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从"第四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回来

2008年11月26日到29日,我非常有幸受”宋庆龄基金会“和香港教育学院之邀参加了以“生命教育与学生心灵”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来自两岸四地的生命教育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分享经验和体会。对生命教育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愿意把我的所见所闻放在"文教书院”里与大家分享,也请大家能够积极参与讨论。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抢个沙发。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期待~~我准备着加精了
总有一天,我会遇见我内心的生命,会遇见藏在我生命中的欢乐,尽管岁月以其闲散的尘埃迷糊了我的道路。
不知道PPT如何传上来?HELP!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ppt转成gif


ppt转成gif


关爱生命:为何人们要走上不归之路?

郑晓江
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教授  
武 汉 大 学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 职 研 究 员
一、

自杀系个人采取主动的方式结束自我生命的行为。其实在生物界,自杀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比如鲸鱼就会因不为人所知的原因而集体自杀。但显然的是,人类的自杀现象比之动物界要严重得多,自杀的动机、自杀的方式、自杀的后果,等等皆十分的复杂,这就构成了所谓的自杀问题。应该看到,人类的自杀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代问题;既是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也是世界性的严重问题。以往人们坚信,人类的自杀现象虽然有众多的原因,其中之一是与生活的水准有很大的关系,只要人们能吃饱穿暖,生活有保障,自杀率便会大幅度下降。可历史发展完全不是这样,从某种程度来说,现代社会在生活水平上已大大高于传统社会,可自杀率不仅没能下降,甚至有上升的趋势。所以,必须扩大我们的视野,应该从人生观的角度、从生命存在与生活变化的方面去看待和分析自杀问题,去寻求自杀的原因,从而抑制现代社会自杀现象上升的势头。



二、

死亡是人类最大的痛苦,也是人类最大的恐惧对象。因为在人世间生活,人们常常会为某种丧失而痛苦万分,可死亡是人们全部拥有的失去,此如何不是人间最大的痛苦?人们每到陌生之地便会产生担心害怕之感,越是陌生的地方,人们的恐惧越大,而死亡之处是人们最最陌生之地,此怎不派生出人们最大的恐惧呢?但是,虽然死亡乃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恐惧,可若人们在生活中发生了某种事件、出现了某种状态、丧失了某种期望,有许多人就可以不顾这人间最大的痛苦与恐惧而毅然决然地走向死亡。可见,痛苦与恐惧也是相对而言的,在某种情况下,人生的不合意的状态比之死亡的痛苦与恐惧更令人难以忍受,于是人们就采取自我了断的方式来结束生命。不幸的是,如此之思与如此之行者在现代社会是越来越多了。据何兆雄先生的研究,最早报道中国自杀率的是外国人博鲁和柏哲斯,他们在1917年报告说,北京的自杀率为15、5/10万,而到了1989年,中国大陆的自杀率上升至17、07/10万,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约26—30万人(参见《自杀与人生》,广州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页)。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还是中等发达的地区,如台湾,或者是发达的国家,如日本,自杀问题都同样普遍和严重。为什么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而自杀问题却渐趋严重呢?为何在医学科学有了飞速的发展,而自杀死亡人数却毫无减少实有增加呢?为何现代社会已经高度重视自杀问题,也有许多热心人士在从事着预防医学、心理珍断、社会救治等工作,而自杀现象却没有被扼制住上升的趋势呢?对这些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三、



一种最普遍的说法是,自杀是一种心理疾病,所以要进行及时的药物治疗。1997年11月7日出版的《羊城晚报新闻周刊》报道了一位曾经发誓要珍惜宝贵的生命,用一切办法劝阻别人自杀的陈云清先生,竟然也悬梁自尽了,这引起了人们议论纷纷,也受到媒介的广泛关注。陈云清先生曾经写过《珍惜生命——论中国的自杀问题》一书,其中列举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十年浩劫和当前形形色色的自杀事件,分析了自杀的类型、性质以及对它应该采取的态度。陈先生还是我国第一个防治自杀机构——广州市“培爱”防治自杀中心的组织者和负责人,这一组织成立已有十多年。为何一个专门研究自杀预防的专家也用自杀的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呢?为何他不能运用自己研究出来的众多的预防自杀的方法来制止自杀的行为呢?广州著名的心理专家施梦娟副主任医师认为:



求生是人的本性,毁灭自己的生命,不论有多少理由,都是不正常的行为,是精神支柱的崩溃。陈虽然是一位研究防治自杀问题的专家,但他的自杀并不奇怪,因为他患了忧郁症,这是导致自杀机率最高的心理疾病。病人情绪持久地低落,万念俱灰。病情越重,越不愿治疗。不能指望他个人的力量战胜忧郁症,因为它是一种病。目前,全世界有2亿人患有忧郁症,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凡有悲观、消沉与自杀意念的人,不要简单地认为是“思想问题”,亲友及社会都要理解及关心他们,警惕“忧郁症”的可能,及早诊治。所幸的是,忧郁症的药物治疗效果很好,绝大多数病人都有疗效。



据报道,1997年8月,湖南经济广播电台“夜渡心河”节目主持人尚能,在家中服下大量安眠药后上吊自杀。尚能主持的节目大受听众的欢迎,开播一年收到听众来信上万封,并成功地开导了许多想自杀的年轻人放弃了自杀,可他自己却自杀了。这引起许多人的惋惜和不解,当然,讲他因为是有病(忧郁症)而自杀者的声音最多。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吉连教授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程度的提高,人们面临的矛盾冲突将会越来越多,人类已走进了一个“高心理负荷的时代”。台湾的精神病医师江汉光也认为:自杀者八成至九成有人格障碍、忧郁症、边缘型人格、精神分裂症。82%的忧郁症病人曾尝试自杀,有1/4~1/5的忧郁症病人死于自杀。边缘型人格在青少年时期便会显露征兆,如开快车、嗑药等,有12%~15%有精神分裂症患者会自杀。

其次,人们普遍认为,在人生中受到重大的挫折与痛苦时容易导致自杀现象的产生。1996年11月8日,澳门一座大厦发生火灾,一双被父母留在家中的姐弟被浓烟熏死。父母呼天抢地,悲痛欲绝,后来俩人相拥悬梁自尽。据统计,在1997年台湾自杀的2万多人中,老人居多。平均自杀死亡率是10、04/10万,而65岁以上老人的自杀死亡率则高达34、03/10万。老人自杀虽然也有许多不同的原因,但大多数都是因为年纪大了,什么都失去了,活下去的意愿越来越弱,有许多老人觉得自己死了可以解脱病痛,也可以减轻儿女的负担,于是,走上了自杀的不归之路。

第三、也有许多人指出,自杀是出于人生痛苦解脱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心理与精神及人生的承受力都非常的差,经常是为一些似乎不那么重要的事情而走向自杀,对亲人与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损失。据2000年4月11日《重庆青年报》谭刚强的报道:



    1999年10月16日下午,四川省彭山一中两名初一优秀女生刘玲玲和黄莹越过6层楼顶的围墙,手牵着手跳楼自杀。在她们留给自己父母和亲友的信件中反复提到的内容是,她们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到了另一个世界也许应是无忧无虑的吧”。同年10月5日早晨,山东东阿县姚寨乡一名11岁的小学女生,因背不出书而受到老师的变相体罚,便心生惧意,跑回家后服毒自杀。同年7月12日下午,重庆市沙坪坝区9岁学生李君因被母亲反锁在家里做作业,心情狂躁不已,先是在家里乱砸杯子,最终手拿一双运动鞋和足球袜从5楼窗户纵身跳下。母亲闻讯后哭泣着说:“没想到自己的好心竟酿出如此悲剧。”去年7月份,武汉市一高三毕业生,自觉高考成绩不怎么样,感到万念俱灰,在高考成绩公布的前一天自杀,第二天高考成绩公布时,这位女孩的高考分数竟高出武汉市本科录取线20多分。今年2月,南京登冠中学初一学生蔡寅庆,因成绩单不理想有改动被学校发现,2月28日老师找他谈话并告知家长,家长将蔡寅庆大骂一顿。小寅庆2月29日凌晨找出农药甲胺磷,拌上白糖,就着萝卜条喝了下去,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1997年年初,重庆市涪陵一个名叫李婕的13岁初中女生在自杀前写了这样一份遗书:



       爸爸、妈妈:

        对不起,我不想再活在这个世界上了不想再听你们和老师的指责,不想让那坏得不能再坏的成绩进入我的眼睛。本来,看漫画和小说是我唯一的乐趣,可你们把这点也给我剥夺了。我还有什么生存的意义,我不想上学,不想再记那些烦人的单词了

                                        女儿:李婕即日

     1998年6月6日自杀的辽源十四中初一女生王瑶,她在自杀前写了两份遗书。给老师的遗书是这样写的:

        赵老师:

你好!

