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燕谈网友



有关鲁文的跟贴,大都看了。谢谢大家的热情。不管说什么意见,一律谢过。在下不是没有与众讨论的习惯,而是实在抽不出时间和精力与大家分享。本来是在读书思考,写作《冷风景》的,突然有个稿约,结果一写就又写成了一部书稿。至今尚未完成。刚刚结束鲁迅这一节,旋即准备下一节有关周作人。整个儿一个西绪弗斯,不停地推石上山。
倘若各位注意一下写作日期,便可知道,是刚刚写完马上贴到燕谈上的。这既是对朋友情意的看重,也是对燕谈同仁的人文素养的信任。因为此稿按说不能马上公开,付稿费的网刊是有首发权的。我只是籍口燕谈是个小圈子的同仁网站,才如此贸然,急着与大家分享。

此文的焦点,不难明白。从白话文转向毛话语,除了白话本身提供了形式,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有无桥梁作用?从政治上说,陈独秀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文化和文学上说,鲁迅是桥梁。道理很简单,相信文章已经讲清楚了。若干年以后,可能会成为常识。也许由于前面两节没有与大家见面,所以引起一些误读。当然,也许那不算误读。而且,误读有时比不误读,更有创意。所以,不在乎。

有些疑问,其他网友跟贴已作答。不赘。如何评价鲁迅,其实陈独秀早就说得清清楚楚,既不是狗,也不是神。在下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朝那个把鲁迅既当狗又当神的不可一世人物,打了个否定的手势。把鲁迅的桥梁作用弄清楚了,那么如何把鲁迅和毛话语分开,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下一步并不难,相信会有人做的。此文就暂且做到这一步为止。至于在下的知识结构够不够,读者自知。在美国的校园里,知识结构大都更新成了德里达,萨义德,结果人文水准之下降,前所未有。美国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角色,越来越模糊。相反,好莱坞的演员和导演当中,经常有人出来担当萨义德希望知识分子担当的公众角色。

以前,对没能在美国学府里混迹,有些失落。如今,很庆幸没有与德里达、萨义德的追随者们为伍。想想老子的知识结构吧。文化通常是越古老越有韵味。文明的历史是线性的,递进的;人文空间,却不以时尚为然。德里达会过时,至少会褪色,会淡出人们的记忆和话题。老子,或者莎士比亚,永远不会。德里达只是知识文明化时代(即从心灵转向头脑化)的产物,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化的象征,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内涵所在。

跟贴的讨论,后面比前面有意思。观点异同无所谓,知识结构更不重要。有人提及萨义德的知识分子定义,就算这个定义成立,凑巧符合的也应该是胡适,而不是鲁迅。鲁迅的为民喉舌所为之民,是虚构的,先前掺杂了个人因素,比如在女师大风潮中。到了后来则掺入了政党因素,这跟身边的冯雪峰有关。而胡适的为民喉舌却是具体的实在的,不为政党立场所囿。早年如斯,晚年亦如斯。胡适直言不讳地批评过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鲁迅有过相同的直言不讳么?鲁迅批判的大都是到西方留过洋、深受西方人文精神影响的文化人。这可能是与毛泽东又一个不谋而合。毛泽东本能厌恶西方的人文精神,即便马克思活在毛时代,也会坐牢、甚至枪毙的。顺便说一句,鲁和毛的这种文化特征,与邓小平的人文理念并不全然吻合。鲁和毛有穷人就是真理的情结,邓没有。虽然邓本人难去毛的历史阴影,但邓和蒋相类。

至于毛泽东的历史角色,是双重的,此乃与秦始皇的相异之处。有时是权力顶峰意义上的政治领袖,有时扮演话语权力意义上的道德圣上。在赳赳武夫面前是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面前是伟大领袖。独裁者的利益追求,不可言说;一旦诉诸话语,通常变成对政敌的道德批判。这是秦始皇做不到的,只能诉诸焚书坑儒,而毛泽东则可以玩思想改造。毛氏角色的复杂性,是萨义德的一些概念所无法解析的。为什么美国一些比较有学术成就的汉学家诸如乔纳森.斯宾思之类,会对张著毛传表示异议?原因之一在于,张著毛传中的毛形象和诸多历史现象,超出了他们的概念范围。还有,学术研究特别需要概念规范,思想表达却不一样。工具理性之于西方世界,非常适用。一旦用于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通常难免捉襟见肘。因此,不要因为中国缺乏工具理性传统,就产生工具理性崇拜,甚至概念崇拜。理性,有许多层次。就像语言逻辑,有时不得不面对悖论。所以,喜欢维特根斯坦。卡尔.波普尔向维氏的挑战,是失败的。

