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上海小学生作文比赛

日前新闻报道小学生做文比赛收到数千篇应征作文.结果80%雷同,由此报道者提出小学生作文缺乏个性和创造性思维问题。问题虽不新鲜,但愿闻其详(如题目是怎么出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若有谁看到这条新闻出处,望能转帖,先致谢意。

回复 楼主 的帖子

小学生作文竞赛逾4000篇文章80%雷同
文新传媒 2009-01-16 10:23:00

  别让模式毁了孩子的想像力

  第二届“想写就写”儿童作文大赛昨天举行颁奖大会。大赛收到上海市以及港澳地区共计208所小学4000余篇作文。专家评审组发现,“80%以上的作文是同一个模式”。评委担忧在现行小学生作文训练模式下,孩子将成为僵化的写作机器。他们呼吁,要保护孩子们的想像力,要有真情实感、充满个性的表达。

  过节像是来自同一个家

  上海作协副主席、《略知一二》杂志主编赵长天告诉记者,本届大赛题目为《我们的节日》,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写作文,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同时,节日中的孩子们生活轻松,更有表达的空间和内容。

  令人遗憾的是,从收到的4000多篇作文来看,很多小学生写出来的“过节”经历,好像是从一个家庭出来的。写“端午节”的,必是一段描写学包粽子的经历:家里都有个外婆或者妈妈会包粽子,自己怎么在学包粽子的时候出洋相,最后在妈妈或外婆的指导下完成了一只粽子,最后吃粽子很开心,又由吃粽子的习俗想起了屈原等等。

  好文章需要真情实感

  本届比赛评出一等奖5名,两位获奖者来自香港,三位是上海小学生。赵长天告诉记者,最终获奖的作品都是有个性、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比如有个香港学生写中秋节:过节前一天外祖父去世了,家里笼罩着悲伤的气氛。全家人怎么一起努力过了一个真正“团圆的节日”。获得一等奖的作文《遥远的爷爷》,小作者写的是自己从未见过的爷爷,爷爷和爸爸的关系不好,最后怎么通过中秋节化解了父子俩的矛盾,以情动人,评委们不约而同给出了高分。

  赵长天表示,主办方和评委们的意图,就是要让社会有一个声音:从小学会自由真实的表达很重要,有个性、写真情的文章才是好作文。

  要给孩子表达的空间

  小学生的年龄本该童言无忌,他们笔下的生活理应五彩斑斓甚至“不合逻辑”。为何会出现如此高比例的“撞车”?有评委认为,比赛号召“想写就写”,收到作品却“怎么看都像部写作机器”。是孩子们缺乏童心,抑或是缺乏想像力?

  一些专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错不在孩子,而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学校教作文其实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的工具来表达,掌握“工具”有很多规范的东西,需要训练。但是,掌握工具的规范并不表示表达什么也要规范。现在作文教学显然没有把握好使用工具的规范和个性表达之间的关系,导致孩子们学会去迎合所谓的“规范”表达,在僵化的“模式化”中逐渐失去想像力和个性化的表达。

  评委之一、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认为,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生前说,要写出真正受儿童喜欢的作品,要用儿童的眼睛看,用儿童的耳朵听,用孩子的心灵去体会。孩子们要写出好作文,也应该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写出属于自己的作文。专家们呼吁,不要让僵化的模式毁了孩子们的想像力,要鼓励他们尝试和创新,给他们表达的空间。

作者:姜小玲 来源:解放日报
入围儿童作文大赛的“优秀作文”怎会八成雷同
www.jyb.cn 2009年01月09日  来源:新华网
  近日,第二届“想写就写”儿童作文大赛收到上海市以及港澳地区共计208所小学的4000余篇小学生入围作文。专家评审组对这些入围作文初审之后发现,“大量的作文都枯燥乏味,80%以上的作文是一个模式”。

  有专家评委担忧在现行小学生作文训练模式下,孩子将成为僵化的写作机器。

  秦宁:速度时代反思“快餐”生活

  八成儿童“优秀作文”模式雷同令人遗憾,却又在意料之中。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这或许是问题的根源。从高速列车、F1赛车、磁悬浮到麦当劳、肯德基等各式快餐,我们都在追求速度。据说经济越是发达之地,人们的步行与进食速度也越快。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且今后加速度会越来越快。速度成为新时期人们膜拜的偶像。

  信息技术的兴起,又进一步加剧了我们对速度的崇拜。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曾提出著名的摩尔定律。他说:“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而价格下降一半;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计算机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实际上,人类社会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颇似摩尔定律。