我实在很抱歉,可当时我没有想到你会发火,你说话时的态度是那么严肃,对于我来说,我没有办法去接受,我更没有勇气去面对那么多同学和在场的老师。假使我继续在初一·七班,我没有办法面对那么多双眼睛。

                                                    王瑶

                                           1998年6月6日

    给父母的遗书是这样写的:

        爸爸、妈妈:

        我感谢你们养育了我14年。可是我再也没有勇气活下去。爸爸那严厉的目光,老师那苛刻的话语,人活着实在太累太累。有时我是多么想你们,爱你们,可是我在学校这三年该怎样度过,老师对我的印象该有多么坏,我希望你们不要去追究老师的责任。再见。

                                               王瑶

1998年6月6日



谭先生在报道中指出:来自多方面的调查表明:在社会转型加剧的今天,自杀正在成为除交通事故之外,直接威胁青少年生命的凶手。但是原因何在呢?仔细分析这类自杀案例时会发现,多数选择自杀的青少年性格都较内向、孤僻、倔强,且学习不够好。按心理卫生专家的看法,这多与内源性抑郁症的形成有关。但更直接的诱因还在于,这些孩子缺少来自家庭及社会的温暖。

江苏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守旗说,孩子们只有在情感、人格和人性等各方面都得到较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并在不自觉中理解到生命的可贵。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应该让他们懂得这一点:做人首先要有平常心,然后才能谈论进取心,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一味地“求全责备”,就会使孩子在各个方面“苛求”自己,“苛求”他人,稍有不如意的方面或许就能导致精神上的失衡,“自杀”是这种“失衡”的极端表现。



四、



以上众多的自杀现象及对自杀原因的分析,虽然也指出了许多来自生活及社会方面的因素,但主流的看法还是以为自杀最主要的原因是精神及心理上的不正常,“忧郁症”是导致自杀的最主要的原因。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从更深广的视角来看自杀问题,应该说,人类对生命与生活态度的变化是自杀现象更为根本的原因;而要降低自杀率,也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人们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好与不健康的态度。

从根本上而言,由于在对生命态度上现代人与古代人的极大的不同,生命丧失了其神圣性,从而使许多人对生命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轻蔑态度,这成为人类自杀这一现象内在深层的原因,由此,自杀也就成为现代社会最最令人头痛并造成物质、精神和生命惊人损失与痛苦的大问题。

由于自杀是人主动地采取某种方式结束自我生命的行为,因此,在许多情况下,自杀者的生命是很难挽救的。我们人当然无法选择生命之始,这是我们人类与其它的动物相同之处;但我们却可以主动地选择自我生命之终,这是我们人类与其它动物相异的地方。人之生命的神圣性由于科技的发展,对生命内在机制的揭密而隐晦不显;而人之生命的重要性则因为人们有选择生命终点的能动性也受到严重削弱。在中世纪,西方人多认为生命虽然是我自己的,但却源于上帝之手,给予者(上帝)才能决定是否收回,而拥有者(人自己)则无权对生命是存还是亡任意处置。在中国古代,人们多认为自我之生命是天地“好生之德”的表现,或是无为自然之“道”的外化,所以,生命虽在我,但我却万不可随意性的处置。因此,在中国古代,对死刑的判决可在任何时候进行,但要行刑则必需等到秋冬季,因为天地的“生”之“德”是春生夏长秋收而冬藏。人间之事必须配“天德”,所以,只能在秋天或冬季处决犯人。这样一些对生命来源神圣性的体认及看法相当程度上阻止了许多想自杀者采取自杀的行为。



五、

我们的问题是:为何有许多看来是正常的人也会采取自杀这样一种对待生命的残酷态度呢?实际上,除了现代生命神圣性瓦解这个最普遍最深层次的原因外,多是由环境与人生观所引起的。

爱米尔·杜尔凯姆(1858—1917)是当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自杀论》曾被列为社会学三大名著之一。他在这本书中严厉地批驳了那些简单地将自杀起因归结为心理机能因素的做法,比如认为人们自杀是因为精神失常,是因为遗传因素,是因为种族的原因;或者自杀是由于天象的因素,如气候、季节、昼夜变化等等,也有人把自杀视为一种模仿他人的行为。在杜尔凯姆看来,这些观念都是成问题的,他运用大量的事实和统计资料,证明了“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也就是说,人生存的外部环境和一些共同的社会思潮及道德标准等对人自杀与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把自杀者都推到精神疾病就完事了,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环境与人生观的问题。实际上,患精神疾病的自杀人数要远比因社会及人生观方面出现问题而自杀者少得多。所以,有专家指出:有人认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自杀,但事实证明,自杀的人大多不是精神病人,只有2O%的自杀者是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大多数自杀者是正常人。所以,要解决自杀问题,除在变革社会,使社会朝着更人性化更温馨的方向发展之外,尤其要注意在人生观上做出调整。

从自杀问题的角度来看,人生中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生命与生活之间的紧张。本来,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体现,两者应该完全合一的;但是,在现实的人生中,生命表现为内在的,而生活是外在的;生命求的是稳定,生活求的是变化;生命是有机体的成长,而生活则是各种人生滋味的总和。于是,人之生命与生活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内在紧张,两者经常发生矛盾、磨擦、不一致,等等。这样,人生中我们便常常发生一个严重的二难选择的问题:是生命延续重要,还是生活状态的性质更重要?在传统社会,许多人都认为生命延续要重于生活状态,所以,再苦再累再困难也都要好好活下去,是谓“好死不如赖活”。而现代人则往往认为,生活状态如何要重于生命的存在,许多人想的是无享受的生活不如不生活——放弃生命;或者当生活变得难以忍受时,不如走入死途更爽更诱人,这就叫“赖活不如好死”!所以,伊丽莎白·卢卡斯说:“如今有一种比艾滋病更易传染、更致命的疾病,那就是否定生命。”(参见《意义与人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4页)

这样一种人生观及对待生命与生活的态度,使现代人更容易采取自杀的行为。因为在传统社会,竞争往往表现为“力”的较量,故而是有限度的局部的;而现代社会除“力”之竞争外,更多的是“智”方面的一争短长,这是一种无限的竞争,又是一种全方位的较量,在人之生活中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现代人之人生中的残酷性、压力、挫折、失败等均大大高于传统社会。当一个人持有生活质量重于生命存在的人生观时,在如此社会环境下,他或她必容易在遇到困境时采取自杀的解脱方式。所以,上述所提的小孩子的自杀大多数都发生在他们并没有了解生命对人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所在,在忍受不了现实生活的挫折,如考试成绩不理想等;或者不能在生活中按自己的意愿做,如不能随心所欲地看动画等,便觉得如此生活还不如不生活。甚至产生在另一个世界里,自己可以按自我的意愿生活的幻想。如此,死亡便不再是痛苦之源恐惧之对象,而成为实现梦想之处。在这样的情形下,自杀便必不可免了,尽管他们还是些孩子。

此外,现代人对生命存在的感受不如传统社会的人深刻。也许是因为传统社会中的人物质生活匮乏,所以喜欢去关注生命的有关问题;而现代人物质享受多,大家集中在感官的刺激上,所以对生活问题的注意更甚于生命。这样一来,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就显得非常重要,它甚至高于和重于人之生命的存在。因为,一个人在生活中的角色无疑就是一种“品牌”,它是我这个人的标志,是我这个人的身份,也代表我在社会人群中的份量,它还可以为我带来经济、社会和人际方面的利益,等等。因此,现代人对自己生活中的社会角色是十分看重的。比如,歌星影星作家政治家等等名人,他们的社会角色就重于生命本身,当歌星不能唱歌影星无法表演或走下坡路时,他们容易自杀;当作家不能写作政治家无法参预政治或走下坡路时,他们容易走向自杀的不归之路;当一对恋人无法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和保持各自的恋人角色时,他与她也容易步向寻情的自杀之路。

第三方面,由于现代人把生活之内容置于生命存在之上,把精神的关注多投向生活的领域,因此,欲望之满足成为现代人最最重要之事。由于资讯的发达,种种最新最好的发明与发现和人间的享受都瞬间传达给几乎所有的人,这就大大地挑激起了人们的物质欲望。但每个人的能力与机遇有限,每个人先天与后天的条件不同,人们所能满足的物质和精神的渴求总是有限度的。所以,人们的期望值总是大大地高于自己所能获得的部分。也就是说,人之欲望与所得之间总是差距甚大的。这样,在许多人那里,生活变得没有意义,因为自己想要的东西总得不到,自己想避的东西却总会到来,生活中没有享受,生命又有何价值?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在特定的情形下自杀了。

种种心理的社会的生活的生命的和人生的等等原因,使得许多人走向了自杀的归途,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那么,立于以上自杀原因的分析,我们又能获得什么样的对策,以应因日异严重的自杀问题呢?



