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生命教育:博爱,尊严,终极关怀--上海某区中学推进“两纲”观摩有感

昨天,我受某去校长之邀,搭车去郊外观摩一个生命教育的现场展示研讨会。郊外有一种脱离城市喧嚣的安静,绿化也比城里好。沿着区政府旁那条路径直下去,不远就到了这所中学。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客人,校长助理带我稍稍浏览了学校的教学楼,操场。办公楼里的内装设计别具一格,有种一般学校没有的优雅的气息。每个门口都有两位女生,一边一个,对每个客人都会深深一鞠躬:“欢迎光临”。学校不算豪华,但打理得干干净净,颇有品味。在风雨操场,看到了“两纲”的会议标题,毫无概念,一问才知道是生命教育和民族教育,为什么提倡生命教育,想必和许多学生自杀事件有关吧。

公开课

先是两堂公开课《哦!冬夜的灯光》是语文课和《挫折,我们勇敢面对》是一堂主题班会课。我去听了前者。《哦!冬夜的灯光》写一个加拿大医生夜晚到偏远乡村救治一名婴儿的真实故事。故事的感人处是乡村邻里联手把家里灯打开为医生的小车“护航”的细节。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手法,使我想起日本小说和电影《幸福的黄手帕》的结尾构思,有让人身临其境,一下被感动的效果。文中夜色和灯光的对比,天气寒冷和人间温暖的对比,构思和行文都十分工巧,简直有点过于工巧了,以我现在的品味,更喜欢自然的,更平淡的笔法。 
老师有过四年的教龄,应该说备课是细致的,到位的,但正因为这种准备,反而自发的东西少了,不够放开,教师解说的多了,学生发挥相对少了。语文课当然还要注重文本。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改写,通过改换视角等方式,懂得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也允许有不同的表现风格和偏好。另外,我是不太喜欢全班齐声朗读的,有时静默时更容易进入生命体验状态的。

《挫折,我们勇敢面对》主题班会围绕一位匿名学生“我害怕,我逃避,我失望,我抛弃”的留言展开。我没有参加,但根据其他老师的评论,同样有引领过多,放手不够的问题。可能是公开课的原因,也可能是场地的关系,但是讨论都可以更加“开放”open-ended一些,不拘泥于教案,不拘泥于一种思路。

校长报告

简短的茶歇中看了各个年级,教研组的展板,与中间占据各自展位的学生聊了几句,一个是大约六,七年级的女生合唱组,小女孩们的笑容很灿烂,看起来很健康。另一个是学校的皮影戏社团,居然还有自编的教材。我上去试了一把,脑子里想起的是葛优在《活着》里扯着嗓门唱戏的情景。这两个社团后来都在校长报告中穿插作了表演。

校长报告的基调是: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乐园。珍惜,尊重,热爱生命应该是渗透在学校所有环节,所有课程中的内容。生命教育的具体操作围绕五个方面: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生命科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美学教育。结合看到的展板,我觉得学校生命教育的一个亮点是强调教师要做有生命境界,有生活品味的人,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这可以说打蛇打在七寸上。很难想象,缺乏生命意趣的教师如何能使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生命的价值。同样,获得具体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生命境界”同样重要。教学的关键是怎么把“死”的(前人积累的)知识成果转化成鲜活的,意趣横生的认知过程。通过生动的教学互动建构动态的,有活力的知识情境,视角,这种教学与跟着教科书亦步亦趋,按图索骥式的教学有天壤之别。而要做到这点,生命意趣十分重要。知识的发现本质上都是源于人的好气心和想象力(当然还有逻辑的力量)。

校长治校理念的第二个亮点,是强调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感恩生命赐予的每一分钟的快乐,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对于知识,我们既可以采取工具性的态度,注重它的实践意义-它有助于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也可以采取审美的态度-它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精神内涵,生活意趣。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在当今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对学生,对家长,对老师,对校长(还有对教育局的官员们领导们)不啻是一种奢侈。但是,这里也是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分野,是带有人文情怀的教学观和工具化技术化的教学观的分野,是注重内在精神品质提升的评价尺度和只注重看得见,摸得着(可测量)的教育结果的分野。在当今强调“政绩考核”,强调“认责制”(accountability)的行政管理体制内,如何在教育评估,评价中避免技术主义倾向(比如只认“硬指标”),给人文关怀留出一个恰当的位置,是世界性的课题。记得日前在华师大出版社看到一本哈佛前校长写的书《缺乏灵魂的优异》(“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指出同样的问题。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不能仅仅以“效率”论成功。不能偏废那些虽然无法准确测量但十分重要的目标。爱因斯坦说:"不是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是可测的,不是所有能测量的东西都是重要的"(No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be counted;not everything that can be counted counts.)