  对速度的盲目追求,往往使人们过于推崇标准化,这在无形中影响到对青少年的教育。君不见,今天很多青少年已习惯于标准化考试、快餐式阅读,喜欢短文、短信、短片,喜欢快速浏览,浅尝辄止,对长篇大作、文学经典缺乏兴趣。美国一媒体日前报道,一位青年已难以阅读超过4段的文字材料,而且这具有一定普遍性。

  快餐式生活环境,使青少年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想像力受到限制,思维模式趋同。在这种情况下,以“快餐”模式撰写的优秀作文又怎能不雷同呢?不过,对此警醒的应该是成年人,遗憾的也应该是成年人———我们应该反思为青少年创造了怎样的成长环境。

  曹柳:莺分数不可取,分享价更高

  学生作文雷同,专家担心孩子成为“写作机器”。我以为,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孩子们纷纷弃笔罢工,对写作这一本来乐趣十足的事从此心灰意冷。

  孩子的心思总有着许多琢磨不透的阴晴不定,更有着奇思妙想会给我们带来惊喜。然而,丰富多彩是一回事,用文字将丰富多彩表现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一旦以文字的形式将思想固定下来,便免不了遭到方方面面标准的打量。这些标准产生于现行的教育模式,更产生于不少教师对模式的僵化执行———凡是经典的就要唱颂歌,凡是举例子就要牛顿、凡·高、神州七号,凡是立论就要大量排比……琐碎的感悟不够高雅,青春的懵懂不够积极,有力的批判不成体统。如此一来,原本纷纷扬扬的思绪被无情冰冷的规矩束缚得动弹不得,笔下的文章也仿佛流水线上产出的一般。

  一篇作品的好坏并不能由分数说了算,这些标准只是考试体制无奈的产物。对于创作,特别是孩子的创作,“分数”之类的教条本该退出历史舞台。倘若老师将分数改为自己看了学生作品后的感悟与思索,或许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起码,他们知道,自己的作品总会有一个悉心的阅读者,他不会妄加评判,而是会平等地、友好地和自己交流分享。

  江莘:童年不该“成人化”“娱乐化”

  《神龙帕夫》是一首曾经相当流行的英文歌曲。歌词大意是,儿时小杰克和玩具神龙帕夫做伴,想像着他们如何纵横驰骋,尽显威风,可是当小杰克长大了,他开始纠结于俗世羁绊,不再找帕夫玩耍,彼时英武的神龙就此一蹶不振。

  “失去的纯真”正是这首歌的主题。有哲人曾形象地将孩童比作一块“白板”。随着不断成长,白板被不同的画笔着色,而纯真渐逝。人的长大是否得以“纯真”的失去为代价?当困惑的人们仍在试图回答时,似乎发觉自身又面临着另一番新的危局,还有“纯真”,还有“童年”吗?

  儿童作文少了本该有的童真,一台台僵化的写作机器复制着相近的成功模式;荧屏舞台上的儿童,举手投足间倒是多了份不相称的成熟,成人化的着装打扮,口吻老练世故,而观众们倒也乐见这些小小“大人们”的出彩表演;儿童歌曲和动画片,童话般的想像力褪了色,似乎成了一个微缩的成人世界;而成人世界里的“流行”在儿童世界里也颇受欢迎,媒体上不时表演着儿童如何像模像样地谈情说爱,如何通过“行贿”捞到些许好处。

  童年正在消逝。该如何帮助孩子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又该如何呵护童年的记忆呢?对此,家长和社会不该苛求孩子,而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纯真的想像力,以及防止童年的“成人化”和“娱乐化”,才是当务之急。

  洛洛:为了什么而写作

  本届以《我们的节日》为题的儿童作文比赛的名号叫做“想写就写”,但汇集起来的作品却“怎么看都像部写作机器”———只见“写”,不见心。

  什么叫“想写就写”?“想写”是初衷、“就写”是行动;“想写”是目的、“就写”是过程。“想”不但是“思想、思索”,而且是一种“意愿”、一种“热情”,有感而发、不写不行。

  为什么小朋友的作文里“想”和“写”差距悬殊?我认为这是不同病灶的同一表征,当分两个过程来讲。首先孩子们是不是真的“不会想”、“不敢想”、“想无可想”?看了大赛后评委的“含泪呼吁”我就替孩子们冤得慌。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已经如此紧凑、板滞、乏味了,评委们却还在“作文训练”的层面就事论事。试问参加大赛的小朋友们有多少能逃离习题、练琴、提高班的“连轴转”后轻松烂漫地过一个节?而我们的社会和家长,又有多少能奉献给孩子一个“吃月饼之外的中秋节”、“吃粽子之外的端午节”或者“吃青团之外的清明节”?在整个社会都在快餐化中华传统节庆文明的大背景下,孩子们怎能写得出真正“节日趣味浓郁”的文章来?

