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的辛苦没有白忙活!那本书是最美的书!

本帖最后由 何毓玲 于 2009-11-24 20:37 编辑

2009年度“中国最美的书”揭晓

      本报讯 记者 郦亮 2009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揭晓。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有21本书,从参选的316种图书中脱颖而出,荣获“最美”称号。这些书将代表中国,参加2010年度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    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指导和支持下,上海新闻出版局从2003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从今年当选的图书看,差不多从上海译文社“米兰·昆德拉系列”开始的简约主义的风格依然被延续。此外,民族文化的现代表现,也成为这次评选的一项标准。比如高教社的《诗经》和外文社的《从甲骨文到E-publications》。此外,选用得当的装帧材料,也首次成为评选标准。   
在过去6年间,共有7种中国图书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称号。其中就包括获得金奖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和获得铜奖的《不裁》。


当时我的博文,大家还记得吧?

2008年12月21日


终于可以写博了!呵呵,没有累死!



从12月5日早晨6点开始,到21日晚上,进入疯狂看稿状态——


每天早晨6点加早班看《诗经》。乘9点的通勤车上班,忙正常的三审工作,书稿一本接一本不断。下午回家六七点,吃完饭接着加夜班到午夜一两点,看《诗经》。



这可不是一般的看稿,而是对照原修订稿逐字审阅定版稿,《诗三百》每一首前有题解,后有今译、注释和韵读,在17天的早晨和晚上,我逐字审阅了80万字的书稿(还改正了已出版过的原稿不少错误)!也就是说,我每天在正常工作之外,平均加班7小时,另看稿47 000字,每小时看稿6 722字。



作者向熹先生在书稿的字里行间、天头地脚密密麻麻写满了新加的内容,字迹非常小,外牵的线线密如蛛网,很多难字僻字,极其难辨认,看得我眼睛直疼。这是超大强度的活儿,是非同等闲的知识高度密集的活儿,等闲人根本难以对付,幸亏我的博士学生帮我先看了一遍,扫除了好些障碍,否则更难以想象。



回头看看这些天非人的生活,我都惊奇于自己没有被累死,眼睛没有瞎(打字已经很困难了)!为了破解那些不清楚的字,我查阅了《毛传》《郑笺》《正义》《集传》《毛诗序》《骈文类钞》《诗经今注》《昭明文选》《韩诗外传》《诗经词典》.....还包括网上搜索,实在不行了就打电话给向先生,逐一问清楚!



这17天的超强度、超负荷工作,忙得我人不人,鬼不鬼的,走路上班是取消了,只保留了游泳和唱歌(最低底线)。脑海里只有《诗经》中的句子:“自伯之东(当改为“自接诗经”),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还有一句是“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一个外部门的王主任不同意延期发稿,一个本部门的王主任不同意休假(必须完成计划内的三审工作),真是“风刀霜剑严相逼”呀!哼哼,我再也不理他们了!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2009年度“中国最美的书”揭晓

我们社的书获奖,是装帧设计的功劳。我不能掠人之美,我只是心疼自己的眼睛!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恭喜何大姐。

那个向熹貌似是南方周末的总编,不久前采访奥巴马的就是他。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恭喜恭喜!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祝贺祝贺。
不知美书长着啥样。
我从网上搜了半天也没找到这本书的模样。
感觉跟南周主编不是一个人。
也祝贺何大姐~
恭喜恭喜。

哈,这篇稿子居然是我好友写的。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毛的脖子骑不得。
本帖最后由 何毓玲 于 2009-11-24 23:19 编辑

向熹先生是我们川大的教授,教授古文字音韵的,
是当前国内治《诗经》的顶尖级专家。

简约主义的风格
民族文化的现代表现,也成为这次评选的一项标准。比如高教社的《诗经》,
选用得当的装帧材料,也首次成为评选标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为何大姐祝贺!
坛子里就俺门是本家啊!
本家好!
用真名的就我俩,还有用网名的就不知有多少了,哈哈! 9# 何萍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恭喜恭喜
最美不仅仅是装帧最漂亮的,内容也应是评比的重点。不然绣花枕头也是要不得的。这样才不负何姐的一番功夫。
弱弱的问一句:多少银子一册呢?

看这装帧,好像不便宜的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喜欢线装书的秃书脊,美!
毕业时的作品也想弄线装,无奈没有一间印刷公司愿意做小批量,气死了。

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
本帖最后由 何毓玲 于 2009-11-25 14:32 编辑

谢谢tian295,内容很好,不知评比时看没看内容。
回木匠师傅,印装价就60元,因为是我社的礼品书,只标价60元.
回皮皮,这书据说是在中国最贵的印制厂做的,一般的厂家做不了!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60?贵喽。。。等打折后我再买吧!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这是我社的礼品书,只印了1000册,根本不对外出售的!扫地的,你有钱也买不到的!

现在被评为最美的书,各部门都要拿去对外交流了,更不可能外卖了。别指望打折!况且,仅仅印制费就是60元了,作者稿费,前期组稿,所有编辑劳动,间接成本都没算进去,按常规得卖180元呢!b] 16# psyzjs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这是我社的礼品书,只印了1000册,根本不对外出售的!扫地的,你有钱也买不到的!

