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Treicher是否是“Treichner”(铁钦纳)之误啊?】

也许网络上转载时搞错了。

这里先看一下关于技术的定义:
不论何种文化,技术都是异曲同工的词汇。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它是知识进化的主体,由社会形塑或形塑社会。如电脑等新技术的增生使人们相信技术是社会进化的决定性力量,换句话说,它是趋动改变的自发性动力。最好放弃化约主义的观点,而将技术视为包含了社会、政治、历史及经济因素等一起作用而造成改变之多面向社会网络的一组成元素。

技术涵盖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
举例说明:
原始社会的石器制造技巧和技术,成为人类应对猛兽和刀耕火种的利器!使用现代语言可以说就是石器技术平台!
如此就基本便于理解技术的基本定义和内涵了!
同时,技术必须借助载体才可以流传和延续传递交流!技术的载体分别由能工巧匠、技师、工程师、制造大师、发明大师、科学家、管理大师、信息大师等为代表的高科技高技能人群,图纸、档案、各类多媒体存储记忆元器件、电脑芯片、电脑硬盘等,古代的甲骨文、竹简、印刷术都是技术进程的标志性载体!

中国完成了从甲骨文、竹简、到纸张到印刷的几次技术载体革命。

中国完成了纸张和印刷革命后,技术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传到欧洲各国,欧洲航海、贸易、纺织厂、蒸汽机车厂的建立,将机械图画绘制到纸张上,从此技术可以离开机器实物和人物,进行轻便的流动,这样大大促进了整个欧洲的技术发展,也使技术的标准化有了自然的演进,而不必依靠一个中央政府来强权实行。

 。



[ 本帖最后由 菜农 于 2008-11-18 22:30 编辑 ]
参加交流

欧洲的制图演进

一方面,欧洲的佛罗伦萨一些天才们将绘画技艺发展到照相机一般,另一方面,欧洲的产业分工,导致社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航海和商贸将绘画技术广泛传播。
这一过程又是互相促进的,航海可以掠夺海外财富导致冒险家对船舶的需求,而地中海的造船技术本来就有传统积累,分工促使造船业技术大大进步,造船本身也促进了图纸技术,图纸的逐渐完善发达,又促进了造船技术发展,这一工业在当时的欧洲属于最大重工业,贸易的促进了毛纺织品的需求,带动了英国的纺织业,纺织业对机械的催生,出现了蒸汽机,蒸汽机的技术有移植到船上,使得汽船出现,这样,工业的互动连环使得人类突然把文明进步呈加速度前进。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参加交流
航海贸易的发展,使得地中海文明逐渐北移,大西洋西欧沿岸的文明逐渐成为欧洲的中心,海盗式起家的西班牙在西欧的势力逐渐式微,当时为了避战乱,一部分尼兰德也有大批尼德兰工匠逃往英国,从此以后就在英国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允许这些工匠定居下来,条件是每一户外来工匠必须负责培养一名英国学徒。这些技术熟练的工匠涌入英国后,对于改良和革新英国的手工业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使英国新建了一些过去没有过的工业部门。英国的染织业¸制糖业¸陶瓷业的发达,就是同尼德兰工匠的贡献分不开的。
这些工匠的阶段很难说能绘制图纸,只是直接靠其本人将技术移植过来。

这是技术依靠人的载体进行移动的例子。

随后,英国纺织工业得到大发展,为纺织机械服务的机械工业也受到牵引而发展起来,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后来, 凯伊的儿子又加以改进,发明了上下自动的杼箱,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织布能力更为提高。由于织布效率提高,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纱荒。 1764年,兰开夏郡内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棉纺织技术上一个巨大的飞跃,使棉纱的产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纺织业的一系列变化,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这些发明的图纸是否在大英博物馆存放,这需要今后去考证一下。

从一些文学性的传记上记载,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时用很多图纸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机器,并不断改进,这也需要去英国图书馆或博物馆考证,有点可以肯定,当时还没有标准的绘图方法,正确的科学绘图一直到十八世纪末由蒙日系统总结开始。


[ 本帖最后由 菜农 于 2008-11-19 00:43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参加交流
蒙日1746年5月10日生于法国博讷,早年在奥拉托利安学院和里昂三一学院学习;1765~1775年间,先后在梅济耶尔的热尼埃学院任绘图员、技术员和数学教授。1780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795年筹建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并任校长。1818年7月28日在巴黎病逝。
    蒙日在热尼埃皇家学院任职期间,发明简单而迅速的制图法 ;1775年任数学教授后,将制图原理系统化,创立画法几何;1799年由他的学生间歇特将他的讲稿整理成《画法几何》出版;1820年补充了几篇透视和投影理论的讲稿,成为完整的画法几何学。它在机械、建筑等工程的设计和制造上有极重要的实用价值。蒙日还提出机器的功用在于运动形式转变的观点,对19世纪机械原理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蒙日的生平也代表了整个欧洲对绘画人才的尊重,蒙日的时代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蒙日已经在体制内任职,革命成功后,蒙日又在新政府工作,担任各种重要职务,甚至担任海军部长。

蒙日当军事将领并不成功,辞去军事职务后,蒙日又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科学事业,包括为政府解决各种科学问题,诸如准备兴办大规模的钢铁厂、军火厂等,并建立了公制的度量衡制度。
    由于蒙日和他同事的努力,仅巴黎一座城市每年就能制造14万枝枪;法国铜炮制造厂由2家增加到15家;钢铁厂由4家增加到30家。蒙日是个热忱的爱国者,当他发现工人和劳工领袖破坏法国军队急需的军火生产时,他向当局告发了他们。如果说蒙日是以科学家的身份而著名的话,后来,他的名字就和巴黎皇家工程技术军校(1794年11月3日创立)的创始人的名字连在一起了。


[ 本帖最后由 菜农 于 2008-11-19 00:45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参加交流