  第二个是从“有感”到“落笔”的过程,在这当中出现了成人化或者不恰当的表述纯属技术性问题。比如那个写出《我对她的爱情》的小学男生,没人怀疑他的“感情”是真挚的,但他所用的话语系统显然与他的社会身份不相符,这和大众文化、传媒的影响有关。

  这两种症结哪种更可怕?我看两者相当。前者是主动向成人世界臣服,是无奈地虚伪;而后者却也逃不过成人化的语言习惯对于心灵和思维的禁锢。相较之下,“写作小机器”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慢慢被成人世界的贫瘠、冷漠和低级趣味同化,诞生出更多速老速朽的语言和思想来。若要根治这两种“小机器”,恐怕还得从教育的源头入手。

  伯尔曼:教育当鼓励创新

  我们身边的大人们似乎总是担心着自己的孩子。既怕他们不学好、不听话,又怕他们自作主张、特立独行,遭别人排挤。为此,几乎每一个适龄儿童都会被送进学校。在这个追求进步、协调和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大课堂里,人们深信“花朵们”会接受阳光的普照而茁壮成长。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们逐步了解到语言怎么组织和运用、数字如何计算以及规则和纪律必须遵守等知识和道理。辛勤的园丁们更是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洗脸,要懂礼貌等。当然,学习“表现好”的同学批评任性的小朋友,更是这个课堂里时不时会上演的剧情。

  通过这些手把手的“谆谆教诲”,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懂得了照课堂和课本上的做就是“听话”,就不会受到指责。

  不过,可能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孩子们不再天真,不再爱幻想。对他们来说,多拿小红花,考试得满分,带上“两道杠”,就是自己生活学习的目标,就是自己的理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作文大赛中“优秀作文”有八成在模式上雷同,正是这样一个模式化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后果。一个不鼓励创新和自由想像,反对乃至遏制个人尝试的僵化模式,只会塑造出模式化的产品。就此而言,小学生“爱情作文”的出现,确实有点“雷人”,但却比八成“雷同”更让人欣喜。

  空穴来风:先“人”还是先“文”

  儿童作文的八成雷同,给了作文大赛评委们一个惊诧。本应是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童言无忌”,何以成了从结构到内容都相似的“八股文”?

  道理十分简单,学生作文不是“闹着玩”,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升学,老师和家长对此都十分明白。如果孩子当真“想写就写”,家长和老师显然会更为担忧,万一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没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被判零分,不就误了大事?相对于冒险的“想写就写”来说,家长和老师更愿意采取保守的、不出彩但也不丢很多分的方式,中规中矩。

  中规中矩的后果往往是假话、空话、套话连篇,这不仅会磨灭儿童的纯真天性,还容易使孩子变得言不由衷。甚至有的小学生因为写不出“雷同”的作文,每次写作文都如临大敌,觉得无内容可写,很难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经常要重写,久而久之竟患上“作文恐惧症”。

  记得一位老教师说过:“读书是做人之本,做人是作文之初。”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成长,把作文简单地定位为一项应试能力是鲁莽而片面的。八成儿童优秀作文的雷同,留给我们一个问题,究竟应该先“人”还是先“文”?

  大何:写作不是工匠活

  我一直不太喜欢“作文”这个词。既然叫“作文”就有作法和技巧之说。最近看到网上的小学生作文,一派小大人的风气,没有任何从心而发的内容。比喻、排比、拟人,修辞手法运用自如,可就是读不明白这些小朋友到底要借此表达些什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本叫“某某作文集”的书开始卖得特别火。里面说得最多的就是教学生如何堆砌辞藻、谋篇布局,有的干脆在书的封面上打上“某某某类作文的写作技巧”等字样,而对于怎样提升文章思想却寥寥得很。孩子们从上面学到了“作文”之法,明白了首尾呼应,明白了三段论述,背了些能拿高分的范文。于是,作文成了一件工匠活,只要会砌会垒就成。

  那么“作文”的真正意义呢?它是要教会孩子运用文字表达和思维,记录各种人生经历,思考历史与未来。然而,本该五花八门、妙趣横生的童年想像最终成了以“我们的节日”为题的作文大赛中,不少小朋友“吃着月饼想到了抗震救灾”,不少孩子在同一天包粽子、吃青团……当思维训练走向工匠培养时,怎不令人担忧。

  想起前两天在报上看到的去年法国高考的理科作文题,“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与《带着感动出发》、《坚强》、《不要轻易说“不”》之类的中式考题相比,差别显而易见。
作文大赛近九成小学生参赛作文雷同2008年12月11日 03:59
来源:青年报 作者:郦亮 选稿:王呈恺
  “我看得痛苦极了!”上海作协副主席赵长天昨天对本报记者说。看了第二届“想写就写”儿童作文大赛初赛作文,赵长天感叹:“年纪这么小,怎么就都学会了假大空了呢?”

