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通向毛泽东的桥梁
本文是正在撰写中的拙著《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演变和文化沧桑》里的一个章节--李劼
-----------------------------

烦请楼主答复几点疑问:

1,此类文章,归属于哪类文体——“政治思想史”,或“文学史”的论文?
2,“刻薄”,“问题男人”之类的概念,是规范性的“术语”,还是纯粹激情的修饰语?

鲁迅的这种历史角色,同时代的陈独秀也罢,胡适也罢,周作人也罢,都难以看清。因为他们站在同样的历史平面上。历史需要旁观才能澄明,维度需要变换才能获得不同的景致。比起韩非子,鲁迅死得其时。假如鲁迅不是死在1936年,而是活到1976年,那么不仅会让毛泽东尴尬,鲁迅自己也会很尴尬。秦始皇杀韩非子没有杀错,因为死人才能供起来。供奉活人是很困难的,但供奉死人就容易多了。这也是鲁迅死后,毛泽东为什么谀词如潮的原因所在。
----------
3,楼主对鲁迅的猜测,如果活到1976年,鲁迅的“批判性”意义会自动消失,还是会“变味”?
楼主最近在共识网上发表的新文章,大兴怎么没有引荐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