纺织机械带动了动力机械的发明,早在17世纪就有人作过利用蒸汽提高水位的尝试,例如英国的T.萨弗里曾于1698年制成一台能从矿井中抽水的蒸汽水泵,被称为“矿工之友”。
  第一台有实用意义的蒸汽动力装置是英国的T.纽科门于1705年制成的大气式蒸汽机,又称纽科门蒸汽机,曾在英国的煤矿和金属矿中使用。
  18世纪中叶,J.瓦特在前人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对蒸汽机作了重大的改进,创造出更好更实用的蒸汽机,对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起了关键性的和主导的作用。瓦特于1764年开始对蒸汽机的研究和改进。他发现纽科门蒸汽机的汽缸冷却消耗很多蒸汽,在J.布莱克教授的潜热和比热理论的启发下他找出蒸汽机效率低下的原因。于是,他把蒸汽的冷凝过程安排在与汽缸分开的冷凝器中进行。1765年他制做了一台试验性的有分离凝汽器的小型蒸汽机,肯定了分离凝汽器的优越性,并于1769年取得了标名为“在火力机中减少蒸汽和燃料消耗的新方法”的专利。1781年瓦特又取得双作用式蒸汽机的专利。1776年瓦特与M.博尔顿合作制造的两台蒸汽机开始运转。到1804年,英国的棉纺织业已普遍采用蒸汽机作为生产动力。


但是当时瓦特绘制的图形和专利的图形,暂时没有找到。

[ 本帖最后由 菜农 于 2008-11-19 00:4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参加交流
英国大约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了机械制造方面的革命,到1861年所有的机械和机器基本上都可以用机器来制造了。在欧洲,加工技术的改进从17世纪就已经开始。18世纪时,车床逐渐由木结构改为金属结构。1750年,法国A.蒂奥在车床上安装了一个刀架,用丝杠驱动作纵向移动,比过去手握车刀前进了一大步。1774年J.威尔金森制造了一台新的炮筒镗床,可以加工直径达1.83米的内圆。1775年他曾为瓦特成功地制造出蒸汽机汽缸。1770年英国J.拉姆斯登首先用车床制造螺丝。1784年J.布拉默制成一把具有比较复杂的机构的锁,他还和H.莫兹利共同改进和制造了几种机床。莫兹利在机械制造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于1797年在车床上安装了丝杆、光杆和滑动刀架,能加工精密平面和精密螺丝,使机械制造技术的精度水平大为提高。

莫兹利有一个弟子叫克莱梅特,1807年,克莱梅特前往格拉斯哥当了车工。在格拉斯哥劳动时,他认识了机械技师贝塔•尼古尔森,帮助他描图,学习机械制图。

这说明进入19世纪,机械制图已经普遍和规范,克莱梅特很快就掌握了机械制图技术,而且他画出的图纸要比任何人都好。据说克莱梅特的工业制图是尽善尽美的,当时在制图方面没有人能超过他。
  不久,克莱梅特从格拉斯哥转到阿伯丁的利兹•梅森商会。在这里劳动一段时间后,他又去伦敦。最初在亚历山大•卡罗维那里供职,不久他又到约瑟夫•布拉马那里工作,布拉马当时是英国的机械技师的最高权威。在布拉马那里,克莱梅特积极而热心地从事技术性工作,很快就成为布拉马工厂的最优秀的制图工,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机械工。
  1817年,克莱梅特在普罗斯贝科特•普赖斯租了一个小工厂,开始了他作为工业制图以及机械制造业者的新事业。在这里克莱梅特制作的机床都是最精确的小型机床。克莱梅特在格拉斯哥时曾改进过螺纹切削车床,另外,在利兹•梅森商会时也曾组装过带有起引导作用的丝杠的车床,后来在这种车床上安装了莫兹利设计的进给箱。此外,克莱梅特还全力以赴地研究工业制图技术,并设计了可以在纸上、铜板上准确描出各种大小不同的圆、椭圆等几何形的机械。
  自从开始独立经营自己的工厂后,克莱梅特致力于车床的自动化。为了切削长达6-7米的长丝杠,他新制作了带有自动调节器的车床。同时,还进行了多种发明,克莱梅特于1827年荣获了技术协会授与的奖章。克莱梅特改进了螺纹切削车床,并向其它的制作螺纹的生产业者提出建议:同样大小的螺纹任何时候都要切削成相同的形状。这是考虑到,如果螺纹具有互换性,会有利于机床制造。克莱梅特的这一把螺纹形状固定下来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惠特沃斯所继承,不久就决定了螺纹的标准,并实现了标准化。
  
  克莱梅特是一个完全为技术而生活的人,除技术以外,他几乎没有学习过其它知识。因此,从普通的意义上来说,他还不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但是克莱梅特为制图技术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本帖最后由 菜农 于 2008-11-19 00:43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参加交流

技术图纸称为技术流动的重要因素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开始了以蒸汽机、纺织机等机械为代表的世界近代史上第—次技术革命,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英国对美国实行了技术封锁。1774、1781和1782年先后三次颁布法令禁止先进的哈格里夫斯的纺纱机和阿克莱的棉纱机技术外流,限制纺织技师出境。法令规定一旦查获机器和图纸要课以巨额罚款。

    这说明,英国想通过实物和图纸限制对美国的技术流动。
也反过来说明,十八世纪末,技术图纸已经出现。

而美国正好是想方设法弄到图纸,弄到技术,
参加交流

十九世纪是机械工业扩撒阶段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但是英国应用蒸汽机于轮船航行则是1812年的事,而在美国,罗伯特·富尔顿(1785—1815)1807年时就发明了汽船。1801年富尔顿曾试图建议拿破仑采纳他的汽船航行计划,但是没有奏效。1804年他又将发明提交英国政府,也没有成功。1805年他回到美国后继续从事自1803年以来就进行的汽船实验,得到了美国驻法公使罗伯特·李文斯顿等人的支持。1807年8月17日,富尔顿设计的133英尺长的克里门特号汽船首航纽约、奥尔巴尼间成功,往返五天实用62小时。当时人们还嘲笑这条船是“富尔敦的蠢货”,“水上锯木厂着了火”。1819年长100英尺,使用72马力发动机的萨温那号汽船往返于萨温那、利物浦至彼得堡间,成为头一艘横渡大西洋的汽船。19年后,英国的汽船才定期航行于大西洋。19世纪中期,美国还发展了飞剪快船,]航行于大西洋、太平洋,克里米亚战争时英法采用飞剪快船运输。

