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姜、老木匠,真是两个老糊涂!

母亲的一点“自私”,难道就是加诸孝女身上的“罪过”麽?

穷人穷的不是志气,穷的是自助能力——在上海如何生存,有许多合理的方法可寻找。

杨家母女虽然个人生活遭遇穷困的压力,但不能由此获得同情而去“冲击”学校的“公共秩序”——禁止母女同居学校宿舍。

虽然校方管理员的干涉过于缺乏同情心,而杨女由此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而绝望,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但是,从杨家母女缺乏自助的表现上,也看出她俩无意寻找生活出路的困境原由在于自身。

举例来说,杨母因为被驱赶,曾经花费百元暂住宾馆一天,也曾经在学院台阶上冻过一晚。前者开销大而心疼不已,后者受冻而自感委屈。但是我们想想看,在上海的冬夜里,还有没其他方法来过渡呢?

网吧里贪玩的游戏迷们花费5-10元可以在空调环境里过通宵,即便看看电影,一杯牛奶一盒面包,总开销也不过20元内;而上海的浴堂里洗澡后躺椅上过夜,低水平也在50元以下。如果找个家庭式旅馆的合租床位,可以低到20元。

如果能在社区劳务市场上,争取钟点工或家庭保姆的工作,不但可以解决住宿问题,还能有工费可赚,未必不是一条生路。

总之,因为私人的贫困因素去冒然触犯“公共秩序”的现象,未必是合理的,这该是是一个常识吧。除非这种贫困本身就是“公共化”的社会现象,由此要求改变“公共秩序”的“反抗”行为才是正当合理的。
9# 姜河月

呵呵,说你糊涂,你还不承认?看看你对杨母的责怪之词,完全超出了同情心的界限。

我的表述中,没有说是“女儿的过错”,而是指你用人性中的“自私”特征去指责母亲的“依赖心”,这是相当糊涂的理由。

至于,俺举一些如何“过夜”的省钱方式,不过是说明“天无绝人之路”罢了。
肯定会有第二第三第N个元元的。几乎每个高校每年都会有一两个研究生自杀的事例出现。
老木匠 发表于 2009-12-24 17:02
看看老木匠又糊涂了吧。

人家说希望不再现“杨元元式”的悲剧,和你预料高校研究生自杀现象(偶然性)的概率分布,是两回事啊。
17# 听月小筑

在老木匠的统计帐上,自然会有一些为考试开红灯、或失恋而自杀的现象,难道也是听月MM呼吁“警惕”的元元式杯具么?
19# 姜河月

学校方面的压力是她母亲引起的,她母亲不跟着她,与学校就没有矛盾。
---------------

看来你还是钻进牛角尖里不愿意退出。为什么要一味认定母亲这个“包袱”才是矛盾的来源呢?

俺相信,自从年龄关放开之后,高校里学子肩抗此类“包袱”(父母、兄弟姊妹,或同居男女)的现象不会少的。但有多少会用“自杀”的悲剧有意促成与“宿舍管理规则”冲突的现象发生呢?

显然,这是个案。
贴子黄昏加了亮,tian295兄加了精,谢谢两位的鼓励!

写这个贴,只是有话要说,元元在学校自杀,其家人要学校赔偿35万,学校不答应,便还价到16万,好象市场上谈交易,不知情的人,还真以为杨的自杀是学校的责任。 ...

前三项她就都占了,后面还能找出一些。
与重要的人关系破裂:据说自杀前一天与母亲吵了一架,这是元元寻求解脱的最后一次努力,可惜杨母不但自私,而且非常刚愎自用,控制欲极强,没有妥协,元元这才彻底绝望,自杀计划绝然实施。

杨母破坏了对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削弱了杨的生存能力、信心、意志,使杨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长期在控制欲极强的母亲身边,始终处于一种听话、顺从状态,心态失常,而且无法改变现状,这是杨自杀的根本原因
姜河月 发表于 2009-12-26 23:15
唉,真是姜太公钓鱼——“冤者”上钩!!

既然貌似搬出一个“多项因素诱导论”的模式,为何又强制性推论出一个“根本原因”呢?

希望燕谈的智力水平不要如此看齐!
49# 姜河月

姜秀才,看得出来你的推理水平反映出“文科生”的思维偏好。以俺“工科生”的直觉,无法信服。

福尔摩斯探案,无论是否对路,起码也提供了一种可以让读者借以套用的模式。你自己想想看,以你的推理方式,如何解答小妖怪的疑问?

