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09-8-14 13:36 编辑


土地 何家英 1983年 绢本设色 



红苹果


何家英《街道主任》



果实 李爱国 绢本设色


虔诚 南海岩  纸本设色
必要弄出一番其实早就程式化的气节、气度、闲云野鹤态什么的
流星雨 发表于 2009-8-14 09:51
小流星厉害!
这些气,最后都变成了吹牛屁.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给WIND的美女

秋冥 何家英

ironland 发表于 2009-8-14 13:29
这个不好.呵呵.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范曾有一定的西洋美术功底,他的许多国画作品所描摹、塑造的主角,轮廓线条和基本造型都努力遵守透视规律,就这一点而论,范与绝大多数前辈国画家异趣。当然,铺垫部分,范曾又显示成熟的传统国画技法。

在创作西洋油画的时候,颜料可以覆盖、叠加使用,所以画家拥有较大的调整、修改画面的自由度,但国画受工具的限制,一旦落笔,就无法抹去墨痕。应该说,用毛笔一气呵成地勾勒线条,要达到范曾那样准确传神、流畅自然的程度,殊为不易。范曾运用中国画工具的技能不但足以傲视同侪,比之徐悲鸿等前辈也毫不逊色。此外,范曾的画意象元素也比传统国画来得丰富多变,有的大气磅礴,有的恬淡幽远,有的充满意趣。

有刀曾亲眼观赏过几幅范曾原作,展卷之下,不自禁地连声叫好。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不好意思,歪楼
这个不好.呵呵.
WIND 发表于 2009-8-14 14:42
这个美女呢?

不好意思,歪楼



这个美女呢?


ironland 发表于 2009-8-14 15:03
看不了,可见真正的美女是很难看到的。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厉害
ironland 发表于 2009-8-14 12:57
范曾拂袖而去,徐悲鸿说:“你小子这辈子也摸不到俺的画的边,去死吧,小子!”
搬个小板凳过来认真听课了,先前的都是瞎说哈,就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让她知道这里还有个“重要”的学生。嘿嘿。
本帖最后由 梅吟雪 于 2009-8-14 18:02 编辑

范曾作品欣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看看范曾的这一类画也很有意思。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有些更好的发不上来。
大概好的画家和作家都是充满争议的吧。总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就像鲁迅。
搬个小板凳,和流星雨同桌。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很喜欢EE的压箱底的几张,就是太小了,能不能发几张大的?我想用它们做桌面。先谢了。
哪有啦。

网上图片小小的,细节、中间色等都没有了。

当然是“纸上作品”观赏性更好了。

只有画得不好的,才会是缩得小小效果好。

国画西画皆然。
ironland 发表于 2009-8-14 11:55
你实践一下试试就知道了。

国画作品即便装裱之后的墨色,在纸本上的观察,与照片上的观照,效果差异性相当明显。而且,多数情况下照片的效果是藏拙胜于呈艳——看上去更美!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09-8-15 15:44 编辑

随你说啦

你收照片,我还是买书。
随你说啦

你收照片,我还是买书。
ironland 发表于 2009-8-15 15:40
你不仔细理解。

实际上,我是话中有话——油画注意反光的功效,而国画创作动机是不考虑反光的,反而照片原理才是反光的效果。
投降,彻底糊涂了。
投降,彻底糊涂了。
ironland 发表于 2009-8-15 16:12
他说的实际上是绘画技巧之外的另一种技术问题,比如说你的作品完成以后拿去扫描,结果扫描出来的片子让你大跌眼镜,说穿了就是一个光学问题,因为扫描技术的原因(有机器的也有操作者的),导致你的作品多少都要有点走形,但假设操作者能够很深刻地领会你的作品,他就会大胆做出一些基于光学原理的技术调整,最大限度的保住你所需要的那些最重要的细节层次,从而不让你失望得太深。呵呵。
天外边说话天一句地一句的,要揣15只耳朵18颗耐心去听才听得动,哈哈。
楼上解释的辛苦,但还是离谱的说。(没功劳,有苦劳。

这么说吧,油画创作者习惯参照“反光”不断地校正用料和笔法,而国画的墨色是逐渐渗透到纸本中,这种目光可察的笔墨痕迹,创作者并没有参照“反光”的物理条件去逐一修正。相反,照相摄影之后的效果是创作者“难以想象”的——更加拓展了墨色渲染的光影空间,无形中为作品创造了笔力未及的“美色”!(意外之功。。。)
你太能掰了,真是天边外来客

谢谢流星雨。
搞技术工作的大多都是只有苦劳木有功劳滴,你说离谱,只能证明你没搞过扫描也不懂扫描的原理,扫描仪正是基于“反光”来识别图像的,如此而已哈?
你不能把我说懂,我肯定辛苦,但你不也同样辛苦吗?我加进来和你不求同甘但求共苦,就你来说,也算一种意外之功吧?嘎嘎。
白色“反光”最多,黑色“反光”最少,人家是画家呢,这点常识不需要你去普及吧?对颜色的选择使用,我觉得每一个画家都有本能,对这方面的知识不该强调得太多,她其实比你清楚很多很多,对不对?
楼上解释的辛苦,但还是离谱的说。(没功劳,有苦劳。

这么说吧,油画创作者习惯参照“反光”不断地校正用料和笔法,而国画的墨色是逐渐渗透到纸本中,这种目光可察的笔墨痕迹,创作者并没有参照“反光” ...
天边外 发表于 2009-8-15 18:44
同意天边,虽也有“反面”的例证,但“反光”说说到点子上了——

【实例(原作不明显的渗透,照片很明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别后竹窗风雪夜
一灯明暗复吴图
楼上的反证太厉害了,不过,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模仿毕加索构图的例子。说不定正是创作者的“用心”。。。

一般来说,山水画的渲染效果,照片看上去比较视觉“增色”。
几位的讨论有意思,插一句。
国画传统上确实是不看重光的,线而色色而纹而机理,用彩墨表现光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林风眠颇有贡献。他的画的确在屏幕上看要漂亮一些,可能因为显示器是背后发光的原因,得一分行于空的灵气,又兼他老人家常画些背后来光的窗台式场景,相得益彰。朱德群的油画就要在画廊里,远远的灯投着,画面中心自己发出光来。
慢慢渲染的,就还是在纸面上好看了。显示器损失得太厉害。
85# ironland


嗯哪,同意。
19# ironland



PS:梁楷的很销魂吧。

兄台所言极是。

柔指禅


器物




此画本来过得去,但是,描绘对象太恶心。
一直对街道组织是否符合宪法有疑问。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