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尴尬:又到诺奖颁奖时

[原创]尴尬:又到诺奖颁奖时
文章提交者:ashwa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每年每,这时候,不报道,又不行,之所以,很尴尬,俩院士,一对聋。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5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他们的研究成果揭示,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的老化就被延缓。

  这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100次确定获奖者,也是首次由两名女性同时摘得这一奖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维基百科:端粒和端粒酶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细胞分裂一次,由于DNA复制时的方向必须从5'方向到3'方向,DNA每次复制端粒就缩短一点(参见冈崎片段)。一旦端粒消耗殆尽,染色体则易于突变而导致动脉硬化和某些癌症。因此,端粒和细胞老化有明显的关系。一直以来都知道精、卵细胞的端粒比成年体细胞的都长许多。

端粒DNA是由简单的DNA高度重复序列组成的,染色体末端沿着5'到3' 方向的链富含 GT。在酵母和人中,端粒序列分别为C1-3A/TG1-3和TTAGGG/CCCTAA,并有许多蛋白与端粒DNA结合。端粒DNA主要功能有:第一,保护染色体不被核酸酶降解;第二,防止染色体相互融合;第三,为端粒酶提供底物,解决DNA复制的末端隐缩,保证染色体的完全复制。端粒、着丝粒和复制原点是染色体保持完整和稳定的三大要素。同时,端粒又是基因调控的特殊位点, 常可抑制位于端粒附近基因的转录活性(称为端粒的位置效应,TPE)。在大多真核生物中,端粒的延长是由端粒酶催化的,另外,重组机制也介导端粒的延长。

胚胎发生中,桑椹胚-胚泡转型(the morula to blastocyst transition)伴随着端粒长度的重新设定。实验建立在在小鼠和牛的胚胎实验。这些胚胎不管是来自自然受精还是体外受精,甚至是由端粒已经缩短的体细胞克隆发育而成,都有端粒长度的重新设定这一过程。

端粒酶对这一过程有重要作用,一旦缺少端粒酶,该过程就不能发生。 桑椹胚-胚泡转型是植入前发育的重要阶段,能够导致首次二细胞系分化――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和滋养层细胞(trophoblast)。端粒的长度重制能够保证代与代之间的端粒正常,也可能和出生和的老化与肿瘤发生有关。端粒酶,是基本的核蛋白逆转录酶,可将端粒DNA加至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端粒在不同物种细胞中对于保持染色体稳定性和细胞活性有重要作用,端粒酶能延长缩短的端粒(缩短的端粒其细胞复制能力受限),从而增强体外细胞的增殖能力。端粒酶在正常人体组织中的活性被抑制,在肿瘤中被重新激活,端粒酶可能参与恶性转化。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对这个过程的研究可以防止体细胞克隆中的端粒异常,也有助于通过移植和基因治疗的方法解决退型性疾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维基百科:岡崎片段(英語:Okazaki fragment)是DNA複製過程中,一段屬於不連續合成的延遲股,且相對來說長度較短的DNA片段。名稱源自最早發現團隊的領導者,也就是岡崎令治與岡崎恆子(一對夫妻)的姓氏。其團隊是在研究大腸桿菌中的噬菌體DNA複製情形時發現此現象。

岡崎片段之所以存在,是因為DNA聚合酶無法以3'往5'的方向合成DNA,因此產生了許多以5'到3'方向合成的岡崎片段,再由DNA黏合酶將其黏合。

細菌體內的岡崎片段長約1000到2000個核苷酸,真核生物則約150到200個核苷酸[1]。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华网快讯: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一名华人科学家以及两名美国科学家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华网快讯: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科学家高锟以及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3名得主的成就分别是发明光纤电缆和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中新网10月6日电 据诺贝尔委员会网站6日报道,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高锟(Charles Kao), 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和 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三人分享。

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高琨简历


华人科学家高锟(资料图)

高锟一九三三年出生于上海,住在法租界。高教授的父亲是律师,家境还算富裕,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而三楼就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起初,他对化学最有兴趣,尝试自制炸弹。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和,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

一九四四年,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还未有电机工程系,他只好远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做工程师,后被聘为研究实验室研究员,同时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九六五年毕业。从一九六三年开始,高锟就著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设想利用一种玻璃纤维传送激光脉冲以代替用金属电缆输出电脉冲的通讯方法。一九六六年高锟教授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讯之用的基础理论。

1996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60年过去,在大陆读过中学大学的,即使跑到外国去的,到现在都没有一个能弄个诺贝尔奖回来“为国争光”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09-10-6 20:51 编辑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文章提交者:天狐行空20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为什么“新中国”再也获不了诺贝尔奖?
——从10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年表看中国教育的沦落