至于萨义德本人的知识分子角色扮演得如何,见仁见智。一个在美国的巴勒斯坦教授,其人文处境并不比在美国的中国教授不尴尬。在美国的中国教授,老喜欢朝中国跑,不是由于概念的原因,而是利益和心态所致。再说,他们在美国可以按照萨义德定义扮演的知识分子,到了中国也一样能扮演么?诸位有机会不妨问问杜维明。萨义德也同样如此,在美国可以自由言论,但他跑到中东去试试看?不反对辨析概念,但不要钻进去钻不出来。有关这方面,哪位有兴趣,可参照一下在下的《当今中国思想界的真实图景》,或者《美国阅读》中有关德里达和萨特的章节,还有《二十世纪西方文化风景》中有关索绪尔、乔姆斯基、维特根斯坦的章节。

从众网友的反馈来看,显然,对在下并不如何了解。有的称为文学中年或老年,有的称为海外大佬。这些称呼都很搞笑。在下自己都弄不清算什么年。至于在海外的形象,怎么说,也谈不上大佬。大佬应该是出入白宫,跟美国总统握手;或者出入国会山,与美国议员共商国事什么的。在下不过是蜗居在纽约的一个公寓里,连跟朋友见面的机会都很少。那位网友也太抬举在下了。在此谢过。

有人表示不以鲁迅作品为然。在下认为,鲁迅的小说、散文和前期杂文,还是可看的。在下只是很难想像,什么样的人,才能跟鲁迅这样的人日常相处。一天到晚抽烟不说,还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枯燥乏味。这还真只能说是在女师大风潮中与鲁迅喜结良缘的许广平的好运气。女学生造反,好像运气都特别好。那个指挥打死女校长卞仲耘的红卫兵小将,如今依然在波士顿活得理直气壮,还上了母校的光荣册。相反,被许广平造过反的杨荫榆女士倒霉透顶,背了恶名,断送了在教育界的前程,最后被日本人枪杀。难怪李四光会说那么沉重的话。杨女士的内侄女和内侄女婿钱钟书夫妇,虽然内心也很不平,但没有李四光那么敢言。有读者看了在下此文后说:道出了人们不敢说的真相。也许是。其实国内也已经有人在说了。在下并非始作俑者。一个毛,一个鲁,压在国人心上的两块石头。一下搬掉,有人觉得不习惯。记得当年在农场下乡,贫下中农听到有人反对伟大领袖,愤怒起来,劝也不劝住的。另有读者来函指出:当人人都是病人的时候,鲁迅会显得重要,并非因为他是医生,而是因为他给出了痼疾的详细标本。对于健康的人来说,他不需要鲁迅。该读者言之有理。

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健康,但可以肯定,在下不需要鲁迅。可能跟儿时的记忆有关。小时候被逼着读鲁迅,一如被逼着读毛选。而且,除此之外,几乎无书可读。好在上苍赐予在下一些读书写作的能力。不需要死读,苦读。许多别人读了一辈子都没读明白的书,一眼扫过就清楚了。通常会被友人欺骗,但书本却骗不了我。读过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不会觉得德里达有什么深奥。明白了老子的《道德经》,《论语》不过中等智力而已。但会喜欢周作人的小品散文,或者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智慧其实是和天真、童趣,相关联的。在下特别不以姬昌和姬旦为然。他们是孔子的偶像。当然,比起姬昌的推演八卦以及《周易》卦辞,鲁迅的深刻,也属于中等智力。真要玩什么智力游戏,不妨试试破解姬昌在八卦演绎中的设局。此局笼罩了中华民族好几千年。唉,这个可怜的民族,至今依然在姬昌所设的历史文化之局中;但已近末世。征兆有许多,人心的沦落也算一个。比奴颜婢膝,比阴狠毒辣,比招摇过市,比权谋欺诈,比谁更有权势,比谁更有钱财。知识人则比赛名牌(名校名流),比赛深刻,比赛知识,比赛知识结构,真是何苦来着。

智力所抵达的最高处,便是慈悲。大慈大悲,大智大睿,乃是一回事。所以,《金刚经》是至高无上的。偶尔有美国小伙子喜欢东方文化,问曰:如何读《易经》。答之:先读《金刚经》,定力够了再说。