生命教育的内涵

区教育局副局长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提出了一个假说。他说,学生不快乐,教师也不快乐,原因是升学压力。但我们是否可以印证快乐的环境与升学是否成正比?如果能够,那么我们让老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其自然结果就是更好的升学率。这个假设固然稍稍简单化,但确实提出了为当今学校困境的一种解套的思路。 他提出的核心价值观问题,即对生命的敬畏感,承认和维护个人的重要性,公民意识(权力,义务,尊重程序),显然反映了现在的官员的思想也在现代化(是否身体力行是另一会事)。

学校编写的生命飞歌的校本课程,力图体现更人性化的课程设计,更注重诱导学生的生命意识,如何爱护自己,爱护周围的人,爱护周围的环境,如何认识自我,善于生活。 从更广阔的角度,我觉得生命教育应该要弘扬三个方面:爱心,尊严,和终极关怀。

博爱(人与人)。博爱,就是要超越狭隘家族观念,超越狭隘民族主义,超越狭隘利益集团,阶级区分的生命之爱。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居住的地区,有不少美国人领养中国女孩,有些还有先天后天的残障;不仅如此,他们还带这些孩子到中文学校来学中文,为的是让他们以后能了解中国文化,等他们长大了要告诉他们的根在中国。跟他们交谈时发现他们从来没有施舍的感觉,而是同样用感恩的心看待上帝给他们带来的礼物,或孩子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太理想化。我觉得一点不是。我想到野夫《像土豆一样种在地里的孩子》,他留在了那里,为了帮助那里的孩子,对他来说这样做再自然不过。当然我不是说大家去学雷锋,而是说,当一个社会中的精英知道怎样回馈社会(如比尔盖茨),知道有责任改变这个世界,当彻底边缘化的人士也会像冉阿让那样动恻隐之心(正如小偷将朱学勤的研究生准考证寄回给他一样),这个社会才有希望。当那位匿名学生留下“我害怕,我逃避,我失望,我抛弃”的留言时,也许他(她)需要的不是挫折教育,而是爱,无条件的接受,鼓励,父母的,老师的。一个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人,往往会失去爱别人的能力。生命教育应该是用爱滋润的。

尊严 (人与社会)。让每个人有尊严的活着,不因为他贫贱,不因为他有残缺,不因为他平庸,不因为他与我们不同(想起JEARL的一首歌“Pieces of you")。让每个人有尊严的活着,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尊重他们发表见解的权力,尊重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首创精神和参政议政的权力。只有每个人有尊严地活着,有尊严地相处,遵循共同的游戏规则,冲突有正常的渠道(due process)解决,这个社会才是健康的,和谐的,有活力的,有创造力的。呵护人的尊严而不是毁灭人的自尊,是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

终极关怀(人与自我)。生命的珍贵是和生命的短暂相联系的。人的生死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每个生命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是独一无二的,是有价值的。任何一位死者,都有悲壮的一面,都是值得纪念的。无论是表现战争的《硫磺岛的来信》(或《集结号》),还是表现平凡人物的痛苦,快乐,梦想,失落(如《廊桥遗梦》(或(《活者》),都体现了这种终极关怀。这种终极关怀往往超越一般的正义非正义,道德与非道德的世俗判断,它是人面对自我,死亡,和上帝的选择。终极关怀,本质上是有限人生如何实现个体超越的问题;宗教基本都是关于超越性的信念体系。而世俗人本主义同样关心这样的问题。生命教育应该是终极关怀的提升。