六、



首先,我们现代人应该去体会“日日是好日”的禅学精神,超越日常生活之上之外去珍惜生命的每时每刻,珍惜生命中的每种经历;珍惜人生中的每一事件,因为它们全都是新鲜的,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们完全是不可再现的,一去不返的。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倒过来重活一次,不能再次拥有那同一的经验。时光的一维性的流逝,使我们生命中的分分秒秒、事事物物全都弥足珍贵,所以,我们要保持“赤子之心”,面对人生中的一切变化、生命中的每件事都持有新鲜感,都体会到其中的价值与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全身心地去感受、去品味、去思索、去行动。使生命常新,生活常变,人生不息。

其次。我们现代人应该重视生命的价值,肯定人生的意义。一般而言,死与不死,对自杀者而言,主要的不是生理性原因,也不是由死本身而定的,它是由自我之人生状态来确定的。在自杀者那里,是“生”的方方面面决定了“死”,是人生之问题决定了是否选择死亡,这与那些活够了自然寿命而终者不一样,也与因疾病而亡者大不同,这一点应该是理解现代社会自杀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现代人必须重建现代生命意义的体认和现代人生价值的确立。其中的关键又主要的不在肯定健康、快乐、成就、幸福等正面的人生状态的意义与价值,(因为这是人类生活中永恒性的东西,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在现代高科技的条件下,这些东西应该说现代人比之以往的任何时代的人都获得了更多的满足);而在于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我们每个人更应该去意识到那些人生的负面状态——如痛苦、挫折、寂寞、灾难,乃至于疾病、苦难和死亡——的意义与价值,因为正是它们常常直接导致了人们走向自杀的不归之路。

再次,具体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众多的自杀者有着无数的个人原因,但若从根本原因来看,则在于现代社会个我主义突显造成的结果。市场经济重在发挥个人的能动性,突显个人努力、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重要性。所以,表现在人生观上,人们也就自然地认为我的一切,包括生命在内均是我自己的,完全可以凭个人之意志决断。这固然可以充分地调动人的一切心智的能力去打拼,去努力,去获得成功,使生命的功能发挥至最大限度;但另一方面,人们也自然认为我可以对自我的生命拥有绝对的权力,即便是轻生也是我个人之事。在传统中国社会,个人的生命实际上并非是个人的,他是属于家庭和家族的,乃至国家的,这当然容易导致对人之生活权益的一种践踏,但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人们采取自杀的行为。我们现代人当然不应该回到传统社会,但确实可以想一想个我生命与类我生命之关系。

应该意识到,人不仅仅是个我的,一直便是类我的。比如人是由父精母血构成,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等等。我们现代人在充分发挥个我生命潜能的同时,应该也必须从个我之生命中体会到类我生命的存在。这样,我们就可以认识到,我之生死决非个人之事,更是家庭的、社会的和大众的。对那些已经自杀者来说,他们也许是一种解脱,可是他或她是否想过自己的亲人和社会的痛苦与问题呢?所以,现代人的自杀问题为何越来越严重,就是因为经济的运作使赚取利润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而个我主义也就弥漫成为现代人整个的人生观。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于把个我之生命与类我之生命相互沟通,个人生存奋斗的同时也要感觉到亲人和他人的作用,从而使自我在生命层面上与所有的人和社会相联通,重建生命中的责任感,重构社会责任感,当然也必须重构家庭的责任感。只有如此,也唯有从生命层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人日趋严重的自杀问题。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做人首先要有平常心,然后才能谈论进取心,两者缺一不可。

说得太好了,坚决同意!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我一直希望有人来算一笔教育经济学的账,包括上文中生命的成本,包括幸福指数,不是那种印象主义的描述,而是算一笔细账,看看投入产出比,然后所有家长,教师,教育工作者,管理层,教育部门主管,都反思一下我们是否做过了头了,是否应该想想是否到了自虐,虐待他人的地步。如何善待自己,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我觉得不能把错都算在高考制度上,或教育资源的稀缺上,这里面有文化上的深层问题。这里有一种集体盲动或非理性与文革类似。
生命教育并不能解决自杀问题,很多自杀者正是参透了生命的意义而走向自我毁灭的。

不久前,我所在城市一个高三学生跳楼自杀了,他是从小被领养的,他的养父母和姐姐对他非常好,家庭条件也很不错。在这次自杀之前,他有过几次自杀未遂的经历,他每年都选择生日那天自杀。这次也是在他自己生日那天死的,前一天,他姐姐还专门从国外给他带了生日礼物。

很多人认为他是抑郁症。
他在遗书里还特地写了,他的死和任何人没有关系。

[ 本帖最后由 黄馨 于 2008-12-3 08:43 编辑 ]

回复 9楼 的帖子

非常赞同David的观点,我们是该算一笔教育经济学的帐了,我曾经在不同场合说过:“作为一名英语教育工作者我非常痛心地感到,我该好好地算一笔帐,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有的甚至早到幼儿园),我们用了比中文课甚至还要多的时间为孩子教授英语,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会象我们这样花费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学一门别国的语言,可最后的结果呢?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大学毕业时仍然不能开口说英语。我们有没有浪费孩子们的生命之嫌?”我在澳洲访问时,我的房东曾经和我讲起一个故事,他家里曾经住着这样一个学生,因为语言不畅他很少与房东家人沟通,他听不懂别人的话,别人也很难听懂他说的英语,有一天房东在为这个小伙子整理房间时发现了这个孩子写的论文,非常精彩,他很困惑,搞不懂为什么可以写一手好文章的人居然无法输出,他只听说过会说不能写的文盲,却从来没见过会写不能说的。我很难过,不敢告诉他,中国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学生,我们没有把英语当做语言工具来教给孩子们,而是当做一门学科知识来教。我曾经把我们的高考模拟考卷给英国我们姐妹学校的高三学生做,对于那些涉及语法和词义辨析的选择题,他们不知所措,甚至他们的language teacher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可是我们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就在这样的题海里苦苦的挣扎,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学习英语,老师们这样教我们,“初次见面说‘How do you do', 老友相见说‘How are you’,'How are you' 的回答是‘ Fine,thank you,and you...’,不是‘How are you.’孩子们就会在考卷上发现检查这个知识点的考题,于是孩子牢牢地记住老师讲的,可是到了国外他们却发现,见面打招呼原本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多的规矩,我曾经带学生到国外游学一个月,孩子们问的最多的就是这样类似的问题。其实语言首先一种工具,语言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朝着便于沟通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更加多的人愿意接受美式英语的原因。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同意小妖怪(是你自己先偏题的哈 ),我们这里学什么好像不讲语境这个概念,所以学的很多东西都是死的,“昆屯屯”的(整块整块的没有消化的囫囵吞枣的),一用就能发现漏洞百出,并不符合太多生活实际。
(特别说明:严格限定在上下楼语义互动中,谢绝语义衍生。  )

[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08-12-3 10:27 编辑 ]
原帖由 黄馨 于 2008-12-3 08:41 发表
生命教育并不能解决自杀问题,很多自杀者正是参透了生命的意义而走向自我毁灭的。

不久前,我所在城市一个高三学生跳楼自杀了,他是从小被领养的,他的养父母和姐姐对他非常好,家庭条件也很不错。在这次自杀之前,他有过几次自杀未遂的经历,他每年都选择生日那天自杀。这次也是在他自己生日那天死的,前一天,他姐姐还专门从国外给他带了生日礼物。

很多人认为他是抑郁症。
他在遗书里还特地写了,他的死和任何人没有关系。
对楼上这么说很吃惊。太轻松了吧!难道王瑶,李婕们,十三四岁就“参透了生命的意义”了?如果你是说海明威,或三毛,还靠点谱。你这里隐含的推理也成问题:他们要死,就让他们死去吗,虽然这是他们的选择,作为教育工作者,难道不痛心吗?即使是18岁的高三生患了抑郁症,即使他想死,也不能袖手旁观吧?死的人也就罢了,他们的父母呢,亲人呢,也能像你那样超然吗?我可以肯定,王瑶,李婕的死,是她们父母身上要背负一辈子的十字架。生命教育当然不能完全避免自杀的发生。但是一种关心人的身心健康,珍视生命,尊重人格的文化氛围可以避免许多不幸的发生,避免许多个王瑶的死,这也不难印证的,如果不信,可以作一个统计分析,比如拿1998-2008的中小学生自杀率与美国或其他国家比较。
原帖由 David 于 2008-12-3 12:14 发表


对楼上这么说很吃惊。太轻松了吧!难道王瑶,李婕们,十三四岁就“参透了生命的意义”了?如果你是说海明威,或三毛,还靠点谱。你这里隐含的推理也成问题:他们要死,就让他们死去吗,虽然这是他们的选择,作为教育工作者,难道不痛心吗?即使是18岁的高三生患了抑郁症,即使他想死,也不能袖手旁观吧?死的人也就罢了,他们的父母呢,亲人呢,也能像你那样超然吗?我可以肯定,王瑶,李婕的死,是她们父母身上要背负一辈子的十字架。生命教育当然不能完全避免自杀的发生。但是一种关心人的身心健康,珍视生命,尊重人格的文化氛围可以避免许多不幸的发生,避免许多个王瑶的死,这也不难印证的,如果不信,可以作一个统计分析,比如拿1998-2008的中小学生自杀率与美国或其他国家比较。
谢谢你的意见,我对你的吃惊也感到很吃惊.我说这话的前提是,生命教育不能解决自杀问题,理由是有些人不是因为不珍惜生命而自杀,而是太参透了生命的意义,这是教育无能为力的.

后面,你所做的联想,完全不是我的本意.