铁路早先出现于欧洲,l825年9月英国人乔治·史蒂文森已经发明了第一辆实用蒸汽火车机车。1827年美国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公司成立。1830年6月24日筑成了一条自奥尔巴尼到埃利科特密尔间14英里的铁路;先用马拖,然后用纽约彼得·库珀工厂建造的蒸汽机车,途中一共行驶了一个小时。1827年12月成立的南卡罗来纳运河铁路公司于1830年1月动工兴建了自查尔斯顿到汉堡的130英里铁路;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铁路。机车头纽约西点翻沙厂制造的盏尔斯顿之良友号。1830年12月25日火车通车,时速在16-21英里。到了1850年美国铁路线总长度巳发展为1.45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位。1900年更增加到32万公里,占世界铁路总长度的一半。1852年,伊莱沙·奥蒂斯(1811-1861)发明了铁路制动闸,1864年乔治·普尔曼(1831-1897)建造了铁路卧车;并于1867年组织了普尔曼机车公司,1868年乔治·威斯汀豪斯取得了空气制动闸的专利权,1872年又作了改进。1882年他还建立了铁路信号系统。1874年莱·詹尼(1831一1912)”取得了铁路车钩的专利权。1883年,铁路公司把原有68个不同时区分为四大铁路标准时区。1886年又把原有23种不同轨距统一为标准轨距,这些重大革新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而且对国民生活发生重大影响。马克思称铁路是“实业之益"冠”


工业革命在十九世纪由英国扩散到其他地区,1830年代传至法国与比利时,1860年代以后传到德意志地区。到了1890年代,俄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也纷纷进行工业建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除了少数地区,欧洲普遍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
欧洲以外,工业革命最成功的地区是北美的美国与远东的日本。

美国是个开放的国度,社会重视企业精神,人们愿意投资工商企业;同时市场广大,资金与商品的流通一无限制,有利于外来投资;加上地广人稀,工资较高,也可吸引外来劳工,这些因素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上述例子都是说明了美国从英国得到技术人才的故事。

美国的工业革命始于新英格兰地区纺织业的工业化,南北战争之后,随着铁路的兴筑,工业扩张迅速,尤其是在钢铁业方面,渐渐超越欧洲的德国与英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工业总产量已接近整个欧洲的总和。

日本是欧美地区以外工业革命成功的典范。自1860年代起,日本即开始发展工业,包括资本的累积、劳工的培养与近代生产方式的引进。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取得巨额赔款,更奠定了其工业发展的基础。
早期日本的工业化主要在纺织业、运输业与重工业三方面。日本的纺织业在1890年代完成了生产的机械化,尤其在甲午战争后,因取得了中国市场,更急遽扩充。运输业包括铁路的兴建与航运的扩展,到日俄战争前夕,日本拥有铁路四千哩,船舶六十六万吨。重工业发展的重点在炼钢业,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充军备。
至于其它地区,大部分要到二次大战以后,才全面进人工业化阶段。与工业革命母国的英国相比,晚了两百年。工业革命使工业化的地区经济繁荣,国力提升,成为世界的强权。十九世纪的英国,十九世纪后期的德国、美国,二十世纪的日本、苏联,莫不是如此。
近年来,东亚地区骤兴,渐能与欧美国家抗衡,更是新一波工业革命发挥功效的实例。


在工业方面,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繁荣发展没有受到任何人瓶颈的约束,是因为这一时期内英国能够获得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和必需的机械技术。1828年,贸易委员会主席,自由贸易主义者威廉 赫斯基森放宽了对机械出口的限制。1843年,这些限制被完全取消,改进后的瓦特蒸汽机被安装到带有轮子的机械上。从1825年开始铁路行业在斯托克顿—达灵顿一线蓬勃发展起来。这种繁荣发展波及整个世界,导致1847年证券市场的狂热。机车制造商,工程师和金融资本家甚至将铁路业进一步扩展到国外。到1850年,英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

十九世纪得技术移动速度远比过去快,图纸的出现,是一个人们容易忽视的因素。过去英国对美国进行图纸封锁,而自由贸易后,资本输出伴随着工作母机和图纸的出口,在十九世纪的机械产品制造的普遍方法已经是按图施工,图纸如此之有价值,各种侦探小说开始出现图纸间谍的故事,各个国家之间对武器的图纸都倍加保密。

十九世纪伴随着工业的发展,欧洲和美国的大学发生一些改革,学术开始自由化,机械制图作为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凡是工科类学校都称为必修课,日本、中国的一些留学生学成后纷纷翻译各类著作,美国有一些实业家资助大学,创立私立大学,更加重视实用学科,这样,机械制图在十九世纪培养了世界性人才,并是全世界的制图标准趋于一致,大大加速了世界性的技术流动。

日本的工业革命成功,证明了技术是可以流动的,只要制度上不抗拒,加入工业体系是可行的。

[ 本帖最后由 菜农 于 2008-11-19 21:42 编辑 ]
参加交流
菜农居然搞什么“工艺图学”,想统一技术规范哪?哼哼,简直就是大合唱嘛!遏制言论自由!