除此还应该有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生命伦理重要的方面,这里暂且不论。生命教育,不是权宜之计,不是风险防范,不是损害控制(damage control),不是创可贴,而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应该是治国理念的一部份。中国千百年来,只有天子的生命有价值,臣民是可斩可杀(死前还要感谢“赐死”的皇恩),践踏人的生命如捏死一只苍蝇那么容易,对人肉体的折磨(如“凌迟”)成为权力威慑的利器。上个世纪的中国,推行的是你死我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仇恨教育。今天的时代不同了,以人为本成为执政口号。可是对生命,尤其是别人生命的淡漠,仍然触目惊心。社会不公还到处可见,比起强势集团的利益权衡和权力意志,个体依然是无足轻重的。人的尊严还常常被践踏。在这样的背景下,生命教育前景依然艰难。但这恰恰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因为它是建立公民社会的基石。

教育中从来就有两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的博弈:一种是“适者生存”的无情法则,一种是爱的无言浸润和生命的成全。前者是tough-minded,斯巴达式的,后者是tender-minded,暂且称之为雅典式的。我不赞成将学生像暖房的花朵那样培育,因为他们最终要面对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但是,今天我看到的中国教育,只认适者生存的法则,结果是将整个教育体系异化为一个尺度单一的筛选机制,将教师异化为考试专家,将学习,成长异化为“怎样获得正确答案,赢取高分”,将学生异化为考试工具,将家长异化为监工,一边抱怨体制的弊端重重,一边责怪孩子没有尽心尽职。我的担心是,对孩子作为人,作为生命的漠视,很可能造成一代人的精神残缺。

那么,校长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是否可以有所作为?这取决于给老师和学生搭建一个更为人性化的平台,减轻他们的压力,丰富他们的学业,开阔他们的视野,既完成“硬指标”,又让老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有伸张的机会。在这半天的观摩中,我看到了校长在营建这样的学校文化中的作用。

(明天要去宁波,匆匆写完这篇感想,也算不妄小妖怪的盛情.有不妥处,斑竹可酌情删减)


哈,丙某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抢走了David先生的沙发。 过一会儿我再慢慢看。

[ 本帖最后由 丙辰龙 于 2008-11-13 21:50 编辑 ]
我在给David的帖子加精,结果就只能抢板凳了。
总有一天,我会遇见我内心的生命,会遇见藏在我生命中的欢乐,尽管岁月以其闲散的尘埃迷糊了我的道路。
原帖由 David 于 2008-11-10 15:58 发表
F. Crick
Jewel



pieces of you

she's an ugly girl,
does it make you want to kill her?
she's an ugly girl,
do you want to kick in her face?
she's an ugly girl,
she doesn't pose a threat.
she's an ugly girl,
does that make you feel safe?
ugly girl,
ugly girl,
do you hate hercause she's pieces of you?



she's a pretty girl,
does she make you think nasty thoughts?
she's a pretty girl,
do you want to tie her down?
she's a pretty girl,
do you call her a bitch?
she's a pretty girl,
did she sleep with your whole town?
pretty girl,
pretty girl,
do you hate hercause she's pieces of you?

you say he's a faggot,
does it make you want to hurt him?
you say he's a faggot,
do you want to kick in his brains?
you say he's a faggot,
does he make you sick to your stomach?
you say he's a faggot,
are you afraid you're just the same?
faggot,faggot,
do you hate himcause he's pieces of you?

you say he's a jew,
does it mean that he's tight?
you say he's a jew,
do you want to hurt his kids tonight?
you say he's a jew,
he'll never wear that funny hat again.
you say he's a jew as though being born were a sin.
oh jew, oh jew,
do you hate himcause he's pieces of you---------



[ 本帖最后由 丙辰龙 于 2008-11-13 22:34 编辑 ]
Good. We are even now!

