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意。对于写字的人来说,“有新意”差不多就是一种根本性的追求,面对同一个事物,说不出新意那还不如搁笔不写,所以,为了写出新意,就得有点冒险精神,冒险精神越强烈也就新意越多,基本如此。但“新意”还是一个中性词,本身应该不包括价值判断,否则慕容复手下的“包不同”就该天下第一了。

楼主的研究很细致,看问题也不能说不深刻,但很多结论值得商榷——不是说那样的结论就不对,但那样的结论是否能够取代其他的结论呢?比如文中提到鲁迅对陈、胡的评价,楼主的结论认为:“在鲁迅笔下的这两位领袖人物,却一个成了气势汹汹的莽汉,一个成了城府极深却又假装坦诚开明的伪君子。”在我看来,从鲁迅的比喻性描写中,一个是坦荡率真,一个谨慎小心。从一段话中至少能读出两种结论,有人误读了吗?

又比如,楼主认为:“在新文化运动的四根顶梁柱当中,唯有鲁迅,是通向毛泽东专制话语的桥梁,并且是一座独木桥。”我们倒是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不曾有过鲁迅这座“桥梁”怎么办?毛泽东的专制话语将无路可走被扼杀或困死在河的对岸,从而无由来到我们的面前?更可信的说法,我觉得应该是,鲁、毛在话语方式上不过是殊途同归罢了,那座“桥梁”,做多,也就是后来补建的罢。

说到“问题男人”,中国人从炎黄二帝开始,个个都是“问题男人”,我是,楼主也是,男人嘛,哪有没有问题的?区别只在于,著名的问题男人恰恰是因为解决了比别人多得多的问题,而使自己的问题更显突出而已。所以理解问题男人的前提是,我们之所以不是“著名的问题男人”,根本原因是我们解决的问题太少了,实在不能因为自己相比之下不够著名而庆幸或得意。
呵呵,按照楼主的说法,当年,鲁迅“让一班革命的文学青年眼里,却难以忍受”,所以“封建余孽一说”“未必全然胡搅蛮缠”。现在看来,鲁迅继续在让一班革命的文学中年或老年“难以忍受”,所以跟随郭沫若们一起继续坚持“封建余孽一说”,也应该是有根据的。
我觉得所有鲁粉的发言,几乎都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挑毛病,唯有网导这个跟帖在主题上对主帖形成有效反驳,希望继续。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09-6-16 06:15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写文章也一样,用有诸多“毛病”的细节堆出来的文章,要想在主题上挺拔巍峨起来是很难的。
楼主长篇大论,我也只能随时想到什么就说点什么,但愿这些“细枝末节”与主题是有关的。

楼主说:“从古纸堆里爬出来的鲁迅,对于西方的人文精神其实相当陌生。除了尼采,几乎没有真正接触过其他有经典意味的西方思想家和文学家。”

其实,要批评一个作家,用词也不必处处透着那么大的仇恨,比如那个“爬”字。“对于西方的人文精神其实相当陌生”,公平的说,那个时代,“对于西方的人文精神”不算“相当陌生”有几个人?恐怕是屈指可数的吧。那么鲁迅算不算其中一个?可能要算。但“几乎没有真正接触过其他有经典意味的西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结论准确与否,就能看“几乎”、“真正”、“有经典意味”、“西方”、“思想家”、“文学家”这些词语和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了。比如鲁迅肯定是“真正接触过”马克思的著作的,而马克思算不算“有经典意味的西方法思想家”呢?难道马克思是东方的或者他根本不是一个思想家?又比如,鲁迅对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果戈里、屠格涅夫等还不是一般的“真正接触”,他们算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或者可以否定他们是“有经典意味的文学家”?再比如,鲁迅对希腊神话、诗人海涅、波德莱尔、作家纪德、斯威夫特、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等都有广泛阅读甚至研究,这个怎么算呢?还比如,鲁迅对意大利文学、西班牙文学以及整个斯堪的纳维亚文化等都曾有过深入研读,如果否定不了这些研读的事实,难道准备直接否定那其中存在的“经典意味”?

我不得不重复那句经常说是话:鲁迅肯定可以批评、批判甚至否定,但一定要尊重事实,结论应该也必须更只能从事实中得出。
回56楼:“如果把这篇文章也比作一座桥梁的话”,我对楼主没有仇恨,对这文章也谈不上仇恨,所以本就无意要“把它炸塌”,楼主和一些读者愿意以为桥梁已经建成并徜徉其间,我没什么不爽的,慢慢溜达吧。都是天天讲宽容的人,观点可以争论,不必动不动就鼓励“放炸药”。

如果邹峰总结的“文章的主题是:鲁迅是通往毛的桥梁”是对的,那么我在第一次跟帖的时候就已经对“桥梁论”作了质疑,认为没有这座所谓的“独木桥”老毛并非就会被困死在对岸。既然已经针对着主题,邹峰怎么会得出别人“都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挑毛病”的结论呢?

说到“文章即桥梁”的比喻,要知道的是,决定一座桥梁的价值的关键仍然在细节,在每一条钢筋,每一块水泥,每一环榫接,綦江彩虹桥尽管看上去那么巍峨挺拔,可惜细节不过硬,垮塌了。
呵呵,阿吕恐怕有混淆概念之嫌,此细节恰恰就是彼细节,除非阿兄能证明“主体结构”之中没有细节。所以,彩虹桥跨塌的关键仍然是细节问题——比如出现“主体结构”之中的细节问题。
一起来研究下彩虹桥跨塌的“直接原因”:
吊杆锁锚问题 主拱钢绞线锁锚方法错误,不能保证钢绞线有效锁定及均匀受力,锚头部位的钢绞线出现部分或全部滑出,使吊杆钢绞线锚固失效。
主拱钢管焊接问题 主拱钢管在工厂加工中,对接焊缝普遍存在裂纹、未焊透、未熔合、气孔、夹渣等严重缺陷,质量达不到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的二级焊缝验收标准。
钢管混凝土问题 主钢管内混凝土强度未达设计要求,局部有漏灌现象,在主拱肋板处甚至出现1米多长的空洞。吊杆的灌浆防护也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设计问题 设计粗糙,随意更改。施工中对主拱钢结构的材质、焊接质量、接头位置及锁锚质量均无明确要求。在成桥增设花台等荷载后,主拱承载力不能满足相应规范要求。
桥梁管理不善 吊杆钢绞线锚固加速失效后,西桥头下端支座处的拱架钢管就产生了陈旧性破坏裂纹,主拱受力急剧恶化,已成一座危桥。

以上,不是“细节问题”?
我没别的高要求,邹兄放我一马同意“也可以说成是细节问题”,阿弥陀佛。不过,“文章即桥梁”的观点是邹兄抛出来的,我只是顺从地谈论而已,如果没有可比性,是原来的比喻的“主体结构”问题,不怨我吧。

我老是跑题,抱歉。回到问题吧,不管主体结构的还是细节的,虽然问题有大有小,但都不要歧视,记得曾经听说过一句话,叫“不要看不起小的”。
91楼说:“鲁喊叫着:你们这群烂人,逊毙了,去死吧!”

我在想,如果可以这样编造,那个“鲁”有什么理由不能换成任何其他姓氏呢?如果仇恨到了这样的程度——不惜编造的程度,我实在觉得“让这世界变得好一点”是没有丝毫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