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中国网友褒贬张磊的耶鲁捐款行动

记者:陈苏

中国商人张磊向美国母校耶鲁大学捐款近900万美元的消息经媒体曝光后立即在中国引发轰动效应。中国网民展开人肉搜索,形成支持与反对的对立阵营。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日前宣布,2002年毕业生张磊承诺向耶鲁大学捐赠888万8888美元。

这一宣布立即在中国掀起一场轩然大波,网民展开人肉搜索。现在从事金融管理工作的张磊是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生,后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得商学硕士学位。他在海归后于2005年成立高瓴资金管理公司,目前的资金管理金额已达25亿美元。

*愤怒*

张磊作为一名成功商人向美国母校的捐款行动在中国成为一起极具争议的事件,引起相当部分网民的指责和不理解。有些网民愤怒声讨张磊不爱国,“赚中国的钱捐给别的国家”,“不是中国人”,责问他为什么不捐钱给中国的希望工程或贫困地区的学校。网上跟帖中甚至出现“卖国贼、败类、垃圾、牲口”等谩骂字眼。

不过也有网民支持张磊捐款行动,认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张磊为“改变了我的一生”的耶鲁管理学院捐出了迄今为止该校毕业生向母校捐赠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中国一些网友说,张磊的钱“一不偷、二不抢,自己挣的自己捐”,无可厚非。网络作家昝爱宗持相同立场,他说,只要张磊的捐赠合法真诚,就不要做出狭隘的民族主义解读。他说:“网友不要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个事情,不要动不动就民族主义,动不动就炎黄子孙,不要有这样一种狭隘的爱国观念。”

*信任*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说,张磊捐款给耶鲁大学这样一个美国常青藤大学,而没有捐给中国的某所大学,说明张磊认为耶鲁值得信任,不会把他的捐款胡乱花掉,也不会搞学术腐败。

昝爱宗也认为,中国网民以其盯住张磊给耶鲁大学的捐款,不如盯住每年9千亿人民币的“三公”开支,也就是每年花费中国纳税人巨资的官员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和公车开支。

作为张磊的中国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教授,周孝正说,人大毕业生还没有什么人给母校捐款。他并没有责备包括张磊在内的人大毕业生不懂回报,而是表示人大“不差钱”。他说,人大是公办大学,国家拨经费,不像美国的耶鲁、哈佛等是私立大学,对校友的捐款有很大依赖性。

*反省*

有网民说,张磊的捐款行动值得中国教育界反省。中国高校的现状让人担心并怀疑捐款的实质效应,到底有多少捐款能够用在教育事业本身?

还有网民认为,张磊向耶鲁捐款是对中国教育体制“无声的抗议”。一位自称也是人大校友的网友在天涯社区发表文章说,张磊向耶鲁的捐款是一个悲剧,“标志着中国教育的全面失败”。

*理解*

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互联网上的跟帖被媒体广泛引用。这位正在美国读书的学生说,他完全理解张磊的捐款行动,如果他有钱,也会捐给正在就读的美国大学。他说:“在这儿,你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关心,真正的最新知识和许多真正的技术。”他认为,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新大楼密布,收费高,但青年人没能在那里获得应该得到的尊重、关心、知识、技术。

中国媒体报导了张磊本人的回应。他说,耶鲁管理学院改变了他的一生,在那里他不仅学到金融企业家精神,还有给予的精神。他在耶鲁的学习工作经历对他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 美国之音
张磊的捐款无可厚非。这是对母校的的感激和回报。民族主义的解读要不得,不过那位留学生的话以及张磊本人的回应,倒是让我们好好想想我们教育的缺失。
这件事情有导向的背景吧。

捐款本来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是这几天官媒都报道这件事,好像是想要动员5毛们来掀起一个骂汉奸的小运动。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张磊回应

我1972年出生在中国中部,于1989年考进大学,当时国家正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高考那年我们省有10万考生参加考试,而我一举夺得第一名。这样,我才有机会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我选择的专业是国际金融。但当时其实我连国际金融是什么都不知道。我只知道很多优秀学生都在学这个专业。
  