回复 5楼 的帖子



[ 本帖最后由 丙辰龙 于 2008-11-13 22:46 编辑 ]
谢谢David 的评点,这两天较忙,没顾上上上网,今天认真拜读,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已经把你的文章发在学校的内网上了.再谢!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很好的介绍,可惜戴先生自己的发言淹没在对上海中小学的生命教育的介绍中了。
    这几年,上海中小学日益兴旺的生命教育运动,得力于叶澜先生的推崇和实践。她有一批弟子,这些弟子又培养一批批小弟子,这是生命教育能在上海推广的原因之一。但我总有一种怀疑,这种生命教育是不是会流于形式?或者,从这种生命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儿童,有没有能力认识糟糕的、残酷的社会现实?如果能认识,他们长大以后如何面对这种现实?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嗯嗯,同意乌兄,我也感觉生命教育好象应该从一种更复杂乃至更残酷更丑恶的背景解读中被唤醒出来(不是说美好的不能用来作为“唤醒材料”,而是说不必回避丑恶),而且这种解读还应该是双向互动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很单纯的单向灌输。楼顶介绍的方式,似乎还是太理想化了,一旦进入社会,顷刻灰飞烟灭,当初的“教育”就是空中楼阁似的,可能连教育者本人也无力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丑恶,他所教的和他在现实中实际用来应对世事的处世技巧什么的本身就是脱节的,这样的教育,其实,原谅我哈,我也觉得其实没有太多实际效果。
但这肯定不是教育者本身的错,就是说,这不是一个具体的小学校长、教师所能纠正的错误,虽然明知没用,然而他们毕竟还是努力了,惭愧啊,系统性的错误是最难纠正的一类错误,身在其中,太多的时候,除了慨叹无能为力之外还是无能为力哈?就像这段跟帖,完全就是说了也是白说,但是,“我们”又还是不得不说哈?
“我们”努力了并且还在努力,也许也就问心无愧了,也许只能这样了吧?但愿还能不是这样的哈?
原帖由 乌龙茶 于 2008-11-15 12:41 发表
很好的介绍,可惜戴先生自己的发言淹没在对上海中小学的生命教育的介绍中了。
    这几年,上海中小学日益兴旺的生命教育运动,得力于叶澜先生的推崇和实践。她有一批弟子,这些弟子又培养一批批小弟子,这是生命教育能在上海推广的原因之一。
对于乌龙兄回帖的前半部分我想向乌龙兄请教三个问题:
一)我很想知道乌龙兄所理解“生命教育”的含意
二)我也非常想知道乌龙兄所指的“日益兴旺”的真正含意
三)有关上海“日益兴旺的生命教育运动”的起源问题,叶澜老师是我所崇拜的老师,在校时是,离开华师依然是,我没有这么幸运成为她的弟子甚至小弟子,但对她近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课题却一直很关注,叶老师非常强调学校管理需充分关注教师的职业生命价值,为教师个体发展和提升生命质量提供广阔空间。她认为职业生活,是人成年以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如何,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人的生命质量,同时也造就了个体的生命质量。因此,人怎样度过生命的日常方式,会决定人成为怎样的人。人要想成为有尊严的人,就应该选择富有创造性的职业,并作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焕发的快乐。叶老师的很多观点都闪耀着对人的生命尊重的光辉。但我不认为上海的生命教育是因为叶老师推崇和实践而开始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小妖怪批评的是,我的表述的确不够准确。
    多年以前叶老师有一篇名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文章,曾轰动一时。叶老师的新基础教育,也一直把对生命的理解和生命力的激发作为她的新基础教育的主要方向。称之为生命教育,确实可能会引起误解,因为还有一个狭义的生命教育,它的内涵要比叶老师新基础教育运动的内涵小得多。
    自九十年代以来,华东师大有两个重量级人物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有重大影响:一个是钟启泉领导的课程所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另一个是叶澜在上海搞的新基础教育运动,这两个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也是死对头。钟启泉有教育部的支持,叶澜有上海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叶的新基础教育,从全国范围看,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范本,这是教育界的人都知道的事。我本人对她的教育理念很欣赏。可以说,今天中国教育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就此而言,叶老师的努力是令人感佩的。正是因为有叶老师以及叶老师的一批弟子的努力,上海的基础教育改革,才成为全国的一个榜样。这就是我说的“日益兴旺”的意思。
    我在前面表示的担忧,主要是针对叶老师过于理想化的教育理念。我听过叶老师的一个讲座,我认为她是目前教育界很难得的有思想的学者,她的教育理念有两个核心概念:一是生命价值,一是主体性。这当然是教育最重要的两个目标,但如何实现这两个目标,却还有一个方法论问题,这个方法论不是烘托这两个目标的哲学理论能直接提供的。简单地说,生命价值、主体性在当代中国教育的沦落,不是偶然的,从更大背景去看,它是一个社会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普遍性的一个问题。比如山西黑窑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哪一件不是公然把人的生命视如草芥?说得再悲观点,我们今天吃的所有东西都是不安全的,在这些不安全的食品背景,都有科技的杰作,都有经济的繁荣,都有道德的沦丧。这种问题,不是生命哲学本身能解决的。
   先说这么多吧。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谢谢乌龙兄!小妖怪释然了很多,就生命教育的内涵的理解小妖怪想谈谈我的浅薄理解,乌龙兄是专家,不当之处请指正。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生命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从西方国家起步,到80年代逐渐推广,至90年代台湾地区大规模、有系统地开展,进入21世纪,则已成为遍及全球的教学门类。2004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送审稿),具体规定了生命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然而人生命的全部不仅仅是生物的躯体,自然的生命仅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质载体,真正让人和动物区别开的是人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在考察生命教育的内涵时就要从多个层次入手,不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是人的生命形态和特征的本质要求。