流星雨不要急,我是在研究图学背后经济性和人性

十九世纪对图像领域有个及其重大的革命,就是照相的发明。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这一时期的照相机由于机身笨重,胶卷的冲印不方便,好比是文字刚发明时的竹简,作为图像载体还缺乏经济性,但是,照相机的发明在上流社会慢慢流行,第一个摧毁的美术行业是肖像画工坊,从此欧洲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喜欢拍照,而不去美术家那里订做肖像画。一些事件的记录不需要画家事后回忆作画,直接可以用照相记载,照相机的发明对于人类的知识进步来说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人类的知识传播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和正确。

不过有趣的是,照相机并不对机械制图产生冲击,反而大量的间谍用照相机去拍摄需要的图纸,造成电影文学作品很多反映这一细节。

因为工业体系中按图施工已经称为工艺规则,图纸上有加工工艺的各种信息,而照相机并不能产生这个功能,即使间谍偷拍的新型机器和武器外形,也要经过工程师的再次设计才可以生产。
参加交流
二十世纪初,照相机技术因焦距和光圈、速度等技术门槛,使得平常百姓家庭难以使用照相机,而照相机的生产厂家也无法想到进行批量生产让其成为一个普通消费品,20世纪初的照相机只创建了照相馆商业模式,这一模式实际上取代肖像美术馆,一百年来,一直存在,只是形式有不断的创新。照相机除了小商业机构用来进行肖像拍照,许多机构开始用于证据采集,帮助商业活动进一步有效率地开展,如博览会上的样品的拍摄,竞争对手模仿制造,日本在欧洲到处拍摄各类行业的设备和作业模式,回国后进行模仿学习,导致技术扩散进一步高效率,技术的全球化因照相机的发明,使得封锁阻止的壁垒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日本照相业发达据说同他们早期要学习欧洲有关。
但是在二十世纪初,电影却已经发明出来,独创了另一个划时代的娱乐节目,电影发明出来正好是利欲熏心的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家疯狂地开发这一摇钱树技术,观众也像傻子一样,拼命地要享受一下新鲜的西洋镜,这一娱乐业模式由骗子、疯子和傻子组成了商圈,很快全球化起来。

照相和电影没有对制图行业产生替代作用,制图反而借助于照相更加使得图纸的扩散变得容易,电影几乎对制图没有影响,但是在1912年,有工程师开始利用电影拍摄进行工艺技术和生产效率改进的研究。

1912年,吉尔布雷斯夫妇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议上,首次发表了题为《细微动作研究》的论文,在文中他们首创用电影摄影机和计时器将作业动作拍摄成影片并进行分析的方法,同时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的作业动作分解成三大类共17种基本动作《命名为“动素”》。这些基本动作是:伸手、握取、移物、装配、应用、拆卸、放手、检验、寻找、选择、计划、对准、预对、持住、休息、迟延和故延。其中前8种动作称之谓“必需动作”,中间5种动作称之谓“辅助动作”,最后4种动作称之谓“无效动作”。他们指出,籽提高动作效率必须尽可能地删减第二、三类动作。以后,F.B.吉尔布雷斯又独创性地发明了“灯光示迹摄影”和“设计灯光示迹摄影”两种摄影方法,使动作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缓和、消除工人对早期动作研究的抵触和不满,在富有心理学诰诣的L.M.吉尔布雷斯的帮助下,F.B.吉尔布雷斯又逐渐地将动作研究范围扩大到工作疲劳与单调、动机及工作态度等方面。
参加交流
接下来世界上发生了二次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日还是同盟,日本海军军舰的图纸来自英国,资料上说,1913年8月金刚号完工,日本成为继英国、德国之后装备战列巡洋舰的国家。金刚号战列巡洋舰是旧日本海军最后一艘从国外订购的主力舰。同级舰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根据维克斯公司提供的图纸在日本船厂自行建造,于1915年全部建成。

战争中图纸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军事工业上图纸成为各国间谍第一猎物,这个情况冷战期间并不减弱。这里不研究军事上的情报战。

大战中雷达出现的副产品是产生了电视,美国在战后把电视民用化,日本把电视小型化,六十年代,日本的电视产品开始横扫全球,电视得到普及,电视产生对电影业有一定的负面冲击,电视重点在新闻和娱乐电影上,自电影产生后,文学作品这一行业受到负面冲击,但是由于电影没有便携性和居家性,文学作品仍然以个人精神消费品得到发展,有时电影和文学剧本互相促进,两个行业都得到繁荣,到了电视出现后,书面文学终于被挤占,文学开始萧条。

而文学作品受到另一个图像化的产品挤占,那就是连环画,中国文革前的连环画采取老式的表现手法,文字和图像分开,图像上视觉语言表达较小,而日本的连环画采取电影电视的新手法,反而催生了另一个新文化行业,这个现象非常奇妙。

这段时间的图像产品大大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传播模式,原来的文字系统和美术系统受到很大的冲击,古老的美术和文字书籍迅速被边缘化,文字被边缘化的原因是读字的效率远比读图和读影来得慢,而美术的创作速度和审美方式的变化远远更不上照相、电影、电视的变化,这个时代变得动荡不安,但是变化的方向一直不破坏经济原则。
参加交流

摘一段文字表示电视挤占文字文学的情况

随着电子媒介事业———电视事业的飞速扩张, 电视文艺传播日益兴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电视事业获得高速发展。1980年全国有电视台38家, 到1998年, 全国无线、有线电视台已达740家, 而且中央、省级电视台大多以卫星传输方式覆盖全国。就全国而言, 我国电视人口覆盖超过85%。目前全国约有3亿台电视机, 观众近9亿, 电视人口的覆盖率达到86%, 日人均收看电视不少于3小时, 人们常收看的节目中, 一半以上是各类电视剧。据统计, 目前我国电视剧年产量已达6千(部)集, 每年还从境外大量引入, 其他电视文艺节目(如电视纪实片、电视艺术片、音乐电视、电视诗歌、电视散文、电视综艺节目) 年产量超过10万小时, 电视文艺节目在全部电视节目中占60%以上。电视文艺已成为大众文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人们逐步疏离书刊, 把更多时间交给电视和网络, 有相当部分的读者转化为观众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在繁忙紧张的现代生活中, 很少一天花2到3个小时来读文学; 但花2到3个小时看电视, 却是当今大部分人的正常休闲方式。
    与此相对照, 20世纪80年代, 以报纸、杂志和书籍为代表的文本传播还扮演着文学的主导型传播媒介的角色。许多文学期刊发行量都达数十万份, 甚至上百万份, 一部稍有影响的小说印数也可达十万册。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电影和电视等电子媒介在当今媒介网络中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核心媒介,原来高踞艺术家族霸主宝座、主要依赖文本传播的文学, 由于远离核心媒介而不可避免地发生深刻的角色变化。文学艺术类书籍传播的生存空间正逐步被挤压着并不断的缩小。这具体表现在, 随着媒介权力的移位, 文学的文本传播情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有人作过统计, 在1952—1966年间, 文学艺术类书籍在我国当时的出版图书总量所占比例为27. 6% , 1979年为12. 2%, 1985年为8. 6% , 1994年仅占3. 3%。[3]
    1995年一份关于上海作家现状的调查, 统计数字最明确不过地反映了文本传播的变化: 王安忆, 80年代初作品印数几万册, 现在只有几千册; 陆星儿, 原来作品印数七八万册, 现在也只有几千册。《收获》在80年代中期以前发行最高达百万份, 现在2万份; 《上海文学》原来发行量40万份, 现在2万份。[4]
    据《羊城晚报》1998年10月5日消息, “每种文学期刊只有十个读者”! 消息来自1998全国大型文学期刊主编(社长) 研讨会, 部分代表说, “《漓江》停刊, 《昆仑》停刊, 《小说》即将停刊, 下面是不是轮到我们停?”消息还引《福建文学》主编黄文山介绍, 目前全国共有800多种文学期刊, 平均每种期刊发行3 000册, 每种期刊平均大约有10个读者。而且, 这个数量还在萎缩。①
    通过以上的对照我们似乎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90年代以来文学的文本传播单从发行数量上看正呈现出日趋下降的态势, 而电视文艺传播则随着电子媒介事业特别是电视事业的兴起正赢得越来越多的观众。为什么会呈现这样一种态势? 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
参加交流

