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中国(上海)籍学子,按理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先解决了132楼的疑惑,再去寻求131楼议题的解答。这才是外王内圣的正道。

“子不教,父之过”~~老木匠赶紧亡羊补牢吧。
哈哈,老木匠来了,俺只想好奇的问一个问题:你认为小榔头有无必要先“东”敲一榔头为先,“西”敲一榔头为后呢?
90后一代,有机会留学海外为多。

和他们对话,有时候觉得镀金留学的道路,仅仅是隔壁弄堂的穿越,毫无跨越彼岸大洋的艰辛可言。

在网上有一些知名才女谈论中,也发现她们的精神溯源找不到自己的传统家园,反倒是英文文献里的皮毛典故成了沾沾自喜的乐子。
大树这个和尚干嘛伤心顿足的?害的俺花费了时间细细观察了几页。。。

个人以为,小榔头还是继承了不少老木匠的纯正基因——老嘎嘎的腔调+阿木灵的灵气+匠兮兮的好奇。不过,学业与未来的计划还是要放轻松些,化沉重为轻灵,不要沾染老木匠对历史宿命的怨气。

既然吸收了中外历史,人类学,及宗教学的知识,不妨,试试创作一种西方“通灵”模式的小说,看看好玩麽!(国内流行的好像是“鬼吹灯”之类的东西。)
小榔头立志搞电影吧,做学术的基因不强。中西文化交流的价值更有意义。
關於電影場景西化的問題,本來想質問這些英國人到底還記得多少殖民史的(年級也都滿大的),殖民上海那段怎麽都忘了。大家七嘴八舌沒有輪到我講話,堵得慌。
------------------------------

不完全是“殖民史”的概念,还有“移民史”的视野,比如沙俄时代的难民或流亡者之类,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建议小榔头去看看社科院出的一套涉及上海租界文化与外族生活史关系的考证类丛书,别去看上师大(所谓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找一帮傻作家编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