我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是:生命教育应该分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让师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解放精神,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它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状态,丰富师生生命历程,激发师生生命潜力,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有三层含义:一是教育的实施要体现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主体性;二是按照人发展的规律、社会需求和生命成长实施教育;三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热爱人生,珍视生命,构建健全的人格,充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培养人生智慧,为师生提高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记得在真名网上我曾经介绍过台湾的生命教育,通过台湾地区晓明女中“生命教育”课的单元内容安排以及生命教育目标,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课程的十二个单元内容依次分别是:
欣赏生命;
做我真好;
生于忧患;
应变与生存;
敬业乐业;
宗教信仰与人生;
良心的培养;
人活在关系中;
思考是智慧的开端;
生死尊严;
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
全球伦理与宗教。
该校的四个生命教育目标分别为:
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自己,关怀别人;
让学生阐扬生命的光辉,乐于助人,良好人际关系;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
让学生珍惜生命的价值,乐观进取,正确人生观。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对于乌龙兄所提及的担心其实是每个清醒的教育工作者的担心。David 到我学校来之前我曾经发过一个短信给他:“欢迎你来看看在教育异化的今天我所做的微薄努力。”记得一次在上海举办的全国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江苏南京某师范大学附中的校长无比绝望地在台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对中国的教育已经彻底失望了。”当时台下无不为之动容,我们身在其中,痛苦不言而喻,可是面对现实我们还是有责任去做些什么的。乌龙兄所提到的小妖怪也都看到,可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无力改变大的环境,但我努力在我所能影响的范围内付诸影响。
在两个老师的战争一贴中乌龙兄的回帖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什么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社会。今天中国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教育。“黄老师”的教育越是成功,山西黑窑、三鹿毒奶这类事件就会有越多,愚民也越多。"我能做的就是引导好我的老师,尽可能地让他们不要在这个“功利”的社会里迷失得太多,尽管很难,但总得有人去做。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近日上海商学院4名女生火灾时跳楼死亡事件,应该引发我们的教育到底缺乏什么?缺乏对于生命最需要的知识--生存逃亡常识。
引开了,还缺乏性知识、理财知识、公民常识~~。
不过,好像小学生就有性知识图画读本了,很不错。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也许缺乏的不是生存逃亡知识,而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逃生不仅要有知识的准备,还要有模拟的演练。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意外产生的机率也相应增多,如何逃生再也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了。
谢谢小妖怪。我是刚知道戴兄是去了你的学校,也是刚知道你就是这个学校的校长。呵呵,我是够笨的了。
    你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教育目标等要素的阐述,可说非常到位,读后感觉受益匪浅。我猜想,如果是叶老师直接指导你们学校,或许她会提出一个更为细致的理论。台湾搞的生命教育我不太了解,几年前去台湾时,听说过,但没能深入。广义的生命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价值如何在教育中得到彰显、保护并成为人的发展的基本目标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它首先要求解释什么是对人的生命历程来说不可或缺的基本价值,其次要解释各种基本价值的相互关系,再次要解释作为共同追求的基本价值如何导向作为个体的独特生命意义的个体价值。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很受启发,非常欣赏小妖怪的理想主义信念。
比附一下,时人经常嘲笑胡适“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并以之作为自己高明、胡适浅薄的证据,谁知秋后一轧账,浅薄的乐观竟然远胜貌似深刻的悲观。
从事有些职业,是必须充满阳光的,所以,听小妖怪提到“”江苏南京某师范大学附中的校长无比绝望地在台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对中国的教育已经彻底失望了”,我并不动容。我一面理解他,一面觉得他可悲。教育本来就不是易事,知其不可为而为,在别处容易成为大话,在基础教育界,还就得用它来指导实践。
不如此,只会更坏。因为,你的绝望会让别人堕入深渊的。这和一位艺术家的绝望,不可同日而语。
赞同泽雄兄的说法,艺术家可以绝望,教育者不可绝望,您绝望,那社会可真就没救了,之所以绝望,思考的可能是都是宏大主题,的确,作为个体,是无法改变整个体制的,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还是能改变一些事情的,哪怕这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其实中国不缺宏大叙事的乐观和悲观的人,缺的是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的人。