而我对自杀者的理解,他们不是不知道生命的重要,而是他们对生命的要求太"完美"了,太纯净了,太追求一种过于纯洁至善的生活,所以他们无法包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无法容忍这个世界的瑕疵.

我认为,如果生命问题用生命教育来解决,这个思路过于偏狭,我 恰恰觉得,自杀问题的解决,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包容,学会善待他人,学会正确应对挫折。

所以,把自杀者归于心理问题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前不久人大学者余虹的自杀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他对世界的要求几乎达到洁癖的程度,所以他是无法得到快乐的。

回复 12楼 的帖子

呵呵,其实我们都没有偏题,我只是由 David所言发散出去而已,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印度大诗人、哲学家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灵的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有很多向度,此次两岸四地教育专家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从事生命教育的角度可能有所不同,无论是从宗教教育的角度还是健康教育,或者人生规划教育,甚至道德教育,但最后目的是关注生命的存在.生命教育体现为一种“教育实践”。传统的教育实践活动,无法自动转换成能够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呼唤着一种新型的教育实践。

首先,生命教育期待着教育回归为个体的生活时空。

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生命时空存在,个体存在于其中,具体的时间、空间与生命体形成内在的关系。在其中,他是否对每一天充满期待?他是否具体地生存在当下的、真实的生活中?他是否自觉地将生活建立在过去的积淀之上?他是否有着足够的活动空间、心理空间?是否能够在虚拟与现实、校内与校外的多重空间的转换中自主发展?一系列的问题,带来的是对我们当前教育的反思,和对新型教育的期待。

其次,生命教育期待着教育生活回归为个体成长的具体内容。

每个人都只能自己生、自己活,其生之方式与活之状态具体生成着“你”和“我”。在教育中,具体的关系场域、实践活动构成为生命体具体的生活内容。他与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关系如何?他如何参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学校活动?他的参与机会、质量如何?他的生命性体现了吗?这些,都直接构成为生命成长的内核,期待着教育真正成为生命体成长的生活内容,恢复教育生活自身的独特与丰富。

再次,生命教育期待着教育生活回归到教育价值内在生成的状态。

对于教育而言,“自觉”是转换日常生活为教育生活的关键。生命教育期待着教育的自我觉醒,期待着教育者生命意识的觉醒,期待着教育者自觉地将教育生活的内在价值,通过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践,生成而出。在我们参与中小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经常会为教师们的创造而欣喜,经常为教育资源的流失、教育时机的错失而可惜。生命教育给教育带来的是灵光,是照亮教育价值的灵光;是力量,是开发教育价值的力量;是气息,是生命成长的气息,是教育自身之美的气息。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转帖一个

惊人消息:国家级示范学校——江苏省扬州中学初二学生从17楼跳下自杀
         11月26日下午3点左右,江苏省扬州树人中学初二(16)班男生陈诚从17楼跳了下去,当场死亡——全国第一起初中生跳楼自杀严重事件在古城扬州出现;事发后校方拼命捂盖子:谁透露消息就砸谁的饭碗;地方派出所竟然对60岁孩子的爷爷非法拘留8个小时。轰动扬州,震惊江苏全省!!


         11月26日下午3点05分,刚刚接到学校班主任电话,得知儿子下午没有上课,匆匆赶到学习和老师说了不到两句话的孩子母亲,突然接到匆匆赶往家里看看孩子是否到家妹妹的电话。一个令她悲痛欲绝的消息:自己年方13岁的儿子居然从17楼跳下自杀!

          母亲顿时当场晕倒……孩子血淋淋的躺在了楼下。17楼自己的家里桌子上骇然放着孩子的一封遗书“妈妈,对不起,下辈子我报答你,我走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本该在学校吃午饭的孩子,因何跳楼?

             ——学校监控录象显示:当日中午11:37分左右本该在学校吃中饭的陈诚离开了学校,学校没有任何人发现;下午1:30上课陈诚仍然没有到校上课,学校也仍然没有通知家长。直到第一节课后,老师才通知——如果学校的管理能够到位。。。。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究竟是什么使一个年仅13岁充满阳光性格活泼的生命这样厌倦人生,孩子书包里一份份检讨书说明了一切:(忙于复习到深夜,第二天忘记了带家校联系薄要写检讨、课余时间偶尔听了MP4要写检讨、课余时间用学习机偶尔看了小说要写检讨。。。)短短几天时间写了多份检讨,出事当天上午又被老师喊去谈话,孩子到底在学校受到了什么不公正待遇,致使孩子脆弱的心灵崩溃…

          ——扬州树人中学是扬州最好的中学、是国家级示范学校、是江苏省模范学校。。。。事故发生后,学校态度傲慢,竟然以学生在家中跳楼学校没有任何责任为由推卸一切责任,11月27日上午当孩子爷爷和家人到学校找校长理论时,学校竟然报警派出90多名**对手无寸铁、伤心欲绝的孩子亲戚:爷爷和其他60多岁老人进行阻止、殴打、拖拉,造成多人受伤到医院就诊,汶河派出所所长还对孩子爷爷和其他60多岁老人进行欧打并拘留近8个小时(11:30_7点多钟……

          初中生跳楼自尽,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作为省扬州树人中学的领导你们难道就没有丝毫的责任?!

          苍天在上,难道平民百姓的生命权也没有了?!!官官相护老百姓到哪里去说理。。。。


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石中英

摘要:自杀是当今社会的瘟疫,是人道主义的灾难。以往社会学和心理学有关自杀问题分析和解释是有局限性的。社会性伤害事件以及精神系统的疾病不足以直接导致人们的自直接导致人们自杀的原因是人生意义感的匮乏。人生意义与人生的事实与人生的价值不是对人生价值合理性的反思与体验。人生意义的匮乏源于人生所依据的价值特别是核心价值缺乏合理性或原有合理性丧失。教育在人生意义包括青少年学生人生意义救治方面应该有所作为,也能够有所作为。为此,教育者必须明确自己在这方面的责任,对造成意义危机的社会根源有清醒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强化人文教育和教育的人文性,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对于人生问题的敏锐洞察
关键词:自杀人生意义  价值理性  教育哲学
作者简介:石中英(1967—),安徽寿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Rethinking on Suicide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Shi Zhongying
(SchoolofEducation,BeUingNormalUniversity)
Abstract:Suicide is the plague of current days.It could be calles as a disaster of humanism.
The traditional explanations On this issu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Seems tobe insufficient.Concretelyspeaking,social damagingeventsandmentaldisease couldn't
resultinsuicidedirectly.Fromthe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philosophy,thispaperconcludesthat
the direct reason of suicide is of absence of life meaning.Life meaning is the core element of
human life。different from life facts and lifevalues.Itcomes from reflectingand
therationality of life values.The deficiency of life
meaningresults fromtheabsence
meaninglessness in young pupils’life.Hence,“is necessary that educators should realize their
responsibility inthis respect,and research the social rootto causethe crisis of life meaning,focus
Onthecultivation of valuerationality,enhancehumanismeducationandthehumanityOfschooling
promoteteachers’literacyand insight on life issues.
Keywords:suicide,lifemeaning,rationality of values,philosophy of education