1998年,我申请到美国的大学读研究生,而那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到海外学习。我可以到很多相当优秀的学校就读,但是我选择了耶鲁大学。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这是我父母唯一听说过的外国名校。在整个中国,耶鲁也是人们都知晓并且尊重的名校。这也是我想回馈耶鲁大学的原因之一。耶鲁帮助中国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了,很多中国领导人都曾在耶鲁受过教育。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互助的关系都是单向的,所以我极想改变这一点。
  
耶鲁管理学院改变了我的一生,这一点也不夸张。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金融或企业家精神,还有给予的精神。在管理学院上学的时候,我离开过一年并回国创办一个网络公司。后来网络泡沫破灭,我又回到了学校。我曾经在耶鲁投资办公室和华盛顿新兴市场管理机构工作过,这些经历对我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我在2005年又回到了中国,开始了我自己的投资基金。我们以3000万美元起家,而现在我们的总资产已经达到25亿。我创办的公司名字HillhouseCapitalManagement(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就是以横贯耶鲁管理学院的一条道路命名的,而且它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基金。
今天,我就是高瑜
十年前关于张磊的报道:最亮灿的青春献给我的祖国

《时代潮》 (2000年第十期) 本刊实习记者 胡继红  记者 王子君

  新千年伊始,张磊回国

  2000年2月3日,张磊回国了。尽管只有半年,他就可以拿到美国耶鲁大学的硕士学位,他还是回来了。回国的日子并不是刻意选定的,但这一天正好是中国的除夕。这巧合似乎寓意了张磊全新的、光明的道路与前景。

  张磊回国创业。谁也没有想到,短短半年时间,他所创办的SinoBIT 中华创业网就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网站倒闭风险来临的时候,中华创业网于8 月起开始了赢利,而且是高赢利,这意味着中华创业网开创了互联网企业赢利的先河。软库中华基金的首席代表石明春评价说,中华创业网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投资品牌。张磊一时成了网络界的新闻人物。他的名字和他的中华创业网上了纽约时报的头版,还出现在《华尔街日报》、《亚特兰大时报》、《韩国经济日报》、香港《大公报》等世界十几家主流媒体,国内报道的文章已多达140多篇。同时,中华创业网获得了美国新闻集团的投资,这是该集团在全球第一次对新兴的初创企业进行投资。

  这时候的张磊才28岁,正值生命的黄金季节。如果留在国外,他可以获得金钱、汽车、高尔夫式的生活,还可以与妻子享受家庭的乐趣。但他都放弃了。有人把他的举动称为“爱国”,他解释说:“一个人的发展有他的必然性,我17岁入党,回国的举动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对祖国的感情发生在一年 365天, 只是在回国的这一天体现罢了。”

  1990年,张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时值学校实行学生班主任制度,张磊以良好的综合素质自然而然地当上了学生班主任。大学4年,张磊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深深领悟到这样一种哲理:真正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要带领一个团队去成功。这种体会又渐渐延伸了内涵:每一个公民若都能将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奉献给自己的祖国,这个国家必然会强大。现在,他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为国奉献的信条。

  抓住契机,建功立业

  1998年,张磊出国留学,他选择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国际经济专业,同时攻读国际关系和工商管理硕士。与所有的留学生一样,面临着未来的大方向发展选择。在这以前,他在亚洲开发银行和美国金融界一些有名的机构里工作过,他完全可以在那些发达国家里谋到相当理想的职位,但张磊选择了回国,不能不说,是机遇与眼光让他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身在海外的日日夜夜,张磊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中国,时常与他的老师与同学探讨中国的发展问题。这中间,拉迪给予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尼克拉斯·拉迪是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首席中国问题专家,兼任两任克林顿政府的中国问题顾问,也是耶鲁大学的兼职教授。他得知张磊有回国发展的想法,很高兴,也很支持。他说,中国存在着数字鸿沟,中国还很落后,但落后也意味着机会与希望,处在全球新兴市场中的中国,不需要经历美国工业大革命阶段,而可以直接跨越到信息时代。中国的有线通讯不发达,无线通讯运用却极其广泛就是实例。他鼓励张磊回国,将海外工作的经验与所学知识融于实际工作中去,把握机会,为国出力。