向小妖怪老师致敬。
谢谢茶兄(上午我家阿吕看我的回帖提醒我怎么可以称呼你乌龙兄,我才发现是很不妥,抱歉!),叶老师新基础教育的试点主要以闵行区,崇明县为主,上海市教委曾经安排过专家带教一线校长,我又错过机缘,但叶老师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我。我与钟老师的关系似乎要近些,算算,我也算课程所的弟子,对茶兄所提及的长辈们的之间的矛盾我一无所知,我想有也是学术之争,但在尊重学生,关注师生的生命质量方面的认识应该是没有分歧的,只是各自的切入口不同,载体不同,记得04年暑假我刚上任校长,钟老师就带着副所长赵老师和崔老师到我学校给我的老师们进行暑期校本培训,给教师们的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认为教师是一门需要终生学习的专业,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要学会尊重、了解孩子的学习权,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学会倾听,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引导学生学会与家长、与社会、还有与自己对话的能力,学会与同事建立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让课堂从“灌输中心教学”变为“对话中心教学”,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课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即课堂”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题。
记得在送老师们回华师的路上,崔允漷老师不无调侃地说:”你面子很大啊,一个学校的教师培训居然动用了课程所三个所长,我们到北京开会也只要课程所派一个所长去就可以了。老师们对我的关心可能也是我想把学校办好的直接动力,我的师兄郑杰说:"教育死了,学校死了",为此我们有很多争论,今天看了茶兄以及泽雄兄和智慧兄(叫你猪头兄不雅,不知怎么称呼才好。)的回帖,很温暖,谢谢!

[ 本帖最后由 小妖怪 于 2008-11-17 12:41 编辑 ]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哈,这里热闹起来了。对叶澜和小妖怪提到提倡生命教育的美国学者我毫不知情,茶兄和小妖怪的帖我学习了。明天有时间再想想。
原帖由 小妖怪 于 2008-11-16 10:18 发表
记得在真名网上我曾经介绍过台湾的生命教育,通过台湾地区晓明女中“生命教育”课的单元内容安排以及生命教育目标,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课程的十二个单元内容依次分别是:
欣赏生命;
做我真好;
生于忧患;
应变与生存;
敬业乐业;
宗教信仰与人生;
良心的培养;
人活在关系中;
思考是智慧的开端;
生死尊严;
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
全球伦理与宗教。
该校的四个生命教育目标分别为:
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自己,关怀别人;
让学生阐扬生命的光辉,乐于助人,良好人际关系;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
让学生珍惜生命的价值,乐观进取,正确人生观。
好帖,认真学习了.
不过从以上课程上看,似乎跟思想品德教育很相像.
我去小妖校长(暂且这样称呼)前,没有做任何功课,所以对国内的生命教育可以说一无所知,我去年前年去了福州我的同学张文质那里,对他提倡的生命化教育略有所知。小妖怪显然对上海实行生命教育的背景和理念更清晰,而我的帖纯粹是一点感想,这两年学生当中自杀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而我觉得这只是冰上一隅(况且青少年自杀什么地方都有,也不能完全算在制度头上)。我当时的感想,其实和9楼的流星雨比较接近,也就是在什么基点上谈生命教育。我的主要担心是两张皮的问题,如果生命教育不是同时是一种现实的教育(当然,有时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什么时候他们能够面对相当严酷的现实),那么生命教育容易流变为一件漂亮的外衣,并没有改变教育的实质,它的生气就没有灌注到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的方方面面去。举个例子,我回来作一个“探究式教育”的教师调查,结果女儿开学第一天居然拿回来一本“探究学习”的课本,第一课就是种一棵植物,然后观察它的生长。这个活动当然很好,但是语文教育,历史教学,科学,数学教育,难道不都要有“探究”的要素吗?如果只有探究课有探究,其他课可以照旧背定义,背课文,孤立地记忆某些事实,如水是由什么构成的,它有什么物理和化学特性,大量做习题(谢天谢地,华东师大出了一课一练),那么探究性学习就失去了它的精神本质,因为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安身立命之根本,”真“在西方传统不仅属于认识范畴,而且具有伦理意义。同样,从灌输中心的教学到对话中心的教学,也不是简单的教学法,而是真正确立学生的个体主体性,但恰恰我们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运作,是漠视个人的主体性的。这样,二期课改也好,新基础教育也好,理想飞得很高,但没有”软着陆“,没有融进教育的肌理。