现在被评为最美的书,各部门都要拿去对外交流了,更不可能外卖了。别指望打折!况且,仅仅印制费就是60元了,作者稿费,前期组稿 ...
何毓玲 发表于 2009-11-25 16:35
原来是这样,我得考虑一下。不知您还有几册在手?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对了,何大姐,最近我得请您吃面。不知您何时有空?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给何大姐献花!
何大姐想法自己留一本啊,到时候俺去看一看摸一摸也开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谢谢快乐妹妹,,花很好看!!我去日本、台湾还送了这书呢,早知道就不送了,多留点给自己!
20# 傻瓜也快乐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谢谢tian295,内容很好,不知评比时看没看内容。
回木匠师傅,印装价就60元,因为是我社的礼品书,只标价60元.
回皮皮,这书据说是在中国最贵的印制厂做的,一般的厂家做不了!
何毓玲 发表于 2009-11-25 14:28
哈~何大姐这话幽默,把我笑翻了。评比一本书如果只看外貌不看内容,这相当搞笑。好比评比出“中国最美的红薯”一样,别人会在心里嘀咕:红薯好吃就行了,要那么漂亮干嘛捏?

不过还是祝贺何大姐。
俺是灭绝师太
书做得确实很漂亮,可以加印呀,而且在书腰上写上中国最美的书。
好漂亮~~典雅、含蓄。貌似这种书脊很前卫。
书确实看上去很古色古香。

记得日本过去流行过用“复刻版”出书。就是把过去的名著以第一次出版时的原样再次出版。纸张、排版都追求和第一版同质量。很贵,却是很好的收藏品。
转发一篇书评,我的博士学生写的

一部深入浅出的《诗经》新著
                    ——评向熹先生译注《诗经》

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近乎膜拜的尊崇。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吟哦,它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到华夏文明的血液里,而传承、诠释《诗经》的任务,也落在一代代学人的肩上——从《毛诗诂训传》开始,经汉郑玄作笺、唐孔颖达的《正义》、北宋朱熹的《诗集传》,又经清代乃至当代学者的继承发扬,治经、解经已经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一脉。在语言现代化、文化全球化的当下,这个任务变得格外重要而艰难——语境的改变,要求诠释者既要有深厚的古代文化修养,又要有化繁难为平易的现代汉语水平;“深入”故属不易,“浅出”尤为难得。而能真正做到“深入浅出”的学者,在当今学界并不多见,向熹先生应该算是其中之一。

向熹先生是古汉语研究领域令人敬重的一位学者,他的著作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本本皆是大匠运斤、举重若轻之作,如《简明汉语史》、《诗经词典》、《诗经语言研究》,历来为古汉语和《诗经》研究界所推重。最近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向熹译注的《诗经》(以下简称“《诗经》向注”),正是他以多年的学养和功力,涵育出的一部深入浅出之作。

这本书的结构颇有特点,除原诗外,整体上可以分作四部分:题解、今译、注释、韵读,每篇作品均按这样的顺序进行分析解读。全书处处显示出一种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原诗自是采各版本之长精核精校而成,连标点符号都费了一番斟酌,力求与诗的原意扣合无间。
每篇诗前的题解简洁清晰,寥寥数语点出诗的主题,让读者对这首诗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毛诗》开始,历代学者对《诗经》305篇的主题便一直争论不休。而这本书中,作者对主题的解说,虽然亦参考引用前贤的见解,却主要是立足文本自身,从内容出发。如首篇《关雎》中的题解:“一位贵族青年爱慕、追求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并想象迎娶她的热烈场面。《毛诗》以为此诗‘淑女’指太姒,‘君子’指周文王,圣主配贤妃,足为天下后世楷模。故列之于‘三百篇’之首。”这里虽引《毛诗》,却是有选择的,是服务于对内容的解说的。

每首诗下面的译文,是这本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直译为主,句句与原文紧密对应;译文用白话,为的是通俗易懂。同时又以诗体出之,如《柏舟》篇:“随波飘荡柏木舟,在那黄河水中游。垂发齐眉美少年,正是我的好配偶。发誓到死不变心!叫声父亲和母亲,怎不体谅相信人!”体制整齐,韵律谐和,带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将原作的诗意传达给当代读者的苦心和努力。

注释部分,最见作者功力,真正是“无一字无来历”。除《毛诗》、《郑笺》、《正义》、《集传》等经典的《诗经》研究著作外,还有清人和今人的著作如《诗经原始》(方玉润)、《风诗类钞》(闻一多)、《管锥编》,乃至《说文》、《太平御览》等,作者出入其间、择善而从并梳理融会之,其涉猎之广、治学之严,令人深感佩服。
每首诗后的韵读,按照《诗经》时代的韵部标示该诗的韵脚和韵部,使这些近三千年前的古歌,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复活——它们不再是僵化的案头文本,而是曾回荡于山谷间的悦耳歌谣。