倘若诸位有空,不妨念念《金刚经》。不求甚解,也一样可以念诵的。然后看看天上的云,看看地上的泥土,在草地上走走,坐坐,或者躺躺。让文字回到你的心灵,让思想有心灵的底蕴。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想想什么好玩的事情,大笑几声。会很快乐。当然也就很健康了。而纠缠你的种种历史阴影,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的。要那些深刻干什么?吃力伐?历史的改变无非在于,让什么东西自然消失,让什么东西自然呈现。真的,试试看。

不想过多打搅诸位的讨论。就此告退。

谢谢大家。

李劼
2009/6/16

要那些深刻干什么?吃力伐?历史的改变无非在于,让什么东西自然消失,让什么东西自然呈现。真的,试试看。
——————
受教:)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09-6-17 09:48 编辑

不自量力抢沙发!我的看法:这其实还是从现象到现象,绝对褒义,我的意思是说,鲁迅的文本可作为一种现象描摹的标准文本来看,越早期越如此?李劼的也可作如是观。这是一个多元化的视角。当然就看鲁迅的那个视角来说,是否还得有一个艰难的“还原”过程?就是说如何回到鲁迅文本本身?而非回到对鲁迅曾经有过的那些“深刻”解读上面哈?
本帖最后由 城骁 于 2009-6-17 11:38 编辑

读了两遍。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09-6-17 10:17 编辑

本帖最后由 城骁 于 2009-6-17 10:35 编辑

嗯,向流星雨问好。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09-6-17 10:39 编辑

我在傻笑什么?
我喜欢这篇。心目中的李劼 ,悄然升级。
李劼先生语重心长,读着挺感动的。也理解李劼先生不直接参与跟帖讨论的选择,因为那实在是很费时间的活计。只是希望李劼先生有新作或新见时能及时跟燕谈网友一起分享。

楼主帖中说:“另有读者来函指出:当人人都是病人的时候,鲁迅会显得重要,并非因为他是医生,而是因为他给出了痼疾的详细标本。对于健康的人来说,他不需要鲁迅。该读者言之有理。”然后另起一段继续说:“
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健康,但可以肯定,在下不需要鲁迅。”——关于鲁迅与病人的关系,或许如此,但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判断:谁是健康的人?比如我认为没有谁不是病人,所以就都需要鲁迅。至于楼主,连自己是否算得上健康都不知道,当然就更不该那么倔强地说出“在下不需要鲁迅”了。还何况,楼主也说了:“在下认为,鲁迅的小说、散文和前期杂文,还是可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也不能说是“不需要的”吧。
唉,又是“告退”,告退原来变成了一个游戏。期待楼主好文章继续!
"在下只是很难想像,什么样的人,才能跟鲁迅这样的人日常相处。一天到晚抽烟不说,还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枯燥乏味。"
以生活习惯批评研究对象,似乎很不妥.想想那些文化巨匠\大家,又有谁能和他们日常相处.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09-6-17 12:30 编辑

回复9楼童版

“可看”和“需要”是两个概念。某个东西“可吃”,说明没有毒,吃下去也不会闹肚子。但是我们每日“需要”补充一定的营养,没有的话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当人人都是病人的时候,鲁迅会显得重要,并非因为他是医生,而是因为他给出了痼疾的详细标本。对于健康的人来说,他不需要鲁迅。”-----这句话并不是说所有病人都需要鲁迅,当我们身上带的是和鲁迅身上一样的病菌,而且正在慢慢稀释的时候,我们虽然不是健康者,但是也不需要鲁迅,一是因为我们知道了自己的病因,不需要他给出的痼疾详细标本,二是因为鲁迅自己是高浓度的传染源。

楼主强调鲁迅前期的东西可看,说明他认为后期的很多东西是不可看的,是有毒的。

相比之下,胡适的东西“可看性”很差,比如他的水经注考证,但是我们“需要”他的思想,他的东西是营养。
回12楼:

我对那段话的理解,与邹峰的理解不同,鲁迅显得重要的时候,并非因为鲁迅本人身上有“一样的病菌”,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揭示、描述、展现了“痼疾”的模样,从而使我们在看到之后警惕起来。所以,一是我从来不认为真正有什么“健康的人”,我们必须能把身带各类丑陋国民性的人都看作病人,时至今天,我还看不出有不需要鲁迅的人,包括楼主和邹峰。二是讳病忌医本身就是一种病,这种病鲁迅也揭示过的,某些人总自大地以为自己最健康,所以不需要鲁迅,其实呢,“以为知道了自己的病因”者正被自己蒙在鼓里。此前坛子里曾经因为一句“带菌者”引起过争吵,抛开争吵,我觉得这个词在提醒我们,当你认为你很健康的时候,其实你可能就是著名的“带菌者”,这个,不是你说没带就真的没带的。