一、日益严重的自杀问题
  自杀,也许是人类从动物界那里继承下来的一种生物本能,因为在动物界也存在着明显的“自杀”现象。大量的资料表明,一些灵长类动物甚至一些哺乳类动物界都存在着非常类似于人类自杀的行为,如拒绝进食、跳下悬崖或冲上浅滩直致死亡。由于人类和动物界语言的隔阂,人类迄今为止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动物的自杀行为,仅有一些表面上的观察和推测。如果哪一天科学的进步真得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动物的意识和心理,那么会对自杀现象的生物起源有清晰的认识。
    比起对自杀现象生物起源的认识来说,对于人类自杀现象的历史认识则方便得多,直接得多,也丰富得多。有史以来,自杀现象就一直存在着。一部浩瀚的史书记载了许多自杀者的故事。在这些自杀者中间,有忧国忧民的楚国大夫屈原’,有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项羽’;有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著名的文学家海明威‘:有著名的艺术家凡高‘,有当红影星张国荣‘;有耄耋之龄的老人,有不更世事的花季少年。从历史上看,  自杀现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执意向死的异常个体行为,而且也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仿效和重复的文化行为,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令人悲伤又最难以理解的章节。
    今日的自杀问题似乎比起以往来严重得多。从世界范围内看,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为其10—20倍。在我国,据卫生部门统计,每年约23—25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每2分钟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比照国际标准,我国已成为继日本、韩国等之后的又一高自杀率亚洲国家。我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披露,自杀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死亡之后的第五大死因,15-34岁死亡人群中,自杀成为首位死因。’2004年,上海医学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对全市8个区2500名从5年级到高二(初三除外)青少年学生的调查表明:24.39%的学生有过自杀的念头,5.85%的学生有过自杀计划,1.71%的学生自杀未遂。近年来,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上种种事实表明,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今天,自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瘟疫,有逐步扩大、愈演愈烈的趋势。
当今社会自杀问题的严重性不仅表现在自杀者的数量上,还表现在整个社会对待自杀的错误态度上。每当自杀事件发生,在引发短暂的惊讶和一丝同情之后,往往就是无边的社会冷漠和遗忘,似乎自杀纯粹是他人的事情,与自己没有丝毫关系。这种态度阻碍了人们深入地思考自杀问题,很多情况下只是将自杀事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有的人甚至还为自杀行为辩护,认为自杀是一种可供人们选择的、有尊严结束生命的方式。更有甚者,当自己希望自行结束生命时,还期望能够利用网络等平台征集到同行者,搞集体自杀游戏’。在大众媒体发达的时代,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态度,可能与自杀事件的频繁报告有关系,所谓见多不怪:另一方面,这种态度本身又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使自杀现象更加严重,导致一部分受其传染的人在碰到人生危机时倾向于模仿性地通过自杀的方式解决问题。此外,自杀问题的严重性还通过其所造成的社会后果表现出来。一个人的自杀会造成具有直接亲属关系或亲密朋友关系的人长时期心情悲痛、郁闷或焦虑,会直接降低他们以及与他们有关人员的生活质量,
甚至终身剥夺他们的幸福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今日社会出现严重的自杀现象已经成为一种
不折不扣的人道主义灾难。
    二、学术界对于自杀原因的诸多解释及其不足
    人为什么要自杀?思考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为了理解亘古未绝的自杀现象,更为重要的是
为了帮助那些因为种种的原因意图自杀的人,增进他们个人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们的幸福指
数。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尽管人们可以对某一自杀者自杀的理由进行种种猜测,但是想弄
清楚其真实的原因——直接导致自杀行为的思想过程——还是非常困难的。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既在于自杀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自杀类型反映了不同的生存困境,也在于自杀者已经把自杀的真正原因带进黑暗的世界,永不再开口。鉴于一些自杀未遂者有可能再次自杀,研究者也很难接近这部分最有可能知道自杀真相的人,害怕重新唤醒他们自杀的记忆并导致他们走上不归路。所以,对于自杀的原因社会上流行的只能是一些外部的观察和分析,如“她的论文答辩没有通过,所以自杀了”:“他挚爱的妻子背叛了他,他恼怒之下自杀了”:“他被疾病折磨着,不堪忍受,只好选择自杀”;“他觉得自己很老了,没有什么用途,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在生命的终点没有到来之前就自己了断了”;“她像她的妈妈,她的妈妈也是这么走的。”至于这些外部的事件如何能够直接导致自杀者采取自杀行为,人们尚缺乏深入的分析。
在学术界,对自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社会学,另一是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学。”在社会学领域,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旧译涂尔干)的《自杀论》(1897)可算是一本研究自杀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一个多世纪前出版的著作中,迪尔凯姆系统收集和反驳了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关自杀的种种心理主义、自然主义或种族主义的解释,认为自杀与种族、遗传素质、个人素质、心理状态、精神病、自然条件、气候变化等无重大关系,而是与社会环境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工:作和婚姻状况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将这种观点概括为“自杀的社会性质”。“事实上,如果不把自杀仅仅看成是孤立的、需要一件件分开考察的特殊事件,而是把一个特定社会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所发生的自杀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我们就会看到,这个整体不是各个独立事件的简单的总和,也不是一个聚合性的整体,而是一个新的和特殊的事实,这个事实有它的统一性和特性,因而有它特有的性质,而且这种性质主要是社会性质。””为了解释这种自杀现象的社会性质,迪尔凯姆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学概念——“自杀死亡率”(简称“自杀率”),反映自杀者的总数和总人口数之间的关系,通常以一百万人或十万人为单位来计算。有了这样一个概念和26,000名自杀者的档案及其社会属性分析,迪尔凯姆对于自杀率与各种社会因素如宗教信仰、经济地位、家庭婚姻状况、社会发育程度(初级社会与发达社会)、社会性别、不同职业等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地统计和说明,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如“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宗教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过分的个人主义本身是引起自杀的原因””、“工:业危机或金融危机之所以使自杀人数增加,并非由于这些危机使人贫困,……而是由于这些危机打乱了集体秩序”等等。根据统计得来的数据,迪尔凯姆还绘制了大量的旨在说明自杀社会性质的表格和地图,非常直观,看起来使人一目了然。
    迪尔凯姆开辟了对自杀问题的社会学研究道路,把自杀问题作为一项社会事实来研究,超越了以往任何人对自杀问题所进行的主观的、臆测的、想象的或简单经验归纳总结的研究,不仅改变了“提出问题的方法”,而且提供了“提供了全新的解释”。然而,迪尔凯姆却没有能够应用社会学的方法对自杀原因进行“彻底的和有说服力的解释”。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迪尔凯姆对自杀问题的研究只限于自杀率与各种社会因素关系的描述,至于这些社会因素如离婚、失业等为什么会造成一定比例的人们自杀缺乏细致具体的分析。从日常经验来看,离婚者有的自杀有的不自杀,这是为什么?同样信奉新教的人有的自杀有的不自杀,这又是为什么?单纯描述自杀率的社会变化尽管可以扩展读者对于自杀问题的认识,使得读者不再仅仅把自杀看成是一种孤立的个人行为,但实际上却没有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自杀的原因。要想深刻地理解自杀的原因,就必须在迪尔凯姆研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追问:离婚、失业、疾病等等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能够导致自杀可能性的上升,如何会使一个人毅然地放弃生命?迪尔凯姆还认为,宗教信仰对于自杀具有预防作用,原因在于它“可以维持一定强度的集体生活”。但是,他同样没有回答这种“一定强度的集体生活”究竟是如何达到预防自杀的目的的。
    与迪尔凯姆开创的社会学路线不同,心理学领域特别是精神分析学领域的学者们主要是从人类的本能、无意识、人格特征、早年经验或社会学习行为等角度来寻找自杀的原因的。在这方面,精神分析学派的贡献最大,观点也最鲜明。弗洛伊德早年曾经把自杀看成杀是个体对自我的攻击,当个体出现抑郁、悲伤、焦虑而又不能得到解决时,并会将自己作为攻击对象。后来他又将自杀解释为人的“死亡本能”。在他看来,人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生命的本能,一部分是死亡的本能,他们分别形成人格系统中的建设性倾向和破坏性倾向。健康的人格取决于这两种人格倾向的平衡和中和。但是,当死亡的本能与破坏性的倾向过于强烈,生命的本能和建设性倾向无法起到平衡和中和作用时,人格就会出现病态,出现死亡或自我毁灭的可能。死亡的本能指向他者就成为他杀,指向自我就成为自杀。弗洛伊德的观点直接影响了门林格尔。门林格尔认为,“我们每个人身上,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强烈的自我毁灭倾向,这种倾向在许多环境因素汇合起来的特殊情况下,就会导致实际发生的自杀行为。”在门林格尔看来,当人身上固有的自我毁灭倾向在向外释放遭遇障碍并无法得以突破时就有可能转过来指向自我,从而发生自杀行为。例如,有个男孩遭到父亲的责骂后就上吊自杀了。在门林格尔看来,这个男孩子真正想杀死的人其实是他的父亲。但是由于父亲比自己有力气,无法实现目标,或者是考虑到杀死父亲会遭遇强大的伦理责备,或者他害怕由此而坐牢等,最后就把破坏性冲动转向自身,并由此达到对父亲的反抗与惩罚。基于这种认识,门林格尔认为,“我们确信自杀不能被说成是遗传、暗示的结果,也不能被视为往往在先就有的适应失调的结局。毋宁说,我们早在自杀完成之前很久,就能发现自我毁灭倾向逐步发展的最初征象。”10为此,他把酒精癖、自我伤害、性无能、有意造成事故等行为都看成是自杀行为,是逐步走向毁灭的先兆。
    心理学领域的精神分析学派不仅力图对自杀的原因进行解释,而且还根据自己的解释发展出一套实用的干预、救治和人格重建的技术。这一点要比社会学家来得积极。在迪尔凯姆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学家的著作中,我们似乎看不到这种积极的应对自杀问题的意见或建议。也许他们作为个人对于自杀者还是充满同情的,但是他们作为社会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自杀者却是冷漠的,一•个人自杀的社会学意义不过是又提供了一组可以加以记录、整理、分析的数据信息,如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状况、婚姻状况等等。然而,精神分析学说对于自杀问题的解释尽管在逻辑上有其合理性,但是在经验层面上却很难得到证实。特别是“死亡本能”及其投射的路线转向的说法如何能够得到验证?他们所强调的一些早期创伤如何在后来的某一时间点上成为导致自杀的直接原因?精神分析学家所提出来的——些干预、救治和人格重建技术——提供合适的供破坏性冲动发泄的替代对象、积极开展那些能够使破坏性冲动得以发泄的活动如运动、游戏、实业等——如果确实发挥了良好作用的话,究竟是如何实现预期目的的呢?这些问题,还都有待做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在我国心理学界,人们习惯上将自杀看成是人格障碍特别是抑郁症的结果。每当有人自
杀,人们就会自然地认为自杀者具有抑郁性格。一种自杀行为,不管引发的直接具体原因是
什么,只要能够找出自杀者曾经或正在患抑郁症的证据,所有的相关人员哪怕是具体“创伤
性事件”的肇始人都可以免受良心的责备。反过来说,一旦某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人
们就会担心他/她会走上自杀的绝路。在整个社会看来,  自杀源于抑郁症,抑郁症会引起自杀。如何看待这样一种心理学的解释?首先必须承认,抑郁症与自杀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程度
的关联。这些关联表现现在三个方面:产生抑郁症和引发自杀的一些具体创伤性事件可能是
相同的,如病情恶化、亲人病故、工作遇挫、财产损失等等;抑郁症患者和自杀者会有许多
共同的情绪反应或行为表现,如感到孤独、苦闷、焦虑、无助、急躁、自卑等;抑郁症患者
和自杀者在行为特征上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两者并非就是一回事情。有研究表明,自杀
者中患抑郁症的比例占到15—30%,也有的人认为,这一比例估计过高,实际自杀者中患抑郁症的不到1%”。经常的情况是,人们将自杀者彷徨在死亡线上的各种表现都归结为抑郁症候。因此,尽管抑郁症会引发自杀,但是抑郁症还不能被认为是引发自杀的直接原因。有许多的自杀根本就与抑郁症这种精神疾病无关。如果考虑到自杀不是一种生物本能使然而是一种主体理性选择的过程,那么将自杀归因于抑郁症就更加不可靠。
    三、自杀源子人生意义的匮乏
    从自杀者留下的大量遗书”来看,他们反复提到的人生感受就是“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没有必要再活下去了”、“没脸活了”、“生不如死”、“活在这世界上完全是多余的”、“活着没有意思”。这些感受在一些遗书中还以反问的方式出现,如“我是谁?’”我为什么要活着?”“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等等。可以认为,正是这些感受导致了自杀者‘厂定决心走上了不归的道路。这些感受都属于“人生意义”感受,在一些遗书中也直接表达为找不到“人生意义”。心理学家在自杀者那里看到的孤独、苦I:司、焦虑、无助、急躁、自卑等情绪体验,也知识匮乏意义感所引发的伴生物。看来,不管引发自杀者采取自杀行为的具体社会事件是什么,也不管自杀者人格类型属于哪一种,真正直接引发自杀者采取自杀行为——在某一时刻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是这种人生意义匮乏的感受。生命的无意义感吞噬了生命的希望。这也正如弗兰克所说,“我要大胆地说,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东西能帮助人在最坏的情况中还能活下去,除非人体认到他的生命有一意义。”
    然而,尽管人们时常能够体会到人生意义,人们也都在追求人生的意义,但对于究竟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却一直缺乏清晰的界定,对于为什么在一些情况下会出现意义体验匮乏也缺乏清晰的解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反问很模糊,例如,像“没脸活了”、