    到目前为止,有10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按获奖时间顺序为:
    1、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3、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4、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中国台湾,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5、达  赖:1935年生于青海,中国国籍,198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时年54岁;
    6、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7、崔  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8、高行健:1940年生于江西,在大陆读完中学和大学,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
    9、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6岁。
    10、高锟: 1933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2009年获得诺贝物理学奖,时年76岁。
    从此表可以看出:在这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除两位(朱棣文和钱永健)接受的是纯美国教育外,有8位(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高锟、**、高行健)青年时期接受的是民国时期“旧社会”的教育,而且大都处于战争年代,而在49年至今的60年中,“新中国”培养的学生中竟然没有一人,这说明了什么?!
    须知: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口只有约四亿,而在这60年中我国的人口已翻了3.5倍之多!
    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请不要再对我说这是“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的偏见”!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一般性的想想,“理工科大学还要办的”,60年的教育应该对理工科是偏爱的。过去就讲学了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技术员。

可是仔细想想,大概还是理工科受到的打击更大。科学在共和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已经被当作了一种宗教性质的套头话,被认为是不容怀疑、不可置辩的真理,学习者不过是要将那个现有的结论背诵下来、解答题目就行。这是对于科学探索精神本身的伤害。而到了掌握研究资源层面的人,大多数已经蜕化为职业官僚或者是官僚爱好者,更习惯通过职权来获取资源。那么要出现真正有独创精神的科学家,太难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高锟:能做前所没有的事我感觉很满足
http://tech.QQ.com  2009年10月06日18:35   中国新闻网    我要评论(2)
中新网10月6日电 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光纤之父”高锟刚刚被宣布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前他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被问及“您发明光纤,发现光纤可以做传输介体的这个理论,您觉得这个是不是应该得诺贝尔奖,为甚么到现在没有得”时,高锟表示,“这事你要去问诺贝尔奖金的评判人”。

高锟说,我心里觉得一个人有这样子的好运,能够做一件前所没有的事情,而且做出来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我感觉很满足。



他说,我有这个机会,来创一个新的领域,而且这光纤的生成,使得世界又有很大的变化,好象那个时候印刷机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了解将来的影响是甚么样,而你知道印刷机出来之后,所有老百姓都可以跟读书人一样,可以拿到印刷出来的书,那么他们可以增加知识,这么便把我们的知识时代,能够进一步的作了解跟应用,所以我觉得光纤的开始,至少把我们所有的信息,所有要传送的资料,都可以很快地送给人家。



高锟说:“所以我很满足,我拿到奖没有拿到奖,完全对我是没有甚么意思”。



我不是一个很固执的人



有人说“科学家都应该是很固执的”。高锟说,我不是,假使科学家太固执的话,不能够想象不同的将来,因为脑子里面想的东西是幻想,所以假使一个人很固执的话,他那个人可能是很容易想不通的。



他说,但是假使我能够把事情看清楚了之后,我有一个意见的话,那个时候我可能拿得很紧,抓住这个意见,要求人家相信我。这个好象是推销员,就是说,卖东西给人家的,你一定要说服他,说这个是对的,这是你应该要买的东西。



做不正常的事是小孩子的自由



高锟说,自己的兴趣是很受人家的影响。在小学的时候已经是对化学,对科学方面有很大的兴趣,这也是因为自己的同学中间,有几个朋友都是常玩这种东西的。自己不懂得真正的危险性而去做,但是当然有一个很好的自发性。



高锟说,可以说不听话就是顽皮,但如果做一点不正常的东西,人家没有做过的,那个不应该算是顽皮的,那个是“小孩子的自由”。



婚姻的实验我不需要做



有传闻说高锟和太太结婚之前,也曾经像做科学实验似的,太太提出要做一个试验,说大家分开半年,这个半年不见面,看是不是彼此还挂念对方,如果要是挂念的话,说明是相爱的。



高锟对此说,这件事曾经发生。但是很快就说不行,这个没有用,时间当然是一个考验的过程,假使每天见面,忽然之间一个星期不见面,这种情形之下,可能会使到那个人想得清楚一点……婚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一个一生的一件事,所以说大家来分手半年,这种提议是没有甚么意思。



高锟说,实验室应该做实验的,但是这个(婚姻的)实验不能够做,我不需要做。



(中国新闻网)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3# 老木匠
“光纤之父”高锟年初被传患上老人痴呆症
http://tech.QQ.com  2009年10月06日18:47   中国新闻网    我要评论(0)