当然不需要告诉我“可看”和“需要”是两个概念(但还是感谢这么热情地告诉我),难道在前面的帖子里我混淆了?但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什么?是我们“需要”“可看”的,对不?不会是我们“需要”“不可看的”吧?或者车轱辘话地说,“可看的”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要抛弃的是“不可看的”,对不?总不会是邹峰要我们抛弃“可看”的而去“需要”那些“ 不可看的”吧?至于鲁迅“后期的很多东西”,它们“可看”与否或许因人而异,“有毒”与否或许还要讨论,但我们评价一个作家,从来就不应该因为他某阶段的作品不好而否定其他的好,所以,至少对于他“可看”的那部分是需要肯定的。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09-6-17 21:02 编辑

回13楼

1 我们不需要鲁迅不是因为我们已经很健康,而是因为我们都是渴望健康的带菌者。

2. "楼主也说了:'在下认为,鲁迅的小说、散文和前期杂文,还是可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也不能说是“不需要的”吧" -----从上面这句看出,你还是把“可看”和“需要”混淆了,尽管你用了“不能说不需要”,双重否定来迂回表达。
回14楼:
随便你。不过得明白,你说的“我们不需要鲁迅不是因为我们已经很健康”,与楼主肯定的“对于健康的人来说,他不需要鲁迅”以及的自述的“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健康”是不很一样的,幸亏楼主不跟帖,要不你够他批判的。还有就是,你认为需要鲁迅的就是不渴望健康的带菌者,比如钱理群先生就说“我们需要鲁迅”,我想,其实你没有根据说钱先生是不渴望健康的。
得,把尊敬的李劼先生气跑了,真是罪过。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09-6-17 22:12 编辑

回15楼

1. 随便你。不过得明白,你说的“我们不需要鲁迅不是因为我们已经很健康”,与楼主肯定的“对于健康的人来说,他不需要鲁迅”以及的自述的“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健康”是不很一样的,幸亏楼主不跟帖,要不你够他批判的。-----------干嘛要和楼主说的一样?还要很一样,不一样就得遭到批判。党同伐异的思维方式是鲁毛菌症状之一。

2. 还有就是,你认为需要鲁迅的就是不渴望健康的带菌者,比如钱理群先生就说“我们需要鲁迅”,我想,其实你没有根据说钱先生是不渴望健康的。----------我表达的是我的逻辑和判断,钱理群也可以表达他的理由和判断,干嘛要互相统一起来?不能统一就说对方有问题,不是说对方不健康就是对方不希望健康。缺乏多元价值观是鲁毛菌症状之二。
不熟悉楼主,读的也不多。但感觉楼主高人,随大流(不代表其他人也如我),问好。
有时间读楼主的文章,不懂的地方再提出来请教。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得,把尊敬的李劼先生气跑了,真是罪过。
网事情缘 发表于 2009-6-17 21:46
没有的呀,昨晚我和他老兄还聊起燕谈诸友的评论的。关于鲁迅先生这一节,是李劼兄大作下半部的第三节,只是初步定稿。还有相关章节,初步定稿后也会在这里发的。李劼兄独自大隐于纽约,每月至少写数万字,偶尔还写博客,故自觉不多泡论坛,还望大家理解。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没有的呀,昨晚我和他老兄还聊起燕谈诸友的评论的。关于鲁迅先生这一节,是李劼兄大作下半部的第三节,只是初步定稿。还有相关章节,初步定稿后也会在这里发的。李劼兄独自大隐于纽约,每月至少写数万字,偶尔还写博 ...
李大兴 发表于 2009-6-17 22:53
哈哈,没事。我们其实也是自说自话,只是鲁迅问题确实好玩罢了。

俺继续画帖子。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回17楼:1,原来指出你跟楼主观点不一样,就期望你来证实一下的,既然你承认你俩观点不一样,说明你对楼主解说“这句话并不是说”云云只是你的看法,我就没啥说的了。不过咱们三个观点各不相同,都是“异”,拿来的“党同”?我怀疑你这个词没用对。2,你当然表达的是你的“逻辑和判断”,我批评的也是你的“逻辑和判断”,你不会以为是在批评别人吧?价值多元的意思是什么?不会是不允许需要鲁迅的那一元吧?我发现喊宽容的人最不宽容,喊多元的人往往骨子里恰恰是一元主义者。
请大兴兄往后多转载些李劼兄的文章,我对他“如饥似渴”。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09-6-18 06:21 编辑