“生不如死”、“活在这世界上完全是多余的”、“活着没有意思”这些话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  心境和感受呢?在一些人生哲学论著中,论者们对人生意义的分析也不够清晰,经常地与人  生目的、人生价值等同起来,把人生目的和价值的实现看成是意义的实现,似乎有目的、有价值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的论者初步意识到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之不同,但对于两者究竟如何不同又如何相关言之不祥,在论述过程中还出现并用和互用的情况”。就连以创立“意义治疗法”(logotherapy)闻名于世的精神病学家弗兰克(Frankl,V,E.)博士在谈到  人生意义概念时也闪烁其词,有时将其看成是“生命中一种原始的力量”,有时将看成是“对  存在危机的克服或超越”,还有的时候将其解读为“对未来所抱有的某种希望”。因此,探索  人生意义的概念,从理论上给人生意义一个清晰的界定,就成为理解人生意义问题并从而理  解自杀现象所必需的工作。
    这是一件艰难的工作。以个人的观察、阅读和省思来说,人生的意义既与人生的价值不同,又与人生的事实不同。人每天总要做很多事情,像衣食住行、劳动交往等;人还有自己的生物、生理、心理和社会等特征,像高矮胖瘦、年龄、性别、种族和社会职业身份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人生的事实。人生的价值是对人生事实有用性的评价。平常人们所说的实现人生的价值,不过是从个体或社会的立场来讨论如何增加事实人生的有用性罢了。这种有用性大小的评判标准不是完全从个体出发的,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由历史和社会所提供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可以依照某些公认的社会标准进行价值的比较。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和社会的有用性(贡献)大,那么这个人的价值也就越大;反过来,——个一无所能以至于一无所用(没有多少贡献)的人的价值就要小。人的现实生活都是遵循价值法则的,也就是说,都是受某些价值目标指引的,旨在追求某些价值之物(财产、权力、名誉、爱情、审美、友谊、健康等等)。在此层面上,可以将人看成是追求价值的动物,有一种追求价值的意志(willtovalue)。不理解人所持有的价值原则或价值目标,就不能理解人的行为。不理解自我所持有的价值原则或目标,也就不能理解自我的行为。人生的意义是对人生价值合理性的反思与体验,反思是途径,价值合理性是对象,精神体验是结果。如果人们在对自己所坚持或追求的某一种价值目标合理性的反思后产生了肯定性的体验,那么这一价值目标的意义就向她/他呈现,她/他就会产生“有意义”的体验;如果产生的是否定性的体验,即这一价值目标的合理性丧失,那么她/他就会感到“无意义”,同时伴随着“荒谬”、“可笑”、“不可理喻”等心理感觉和精神体验。“如果人们的这种无意义感只是局限于某些具体的价值目标上,那么还不足以导致自杀。但是,如果这种丧失合理性的价值目标是个人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那么个人反思后所产生的无意义感就有可能从这一具体价值目标扩展到整个的人生,会认为整个人生都是无意义的、荒谬的和可笑的。如果个人不能经过别人的帮助或自己的努力,重建这种核心价值的合理性,那么这种强烈的、持续的人生无意义感就会将其引向死亡的道路。
    分析自杀者所留’卜的遗书,可以发现这种由个别价值目标合理性丧失所引发的整个人生价值合理性丧失从而产生人生无意义感的思维过程和精神体验。以我国著名文学艺术和翻译家傅雷先生为例。傅雷在遗书中写道:“尽管所谓反党罪证是在我们家里搜出的,百口莫辩的,可是我们至死也不承认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系寄存箱内理出之物)。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未不曾有过变天思想。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领导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绝不至因之而判重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这段话是整篇遗书中最重要的部分,交代了导致自杀的原因,其他的都是具体事务的交代和安排了。从这段话和其他相关材料来看,别人解放前在傅雷家里寄存的东西让他在政治上蒙受了不白之冤,这本是一项具体的政治事件,它早晚会得到澄清。这件事情本身也不会导致傅雷之死,这一点他自己也明白。但是这件事及其造成的消极影响威胁到傅雷人生的核心价值——对国家热爱和政治上的忠诚。当傅雷长期以来所信奉和实践的人生核心价值受到否认之后,可以想象,他会产生多大的无意义感和荒谬感。遗书中最后两句话的内容和语态最鲜明不过地表达了这种巨大的无意义感和荒谬感。傅雷之死,与同时期其他许多优秀知识分子之死一样,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但于他们自己未必不是一种解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谁能忍受那种价值合理性被否认后产生的巨大无意义感和荒谬感?!
    四、教育与人生意义匮乏的救治
    如果说自杀果真源于人生意义的匮乏,源于作为日常生活准则的价值合理性的丧失,那么教育能够为预防和干预自杀做些什么呢?一个基本作用是: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不断获得或重建价值的合理性,获得或重新体验到生活的意义,获得或重新寻回生活下去的理由与根据。鉴于人生意义的内在性和生成性,教育不能直接给予人们以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必须独自去发现,但是教育确实而且应该帮助人们去发现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的意义。弗兰克也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弥漫着无意义感的时代里。在我们这样的时代里,必须仰赖教育。不仅为增进知识,而且要纯化良心,使得人人皆有足够的聪明,以便能够辩明暗藏在每一个个别情景中的要求。”’’弗兰克把作为社会价值无意识的“良心”比喻成“意义器官”,通过对它的唤醒可以引导人们寻找到意义。
    教育要想与人生意义的匮乏做斗争,要想能够发挥预防和干预自杀的作用,首先必须明确自己在这方面所担负的神圣责任。教育是——项人道主义事业。教育者不能对自杀问题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自杀问题无动于衷”,或者仅仅满足于善后处理。尽管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学生意外事故处理意见,学校或教育者对于非由教育因素直接引起的学生自杀不负担任何责任,但是每一位有良知的教育者都会对学生自杀痛心不已。教育应该教人活,应该教人更好地更幸福地生活。要做到这…点,教育者就必须放弃驼鸟心态,直面自杀问题,深思自杀问题折射出来的现代人生意义危机与教育危机,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防患于未然。反思我们目前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换句话说,针对目前整个社会包括青少年中间存在的意义危机,教育者还可以做得更多。
其次,教育要想与人生意义的匮乏做斗争,要想能够发挥预防和干预自杀的作用,必须对意义危机的社会根源有清醒的认识。可以肯定地说,社会上因为巨大的意义危机最终走上自杀道路的人总数比较起来还是不多的,然而,受不同程度无意义感困扰的人更多,是自杀者的十倍、百倍或千倍。如果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老兄,最近过得怎么样?”得到的答案十有八九是:“老样子”,“就那样”或“马马虎虎”。这些回答有些是出于礼节性的应付或搪塞,但大多数情况下也折射了人们低水平的生活意义感受。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和社会转型有关。当前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社会转型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这种转型表现在文化
生活领域中就体现为传统价值合理性的丧失和新的价值合理性的重建。导致传统价值合理性丧失的因素复杂多样,就其大者来说包括了信仰的缺失、个人主义的盛行、狭隘功利主义的扩展等等。在人类文化史上,信仰长期作为价值生活的依据。有坚定信仰——不管是宗教的信仰、政治信仰或是职业的信仰——的人是从不缺乏价值合理化能力的。然而,现代社会似乎正在经历一个信仰的低谷,不仅有信仰的人数在减少,就是那些宣称自己有某种信仰的人对于信仰之物的态度也远非精神性的而表现为物质性的或实用性的。社会的亲密关系像家庭关系、婚姻关系、朋友关系等在很多情况下也能够提供价值生活的依据,“为爸爸妈妈活”、“为爱人和孩子活着”的说法并不少见。不仅如此,社会亲密关系的在个人遭遇意义危机时还能够给人以支持、开导、帮助、启迪、宽慰等等。不幸的是,这个时代盛行的个人主义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逐步导致社会亲密关系的解体,信奉个人主义或受个人主义支配的人们努力地在个人身上寻找价值生活的依据,他们的口号是“我为自己活着”。可是自己恰恰不能成为自己价值生活的理由,这真是人生的吊诡之处。狭隘的功利主义的扩展使得人们误以为占有得越多、价值目标实现得越大人生就越有意义,从而使人们普遍地产生“意义错觉”一一误将人生意义等同与人生价值,从而使得人们在实现价值的同时却没有产生丰富的意义体验。一些成功人士莫名其妙的自杀盖属于这类。所以,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者应该对导致人们包括青少年学生产生无意义感的社会因素有全面了解和深刻把握,并在教育活动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分析和改变,从源头上为价值合理性的获得或重建创造条件。
    再次,教育要想与人生意义的匮乏做斗争,要想能够发挥预防和干预自杀的作用,就必须对价值观教育进行深刻的反省。价值观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应该担负起培养青少年学生价值理性的任务,帮助他们应用理性来审视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个人经历中所形成的一些价值观念,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理性地理解、选择和反思价值观的能力。有了这种意识和能力,当他们面对一些价值合理性丧失(如升学失败、爱情遇挫、职场失意、家庭不幸等等)时,就能够平静地对待,并自主探索重构价值合理性的可能,重新获得人生的意义感。然而,受制约于种种复杂的因素,当前学校中的价值观教育灌输、说教和宣传的成份比较多,并不注重在交流和对话中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价值理性,这就使得青少年学生包括我们这些成年人长于制定人生的价值目标而疏于对这些价值目标进行理性辩护和反思。在制定人生价值目标时更多地不是听从理性的指导,而是受父母、老师、恋人、社会舆论或纯粹个人偏好与冲动等等的影响。这样一来,即便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目标,反思起来也仍然缺乏意义体验。相当多大学生认识不到专业学习的意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父母和老师替应届高中毕业生选择专业,选择时所依据的主要标准是专业的社会美誉度(“热门”与否)而不是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以及在广泛了解专业信息基础上做出的理性判断。这样,学生很难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活动产生意义体验,很容易造成学业困难、学业不良乃至学业失败。如果出现了学业失败并面临不能毕业、不能拿到学位的情况,学生可能由此产生整个人生意义的危机,如果这种危机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有可能走向自杀的道路。自杀是最后的选择,意义危机是直接的原因,人生价值合理性的丧失是意义危机的根源,而人生价值合理性的危机却早已潜藏在我们整个的教育体系特别是价值观教育模式之中。
    第四,教育要想与人生意义的匮乏做斗争,要想能够发挥预防和干预自杀的作用,要认真研究和加强人文教育,突出整个教育的人文性。科学教育的核心是事实的表征,社会教育的核心是价值的选择,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则是意义的唤醒。所有伟大的哲学、文学、艺术乃至宗教作品,无不是关注着人生的意义问题,旨在启迪读者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合理的、值得过的。在这个小康的时代,绝大部分人不缺乏生活的资料或能力,但是缺乏生活的方向与意义体验。在这个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人们不缺乏生活样式的选择机会和能力,但是缺乏对每一种生活样式合理性的追问和辩护能力。青少年学生更是这样。因此,在学校的人文 教育中多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伟大的人文作品,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他们一起讨论人生当如何渡过,特别是讨论在各种有价值的事物遭受毁灭的情况卜人生当如何对待,可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价值反思和价值合理性重建的意识与能力。但遗憾的是,在狭隘功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下,许多人似乎并不关注人生的意义问题以及人文作品的阅读,而是热衷于学习一些实用的、技术性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功利目的的知识。学校教育中已经存在的人文教育形式如哲学教育、历史教育、语文教育、艺术教育等的人文性也不够突出,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侧重于满足应试的要求,服务于许多外在的社会目的,对于其人文意义开掘得并不够。学校的人文教育这种状况应当尽快地得到改变。
    最后,应当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加强教师的通识教育,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实施者,也应是青少年学生意义危机的最早发现者和最先救助者。许多的案例表明,一些青少年自杀者在自杀之前产生了明显的意义危机并有相应的表现,但由于老师的粗心或不知所措而耽误了最佳的救治机会,最后酿成悲剧。个别老师甚至还是无意中摧毁学生价值合理性从而使他/她产生意义危机并走向自杀道路的人。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应该懂得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还应该有更广泛的文化修养和对于人生问题敏锐的洞察力,懂得学生作为一个人所面临的许多存在问题包括意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在注重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要加强通识教育,注重教师一般文化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的提升,帮助教师们通过一个个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案例深刻地理解人生意义问题,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帮助青少年学生正确地理解和积极面对存在挫折与义危机,从而能够帮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确立价值生活的理性基础,寻找到人生的意义、依据和方向。同时,教师自己也应该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个清醒的认识与深刻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与学生共同生活的人生导师。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原帖由 黄馨 于 2008-12-3 12:29 发表