  1999年10月,张磊代表耶鲁大学回国参加了 “CDMA2000 ----中国电信高层研讨会”,再一次感受到中国事业的发展。正好中国加入WTO协定签订,张磊敏感地意识到回国的时机到了。因为这消息对于海外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信号, 它表明了中国与世界接轨、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决心。这种体会又渐渐延伸了内涵:每一个公民若都能将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奉献给自己的祖国,这个国家必然会强大。现在,他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为国奉献的信条。

  抓住契机,建功立业

  1998年,张磊出国留学,他选择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国际经济专业,同时攻读国际关系和工商管理硕士。与所有的留学生一样,面临着未来的大方向发展选择。在这以前,他在亚洲开发银行和美国金融界一些有名的机构里工作过,他完全可以在那些发达国家里谋到相当理想的职位,但张磊选择了回国,不能不说,是机遇与眼光让他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身在海外的日日夜夜,张磊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中国,时常与他的老师与同学探讨中国的发展问题。这中间,拉迪给予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尼克拉斯·拉迪是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首席中国问题专家,兼任两任克林顿政府的中国问题顾问,也是耶鲁大学的兼职教授。他得知张磊有回国发展的想法,很高兴,也很支持。他说,中国存在着数字鸿沟,中国还很落后,但落后也意味着机会与希望,处在全球新兴市场中的中国,不需要经历美国工业大革命阶段,而可以直接跨越到信息时代。中国的有线通讯不发达,无线通讯运用却极其广泛就是实例。他鼓励张磊回国,将海外工作的经验与所学知识融于实际工作中去,把握机会,为国出力。

  1999年10月,张磊代表耶鲁大学回国参加了“CDMA2000 ----中国电信高层研讨会”,再一次感受到中国事业的发展。正好中国加入WTO协定签订,张磊敏感地意识到回国的时机到了。因为这消息对于海外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信号, 它表明了中国与世界接轨、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决心。  张磊决定回国。他要在中国的市场上作一个职业经理人,进行一种非常规范化的创业。他希望自己能作出一番辉煌的成就,把生命的亮点奉献给祖国,为海外的中国人回国创业起到一种示范作用,连锁效果。

  SinoBIT中华创业网的三套车要建“百年老店”

  张磊回国一个月后,他的合作伙伴孙燕军也从美国回到了北京,与身在北京的张磊、杨戈汇合。他们三个是大学同学,毕业后虽然天各一方,但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等待着共同创业的时机。 1999年下半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以极强的渗透力影响了全球,三个人敏感地认识到了作为年轻人靠自己自身的才能、理想、干劲儿为祖国、为社会、为自己创造财富的机会已经到来,互联网会为他们提供一个成就事业的平台。由于职业关系,他们了解到国外的投资者对中国的互联网和高科技越来越看好,他们运用经济学的原理不看起点,也不看终点,而是看到这落后起点和先进终点之间的巨大距离,决心在中国举起创业大旗,开办私人的风险投资俱乐部。杨戈说:“我们理解创业者在寻找种子资本过程中脱胎换骨般的经历。我们看过很多公司的商业计划书,但不幸的是大多数都不合格。我们也看到很多创业者把大量宝贵的时间花在寄一份又一份的商业计划及一轮又一轮的谈判上,但最终都石沉大海。我们就是来架起一座桥梁,使资金的需求者和提供者进行有效的交流,这样创业者就可以把有效的精力放在公司业务的发展上,从而最快、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他们坚信,中国的Yahoo!和Amazon.com都会在近几年诞生, 而他们的 “SinoBIT.com就是这一场革命的催化剂。