电视时代还没有过去,电脑时代又覆盖了人们生活

电影由于其不可携带性、时间固定和公共性,并没有导致文字文学的衰落,一定时间是正向促进的。
电视对电影倒是一个革命,电视改进了电影时间固定和公共性人们可以在家里自由地观看,不过由于电视节目的时间性还是由电视台决定的,时间上并不读者自由,而且不能翻阅,反复,琢磨等,所以,电视有缺点,让文字文学仍然有难以替代的优点。

但是录像机的发明,使得电视的上述缺点有得到改善,这样文字文学被彻底地挤压空间。只是文字一套出版传播系统仍然有经济作用,书还是有携带方便作用,你买了碟后仍然需要影碟机,这样书还存在一定经济性。

电脑加上电视录像等多媒体出现后,进一步改善了携带性,书的便利性的经济性基本上消失殆尽,而且电脑本身带有文字,这样我们祖先从竹简开始一系列的经济改善,到了电脑时代,几乎都走完了生命历程。

当然当电脑的视屏和笨重还没有最后变革前,书本还是会存在,但是电脑的越来越改进使得书本萎缩的趋势不会改变。
参加交流

读图时代

影视、广告、MTV、网络、卡通漫画……这些动态和非动态的图像铺天盖地冲击着现代人的眼球。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我们对社会信息的获得,60%到70%的方式是图像的方式。有人欢呼“读图时代”的到来,也有人对此深感忧虑。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读图”已经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版物中,插图、照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铺天盖地的广告和纷繁的影视作品,就连饭店旧式印着菜名、价格的格式菜单都被配有菜品彩色图片的新面貌取代而文字似乎已退居为辅助性存在。近年来还出现了大量“图说作品”——图解《三字经》、图解《资本论》……有人欢呼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也有人对此深表忧虑和困惑。到底什么是“读图时代”? “读图时代”出现的根源是什么?“读图时代”到底对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有什么影响?面对“读图时代”我们的媒体和传播者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什么是“读图时代” ?

人大中文系教授金元蒲认为:读图时代与我们现代社会产生的巨大变化相关。在传播方式上,原来的印刷媒介变成了现在的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于是产生了我们现在诸多的视觉图像或者叫读图时代的一些现象。以前文字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获取知识的方式,现在视觉图像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思维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北大中文系教授王岳川指出:读图时代确实包括影视、广告、卡通及图片的传播。从一定意义来说,形象大于文字,形象大于意义;但是它不可能高于或者深于意义,所以读图时代对社会信息的获得有60%和70%的方式是图像的方式,但是文字可能在更深的程度上以一当十。

这个时代是世界被以图像的方式把握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重图像甚于事物,重复制品甚于原作,重表现甚于事实,重现象甚于存在,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是生产和消费形象,威力无穷的图像左右了我们对现实的要求。现在,从印刷出版物到电子媒体,从户外广告到日常记录的手段,图像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感知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常见方式,进入到了家庭和个人生活之中,并且与个人的精神生活相关。总之,在我们这个时代,视觉方式更加凸显出来,人可以通过“看”(也伴随着听)来知觉并且理解世界。对“看”的依赖和“看”所承受的重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二、剖析“读图时代”到来的根源

1、科技的发展为“读图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有力的软硬件双项技术支持

我们都知道信息的传播需要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几个世纪来视觉符号传播的媒体经历着印刷媒体向电子媒体转变的过程,印刷方式也由最初的呆板低效的人工印刷革新为便捷高效的电子印刷。此外新媒体的涌现也丰富了视觉符号的记录方式。纸张、照相机、摄影机、电脑的接踵而至令种种视觉符号的展现异彩纷呈,甚至手机和身体都成了视觉符号展示自我的舞台。一系列诸如电缆、网络等电子传输媒体的出现使得视觉符号的传递更快更方便,传播范围也更广泛,对于新闻报道来说还能增强现场感和生动性。电子时代的到来终于使图像的生产拥有了工业生产的规模。图像产品的产量如此之大,图像产品的类别如此丰盛,以至于人们时时在与图像共同生活。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生活方式的显现和生活经验的累计。

另外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记录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变迁也改变着人们对视觉符号的创作手法。如果说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视觉符号的创作提供了硬件平台外,那么photoshop,flash,animator,3dmax等一维,二维甚至三维的图形,动画创作软件则打开了人们的眼界,现代人不再满足于简单单纯的平面绘画和记录而是开始追求个性化的创作。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个人电脑普及和这些创作软件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专职的图形和动画设计师,图像和动画创作也逐渐在大众里风靡起来,成为一种时尚。

阿尔文·托夫勒在他早期的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而后两种文盲是工业化社会,尤其是后工业化社会不断制造产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孕育了这种视觉文化这种新文化的传播形式。在当下,计算机的普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产品的日益丰富,更使视觉文化传播成为21世纪文化的一种主导性力量。