谢谢你的意见,我对你的吃惊也感到很吃惊.我说这话的前提是,生命教育不能解决自杀问题,理由是有些人不是因为不珍惜生命而自杀,而是太参透了生命的意义,这是教育无能为力的.

后面,你所做的联想,完全不是我的本意.

而我对自杀者的理解,他们不是不知道生命的重要,而是他们对生命的要求太"完美"了,太纯净了,太追求一种过于纯洁至善的生活,所以他们无法包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无法容忍这个世界的瑕疵.

我认为,如果生命问题用生命教育来解决,这个思路过于偏狭,我 恰恰觉得,自杀问题的解决,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包容,学会善待他人,学会正确应对挫折。

所以,把自杀者归于心理问题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前不久人大学者余虹的自杀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他对世界的要求几乎达到洁癖的程度,所以他是无法得到快乐的。
原来你到现在还不肯自杀,是因为你没有洁癖。
惊人消息:国家级示范学校——江苏省扬州中学初二学生从17楼跳下自杀
         11月26日下午3点左右,江苏省扬州树人中学初二(16)班男生陈诚从17楼跳了下去,当场死亡——全国第一起初中生跳楼自杀严重事件在古城扬州出现;事发后校方拼命捂盖子:谁透露消息就砸谁的饭碗;地方派出所竟然对60岁孩子的爷爷非法拘留8个小时。轰动扬州,震惊江苏全省!!


         11月26日下午3点05分,刚刚接到学校班主任电话,得知儿子下午没有上课,匆匆赶到学习和老师说了不到两句话的孩子母亲,突然接到匆匆赶往家里看看孩子是否到家妹妹的电话。一个令她悲痛欲绝的消息:自己年方13岁的儿子居然从17楼跳下自杀!

          母亲顿时当场晕倒……孩子血淋淋的躺在了楼下。17楼自己的家里桌子上骇然放着孩子的一封遗书“妈妈,对不起,下辈子我报答你,我走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本该在学校吃午饭的孩子,因何跳楼?

             ——学校监控录象显示:当日中午11:37分左右本该在学校吃中饭的陈诚离开了学校,学校没有任何人发现;下午1:30上课陈诚仍然没有到校上课,学校也仍然没有通知家长。直到第一节课后,老师才通知——如果学校的管理能够到位。。。。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究竟是什么使一个年仅13岁充满阳光性格活泼的生命这样厌倦人生,孩子书包里一份份检讨书说明了一切:(忙于复习到深夜,第二天忘记了带家校联系薄要写检讨、课余时间偶尔听了MP4要写检讨、课余时间用学习机偶尔看了小说要写检讨。。。)短短几天时间写了多份检讨,出事当天上午又被老师喊去谈话,孩子到底在学校受到了什么不公正待遇,致使孩子脆弱的心灵崩溃…

          ——扬州树人中学是扬州最好的中学、是国家级示范学校、是江苏省模范学校。。。。事故发生后,学校态度傲慢,竟然以学生在家中跳楼学校没有任何责任为由推卸一切责任,11月27日上午当孩子爷爷和家人到学校找校长理论时,学校竟然报警派出90多名**对手无寸铁、伤心欲绝的孩子亲戚:爷爷和其他60多岁老人进行阻止、殴打、拖拉,造成多人受伤到医院就诊,汶河派出所所长还对孩子爷爷和其他60多岁老人进行欧打并拘留近8个小时(11:30_7点多钟……

          初中生跳楼自尽,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作为省扬州树人中学的领导你们难道就没有丝毫的责任?!