  在中关村的两间14平方米的某证券公司的大户室里,SinoBIT 中华创业网诞生了。他们没有绞尽脑汁地为网站取一个新潮的、有啄头的名字,而起名“中华创业”,将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干事业的信念紧密相联。他们要建立起本土化、适合中国、面向中国大众的服务网络,要建一个经得起市场风雨的“百年老店”。凭着各自的优势----孙燕军三年来在世界一流机构的工作经验和对国际投资人的了解、张磊在耶鲁大学学到的风险投资前沿理论以及他对美国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杨戈从事风险投资的经验和积累的大量数据和资料,他们形成了创业团队核心能力的最佳组合----年轻、充满活力、有丰富的工作经验。2000年1月14日,SinoBIT中华创业网正式开通了。 

  他们从资本、人才、技术等等各方面帮助国内企业,不断组织中国企业去国外巡回交流,为国内许多房地产公司、家具集团、零售销售集团创造了二次创业的好机会,增加了赢利,摆脱了困境。

  对于留学生的回国,国家有许多市场优惠政策,为他们在中关村设置了基地,而张磊却没有去享用这个国民待遇。他说:“我不是因为有这些才回来的。中国还不富裕,我们不能因为回来就要得到优惠待遇。”他们现在的办公室,从装修到陈设也都极为朴素简单。但他们的青春与智慧,却一天一天显示出卓尔不凡的光彩。

  对祖国的火热真情,支配着张磊和他的伙伴们在创业的路途上耕耘。

  如今的中华创业网,已经是一个全员持股的公司,会员企业13000多家, 遍布北京、上海、香港、旧金山,投资者200多家,代表资本超过100亿美元,被誉为国内创业投资门户网站的领导企业。但张磊很平静地面对这一切,因为他知道这距他们的理想境界还相当遥远
今天,我就是高瑜
成也官媒,败也官媒,美也官媒,丑也官媒

导向之下,安有新闻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对美国是小事,对中国是大事——要的就是这种“反馈”效果。

比如,交大校友的饮水思源故事~~谁在乎?
转贴]张磊把钱给耶鲁内幕,看完落泪!
文章提交者:沁沁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作者:bonny5818 提交日期:2010-1-12 14:22:00 访问:32211 回复:446
        
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创耶鲁管理学院中国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的新闻,一时间在国内石破天惊。中国网友立即对张磊和他创建的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 (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展开“人肉搜索”。有人极为愤怒:“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甚至调查出他和他的公司在四川地震等事件中并缺乏表现等等。张磊吃里爬外的形象跃然而出。  
  
我们夫妻二人都在耶鲁接受的博士教育。读到这则新闻,心里实在非常复杂。老实说,如果我们有张磊的能力,也许确实会优先考虑给国内捐款。几年前耶鲁就有毕业生在《纽约时报》写文章,说自己就能捐那么几十万,给了耶鲁,不过是往满满一大桶水中加一滴而已,无关紧要。但是,如果同样的钱给了非洲,不知道能救多少条人命。你会怎么选择?  

但是,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经历,又对张磊的行为感到理解。二十多年前我们结婚时,妻子在北京是个“黑户口”。她被分到外地,我们不愿意两地分居,索性“黑”了。代价是没有工作,有时还为临时户口操心。后来决定出国,两人一起学英语,考托福。1993年我们正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她接到从耶鲁寄来的一个厚厚信封,打开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录取了,两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给支付了,另外给将近一万的生活费,整个三万多美元!有生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钱。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有这笔钱并不一定能出国。出国要有护照。按当时的规矩,大学毕业服务不够一定年限者,出国必须有海外关系,还必须支付大学的“培养费”,把账还清了以后,就可以扫地出门了。于是,我们全家紧急动员,先找到在台湾的姨妈开证明,然后到街道派出所开证明,记不请跑了多少地方,当然也送了不少礼,其中颇有些差点前功尽弃的惊险关节。最后,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按照国家开出的帐目,把大学四年国家在她身上花的钱全都还清。再向父母借了些钱买机票,一下子就飞了过去。半年后,我也跟去探亲。我毕业后为国家服务十年,不用缴纳大学的培养费。但是,我去探亲,按规定必须辞职。而这又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奋斗,比如找地方存档案、在一堆“不行”、“不办”的声音中绝处逢生等等。我还记得最后办成的那一刻,跑到单位要最后一个文件。窗口一位冷冰冰的小姐把盖好章的一张纸往我面前一仍,甩过来一句话:“你从此和我们没有关系了!”