2、“消费社会”的出现是“读图时代”到来的社会根源

科技的发展为视觉文化符号大量生产、流通提供了保证那么“消费社会”的到来是视觉符号被大量消费的前提。什么是“消费社会”呢?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生产决定消费,但生产归根到底是为了消费、依赖消费。近代工业革命飞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导致消费资料极大丰富。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富裕者无节制的物欲满足为宗旨,奉行物质消费至上主义;超越生产和消费的能力,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这就是我们所称为的“现代消费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消费者正变得能够承受一定品牌价值的产品,他们开始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

当代消费社会提倡欲望的解放,不断满足欲望需求的消费观,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都市的生活方式。和需要有文化支撑的,需要丰富联想的,不那么直观的文字相比这个时代图像为人们看见和希望看见的事物的欲望提供了许多方便。视觉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不再奇怪电视中,大街上,角落里五颜六色,形形色色黑白或彩色的图片充当主角的广告充斥着我们的眼球。

“消费社会”的一重要特征就是信息成为了一种消费品,精英文化和严肃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大众传媒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合成的加工的文化产品,其明显特征是主要为大众消费而制造出来的,有标准化和模拟个性的特色。大众文化是包含在主流文化之内,它是一个社会内与公众舆论、价值观念、社会时尚和生活方式大致趋同、基本适应的、又是与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直接传承关系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有地域性、通俗性、消费性、娱乐性、商业性、产业性、类像化等种种特征。

大众文化的类像化特征一方面利于大众文化产品的接受与理解,另一方面也造就大众审美趣味的感性化。这种感性化表现为人们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因此读图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图形、图象成为当代青少年阅读的主体内容,从人们对媒体的接触情况来看,电影与电视成为当代人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体;同时,大众文化正以图解的方式冲击着文字这种媒介,处于这样的消费社会中的视觉文化呈现出的浅显与通俗迎合和大众的口味。图片开始成为一些杂志的主角,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此外,古典艺术、精英文化也正不断以图形图片的形式展现给人们,如《红楼梦》等名著被影视化、光盘化,《老子》、《庄子》漫画化,甚至出现了《图解资本论》,把严肃的学术著作也予以图解。大众文化对形象化的追求使人们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而将“思”的意义放逐,使人们的审美情趣呈现感性化特征,如大学生对电影的诉求更为强调对视觉的冲击,调查表明视觉效果突出、制作精良的美国大片更受当代大学生的欢迎,美国片占据了最受大学欢迎的影片的前六席,他们分别是《乱世佳人》、《泰坦尼克号》、《勇敢的心》、《魂断蓝桥》、《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

人们审美情趣的感性化还表现为包装、表演与虚幻,大众文化往往通过精美的包装向大众提供一个虚幻美好的世界。而这种包装更多是通过强大的视觉冲击达到吸影大众的目的的。比如王菲为推销新专集时的另类装扮,装祯别具一格的图书等等。

在大众文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情趣追求个性化。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消费方式,多样化的生活使人的审美呈现明显的广泛性和多种选择性。这为人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人们审美的个性化特征表现为他们追新求异,展现绚丽多姿的自我,从自己的服装样式、发型设计乃至自我形象和文化品位都体现了新时期青少年审美的个性化特征。视觉符号有象征符号和实意符号两种。象征符号往往代表一种抽象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比如基督教的十字、社会注意的五角红星等等,在张扬个性的时代它更是成为了时尚语言的元素。

3、信息社会的到来是“读图时代”出现的内因

所谓信息化社会,即一个社会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活动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因素。

信息是一种无形资源,信息的产生,在时空上表现出较大的随机性和离散性,具有不宜认知和难以把握的特点。视觉符号本身作为一种信息或对文字信息的诠释因其直观,鲜明,生动更能被受众认知与把握,特别是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影以其独特的报道方式与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其真实感人的形象,让读者直接感受到新闻的意义,加深对新闻事实的认识,有“一图胜千言”的效果,这是任何文字体裁报道形式所不能取代的。并且,它不受国籍、地域、民族、语言、习俗和文化差别的影响,无疑这种视觉信息的传播范围要比文字更广更通俗。

我们都知道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是有选择的。在这个信息爆炸,信息过剩的社会,面对纷杂的信息我们眼睛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人们的时间变的越来越精贵。含蓄,枯燥,需要时间与耐心阅读的文字已慢慢不能快速的吸引我们的眼球,而在今天“眼球经济”为指挥棒的商品经济时代,谁抓住了眼睛谁就赢得了商机。因此吸引住大众的视线成为各信息发布者的首要任务。视觉符号生动的形象,浅显的表意要比文字和声音更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因而被很多广告商和媒体看中,成为他们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此外在信息社会,人们对周边的环境的了解需要真实性,现场感更强的信息,报纸中大量的新闻摄影和电视的现场直播所给予人们的逼真、快捷和客观是任何文字都无法代替的。

“读图时代”到来的利弊

1、图像的方式是视觉形象的方式,从横的方向看,不同民族语言的阻隔被打破;从纵的方向看,同一个国家和社会中,文字的垄断被打破,社会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的大众文化时代,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和没有语言文字隔膜的图像文化传播形式,更加紧密和有效地把人类联为一体。赫尔马斯·根舍姆在1962年就写道:“摄影是世界各地都能够理解的唯一‘语言’,它在所有民族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维系着人类大家庭。它超越于政治影响——在人们享有自由的地方——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事件,使得我们分享别人的希冀和期望,阐明政治和社会环境,成为人类的人道和非人道的见证。……”

2、但同时“读图时代”会让一部分人变得幼稚。幼稚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悟性、对于价值判断的正确性和对社会发展合理性的一种前瞻性。公共汽车上很多青少年、成年人都在看漫画书,看得哈哈大笑,非常愉快;但是它可能会使人幼稚。又如美国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8岁,据社会学统计要受10万条广告的冲击。我们知道,看到10万条广告的人,和看到10万本书的人,是截然不同的。
参加交流

