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徐悲鸿的人物画就觉得什么地方怪怪的说不出个所以然,一点都没那些马鲜活,现在再看范曾的作品,恍惚明白了,呵呵,他比徐悲鸿的人物画都还做作,徐的貌似还有一点“学院派”向“现实主义”过渡的影子,做作可以看成“学院”的学养或说框框还没能彻底打破,算是一种探索的痕迹哈?而范曾给人的感觉则是,干脆把这种过渡程式化固定化了,中断了一种“回归自然”的努力,并且把一种并不彻底的“回归点”错成了“返璞归真”的终极点,然后又从这点重新返回“学院”,也就是说,他把徐的缺陷和探索性的幼稚固化下来变成一种教条了。瞎说一气。
报名听课!!
tian295 发表于 2009-8-13 23:43
田兄谦虚,为什么不发两句呢?有我楼上的垫底,还怕“外”到哪里去嘛!咱们东北人的豪气啊豪气!都拿出来吧!
曾宓的那张和黄秋园的第二张不知为什么,都让我想到了竹子,嘿嘿,空疏都是竹?
突然想到的:如果这些国画师都把人当成马或者别的什么物来画,或许就彻底放开了哈?人一上纸,必要弄出一番其实早就程式化的气节、气度、闲云野鹤态什么的,一是容易审美疲劳,而则变相束缚了自家手脚,再也放不开了哈?把人当成虫虫草草,可能就没这么多成见了吧?
瞎说一气,有一点给楼主捧场的意思。
厉害
ironland 发表于 2009-8-14 12:57
范曾拂袖而去,徐悲鸿说:“你小子这辈子也摸不到俺的画的边,去死吧,小子!”
搬个小板凳过来认真听课了,先前的都是瞎说哈,就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让她知道这里还有个“重要”的学生。嘿嘿。
投降,彻底糊涂了。
ironland 发表于 2009-8-15 16:12
他说的实际上是绘画技巧之外的另一种技术问题,比如说你的作品完成以后拿去扫描,结果扫描出来的片子让你大跌眼镜,说穿了就是一个光学问题,因为扫描技术的原因(有机器的也有操作者的),导致你的作品多少都要有点走形,但假设操作者能够很深刻地领会你的作品,他就会大胆做出一些基于光学原理的技术调整,最大限度的保住你所需要的那些最重要的细节层次,从而不让你失望得太深。呵呵。
天外边说话天一句地一句的,要揣15只耳朵18颗耐心去听才听得动,哈哈。
搞技术工作的大多都是只有苦劳木有功劳滴,你说离谱,只能证明你没搞过扫描也不懂扫描的原理,扫描仪正是基于“反光”来识别图像的,如此而已哈?
你不能把我说懂,我肯定辛苦,但你不也同样辛苦吗?我加进来和你不求同甘但求共苦,就你来说,也算一种意外之功吧?嘎嘎。
白色“反光”最多,黑色“反光”最少,人家是画家呢,这点常识不需要你去普及吧?对颜色的选择使用,我觉得每一个画家都有本能,对这方面的知识不该强调得太多,她其实比你清楚很多很多,对不对?

柔指禅


器物


看看范曾的这一类画也很有意思。

梅吟雪 发表于 2009-8-14 18:09
《黑猫警长》中的那只信鸽大概就是这个风格,其实仔细想来,整个《黑猫警长》的绘画风格都是很范曾的。
这几天电视上正在热播《三国演义》(中日合拍动画版),比较喜欢上面的绘画风格,不知所出何门哈?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09-8-19 11:05 编辑

90# ee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沁园春·长沙)

学习心得一: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09-8-19 16:55 编辑

嘿嘿,范真的作品叫柔软处生硬,我举的那些雕塑、陶器、动漫《三国》中的人物叫硬朗处见柔。柔软处生硬有一种风险,就是,如果缺少一定的诙谐元素去缓冲一下,容易给人带来“过”和“疲”的感觉,而范曾的作品似乎恰好就缺少一点诙谐和本色意义上的硬朗,就是缺少“可持续性”的提气元素,你想这人几十年的“刚气”都要在“本色”中的“疲软”处无时无刻的提将起来,很反自然生理规律的,这人能不累么?
这大约就是有悔和无悔、见邪与过正、质硬和生硬之间的分叉所在哈?人家是硬处尚且需要软柔一下,何论本就软柔之物哈?软柔之筋当在软柔中尽现,不该于生硬处人为哈?
102# 梅吟雪
100# 梅吟雪
梅MM不必上心,我就是仗着“胆大”,其实是想活跃一下气氛,结果演得太卖力了,反而弄得人无话可说,呵呵,你们都知道我不懂画的,真的不懂,真懂的人不会这么“仗”的,或许只能说如果我从小能接受这方面的训练的话,可能是个不错的画家,感觉确实很不错,但毕竟没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只够“胆大”的份!请梅MM不必太计较、当真哈?
谢谢两位MM,我会试着去学一下,可能跟我的女儿同班。呵呵。
隔代如隔山,90后的很多东西能读懂、理解但还是不一定能真正接受,天外边的一指禅功厉害,我都千里之外了仍能感受到你所向披靡的阵阵威压。呵呵。
其实我说的动漫《三国》不是这部,我说的那部很现实主义的,现实得都能让人想起以前的一本《三国》连环画,虽然绘画的味道还是大不一样,但毕竟还是属于遵从“现实”的一路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