我到了耶鲁探亲,人家对我这个“家属”则无微不至。比如,我只需缴一点钱就有了医疗保险,白拿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卡,使用健身房等等设施,还能在旁听两门课。总之,除了课松一些外,和正式学生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我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表现,被教授看中,什么也没有考就被录取到硕士课程。日后一帆风顺,直到拿了博士,而且六年下来一直拿着全奖。除了正常的奖学金外,学校还给各种钱在夏天让我学英语、学日文,甚至送我到日本学了整整一年。说“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难道还有什么争议吗?

张磊的经验是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是,从中国上大学、工作到耶鲁读书,一个人直接的感受往往确实就是“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张磊的捐款,在耶鲁从校友中拿到的捐款中只是很小的一笔,在美国并没有太多新闻价值。在中国有新闻价值的,是这一行为所显示的教育模式和中国是多么不同。  

第一,美国的名校,特别是常青藤,现在大多靠校友吃饭。这些学校只要发现人才就去招募、争夺。你要是穷光蛋,学校就把学费生活费全包下来,而且还会毕恭毕敬地说:“感谢你到我们这里来读书!我们的校园因为有了你一定会变得更加丰富。”入学后,学校对你无微不至。特别是本科生,有时让我感到学校活象个惯孩子的父母。比如,大学生是谈恋爱的最佳年龄,中国的大学对待学生的恋爱经常有各种“不准”。美国的学校竭尽全力为此创造条件,甚至在招生中采取倾斜政策,保证男女平衡。一位美国学生告诉我: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家的孩子,刚离开父母心里空落落,大学就要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迅速填补父母在孩子心里留出来的感情真空。如果你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配偶,那是学校最高兴不过的。大学所期望的是:你们夫妻一辈子都忘不了自己的家庭是在哪里组成的,都会把大学当成自己的家。日后家里有需要,你当然会把大笔的捐款拿出来。当然还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家”读大学。  

第二,学校靠校友,对毕业生也就非常恭敬。比如,我们毕业后,学校总把校友刊物免费寄来,系主任每年写信报告系里的情况,学校在我们的居住地区有活动总要通知。耶鲁选校董,也每次都把选票寄来,并且反复通过电子邮件等通信手段督促投票。要知道,校董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校长就是校董事会任命的。谁进董事会,又要由校友投票决定。2002年著名华裔建筑师林璎当选耶鲁校董,就是受到校友协会的支持。我们夫妇当时虽然博士都还没有毕业,但已经有了硕士学位,以校友的身份投了票。这大概是我们作为外国人在美国行使的唯一一次选举权。所以,我们拿的并不仅仅是一张耶鲁的文凭,而且是一个当家作主的权利。学校要是惹你不高兴,你也可以通过校董事会施加压力。

张磊究竟对中国捐了多少钱,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他给耶鲁捐钱,则不过是人家大学经营模式的日常运转和效率而已。你现在就是给美国名校缴足三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培养你还是赔本的。何况许多学生是人家倒贴钱请来的。这么赔钱培养学生怎么赔得起?人家学校牛就牛在这里:我们的教育能够保证你成功,而且保证你成功之后会认识到是我们的教育改变了你的一生,最后你会捐钱来感恩。如果你毕业后收入低、欠的教育贷款还不起怎么办?许多名校(特别是法学院等)的作法是:全免!理由大致有两条:第一,在我们这么优异的地方毕业后,你放弃高薪而从事低薪的公益事业,那就算我们学校为社会作贡献了。第二,如果你真没有技能拿到高薪工作,那一定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对你说“对不起”还来不及,怎么会追着向你要钱呢?