读图和读字系统的社会效率分析




读图虽然有前面几贴论述的优势,但是读图系统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画图的一方效率和读图一方效率严重不匹配,而且读图系统的输出方需要专业训练,不是所有的人经过训练都能画图,这样读图系统始终是专业人群对大众人群进行某种商业化的营业,而不能成为社会非常简单的免费的交流,试想,一个人对另一个要交代几项事情:
1、看到字条后给张三打一个电话
2、晚上我请你吃饭
3、你妈来电说叫你多穿一点衣服
如果通过图来表达,即使画满了打电话、吃饭、穿衣的图像,到底是谁叫谁打电话,谁请谁,谁给谁穿衣服,这是不清楚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参加交流

看到字条后给张三打一个电话


如果用这张图来表达“看到字条后给张三打电话”,那简直是笑话,画中那个男的怎样才是张三而不是李四,难道要弄一张照片,即使弄了照片,那个看到纸条这个时间如何来表达,而且到底张三给你打还是你给张三打,还是画者分别要给这两个人打,还是只是画画,没有其他意思。

这样看来图的语言表达力非常差,根本不能用来取代语言。



至于这张网络流传的及其黄色的图传话是可笑极的,一般人肯定是天空中有两只鸽子在飞,草原上羊四脚朝天。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参加交流

看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看看用几分钟,明白所指的形状是什么?

一块铁板,长50,宽35,厚8,面积最大的其中一面水平放置,最大的一面上有两个圆孔,两个圆孔距某一长边都是22距离,互相对称于长边的垂直中心线,两孔中心相距25,圆孔直径都是15,孔贯穿底板。
然后,帖着上述同一长边,直角竖有另一块厚8宽的下长方上半圆的侧板,上部半圆的半径为15,而下部的方块宽与半圆的直径相等,而半圆的圆心到底板的底部距离为30,在侧板上部半圆的圆心处又有一圆孔,孔径为15,贯穿侧板。

以上数字的单位为毫米。

[ 本帖最后由 菜农 于 2008-11-21 22:43 编辑 ]
参加交流
我经过制图训练的人,经过三分钟,终于搞明白了图形以及尺寸,但是有一处理解发生错误。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可能无法明白文字所致的图形到底是什么,或者需要三十分钟对文字的研究,才能确定图形的形状。与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一样。
参加交流

图形文字的答案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参加交流
48楼为了描述形状,使用了200字左右,经过训练的读者,经过3分钟时间阅读和描绘,终于搞明白了形状,而这个形状如果用图形来表达,读者只需要0.5秒就清楚了图形,而把尺寸读一边,耗时20秒,这样,纯粹形状件的读图速度将是文字的几十倍到几万倍,图形越复杂,文字耗时越大,两者的效率相差愈大。
这样形状描述的读图和读字有明显的差异:

1、构造的识别速度,读图比读字效率提高成千上万倍。
2、理解一致性,作者和读图的理解一致性上,读图100%,而文字,作者本身表达错误歧义,读者理解错误和歧义,简单的一致性可以达到90%,复杂的可能10%都达不到。
3、整体感,读图可以整体一起读,而文字一个一个读,缺乏整体感,除非边读变画图,否则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复杂图像更无法用问题整体记忆在脑子里。
4、图还有一些现实质感,文字有时难以言状。
参加交流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的物质活动,图形具有无与伦比的效率、正确性、整体感和质感,无图简直不能正确传达信息,不会画图的人可以说是这一个领域的文盲。
但是思想交流、抽象思考、人与人的信息交换,文字具有无与伦比的正确性和快捷性。

人类的生产活动,既离不开物质的处理,又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这样图文并茂可以到达最高的效率。

(漫画这一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得故事的传播具有最生动最有效率的表达方式,逐渐取代文字文学,这个无可逆转。)



[ 本帖最后由 菜农 于 2008-11-21 23:15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参加交流
原帖由 菜农 于 2008-11-21 23:06 发表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的物质活动,图形具有无与伦比的效率、正确性、整体感和质感,无图简直不能正确传达信息,不会画图的人可以说是这一个领域的文盲。
但是思想交流、抽象思考、人与人的信息交换,文字具有无与伦比的正确性和快捷性。

人类的生产活动,既离不开物质的处理,又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这样图文并茂可以到达最高的效率。

(漫画这一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得故事的传播具有最生动最有效率的表达方式,逐渐取代文字文学,这个无可逆转。)

16787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汉字比拼音文字更有生命力。

曾经看到许多科幻片里描述的外星人用的文字也是字符形态而非拼音形态的。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当今世界上,ISO国际标准规定,第一角和第三角投影同等有效。各国根据国情均有所侧重,其中俄罗斯、乌克兰、德国、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以及东欧等国均主要用第一角投影,而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业、荷兰和墨西哥等国均主要用第三角投影。解放前我国也采用第三角投影,新中国成立后改用第一角投影。

这可以让人推想,在当时的技术流向上,海洋国家的技术人才属于一个系统的,而德国、东欧的技术人才属于另一个系统的,中国本来接受英美的技术体系,解放后学习苏联,结果改用第一角投影法。

[ 本帖最后由 菜农 于 2008-11-23 16:42 编辑 ]
参加交流
原帖由 菜农 于 2008-11-20 22:31 发表
二十世纪初,照相机技术因焦距和光圈、速度等技术门槛,使得平常百姓家庭难以使用照相机,而照相机的生产厂家也无法想到进行批量生产让其成为一个普通消费品,20世纪初的照相机只创建了照相馆商业模式,这一模式实际上取代肖像美术馆,一百年来,一直存在,只是形式有不断的创新。照相机除了小商业机构用来进行肖像拍照,许多机构开始用于证据采集,帮助商业活动进一步有效率地开展,如博览会上的样品的拍摄,竞争对手模仿制造,日本在欧洲到处拍摄各类行业的设备和作业模式,回国后进行模仿学习,导致技术扩散进一步高效率,技术的全球化因照相机的发明,使得封锁阻止的壁垒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日本照相业发达据说同他们早期要学习欧洲有关。
但是在二十世纪初,电影却已经发明出来,独创了另一个划时代的娱乐节目,电影发明出来正好是利欲熏心的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家疯狂地开发这一摇钱树技术,观众也像傻子一样,拼命地要享受一下新鲜的西洋镜,这一娱乐业模式由骗子、疯子和傻子组成了商圈,很快全球化起来。