          苍天在上,难道平民百姓的生命权也没有了?!!官官相护老百姓到哪里去说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呜呼哀哉。这些学校领导把自己的乌纱帽,学校的品牌,看得比学生的生命还重。
我想,这个事例说明,生命教育的对象应该是谁的问题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这类自杀事件的发生,实在不是孩子已经看透了这个世界,更加不是他们因为洁癖而无法包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无法容忍这个世界的瑕疵.我看只有在中国大陆才会看到听到这种惨剧,校长,老师忘记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灵动而:鲜活的生命啊!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先关注着。
我相信,对于一位成年人,当他决意赴死时,也许不太有力量能把他拉回,心理分析师或别的人,更多时候不过是聊尽人事罢了。
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生命教育一定是有效的。
那所扬州中学的做法虽然骇人,实际上是由我们制度性凉薄所造成的。我原来在高校工作时,有一女生自杀,校有关领导的第一反应是:今年考评完蛋了。
我猜,那所中学里的领导上下之所以如此行事,也是担心某种事情会完蛋。而该种完蛋的危害性,对他们来说,远在一个生命之上。所以,我视为制度性凉薄。
原帖由 蝈蝈 于 2008-12-3 16:52 发表


        原来你到现在还不肯自杀,是因为你没有洁癖。
抗议,讨论问题请就事论事
原帖由 老木匠 于 2008-12-3 19:35 发表
我想,这个事例说明,生命教育的对象应该是谁的问题
其实,我也同意这个说法,即使木匠师傅不引这些资料出来,我身边的例子已经不少了,这几年我所在城市大中小学的自杀的学生为数不少,有些还是我熟悉的学生。

所以,他们的死都直接跟教育有关,都发生在学校里,但是,正如我前面回帖所说,他们并不是不知道生命的美好,生命的重要,恰恰因为他们感受不到生命的美好,这个世界怎么如此残酷,这些人怎么如此冷漠,才让他们心灰意冷。

那么,我说生命教育并不能解决自杀问题,是因为,我们“对症”下错了药方,真正应该接受生命教育的是成年人,而不是孩子。

你叫孩子尊重生命,难道去叫他们爱惜大人的生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大人都不能让我好好活着,我如此无助,我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

所以谈论尊重生命首先应该对大人,对孩子,我以为应该加强挫折教育,包容心和善待他人的教育,这样才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我前面回帖所举的高三学生的例子,就说明的这一点,他的养父母、姐姐,还有学校的老师同学对他如此的好,还不够尊重生命吗?为什么他还要选择自杀?
而且,不止一次去寻死,并且可以冷静的、理性而不是冲动的写下自己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从很多中学生自杀案件的报道来看,很多矛头是直指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我以为这固然是一个方面,很少从学生和家庭教育上去检讨原因。结果造成更加恶劣的循环,因为很多自杀者寻死,都和老师的批评教育有直接的关联,他们心理上承受不了批评。校方和老师也承受很大的压力,如果我不公正地去看待这些事件,势必造成老师的不作为,因为没有任何法则对老师教育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那么为避免承担责任,老师就干脆对学生不管,事实上,现在的教育就是如此。

[ 本帖最后由 黄馨 于 2008-12-4 08:36 编辑 ]
原帖由 阿吕 于 2008-12-3 19:36 发表
这类自杀事件的发生,实在不是孩子已经看透了这个世界,更加不是他们因为洁癖而无法包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无法容忍这个世界的瑕疵.我看只有在中国大陆才会看到听到这种惨剧,校长,老师忘记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灵动而:鲜活的生命啊!
阿吕先生所说的只是冰山一角。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恰恰是纯洁的,我们常说“童心”可贵道理就是如此,当他所执著的东西突然摧毁,就会是整个世界的坍塌。所以挫折教育在儿童成长阶段非常重要,道理就在这里,一个用玻璃钢瓶呵护的太完美的孩子,他是最容易击垮,因为青少年经历磨练太少,预防青少年自杀才变得非常重要。

青少年自杀在中国是惨剧,一方面是成人不尊重生命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成人太溺爱生命造成,两者互为因果。
原帖由 黄馨 于 2008-12-4 08:03 发表


抗议,讨论问题请就事论事
如果你分析自杀原因的那套“理论”,只适用于别人,不适用于你自己,那你就没有抗议的资格。

回复 25楼 的帖子

我想就黄老师回复老木匠的贴中的两句话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
黄老师说:所以谈论尊重生命首先应该对大人,对孩子,我以为应该加强挫折教育,包容心和善待他人的教育,这样才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黄老师所谓的生命教育指什么?我所理解生命教育并不是生死教育,生命教育在上海推动了已经有三个年头,期间,也曾以不同的名称,如情绪教育、品格教育、和谐校园、青少年抗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规划教育,但在本质与目标上。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在时空的脉络上,生命教育的推动是我们对科技极端发展的反思,重申对人文精神价值极其重要性的具体行动。
2)在课程的发展上,生命教育的内涵直指教育的核心本质、关乎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情景,需要整体有系统地规划,而且着重长期及具体指导未来与前瞻性的特征。
3)在教学策略上,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强调以感动学生的方法,激发学习者的行动力,强调学习者知、行、情、意的完整能力。
4)在内涵上,学校的生命教育要提醒学生认知人生是一条深奥而充满热情的旅程。生命的意义会由个人生活方式与行为彰显,而生命的本质会由身、心、灵的全面发展而展现,在青少年阶段,生命教育鼓励其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及持有生命可以向上超越翻新的信念。
5)在落实经验中,孩子在学习和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生命的典范和生活的楷模。
6)在对教师与其他教育参与者的影响上,推动生命教育,使得教师再次认知并重视知识为人所用,而非人为知识而活的教育意义,也再次揭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之继起之生命”的重要理念。,使教育者体会“教育是生命传承生命的志业”之意义。
黄老师把“生命教育”狭隘化了,我们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不要去死而是努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体会生的意义。这里我想引入台湾教育部提出的“實施生命教育的目標與宗旨  ”  
生命教育將成為全民終身學習的核心課題,使居住在台灣的人們的內心進行美好的轉變:

•        有一顆柔軟的心,不做傷害生命的事。
•        有積極的人生觀,使自己活的更有價值。
•        有一顆愛人的心,珍惜自己自己,尊重別人也關懷弱勢。
•        珍惜家人,重視友誼並熱愛所屬的團體。
•        尊重大自然,養成簡僕、惜福卻能享受人生的生命態度。
•        會思考生死問題,並願意探討人生終極關懷的課題。
•        願意做一個文化人,道德人,追求理想。
•        具備世界公民的修養與智能。
所以我认为黄老师所说:“我以为应该加强挫折教育,包容心和善待他人的教育”本来就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而已。

二、黄老师说:“真正应该接受生命教育的是成年人,而不是孩子。”
我以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生命教育”,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成人,等到成人了再去影响可能一切都已经晚了。我们的不能老是在做补救工作。

[ 本帖最后由 小妖怪 于 2008-12-4 12:49 编辑 ]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谢谢小妖怪校长的回复,让我受益不浅。

其实,我来燕谈来参加讨论,先是学习,后是切磋,我提出问题也是想从不同角度去更好的认识生命教育。

我看了你的回帖后,我感觉更不可思议了,既然生命教育几乎囊括了教育所有的内涵,那又何须再冠以“生命教育”之名?

比如生命品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我看来,如果不冠以生命教育之名也是必须的。

这正如,我们把所有错误都归于体制一样,一个体制可以把所有错误的根源涵盖。

那么,一个生命教育,把所有的教育包揽,如此宽泛,那提生命教育有何意义?

你认为我把生命教育狭隘化了,而我恰恰认为,我们应该把生命教育具体化,情境化,个体化,这样的生命教育才有实在的意义。
原帖由 蝈蝈 于 2008-12-4 11:26 发表


        如果你分析自杀原因的那套“理论”,只适用于别人,不适用于你自己,那你就没有抗议的资格。
你仅凭我的一两句话,就得出那是我创造的理论,那你太超人了吧?首先,我没有那么伟大,其次,那套理论非常适合你我,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任何人对生命方式的选择,包括选择死亡。对未满18岁的成年人来说,选择死亡,未免含有不太理智和不成熟的一面,所以作为监护人和教育工作者应当负有预防\防止的责任.

另外,我的抗议资格需要你来审核吗?太笑话了吧.

[ 本帖最后由 黄馨 于 2008-12-4 15:1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