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4-24 23:53 发表
首句不凡......
《布鲁姆洛夫:小镇的调性是柔美(配图)》

     “这,应当就是中弹的感觉了:一种伴有灼热感的穿透力,一种猝不及防的晕眩,一种瞬间的窒息感。尽管行前做了一些功课,尽管一路上导游介绍甚详,但是车抵布鲁姆洛夫踏出车门的那一瞬,我还是为眼前美若童话的景色所震慑。

    “......”

大胆问一句啊:首句好在哪里?

我早上也拜读了老残此文,直觉首句不太好。理由有二:

1、老残有过中弹的经历吗?后边的文字,那是不是中弹的反应?即便有,读者没有中弹的经历,比喻是为了加近距离,这里反而拉大了距离。“应当就是”就更是独舞了。说不太好,是因为我认为表达后边的三个“一种”的感觉,其比喻应该有最适合的那一个,至少不是这一个。这个比喻太“隔”,太生,太钢,太无情,虽然有意外的感觉成分在。但意外不是该文的主旨,该文的主旨是“小镇的调性是柔美”。这就涉及到2。

2、“中弹”,跟“调性”,“柔美”的调性挂得上勾么?所以这子弹就破坏了调性,也破坏了柔美,因为往下这“子弹”要跟着读者的阅读去碰撞每一个文字。倒是下文,由于子弹乱飞,心里紧张兮兮的,街道和心境(读者的)也跟着乱起来。

[ 本帖最后由 吹笛在湖北 于 2009-4-27 23:11 编辑 ]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4-28 10:44 发表
“我早上也拜读了老残此文,直觉首句不太好。理由有二:
1、老残有过中弹的经历吗?后边的文字,那是不是中弹的反应?即便有,读者没有中弹的经历,比喻是为了加近距离,这里反而拉大了距离。”
——这把笛子,腔又横乱了。
举中弹为例,非要有过中弹的经历?这是哪家的王法,你还让不让人活呀。
“比喻是为了拉近距离”,这又是哪家的规矩?
关于文学,笛子有太多教条,你把这些教条都扔了(别扔到布鲁姆洛夫小镇上去),会好得多。比喻至少有两种,说明性和趣味性。前者或许需要拉近距离,后者常常不惜拉远距离。
嘿嘿,看了。一半是同意(泽雄兄:比喻的趣味性),一半是保留(你没说“子弹”比喻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