限顺延24小时。

[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08-10-28 20:47 编辑 ]
15度仰视这个分寸好。

以后看来时刻注意这个度数。

其实一开始就注意分寸和包容缺点,朋友是可以长久的。
参加交流
呵呵,说成50度近视也对啊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当了官就变脸”,最近我还真是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当然这个人不过是我的一个同事,和我浑身不搭界,但是是我好朋友的朋友,做官前和做官后判若两人,一个小小的副科长而已,就能得意忘形成那样,我晕啊。
总有一天,我会遇见我内心的生命,会遇见藏在我生命中的欢乐,尽管岁月以其闲散的尘埃迷糊了我的道路。
那无言存于心中,历经岁月沧海而不曾褪色的一点念想,我们称为友情。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