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光健的日志http://train.teacherclub.com.cn/ ... amp;catalogId=87483

[生命教育:博爱,尊严,终极关怀]  2009-01-04 00:00:00



生命教育:博爱,尊严,终极关怀

  生不快乐,教师也不快乐,原因是升学压力。但我们是否可以印证快乐的环境与升学是否成正比?如果能够,那么我们让老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其自然结果就是更好的升学率。这个假设固然稍稍简单化,但确实提出了为当今学校困境的一种解套的思路。 他提出的核心价值观问题,即对生命的敬畏感,承认和维护个人的重要性,公民意识(权力,义务,尊重程序),显然反映了现在的官员的思想也在现代化(是否身体力行是另一会事)。

学校编写的生命飞歌的校本课程,力图体现更人性化的课程设计,更注重诱导学生的生命意识,如何爱护自己,爱护周围的人,爱护周围的环境,如何认识自我,善于生活。 从更广阔的角度,我觉得生命教育应该要弘扬三个方面:爱心,尊严,和终极关怀。

博爱(人与人)。博爱,就是要超越狭隘家族观念,超越狭隘民族主义,超越狭隘利益集团,阶级区分的生命之爱。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居住的地区,有不少美国人领养中国女孩,有些还有先天后天的残障;不仅如此,他们还带这些孩子到中文学校来学中文,为的是让他们以后能了解中国文化,等他们长大了要告诉他们的根在中国。跟他们交谈时发现他们从来没有施舍的感觉,而是同样用感恩的心看待上帝给他们带来的礼物,或孩子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太理想化。我觉得一点不是。我想到野夫《像土豆一样种在地里的孩子》,他留在了那里,为了帮助那里的孩子,对他来说这样做再自然不过。当然我不是说大家去学雷锋,而是说,当一个社会中的精英知道怎样回馈社会(如比尔盖茨),知道有责任改变这个世界,当彻底边缘化的人士也会像冉阿让那样动恻隐之心(正如小偷将朱学勤的研究生准考证寄回给他一样),这个社会才有希望。当那位匿名学生留下“我害怕,我逃避,我失望,我抛弃”的留言时,也许他(她)需要的不是挫折教育,而是爱,无条件的接受,鼓励,父母的,老师的。一个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人,往往会失去爱别人的能力。生命教育应该是用爱滋润的。

尊严 (人与社会)。让每个人有尊严的活着,不因为他贫贱,不因为他有残缺,不因为他平庸,不因为他与我们不同(想起JEARL的一首歌“Pieces of you")。让每个人有尊严的活着,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尊重他们发表见解的权力,尊重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首创精神和参政议政的权力。只有每个人有尊严地活着,有尊严地相处,遵循共同的游戏规则,冲突有正常的渠道(due process)解决,这个社会才是健康的,和谐的,有活力的,有创造力的。呵护人的尊严而不是毁灭人的自尊,是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

终极关怀(人与自我)。生命的珍贵是和生命的短暂相联系的。人的生死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每个生命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是独一无二的,是有价值的。任何一位死者,都有悲壮的一面,都是值得纪念的。无论是表现战争的《硫磺岛的来信》(或《集结号》),还是表现平凡人物的痛苦,快乐,梦想,失落(如《廊桥遗梦》(或(《活者》),都体现了这种终极关怀。这种终极关怀往往超越一般的正义非正义,道德与非道德的世俗判断,它是人面对自我,死亡,和上帝的选择。终极关怀,本质上是有限人生如何实现个体超越的问题;宗教基本都是关于超越性的信念体系。而世俗人本主义同样关心这样的问题。生命教育应该是终极关怀的提升。

除此还应该有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生命伦理重要的方面,这里暂且不论。生命教育,不是权宜之计,不是风险防范,不是损害控制(damage control),不是创可贴,而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应该是治国理念的一部份。中国千百年来,只有天子的生命有价值,臣民是可斩可杀(死前还要感谢“赐死”的皇恩),践踏人的生命如捏死一只苍蝇那么容易,对人肉体的折磨(如“凌迟”)成为权力威慑的利器。上个世纪的中国,推行的是你死我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仇恨教育。今天的时代不同了,以人为本成为执政口号。可是对生命,尤其是别人生命的淡漠,仍然触目惊心。社会不公还到处可见,比起强势集团的利益权衡和权力意志,个体依然是无足轻重的。人的尊严还常常被践踏。在这样的背景下,生命教育前景依然艰难。但这恰恰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因为它是建立公民社会的基石。

教育中从来就有两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的博弈:一种是“适者生存”的无情法则,一种是爱的无言浸润和生命的成全。前者是tough-minded,斯巴达式的,后者是tender-minded,暂且称之为雅典式的。我不赞成将学生像暖房的花朵那样培育,因为他们最终要面对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但是,今天我看到的中国教育,只认适者生存的法则,结果是将整个教育体系异化为一个尺度单一的筛选机制,将教师异化为考试专家,将学习,成长异化为“怎样获得正确答案,赢取高分”,将学生异化为考试工具,将家长异化为监工,一边抱怨体制的弊端重重,一边责怪孩子没有尽心尽职。我的担心是,对孩子作为人,作为生命的漠视,很可能造成一代人的精神残缺。

那么,校长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是否可以有所作为?这取决于给老师和学生搭建一个更为人性化的平台,减轻他们的压力,丰富他们的学业,开阔他们的视野,既完成“硬指标”,又让老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有伸张的机会。在这半天的观摩中,我看到了校长在营建这样的学校文化中的作用。

(两篇文章内容大体一致)
本帖最后由 丙辰龙 于 2009-6-13 18:30 编辑

回复31# 东篱老人

31楼转帖明显是借鉴了David先生的文章。 东篱先生可能刚来燕谈不久还不熟悉,David先生的文章有他自己的风格,很明显的。  呵呵,如果丙辰龙判断错了,情愿挨50大板。
我证明,David先生的 文章一定是原创,他去的就是我的学校,第二天他就写了这篇文章,龙妹妹的判断一点都没有错!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从时间上看,David文在前,侯光健的日志在后,当属侯抄袭无疑。俺的目的只是立此存照。
前天,看永德在作品会馆贴的那篇文章。 看内容,大概推测出应该是永德的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学生写的,应该90后吧。 也许是丙辰龙的某些观念严重落伍,我真的搞不懂现在的某些小孩子为何这么刻薄(其实我想说的 ...
丙辰龙 发表于 2009-6-13 10:11
可能被别人刻薄过了,自尊心受损,需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