  “想写就写”大赛是由赵长天担任主编的《略知一二》杂志承办的,主要面向上海和港澳地区的小学生。初赛作文题是“我们的节日”。端午节和中秋节成了孩子们写得最多的节日。在赵长天目前已看完的1000多篇初赛作文中,写端午节的几乎清一色是“家里包粽子,我不会包,在亲人的教导下学会了包粽子”的套路,许多孩子还一致地在文中穿插了屈原的故事。写中秋节的作文就更雷同了,自然是百分之百写到了吃月饼,只有一个孩子说月饼“不好吃”。更奇怪的是,有许多孩子都写到了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月饼吃了一半吃不下了,因为他(她)想起了国家受到的自然灾害。

  “雷同率大概占到了80-90%。”赵长天告诉记者。看到很多中学生现在都在模仿韩寒郭敬明,赵长天很忧心。但他没想到小学生的作文也会这么糟糕。“现在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想象力差,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在退化。此外,他们已经不能做到用文字表达心灵。”

  赵长天指出,应试教育体制应该对小学生作文水准的普遍下降负责,“现在老师只要求孩子去一味模仿所谓的高分作文,但是老师显然没有告诉孩子,模仿不能成为作文的终极目的。而作文的好不好,将直接对一个人的整体产生影响。”相比之下,赵长天认为港澳地区小学生的参赛作文,就相对地少了套路,少了颐指气使地讲道理。
作文比赛沪小学生九成雷同 专家称教育说教太多
时间: 2008年12月22日   作者:匿名    来源:网络资源

沪港澳三地小学生参加作文比赛,上海小学生的参赛作文竟有九成雷同。12月11日,新民网致电第二届“想写就写”儿童作文大赛承办方《略知一二》杂志社,主编赵长天惋惜地说,“没想到小学生的作文也这么假”。

  据了解,此次“想写就写”儿童作文大赛面向沪港澳三地小学生,主题为“我们的节日”,参赛者分为中低年级组(1-3年级)和高年级组(4-6年级)。赵长天说,比较来看,上海小学生的作文雷同程度最高,写得最多的就是端午节和中秋节,而写端午节的几乎都写了“我妈妈会包粽子”,“好像妈妈不会包粽子是不应该的。”相比之下,港澳小学生虽然大多只是“报流水账”,说去了哪里玩,吃了什么美食等,内容却更贴近真实生活。

  “我们的小学生作文都太强调思想性了”,赵长天表示,作文比赛原本是要鼓励孩子们写出真实想法,现在的情况却是千篇一律,“仿佛争着要说明一个道理”,并且这一情况在高年级组中尤为普遍。

  “孩子们太缺少生活体验了!”上海市市西小学校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蔡骏认为,长期以来,孩子们根本没有机会了解传统节日,“过去,我们没有端午节、清明节假期,现在有了假期,却只是把它当成了休息日”,在没有亲身体验的情况下,孩子们自然无法写出真实的端午节感悟。

  蔡骏进一步解释说,当孩子们自身还未能对世界作出判断时,往往都依赖外界的观点。此时,教师、家长一般都会从正面去引导孩子,但也有可能就是因为这样,说教的成分太多,反而变成了套话。作为孩子,在日复一日的受教育中便会渐渐明白什么是“主流”,条件反射般地“给你你想要的答案”。

  “这对孩子来说不是好事。”蔡骏表示,作为校长,她已经在校内展开一系列实践活动,鼓励孩子保持个性。但同时她也认为,由于课堂教学、任务考核等限制因素,个性教育操作起来还是比较难,“这就是整个教育的现状”。
小学生作文“雷人”不是问题,“雷同”才是大问题  