再说,俺本能的理解,母爱中自然包含“自私”与“依赖性”的个体特质,显然无法用道德规范去指责的。

以俺的推理,杨元元式的悲剧,有两个条件引导,一个是必要条件——指杨元元个人的敏感性气质,另一个则是充分条件——“角色扮演”的移情模式。

同理,小妖怪的例子中,即便是心理医生的职业也落入这种心理投入的陷阱。当劝说别人的时候,自己以局外人的观察立足。而自己投入时,则完全陷入情境中发生“梦游”。这种现象往往令当事人的表现,或者是情绪冲动的(歇斯底里),或者是“平静”的走向绝路——诗人海子,评论家胡河清同样如此地陷入“宗教臆念”。

所以,若以个案来说,杨元元以自身(包括母亲)的“困境”为由,冒然违犯校方宿舍管理秩序的言行,引发了管理人员“未尽人性”的谩骂和驱赶,从而造成自我尊严被贬低,个人情绪产生激烈波动,最后转向为“悲剧角色”的意外情景(即大苗指出的——“死给别人看”的负气感)。

有一个证据可以辅佐,就是杨元元生前还参与校内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排演,不巧的是该“悲剧角色”的移情心理,反而衍生一种生理冲动。

再说远些,我们注意观察,燕谈内也常常发生网友之间相互言语冲突的景象,有些网友的个人气质,在“歇斯底里”的表现上,可谓投入效果强烈。可见人性中的必然。
本帖最后由 天边外 于 2009-12-27 23:31 编辑
我怎么觉得一般提母爱,是说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和子女对母亲的“依赖”。天兄的这个“自私”与“依赖性”是指什么,望说明一下。
克明 发表于 2009-12-27 23:20
你的“观察”没错。但以俺对人生的观察,“反面”的真实性也是存在的——母亲的“自私”与对儿女的“依赖性”。你信不信呢?

PS 爱是“交互”的,以往的观念中(所谓未经检验的“常识”),对母爱的理解往往是单向“付出”式的。而真实的场景却是——“母爱”中包括“自私”的保护意识,和与儿女共同生活中存在的“依赖性”心理。
55# 水色

在“角色扮演”的情景中,拉登的弟子们可能是一种“自我圣化”的情结作祟。

有没有玩过“蹦极”的游戏,在跳下高台的瞬间——有的人感受到“九死一生”,有的人感受到“向死而生”。

推测,“欲仙欲死”的境界,也不是常人所为啊。哈哈。
41# 姜河月  
心理老师若在办公室里等学生上门那就形同虚设,真正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
杨元元把母亲藏在寝室是该校唯一这样做的学生,校方发现后只是让宿舍管理人员去赶杨母。元元的老 ...
老程 发表于 2009-12-27 23:46
按你的推理,城管在驱赶摊贩时,肯定缺乏“人性”的交流~~~这个责任显然归于ZF。
71# 老程

合理程序在于校方与杨元元之间确有相关的交涉,但申请一经校方驳回,杨元元是否在言行上同意遵守校规呢?

问题就出在,如果杨家母女仍然触犯校规,双方之间的冲突与后果就无法将责任直接落在校方上,但校方因为管理员“不尽人性”的粗暴手段,与该程序协调的“公正性”将受到“事后审查”,这是必然的。这也是为何校方事后愿意作出经济补偿的缘故吧。
本帖最后由 天边外 于 2010-1-3 23:13 编辑

哎,没有人想过——杨元元之死,是一个意外吗?

知道福尔摩斯如何探案的?
1,杨元元的“自杀”现场,有没有一些特殊“细节”耐人寻味呢?
2,杨元元有没有公开的自杀“遗言”呢?
3,谁说30岁的女子没有“男朋友”——你们心目中的男朋友是指“订婚者”还是“性伴侣”?
4,知道杨元元扮演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朱丽叶”角色,需要怎样的演艺才能与气质吗?需要怎样的“体验”技巧吗?
5,杨元元有没有“私人日记”或“博客信息”给予公开吗?
6,杨元元的心理世界属于“自我封闭”的,还是“开放交际”的?(团书记或学生会干部的人才要求是什么?)
~~~

究竟谁被传媒道德“绑架”呢?谁在做哪些近似“盲人摸象”式的推理呢?
真可谓:清官难断家务事,糊涂僧巧断糊涂案。

如果杨元元母亲的经济状况被证明并不窘困,那么,反过来就证实——经济压力的影响不大,而死亡事件纯属意外。

“自私自利”之心,是每个母亲的生活本能,只要不与公益或公德相冲突,旁人无可厚非。母爱的内容除了慈爱与牺牲之外,自然也包含自我保护与自私自利的意识。何况,对大上海的向往,也是穷则思变的励志教育,杨元元个人的心理能否承受,是其能力的问题,而不是压力的问题。就杨元元的考试水平来说,不能不佩服杨元元的实力表现。

所以,福尔摩斯的判断,还得依据现场的法医鉴定来做出合理的推理——杨元元之死是意外的可能性更大。

老姜有没有听说过——演员的“濒死体验”?或者女性自慰的常规现象?
哈哈,老姜虽然认真,但也够糊涂的。

第一个话题,杨母对女儿有没有压力是一回事,压力之大能不能促成自杀是另一回事。而老姜觉得道义上有制高点,这就过于离题了。(俺认为,百姓的利益动机是人性使然,一个市民社会的宽容应该予以自主。)

第二个话题,只不过猜测了业余演员的训练动机和效果而已。做不做,是杨元元的事情,这个最好找日记或导演来解释。

第三个话题,显然是禁忌文化。如果能细细道来~~岂不是惹扫黄办跨界追捕?
不过,以老姜的好奇之心,找点A片补补课,似乎不难。地球人都知道,岂能让老姜独自老老实实的当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