我由此想到,像生命教育,或探究式教育,都不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产生的。它们是美好的理念,但不是植根于文化中的充沛激情。你可以欣赏探究式学习,但你无法像苏格拉底那样,宣称没有深入思考过的生活是不没有价值的(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你可以认同生命教育,但你无法像萨特或加缪那样思考生命的本体问题,因为在中国,”怎样做人“从来是比”什么是人?“更重要的。我的意思是,本土文化在消化外来文化中总会有消化不良的问题,容易流于形式。但是我相信从自己做起的可行性,相信可以创造生命绿洲,悲观的宿命论者不应该选择教育作为职业。

我的主帖文字上很粗糙,像一未经打磨的土坯,待有时间再打造。

[ 本帖最后由 David 于 2008-11-18 00:18 编辑 ]
谢谢David. 容我细细咀嚼,慢慢体会.
先奉上来我学校的照片一张.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归来犹觉带云霞(一)——戴耘先生的话     2007-07-14 22:30:00, White stone
      
  “从民间的立场,带着草根的情怀”,7号从福州归来,脑子里一直是这两句话,尽管话里含有一种巨大的悲剧感,但是也让人感到幽微的晨光。对于我的工作,至今依然保持着朝圣者一样的虔诚,但是,我担心这样的虔诚很快会消失殆尽。因为乌托邦式的强大城堡很多时候敌不过一纸公文。

   纽约州立大学的戴耘教授的讲座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讲座没有那些分条列点的叙述,而是真正做到了理想的“互动”。以往总有些所谓的专家开场总要说:“今天,我希望我的讲座能有些互动。”可是最后还是一言谈到底啊!戴教授的讲座有两个关键的环节串联而成,分别抛出两个问题,一是“你认为孩子身上哪些特质是指的大人呵护的”,二是“假如你是父母或者师长,你认为孩子最应该培养的三种品质是什么”。讲座就在这样两个看似简单,其实本质性问题的探讨上展开。我记下了他的一些话:

1、教育是否越来越功利?中国的家长很多只关心孩子是否能上好的大学,这其实是有些本末倒置;

2、关于家庭关系:子女照着父母的设计生活,家长很少倾听子女的心声;

3、儿童是生命的活体;

4、儿童的转变不是以大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教育很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6、教师是否一直在坚持学习……好的教师不一定是知识很多,但是应该是能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天真的……

7、师生关系可以从沟通的方式开始改变;

8、因为“调皮”,把一些思维活跃的孩子边缘化了,这样有可能让大家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资源;

9、“好奇”是一种动物的本能,这个功能很重要,有了好奇,世界才更广阔;

10、在美国,他们把孩子作为一个个体来培养;

11、“冒险”是盏指示灯,倘若把这些灯灭了……

12、中国有很多孩子品学兼优,十年、二十年下来,很多孩子各个方面看起来都不错,但是他们仍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要做什么,或者说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13、“想象”,非常有意思,毕加索曾经说过:我总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来观察世界;

14、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那种二维的,平面的世界,他们的世界和大人的不同;