张磊的行为,应该促使中国的高校好好想一想。我们要是一天到晚和学生算培养费、惩罚不能按期还贷的学生,怎么指望学生象张磊对耶鲁一样对待自己的母校?

http://club2.kdnet.net/newbbs/di ... id=1&id=3208993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如果是个人的钱,他爱给谁给谁,挨别人什么事?
凡事和爱国扯在一起,总有人头脑发胀。
"校牛就牛在这里:我们的教育能够保证你成功,而且保证你成功之后会认识到是我们的教育改变了你的一生,最后你会捐钱来感恩。如果你毕业后收入低、欠的教育贷款还不起怎么办?许多名校(特别是法学院等)的作法是:全免!理由大致有两条:第一,在我们这么优异的地方毕业后,你放弃高薪而从事低薪的公益事业,那就算我们学校为社会作贡献了。第二,如果你真没有技能拿到高薪工作,那一定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对你说“对不起”还来不及,怎么会追着向你要钱呢?"
--------------
我们国家的大学能够做到这点,就不会有那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了。
"校牛就牛在这里:我们的教育能够保证你成功,而且保证你成功之后会认识到是我们的教育改变了你的一生,最后你会捐钱来感恩。如果你毕业后收入低、欠的教育贷款还不起怎么办?许多名校(特别是法学院等)的作法是:全 ...
shaya 发表于 2010-1-14 02:26
呵呵,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恐怕不是这个原因.
如果把他的行为跟爱国情感扯在一起似乎远了一点.但是从普通人的情感来说,假如父母亲人辛辛苦苦养了他十多年,由于能力有限未能给他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后来遇到一个赏识他的人,给他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他不但把养育自己的父母忘了,还不断埋怨父母无能,只去报答给自己提供发展机会的人.大家说,作为他的亲人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吗?
凡事和爱国扯在一起,总有人头脑发胀。
kemingqian 发表于 2010-1-13 10:02
同意这句话。
只想优雅转身,不料华丽撞墙!
如果把他的行为跟爱国情感扯在一起似乎远了一点.但是从普通人的情感来说,假如父母亲人辛辛苦苦养了他十多年,由于能力有限未能给他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后来遇到一个赏识他的人,给他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他不但把养育自己 ...
黄馨 发表于 2010-1-14 09:34
就你点看法比较聪明,但你仅仅说对了“事实的一半”,还有一半的事实是:耶鲁大学作为被“反哺”受益的一方(和养父母相比是“教父”),不见得会将捐款用来改善学校的公共资源(有利全校师生),更多的倾向是小范围内循环投入到对待个别生的资助和奖励上,以争取未来更多的校友捐款的回报机会!

所以,善有善报,永远是少数人的利益循环圈,被疏忽的则是多数人的公共权益。

就俺所知,美国许多大学的公共资源还比不上中国,甚至比你想象中的要差多了(比如说,公共阅览室的座位数,图书馆的复本率等等。)
张磊也是个聪明人,他愿意捐钱给耶鲁定有他的思考。在我看来,他能捐这么多钱给耶鲁,就和郎平能当上美国女排教练一样,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13楼的观点,我有点不同意。过去的学徒对于带自己出道的师傅是很尊敬的。张磊捐钱给耶鲁,就像学徒孝敬师傅一样,无可非议。师傅拿了钱,可能会教出更多的好徒弟。
就你点看法比较聪明,但你仅仅说对了“事实的一半”,还有一半的事实是:耶鲁大学作为被“反哺”受益的一方(和养父母相比是“教父”),不见得会将捐款用来改善学校的公共资源(有利全校师生),更多的倾向是小范围内循环投入到对待个别生的资助和奖励上,以争取未来更多的校友捐款的回报机会!

所以, ,永远是少数人的利益循环圈,被疏忽的则是多数人的公共权益。

天边外 发表于 2010-1-14 18:16
看来你是认为张磊有机会去耶鲁学习,然后经商,回中国事业成功后捐款,是属于“少数人利益循环圈里的善有善报”了。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10-1-17 03:51 编辑
就俺所知,美国许多大学的公共资源还比不上中国,甚至比你想象中的要差多了(比如说,公共阅览室的座位数,图书馆的复本率等等。)
天边外 发表于 2010-1-14 18:16
能否说明一下比法。有数据更好。
能否说明一下比发。有数据更好。
kemingqian 发表于 2010-1-15 09:54
美国大学原版教科书价格大约在百元美刀,不算便宜。所以,中国留学生除了国内买影印本之外,就只能靠学校的公共资源——图书馆或阅览室的藏书(复本)。