回21楼

我发现童版的思维习惯就是:要么同意,要么反对,二元对立。只有正反的概念,没有数量的概念。我和楼主的观点不是完全一致,但是显然比童版和楼主的一致的地方要更多一点。

老毛说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大概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

我认为不需要鲁迅,没有要求大家都表态不需要鲁迅,所以好像不牵涉到宽容。如果我的发言让人感觉不宽容和一元主义,说明我也是严重带菌者。
应该看得出来,李劼这篇东西很多是针对网事的回帖,说明他也感觉到了炸药包的威胁。
回23楼:

我发现邹兄的思维习惯就是:反正多元的位置咱已经占领了,论证的对手嘛,基本是一元论着,最多也就是个二元主义。其实说到跟楼主的一致,你的“显然比童版和楼主的一致的地方要更多一点”的判断都失误了,不信你看:楼主认为病人需要鲁迅,我是强烈同意的,我和楼主的小分歧只在谁是病人上。而你根本连这个基本点都反对楼主,明知道自己是带菌的病人还要反对楼主的“病人需要论”,你这怎么能叫“一致”呢?

邹峰对老毛的语录这么熟悉,能算是深入骨髓了吧。为什么一讨论问题就要涉及朋友或敌人的概念呢?难道你认为自己“和楼主的一致的地方要更多一点”所以是朋友,就要对老童进行党同伐异?

你认为不需要鲁迅,牵涉的还是宽容,事实是你对鲁迅这个作家就很不宽容,你甚至把他看成了“高浓度的传染源”,根据这一比喻,你怎么回允许他这一元的存在,从中我看出的不仅是不宽容,还看出了你要对作家鲁迅杀之而后快的决心。
喜欢看这类的帖,虽然很费时间(我们单位的网速慢得吓人)
吸血鬼需要吸食鲜血来维持生命。
充满戾气,崇拜力量的人,也需要鲁迅来维持自己的体内的憎恨之意。

我相信当我忘却鲁迅,把他散布的病菌从身上彻底驱除,我会成为更好的人。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09-6-18 15:41 编辑

回25楼

鲁迅在36年就因病去世了,所以我没法杀他,不管我决心有多大。

我说不需要鲁迅就是对鲁迅不宽容,那么根据这个逻辑,糖尿病人不吃糖就是对糖不宽容,病好了不需要再吃药就是对药不宽容,出院就是对医院不宽容,不想开刀就是对刀不宽容, 戒烟了就是对烟不宽容,戒毒了就是对毒品不宽容,下车了就是对车不宽容,退房就是对宾馆不宽容,毕业了就是对学校不宽容,婴儿断奶就是对乳房不宽容......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不需要”。很多时候“不需要”是正常的,而永远需要,依赖成瘾是不正常的。

楼主说“一个毛,一个鲁,压在国人心上的两块石头。一下搬掉,有人觉得不习惯。”看到这话,让我想起汶川地震以后的救援,有些被重物压了好几天仍然清醒活着的人,在被救出后送往医院途中不幸去世了。后来有这方面经验的专家就说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压力是不能一下子解除的,否则会很危险。
回29楼:

鲁迅在36年就因病去世了,所以你没法杀他,不管你决心有多大。这个我看出来了,但你决定鞭尸,我也看出来了。我不明白的是,你不需要鲁迅,你讲宽容,可咋就这么“充满戾气”呢?

你说不需要鲁迅当然并不就是对鲁迅不宽容,关键是你放言他“有毒”,是“高浓度的传染源”,所以你下面的比喻什么糖啊药啊医院啊都不合适,你拉它们垫背是不对的,你的不宽容主要表现在你“充满戾气”地想杀人,虽然因为他死的早你事实上无法得逞。其实大家希望你“永远需要”宽容,至少是“永远需要”守法,哪怕“依赖成瘾”你也不是不正常的。

楼主说“一个毛,一个鲁,压在国人心上的两块石头。一下搬掉,有人觉得不习惯。”看到你引的这话,让我想起汶川地震以后的救援,有些被重物压了好几天后来终于活了下来的人,有些得了“重物压迫症”,虽然没有东西压着他,可他还是处处时时觉得被压着,甚至迁怒于身边的墙壁,迁怒于下路边的树荫,把无辜的雨伞都当成恐怖的敌人。这病其实也很危险的。
对谁都不能一棒子彻底打死。太绝对的论断在形而上的层面都值得怀疑!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需要鲁迅,有人需要反对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