15、动画片代偿性的让孩子们体验了什么?勇敢、友谊、背叛……体验生活的所有东西,只有想象才能超越……(此处举了某学生根据“空城计”的典故写了《空城秘史》,内容天马行空,想象极其瑰丽);

16、 没有想象的世界会变得很单一.(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http://blog.cersp.com/index/1029581.jspx
衷心感谢所有的教育者、教育研究者,真心希望你们的脸上永远挂着笑意,你们脸上的笑意,就是孩子脸上的笑意,孩子脸上的笑意也就是为人父母者脸上的笑意,很温馨很要命的,恳请千万不要放弃努力!
小妖怪不要客气,称我乌龙兄,我很开心,能被称为“兄”已经很满足,何况我确实经常“乌龙”。
   华东师大教育学的实力在全国一直位列第一。叶老师、钟老师都是强中之强的能人。他们之间的矛盾,我也是听说,不知道为什么。这其实在高校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有许多著名学者,单个看都是优秀的,学问、人品都没得说,外人往往无法想象他们之间怎么可能会有不可调和的冲突。
    “教育死了,学校死了”,我倒觉得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当然泽雄兄从教育事业的性质、教师的责任感出发批评这句话,立意也是对的。我赞同这句话,主要是从现在许多校长、教师、甚至学者,仍然对中国教育的病入膏肓麻木不仁,甚至还有唱赞歌的。从这个角度看,确实需要有人站出来呐喊了。
    戴耘先生23楼的点评非常到位。如何把外来的、飘在空中的教育理想拉到地面上来,拉到现实的生活和现实的教育中,是这些年来中国教育改革解决得最不好的一个问题。我猜想,叶老师和钟老师的矛盾,主要不是教育理想上有冲突,而是在如何改革的方法观上有冲突。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原帖由 乌龙茶 于 2008-11-17 18:40 发表
小妖怪不要客气,称我乌龙兄,我很开心,能被称为“兄”已经很满足,何况我确实经常“乌龙”。
   华东师大教育学的实力在全国一直位列第一。叶老师、钟老师都是强中之强的能人。他们之间的矛盾,我也是听说,不知道为什么。这其实在高校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有许多著名学者,单个看都是优秀的,学问、人品都没得说,外人往往无法想象他们之间怎么可能会有不可调和的冲突。
    “教育死了,学校死了”,我倒觉得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当然泽雄兄从教育事业的性质、教师的责任感出发批评这句话,立意也是对的。我赞同这句话,主要是从现在许多校长、教师、甚至学者,仍然对中国教育的病入膏肓麻木不仁,甚至还有唱赞歌的。从这个角度看,确实需要有人站出来呐喊了。
    戴耘先生23楼的点评非常到位。如何把外来的、飘在空中的教育理想拉到地面上来,拉到现实的生活和现实的教育中,是这些年来中国教育改革解决得最不好的一个问题。我猜想,叶老师和钟老师的矛盾,主要不是教育理想上有冲突,而是在如何改革的方法观上有冲突。
飘过。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尊严 (人与社会)。让每个人有尊严的活着,不因为他贫贱,不因为他有残缺,不因为他平庸,不因为他与我们不同(想起JEARL的一首歌“Pieces of you")。让每个人有尊严的活着,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尊重他们发表见解的权力,尊重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首创精神和参政议政的权力。只有每个人有尊严地活着,有尊严地相处,遵循共同的游戏规则,冲突有正常的渠道(due process)解决,这个社会才是健康的,和谐的,有活力的,有创造力的。呵护人的尊严而不是毁灭人的自尊,是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
David 发表于 2008-11-13 21:35
前天,看永德在作品会馆贴的那篇文章。 看内容,大概推测出应该是永德的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学生写的,应该90后吧。 也许是丙辰龙的某些观念严重落伍,我真的搞不懂现在的某些小孩子为何这么刻薄(其实我想说的词是“恶毒”)。看她(我猜作者应该是女孩子)那文章,我觉得很气愤也很悲哀,当时想到的就是David先生推荐的这首歌“Pieces of you”。  我原来转来的歌曲链接来自于YouTube,好像YouTube在国内被封了很久了。 想拜托永德一定找到这首歌,给你那位朋友听听。
很好,很受启发。可惜来晚了,只能站着慢慢欣赏了。累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