照相和电影没有对制图行业产生替代作用,制图反而借助于照相更加使得图纸的扩散变得容易,电影几乎对制图没有影响,但是在1912年,有工程师开始利用电影拍摄进行工艺技术和生产效率改进的研究。

1912年,吉尔布雷斯夫妇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议上,首次发表了题为《细微动作研究》的论文,在文中他们首创用电影摄影机和计时器将作业动作拍摄成影片并进行分析的方法,同时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的作业动作分解成三大类共17种基本动作《命名为“动素”》。这些基本动作是:伸手、握取、移物、装配、应用、拆卸、放手、检验、寻找、选择、计划、对准、预对、持住、休息、迟延和故延。其中前8种动作称之谓“必需动作”,中间5种动作称之谓“辅助动作”,最后4种动作称之谓“无效动作”。他们指出,籽提高动作效率必须尽可能地删减第二、三类动作。以后,F.B.吉尔布雷斯又独创性地发明了“灯光示迹摄影”和“设计灯光示迹摄影”两种摄影方法,使动作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缓和、消除工人对早期动作研究的抵触和不满,在富有心理学诰诣的L.M.吉尔布雷斯的帮助下,F.B.吉尔布雷斯又逐渐地将动作研究范围扩大到工作疲劳与单调、动机及工作态度等方面。
这方面的工作在心理学界是有里程碑意义的。其实,较早期的工作自1898年对发报员技能分析始就已初露端倪。

只是,Gilbrace夫妇的工作将运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和图像(影像)相结合,开创了方法学上的先河。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原帖由 菜农 于 2008-11-20 22:59 发表
接下来世界上发生了二次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日还是同盟,日本海军军舰的图纸来自英国,资料上说,1913年8月金刚号完工,日本成为继英国、德国之后装备战列巡洋舰的国家。金刚号战列巡洋舰是旧日本海军最后一艘从国外订购的主力舰。同级舰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根据维克斯公司提供的图纸在日本船厂自行建造,于1915年全部建成。

战争中图纸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军事工业上图纸成为各国间谍第一猎物,这个情况冷战期间并不减弱。这里不研究军事上的情报战。

大战中雷达出现的副产品是产生了电视,美国在战后把电视民用化,日本把电视小型化,六十年代,日本的电视产品开始横扫全球,电视得到普及,电视产生对电影业有一定的负面冲击,电视重点在新闻和娱乐电影上,自电影产生后,文学作品这一行业受到负面冲击,但是由于电影没有便携性和居家性,文学作品仍然以个人精神消费品得到发展,有时电影和文学剧本互相促进,两个行业都得到繁荣,到了电视出现后,书面文学终于被挤占,文学开始萧条。

而文学作品受到另一个图像化的产品挤占,那就是连环画,中国文革前的连环画采取老式的表现手法,文字和图像分开,图像上视觉语言表达较小,而日本的连环画采取电影电视的新手法,反而催生了另一个新文化行业,这个现象非常奇妙。

这段时间的图像产品大大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传播模式,原来的文字系统和美术系统受到很大的冲击,古老的美术和文字书籍迅速被边缘化,文字被边缘化的原因是读字的效率远比读图和读影来得慢,而美术的创作速度和审美方式的变化远远更不上照相、电影、电视的变化,这个时代变得动荡不安,但是变化的方向一直不破坏经济原则。
由黑体字部分可知,自主掌握核心制造技术有多么重要。而图纸制作是其中之一。

其实,太平洋战争中日美海军实力并不是太悬殊,在初期,规模上似乎还是日本占优。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关于思维形式,目前比较公认的有三种形式,即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形象与逻辑协同作用而到达的最高思维境界。
    人的思维在个人头脑里再活跃,对社会不产生作用,如果要对社会产生作用,就必须把思维表达出来,说出来或者画出来,即思维外化。人类的思维外化又有三种方式:一是形体动作;二是语言音乐;三是图画文字。思维外化了,才能是对社会有所作用,人类社会的革新发展离不开人与人的思维外化外用,思维外化也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人类一开始的思维外化方式主要是形体动作,在动物界蚂蚁和蜜蜂部落中,可以看到大量身体语言和肢体接触语言,一些未开化的边远部落中,人与人的手势和肢体语言也多一些,语言也不丰富,文字就可能完全没有。握手据说是原始人为了表示互相不为敌人,放弃武器握手来表示信任,人类社会在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中,语言音乐和图画文字逐渐发达起来了。
    显然,当人类发展了语言这一发达的外化工具后,手势和肢体语言逐渐退化,一般在舞蹈和哑语等少数场合使用,声音语言按照考古学家推理应该在文字语言前,成熟的语言实际上声音和文字同时进化而成的,中国的文字发明得早,3500年前有甲骨文证据,日本的文字就晚于声音语言,现在日语构成就表明借用汉字来表示他们原来的部落语言。
     肢体语言在黑夜传达不方便,而声音语言不方便记录保存,书写文字可以补充声音语言的不足部分。
图在表达思维上,最早是催生文字的原始母体,欧洲的文字几乎完全被声音语言俘虏,文字只记录声音,本身已经毫无图形意义,只有中文同时具备表达声音和表达图形两种功能。一旦文字和声音语言结合后,文字表达思想超过绘图,人类在图形上一直有点心灵不手巧的自卑,有时想描绘一个人或者美丽的景物,可是手不能正确地听大脑指挥,画不出心里想要的图画,结果图画技术一直边缘化,直到照相机、电影、电视、录像、电脑、DVD等自动化拍摄功能发明后,人类又回到读图的原始时代。
参加交流
这本书是给谁看的?如果是通俗的,那么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写的专业繁复了些。
初十的意见金玉良言,非常感谢。

其实这本书还没有影子,内部培训已经先行了,先从市场的小需求着手,积累教学的实际经验,再整理成书,这样,书的计划,就要2010年了。
参加交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参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