外部图片: http://img1.gtimg.com/tech/pics/22035/22035121.jpg


中新网10月6日电 “光纤之父”高锟年初被传患上老人痴呆症,香港《明报》消息,高锟妻子黄美芸接受访问时指高锟“老人家记性差”,时而忘记锁匙或书本放在哪里,但情节轻微,夫妇二人现时每天仍然打网球,高锟更独自外出行街。

“他身体和精神都好好,年纪大记性自然差一点。”高太年初没有正面响应高锟是否患有老人痴呆症,她表示高锟今年75岁,或因年纪老迈而记性差,间中或忘记是否已吃饭,但认人、认路均没有问题。

指每天做运动 不时外游

今年74岁的高太主要照顾1996年退休的高锟,他们在香港和美国两边居住,还不时外游,“他经常走来走去,我们有时一起到美国探孙儿,子女也会趁假期来港探望我们。他已没有进行研究,也甚少接受访问”。

高太表示夫妇二人除了每天做运动,也喜欢看电影、电视、书籍或玩计算机,问及是否担心高锟的记性日渐衰退,高太说:“会担心自己老,也会担心身边的人。正如所有人都会担心自己父母的健康问题。”

高锟退休后,曾与香港大学前副校长程介明等学者筹办智立教育基金及弘立书院,高锟出任基金的董事会主席。弘立书院总校长李小丽接受查询时表示,高锟是该校董事会荣誉主席,未有听闻高锟患病一事。中大发言人表示,于1996年委任刚荣休的高锟为中大工程学院荣誉教授,高教授退休多年,校方一直与他保持联络,亦关心他的近况。

退休后曾任教育基金主席

高锟1987至1996年出任中文大学校长,备受学界尊重,他在1966年发表“光通讯”基础理论,提出以一条比头发还要幼的光纤代替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传送容量几近无限的信息传送管道,被外界笑说是“痴人说梦”,但高锟的理论于90年代被广泛利用,造就互联网发展,被冠称为“光纤之父”。

高锟曾获多个国际学术奖,包括美国工程学会一个被誉为“工程界诺贝尔”的奖项,有人认为倘诺贝尔有电机或计算机工程类别,高锟或可取得真正的诺贝尔。如今,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09年物理学奖授予高锟,老人家终于众望所归地圆梦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中国为什么没人得诺贝尔科学奖

陈琳      

一个学者的生涯主要包括求学时期和研究时期。我们现在反思中国为什么没人得   
诺贝尔科学奖时,似乎都在关注研究时期,比如,重新审度我们的研究条件、设   
施、经费、课题等,希望在这方面加以改善,增进与国际接轨,以求早日出诺奖   
成果。几年前,科学院出台的“百人计划”等就是这些反思后的举措。       
这种只关注研究时期的思路,只对了一半。我以为一个学者的求学时期的情况对   
他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尤其是那些理论领域作出贡献的得主,和其它科学大奖的   
得主,基本上都是一些天才型人物。他们有非常优异的天赋。最重要的是,他   
们在求学时期,在中学大学里,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潜能被充分发掘,为日   
后在科学上作出杰出贡献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大陆本土没人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大学缺   
乏发现选拔和培养顶尖人才的机制,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也不利于顶尖人   
才的脱颖而出。有些天赋极好的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培养和训   
练,无法脱颖而出,错过最好时光,最终泯为凡人。       

为什么说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出在求学时期,是出在学校,而不是研究时期?因为   
过去二十多年来,我们的毕业生不但在国内工作的没得诺奖,在美国等外国发展   
的也没有得诺奖和其它大奖。       

世界一流大学的指标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即   
诺贝尔奖、菲尔慈奖和图灵奖等科学大奖项的得主。中国大学的毕业生,如果能   
有十个、八个获得这些大奖,那全世界就会刮目相看,自然差不多是世界一流大   
学了。中国大学要创一流,可以先从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开始。因为培养人才相对   
容易,成本小,尤其是理论方面的人才。假定人类的资质、天赋是服从正态   
分布的话,以中国十三亿之巨的人口基数,应该有许多秉赋优异的学子,俗   
称天才。中国本土之所以多年来没有出现象杨振宁、霍金、纳什这样的杰出人才,   
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学校没能把这些秉赋优异的学子培养成为未来的大师。       

比如,我们的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就限制太死。一个班上的学生都上同样的课,   
大学四年,年年如此。实际上一个班的学生虽然在考分上差不多,但在潜能上资   
质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大学的班级的设置从行政上和生活管理上看可能有   
必要,但它却意外地成了一些优异学生的学业发展的障碍。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反思   
的问题。       