http://xx.qhyedu.com  2008-12-27 14:55:42  清华园教育网
【收藏此页】【我要打印】【复制链接】

 第二届“想写就写”儿童作文大赛目前已收到本市以及港澳地区共计208所小学的4000余篇小学生入围作文。然而在专家评审组对这些入围作文初审之后却发现,“大量的作文都枯燥乏味!80%以上的作文是一个模式”。评委之一、上海作协副主席赵长天对当前小学生作文现状深表忧虑,担忧在现行小学生作文训练模式下,孩子将成为僵化的写作机器。并建议老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反课堂式作文”训练。(新闻晨报12月11日)
  “想写就写”的主题,以及“80%作文雷同”,让我想起了最近围绕最“雷人”小学生“爱情作文”引起的争议——杭州一所小学一名六年级男生的语文期中考试作文《我对她的爱情》,让阅卷老师傻了眼,认为这样“儿童不宜”的考场作文不能得分。而该校校长则认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写作文写出真情实感,现在有孩子达到了这一要求,是可贵的,不应该抹杀……”,应该打90分。这条消息报道后,社会舆论也分为两派,网友送给这篇作文的“雷人”形容,可见一斑。

  “雷人”其实不是问题,它表明学生写出自己所想,“雷同”才是大问题,它让学生变成没有自己想法的机器。可是,给小学生作文“雷人”的“评价”、对小学生“雷人”作文的争议,恰恰反映出我们并不允许学生“想写就写”,而是在内心里期待他们写出符合教育者“要求”、“意图”的“雷同”作文来。而这样的争议,在我看来,不但难以引导更多学生想写就写,反过来,将导致更多学生不敢写,使更多作文“雷同”。

  道理十分简单,学生的作文,不是“闹着玩”,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升学,老师和家长对此都十分明白。以上对学生“想写就写”作文的争议,显然让家长和老师十分担忧,万一学生这般写出的作文,没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被判零分,不就误了大事?家长和老师甚至会以这一例子告诫学生:“你看,如果没遇到那位校长,这样的作文就是零分,如果要是发生在高考中,就休想考上好大学!”相对于冒险的“想写就写”来说,家长和老师,更愿意采取保守的、不出彩但也不丢很多分的方式,即中规中矩。

  事实上,在平时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所担忧的正是这些“想写就写”的学生,并想尽办法,让他们明白作文不能想写就写的道理,直到成功地让孩子们按照大人们所想去写。这种情况下,不少专家对学生作文的忧虑实在多余——老师和家长并不要求学生写出“好文章”,而只是要求学生“作文得分”;专家们关于让老师和家长对学生开展“反课堂式作文”训练的建议,也无法落实——如此训练出的学生,他们写的作文万一得不到高分,该谁负责?

  让学生“想写就写”,主要在于有允许学生“想写就写”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制度,即鼓励学生说真话,在作文评价中,取消所谓的“标准观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到想法,宁可“雷人”,也不能“雷同”。这需要进行两方面改革,一方面,在作文出题时,可多出几个作文题目,供学生选择,这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有话可说的题目,增加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给学生作文宽松的氛围,避免给学生固定的模式,尤其是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

  看看2008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带着感动出发、坚强、不要轻易说“不”……有这些作文题目,学生的作文想“雷人”不易,不雷同也难。而再看看同年法国高考理科作文题,有3个题目供选择,用4个小时写作,分别是“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这样的题目,是不是可以引导考生更自由地发挥,并给中小学的作文教育带来某些改变呢?
Keyword:小学生作文雷同
孩子,如果没有外力施加变态影响,他们的想像力将会制造最大的不同。
所以,孩子是受害者。
问题是,这谁都知道,但谁都装出没有办法的样子,并且,谁都在继续这么干。中国的未来,就此失败在起跑线上。
分数的祸害人人知道,但学生升学教师考评都以分数为标准,这就没办法了。前天开家长会,老师还是强调,少一分,上重点高中就要拿钱,对学生的训练都是冲着高分而去。
我女儿每次成绩单理科都比较靠前,文科成绩一向普通。其实她的表达能力都不差,不要求有“中心思想”的练习,她就写得蛮有趣。可就是因为作文分数不高,有时还“跑题”,搞得她连信心也没有了,也认为自己不擅长写作文。
我家女儿文字还可以,但作文一向喜欢天马行空,我行我素。高考前老师找我说,你女儿如果把作文写作方法纳入规定的渠道会得高分,高考是只求分数的,批卷的老师不会如我因为喜欢而给她高分。回家赶紧对女儿传达。女儿说,那作文的路数早就知道了,我又不会拿高考来儿戏。平时么,就是玩自己喜欢的了。
没办法,现在的教育就是把孩子培养成考试机器,高分低能比比皆是。
谢谢克明(?)和诸位。待我稍后仔细读来。
每当我听到提倡教育要以人为本,就会想到我们的教育距离以人为本实在太远了。

[ 本帖最后由 驾一叶之扁舟 于 2009-1-17 22:5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