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n的看法,俺非常赞同。俺在看《恰同学少年》,感叹一流的老师,一流的教学理念,一流的学生,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第一师范相比清华和北大,名气和师资力量的相差甚远,但却培养了,像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萧子升,这些影响国民命运的人才。不得不敬佩杨昌济和孔昭授的独具慧眼和宽容并蓄的胸怀,以及敢于尝试新式教育模式的勇敢和果断。
  俺们从小的时候读“我爱北京天门”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GCD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无一不是为适应国家要求。
本帖最后由 shen 于 2009-10-14 00:16 编辑

嗯,同意黄老师的观点
在当前中国,正是一条实质精英教育路线,层层选拔,只是这种路线,培养的的确未必是精英,每一步都取一个短期的最优,未必是长期的最优,更何况这种最优只是制度制定者理解的最优,远不是真正的最优。
长期的应试教育,赶鸭子式的训练让学生无法接触真正宽广的天空,也没有自由思考的空间,这样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一流学者。
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中小学教育,这是肯定的,实际上,到了大学以后,其创造性的缺失是不可能再弥补了。
在当前中国的这种体制之下,只能制造训练式的天才,例如体育运动员,钢琴演奏家,在需要思想的地方,在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在需要灵感的地方,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真正的人物
中国的教育其实是没有灵魂的
29# 黄馨
同意,已经快成为地区和血统教育了。
29# 黄馨  
同意,已经快成为地区和血统教育了。
老李北海鱼 发表于 2009-10-21 08:38
我原来写过一篇《分班分出的差距》,无意中反映了精英教育的现实,表面上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后面,是家庭文化、经济、社会地位的竞争。
原创:分班分出的差距

我在学校里长期担任一个重点班和一个非重点班的教学。在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次入学分班考试确实把学生的差距给分了出来,而且差距非常明显。

学生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            非智力因素的差距

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学生在智力因素上没有太明显的差距,天资特别聪颖的学生毕竟占少数,他们的差距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

重点班学生中虽有为数不少的品德兼优的学生,但大多数学生在品行方面并不比普通班学生具有优势。他们的优势表现在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自我克制的能力较强,学习自觉性较高,并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力,这些方面又以女生尤为突出。

二、            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差距

一般来说高收入家庭和家长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子女比其他家庭子女具有更好的教育优势,学校的分班无形中把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的差距也分了出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别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教育,显然,在升学竞争中,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是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综合实力的竞争。

学校分班的理由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智力和个性水平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现行的分层次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而是以升学为目的、牺牲大部分学生利益的急功近利的教学。

表面上看,按分数分班非常公平,但分数背后,却忽略了造成学生非智力因素差异的家庭背景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分班考试里,一些家庭条件好、家庭成员文化素质高的孩子竞争力要比普通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明显占据优势。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对学生之间竞争力的影响还相对较弱,到了高中和大学这个影响尤为明显。

社会不平等和人的先天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通过个体表现出来,在公共教育领域里,我们可以为有特殊天赋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能力发展的教育,但不能因此成为分班的理由。

分班考试,似乎给每个人都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但对“弱者”而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注定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在竞争中胜出,但更多时候他们的主观努力未必能取得相应的结果。

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学生大部分来自底层平民家庭,与生源较好的学校相比,他们本来在竞争中就明显处于劣势。进入学校后又经历了分班,可以说除了少数有幸进入重点班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升学无望。

新生入学的分班考试显然是提前把大部分学生在中考之前淘汰掉了,普通班学生在初中三年里实际上在耗费时间。而这些被淘汰的学生中大部分正是下层平民的子女。

由此看来,我们的中考、高考,还有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划分,无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孩子和家庭综合实力的大比拼。

对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对改变美国公共教育非常有影响力的科尔曼报告。1966年,科尔曼教授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黑人儿童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并不完全取决于黑人和白人学校有形硬件设施上的差距,学生的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与学生的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学生家庭经济、文化地位的差距,影响着学生的自我评估,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状态,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弱势人群教育机会实质的不平等。因此,考察教育机会的平等,不仅要从教育的投入来考察,还要从教育的结果来考察。这一报告促使美国公共教育事业大幅度向弱势人群倾斜,并通过政策扶持,为社会培养了许多合格的黑人精英。

虽然这个报告一直存有争议,但它确实改变了近几十年来美国社会教育机会的平等状态。

反观我们的教育非但没有积极努力地消除竞争中的不平等、不均衡,反而不断扩大和强化了这个差距,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并制造出新的贫困和新的不平等,实在可悲。
LS的超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