美国的大学,至少就我所知道的哈佛和斯坦福等大学,就没有中国大学意义上   
的班级。每个学生所选的课都根据他的水平兴趣因人设置。“因才施教”这一古   
老的中国教育理念在美国得到发扬光大。       

除了课程设置上,在具体的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我们的大学也有问题。我们的课   
程通常都以一本教科书为准,读完就没了。而在哈佛斯坦福等学校的课程都不是   
以一本教科书为准,而是布置大量相关的阅读材料,有深有浅。这种做法的好处   
在于,那些天资聪颖、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读多看,以至于很快就能够进入   
本学科或者本领域的研究前沿,脱颖而出。       

不要忽视中美大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这些差别遏制了杰出人   
才的成长,使得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失去迅速发展的机会。对他们个人来说是一个   
遗憾。从宏观角度看,就是中国本土至今不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我注意到中国的教育界已经觉察到中美大学在教务管理上的差异,并且已经开始   
在小范围内借鉴西方大学的教务模式和经验,即开办各种试点班,比如,清华的   
“诺贝尔班”,北大的“元培班”等等。       

许多诺奖得主大学时的老师或校长都没得过诺奖。我没得过诺奖,但是我管理   
的学校可以为秉赋优异、天资聪颖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得到良   
好的训练,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成为未来的诺奖得主。       

我个人并没有诺奖情结。我讲话中多次提到诺奖,是因为我注意到公众很关心诺   
奖,尤其是中国的媒体,似乎有你说的“诺奖情结”。我讲话时提到公众关心的   
事情,是有的放矢,是对公众的尊重。       

我的遗憾在于,我在青少年时代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动地浪费了大量的时光,没   
有得到良好的训练和培养。对我而言,这种训练和培养不是指名师指导,而只是   
一个普通的读书机会。中小学时,新课本发下来,我用两三周就把课本全部读完。   
开始,老师让跳级,后来就不跳了。所以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我中学毕业后,   
没有立即上大学,浪费了几年的时间。上大学后,我曾经用三个月的时间读完了   
理论物理专业除了实验课外的全部课程。之后我又闲置了几年。研究生毕业后,   
按规定我不能马上出国留学,又耽误了几年时间。我的一生已经在无所事事中沦   
为平庸,不足多谈,但我希望我的教训能对后来者有帮助。       

多年前,我在苏联物理学家兰道的传记中看到兰道曾经说过:他当年读广义相对   
论时,曾经被它的美感所陶醉得彻夜难眠。兰道说,如果一个人读广义相对论时,   
会如醉如痴,彻夜难眠,那他必定是理论物理的天才。 兰道的话令我感慨万千。   
因为我想起在大二自学广义相对论时,与兰道有同样的反应。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发信人: NoZTurn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信区: News
标  题: 高锟获奖反映了3条真理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9年10月07日22:52:32 星期三), 站内信件

1)华人具有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科技成果的智商和能力;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教育制度在过去60年是失败的;
3)攀龙附凤的可笑心态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
   什么华人啊、上海老乡啊(1948年前金山县不属于上海吧)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啊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上次是换了个堂吉诃德来着,可是太小了,换了几次都不行。

现在换了个铁钉造型,俺钉子木匠的本色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原来想贴一下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诺贝尔奖情况来着,感谢shen!

中国和苏联最大的不同点,中国掌权的都是蔑视文化的粗人,本身对大学就一肚子的怨气。

直接的转折点,应该是1957年的反右。和一般推想不通的是,大学理工科由此受到了最大的伤害。理工科最优秀的不是右派——理工科的人更容易当右派,因为他们没有文科的教授那般圆滑——就是被冷落没有继续从事研究的机会。留校继续从事研究教学的,大半是当年的运动骨干。这些人再加上红卫兵大学生的大淘汰,再一次的把有研究精神的人放逐出大学。于是留下任教的很少有研究精神,政治觉悟倒要高过了文科教师。这些人再去带研究生,这些人的研究生再带研究生,一代代下来,传下来的研究精神不多,更多的倒是势利与投机。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57# 天边外

没有比天边外来的外星人胡言乱语更让人糊涂的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63# 天边外

加几句自以为高明的断语,仍然显示的是天边外的混乱逻辑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这就好比鲁班发现了草叶上的锯齿效果,但电锯的效率要远远大于一把手工锯子。”

多么天边外的逻辑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哈哈,ee被天边外的打岔搞糊涂了。

除了个天边外,其他的参与者都是在同意你的基本观点的前提下进行讨论。shen也只是说明苏联在和中国相比的情况下,还差强人意,并没有歌颂苏式模式、将之作为理想的科研发展路径的意思。

至于天边外是来自天外另一个宇宙的,他自成逻辑,没有办法讨论沟通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