全书这种多层的结构、丰富的容量,也决定了“《诗经》向注”读者层的多样性。对于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它是一本最合适不过的入门书:流畅平易的译文,优美而忠实地传达出原作的意蕴与风格,它能帮助我们克服古汉语的阅读障碍。读过译文,再回头细味原作,那些古奥生疏的字词也仿佛变得可亲可感了。而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它也是一个研究《诗经》的好助手:进行文本研究时,需要面对的是前人浩如烟海的解经著述,即使能够找到这些资料,但搜爬剔抉之功恐怕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基本以古汉语表述,既精严准确又简明扼要,不少繁难古字、僻字还配以拼音,免去了翻检字典的劳神费时。更重要的是,作者那种出入诸家之说而自带主张的治学方式,实在堪为后学典范。总会有这样的时候,纷纭叠出的著作文章让人心浮气躁,恨不得立刻下笔万言赢得个著作等身,那就翻开这样的书看一看,再次领悟真正的学问是怎样打磨出来的,也再次得到一份安静读书的心绪。

值得特别一提的还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集素朴与精美于一身。封面通页为黑底,右上方两个大字:诗经。简单,而又透着些神秘的高贵。打开书页,首先落入眼中的是用一种半透明纸做成的环衬,远景是宋人山水,淡淡的若隐若现;前景则是楚墓壁画,笔法劲拙,古意盎然;而右下角则是《秦风》中的一段文字。奇巧的是,无论是文字还是背景图,都被印到纸的背面——隔着半透明的、带着纹理的纸看过去,云烟满眼的感觉。这个别致的设计,不仅让人想起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那是一种薄如蝉翼、无色透明的纱袍,是罩在织锦华袍外面的。色彩鲜艳浓烈的织锦袍子,如果单穿,恐怕会华丽得有些土气了,而罩上一层这样的素纱,像披了一身淡淡的云霞,优雅高贵得宛如天人。《诗经》本来也是一本古老而朴素的书,过分张扬的色彩并不适合它。

费了一些笔墨在书的装帧上,似乎有些偏重形式之嫌,但也实在因为我们所处的,是这样一个看重视觉享乐的时代。作为文化承载物的书籍,也是越来越唯美了。不过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在我们的头脑和性灵涵泳于古典精华的同时,让我们的眼睛也得到美的享受,此等境界,如金圣叹所言:不亦快哉!

                                                (李健秋)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本帖最后由 天边外 于 2009-12-3 16:40 编辑

从《毛诗》开始,历代学者对《诗经》305篇的主题便一直争论不休。而这本书中,作者对主题的解说,虽然亦参考引用前贤的见解,却主要是立足文本自身,从内容出发。如首篇《关雎》中的题解:“一位贵族青年爱慕、追求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并想象迎娶她的热烈场面。《毛诗》以为此诗‘淑女’指太姒,‘君子’指周文王,圣主配贤妃,足为天下后世楷模。故列之于‘三百篇’之首。”这里虽引《毛诗》,却是有选择的,是服务于对内容的解说的。

每首诗下面的译文,是这本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直译为主,句句与原文紧密对应;译文用白话,为的是通俗易懂。同时又以诗体出之,如《柏舟》篇:“随波飘荡柏木舟,在那黄河水中游。垂发齐眉美少年,正是我的好配偶。发誓到死不变心!叫声父亲和母亲,怎不体谅相信人!”体制整齐,韵律谐和,带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将原作的诗意传达给当代读者的苦心和努力。
-------------------

唉,这两段话读过后,感觉有点作呕~~~只能骗骗老外罢了。

个人以为,诗经的“古典美”韵味,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不需要“白话”滥情的释义。
  26楼的文章学习了。谢谢何大姐~~

  我读过或接触的诗经读物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文学鉴赏辞典,这是一套书,我很早曾买过厚厚好几本,《先秦文学鉴赏辞典》是其中之一。这套书讲得浅显易懂。但在我读到有些明显的误解时,就对这套书整个失去信任了。后来没再读。一是周振甫先生注解的诗经,这本书的注解不多。一是大学生口袋读物那本选注,我很喜欢。再还有从管锥编里接触的部分解说,好归好,可惜太少。再还有从叶嘉莹先生的讲座里听到过一点点,这个就更是非常少了。
  
  读诗经,我觉得单读诗本身是很难完全认识或者领悟其中之妙的。是很有必要读些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古人的作品,跟今人的作品有个共同点,都跟所处时代的世风民情息息相关。如果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误读的可能就不会大了。比如郑风一些作品,到底写的是纯洁的爱情,还是讽刺这个小国的淫靡世风,如果了解了这个乱世小国的故事,自不难判断。王国维先生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郑,在他先生这里已然是雅的反面了。郑风到底写的是什么,亦是在神不在貌,如果被文字表面的绮丽蒙混了,那真是有些可惜。
刚刚得知,这本书获得2009莱比锡世界最美图书殊荣,全中国报送的有二十本,只有这一本得奖。
真是最开心的节日礼物了。
热烈祝贺何大姐。
谢谢梅斑竹,我好开心,为这本书我去了两趟成都,从选题组稿到文字加工,费的心血不少,总算没有白辛苦。 29# 梅茗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