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阔天空 于 2009-12-29 00:03 编辑

在大学,有一些贫困生,父母本来就没有固定工作,而是四处打零工,既然自己的小孩到大城市上学,而大城市找工作的机会又相对多一些,所以也就跟着小孩一起来了,我就知道有好几个。所以我不认为杨元元的母亲一直靠女儿生活。区别在于一般学生的家长都在外面租房子,少有和子女在一起住校的,可能杨元元家两个孩子都要上学,租房也较贵(反正我觉得450多元租个毛坯房真有点贵),当然是能省则省。再者,象杨元元母亲所在的小城市(一说是枝江一说是宜昌),下岗女工在50岁以前政府根本不给予任何补贴,反而还要自己买养老金。有的小地方即使到了50岁养老金也少的可怜。杨母我估计应该在50出头,因为他母亲小学文化,结婚应该在20岁左右。
贫困生缺乏社会的关爱是其自杀的一部分原因。
从其自身来讲,正是过度的自卑,所以出人头地的愿望就更强烈,希望通过学习改变一切。她有两次考上了小城市的公务员,因为不是北京上海而放弃,非要把目标定位在自己不可达到的高度,结果当然是很失望。这种认为大城市才是人活的地方,蔑视小城市的等级观念实在是害了她。
为什么到了近三十还没有男朋友,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理想的工作,不可能找到条件好的男朋友,这也是很多大女的通病,谈恋爱,不是首先考虑爱情,而是把彼此放在现实的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个人工作经济、个人相貌、对方家庭收入等五花八门)上反复评估,不是求爱情,而是追求条件的尺度,按照这种逻辑她现阶段当然是不适宜谈朋友的了,所以不是她母亲妨碍了她,而是她自己恋爱的等级观念阻止了她涉入爱河。高校里有相当多的贫困生,有的还是男生,也找到了爱情,而杨元元长的不丑,为什么要把自己包裹起来呢?
即使若干年以前一个学院的公费研究生也应该有几十个,杨元元第一名的成绩不可能被别人挤掉。事实是她如果真是班里的第一,就不会多次考研究生落榜的记录。
本帖最后由 海阔天空 于 2009-12-29 00:19 编辑

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讲,学校没错,因为除了校规外,同寝室的人有的并不乐意多一个人在宿舍里长期居住。但从人道来看这些人的做法无情了。说来说去还是心理素质有问题。当现实和理想有落差,只能是适应,调低自己的期望值,而不是放弃生命。
什么“人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倒”这些莫名其妙的格言本身就是扯淡,也误导了她。
本帖最后由 海阔天空 于 2009-12-29 00:42 编辑

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讲,小孩无论到天涯海角读书都没有问题。但对贫困家庭,就确实是问题。高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每个月也就80元,而竞争者踊跃,实在是这几十元对他们来说真的很重要。所以我理解杨元元的母亲不让她去大连读书,因为高校每年都有相当多的学生因为路费太贵而不回家过年的,真的是负担不起。很理解她们母女要挤在一起住为的是省下450元\月租房的钱。
本帖最后由 海阔天空 于 2010-1-13 11:34 编辑

我认为杨元元的母亲是爱子女的。她为杨元元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绝不是杨的累赘。
杨一直在读书,或考研或考公务员,杨和她读大学的弟弟的生活来源主要还是靠她母亲的支持。所以杨元元抱歉地对其母说,“到现在还没有让你享福”这样的话。
为什么杨母非要与杨挤在一张小床上多年?不否认有占小便宜的想法,但更多的是经济条件限制了他们的生活。经济条件好的人谁愿意挤在一起难受?偶然一次一晚上100元的旅馆费就让她们母女心痛不已,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因为杨母没有固定的工作,更没有固定的住处,所以她便随子女就学而搬迁。这怎么可能成为影响杨元元婚姻大事的罪魁祸首?在中国,年轻人即使有自己的住房,结婚之前仍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没见谁说他的父母绑架了他的子女。一个人18岁后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更何况杨元元已经三十的人了,她母亲无权、无钱、无力,我看不出来杨元元非对她母亲言听计从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所谓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通过读书成为人上人,把人分等级,把城市分等级的想法害了杨元元。但一般人失望后也就归于平淡,但是杨元元在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后,反应很剧烈。说句对死者不恭的话,杨元元太把自己高看了,她觉得自己就是应该成为人上人,可惜当命运并不垂青她时,所以就忍受不住打击弃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