但是,美国许多大学的这种公共资源却是意外的“短缺”——借书卡外借2本书,或阅览室内借书2本4小时的限制。

同比国内大学,借书卡外借5本,阅览室有开架的便利。教科书的复本藏量不少。

个人以为,这不是美国大学对待公共资源“保守”的环保心态,而是稀缺或不予重视,让不少中国留学生为之烦恼~~~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10-1-17 03:57 编辑

1.一般来讲在美国大学里允许借书多少是和学年有关。

2.教科书一般不外借,图书馆也不多收藏。

3.教科书是比较贵,但你用完以后可以卖回给书店,书店则打折再卖给新学生,一来一去,100美元的教科书实际花费可能只要20美元。

从19楼是得不出“美国许多大学的公共资源还比不上中国,甚至比你想象中的要差多了(比如说,公共阅览室的座位数,图书馆的复本率等等。)”的结论的。
20# kemingqian

老K怎么不为穷学生(海外“杨元元”)的困顿而敏感了?

“教科书、阅览室的桌位”等项“学校公共资源”难道不关乎学生的学习利益么?

要知道,俺们在国内读大学时,可以霸占的教科书与参考书,有多么的充沛啊。

说句实话,出国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期待“信息与资源”的丰富性。
13楼的观点,我有点不同意。过去的学徒对于带自己出道的师傅是很尊敬的 ...
kemingqian 发表于 2010-1-15 09:41 [/quote]

钱兄对基础不大看重哦,如果这个学生是烂泥,恐怕再好的师傅也难以把他扶上壁?

一个人没有博积厚发,怎么可能脱颖而出呢?

这跟我们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区别一样的。

重点学校网罗了全市最好的学生,老师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明白了。

而非重点学校的学生网罗的是竞争中被淘汰的学生,老师就花多出重点中学教师十倍的力气,才能让他们有一点进步。

这能说普通中学的老师比重点中学的老师差吗?

与此类推,耶鲁大学好比国内的重点学校,张磊的 母校就好比国内的非重点学校。
耶鲁改变了张磊不错,但没有国内小学、中学、大学对张磊的基础教育,张磊能取得成功么?

如果张磊从小学、中学、大学都一直在美国就读,是美国培养了他,改变了他,这点没有问题。
但我相信张磊绝对不敢绝口不提他成长过程给他帮助过的父母老师,也不会把钱只捐

给耶鲁。得罪美国人事大,得罪中国人无所谓。


不过,我承认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培养出来的大多数都是白眼狼。
一碗水端平。
这个张磊那么多钱,他应该中国母校捐一些,耶鲁大学也捐一些,这样中国人们就不会这么闹心了。
只想优雅转身,不料华丽撞墙!
就你点看法比较聪明,但你仅仅说对了“事实的一半”,还有一半的事实是:耶鲁大学作为被“反哺”受益的一方(和养父母相比是“教父”),不见得会将捐款用来改善学校的公共资源(有利全校师生),更多的倾向是小 ...
天边外 发表于 2010-1-14 18:16
来燕谈疗伤来着?真名那边你的小说连载还没完呢。
对这样的老师,白眼狼是必然的.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如果你在美国的名校上过学,你就能够明白其魅力了。经过一甲子的愚民教化,中国的名牌大学和美国其实没有可比性:一边是培养驯服工具,一边是启蒙做为人的能力。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至于图书设施,美国与中国的差距恰好是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差距。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10-1-17 04:17 编辑
20# kemingqian  
要知道,俺们在国内读大学时,可以霸占的教科书与参考书,有多么的充沛啊。
天边外 发表于 2010-1-15 23:38
老天是哪个大学的?

大学图书馆花钱买大堆的教科书,不值得。
22# 黄馨

张磊这钱捐的,侮辱了所有非重点学校的教师。
钱兄对基础不大看重哦,如果这个学生是烂泥,恐怕再好的师傅也难以把他扶上壁?
黄馨 发表于 2010-1-16 10:39
这句话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和主贴无关,但对教师来讲很重要:有烂泥学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