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写意近景写实?
这文章写得水气氤氲,很好看。屠夫还有这样一面,俺眼珠子都快发射出来了。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第一眼看,是有股行画味。不知道杨林是不是故意的,引用来的画, 板凳比沙发好,7楼比板凳好,8楼又更进了一层。今天来看,不由心生感激。
   那张月光我也很喜欢,可怎么看着不像月光,倒像是午后的光线,人物缺席,但那个寂寞的光感,仿佛静静诉说着人物在时光中的遭遇。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楼主陡然变作一个好脾气,弄得俺有点忐忑。
这些画越看越喜欢,我慢慢学习慢慢领悟。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我最疑惑的是窗外的景色,貌似可以看到清晰的远山和地平线。
不过,我现在改变主意了,我觉得这幅画要是叫做《午后》,倒是很没意思了。就该叫《月光》。。。武斗的夜晚。。不敢开灯。。。。白日一样明亮的窗外。。。。。太耐人寻味了。

真是节日大餐,嗯,欣赏版画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很震。
粗硬线条下的幽微情绪。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ee也来了,这么久都跑哪里去了
套色木刻就是15楼那些么? 俺还蛮喜欢的,可说不出道道了。认真旁听。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29901
ee和马桶的评论我都看了,尊重你们的见解但不认同你们的“意识形态”之说,我没你们那么敏感。
老程 发表于 2010-2-17 09:00
嗯哼,老程点着俺的痒痒穴,想听听各位前辈关于绘画中的“意识形态”的理解。
我理解艺术中的“意识形态”与内容题材关系更为密切,就是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一个政治的题材,不是发乎本心,不自然,强迫性欣赏,令人沮丧。杨明义的版画我看不到这个问题。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嗯,太宽泛。俺想听细节,视觉细节,和背景知识无关的,落实在形式层的,可以用眼睛看到的部分。哪一种笔法,哪一种用色,哪一类人物表情,被意识形态印成了模子,失去其天然的生机。
否则,要说一切被官方接受的作品,一切赞美生活的题材都是可疑的。显然难以叫人信服。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它就是一种很纯粹的个人体验吧?其实和文本本身不会有太大的联系,但是在一种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场景下会发生一种屈辱的联系,我只是想,艺术体验都避不开个人体验,就把一种厌恶难受之感直说出来了,请老程一定谅解。 ...
马桶 发表于 2010-2-17 11:53
这个不成。 一旦脱离文本,也就脱离了艺术鉴赏的态度了。
马桶兄千万甭忐忑,论坛嘛,掐架是表达敬意的方式,无端呵护才是羞辱。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35# 杨林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当然,被官方接受的作品有一部分艺术价值是很高。甚至艺术作品的很大一部分是宗教、政治的直接产物,艺术本身有这个功能。但是艺术的目的如果在于为政治服务,那就会有大问题,离完蛋就不远了。题目太大,说的具体我也没这个能力。说个相反的例子,宋徽宗,这位历史上的著名昏君赵佶先生是个绘画的旷世奇才,平生绘画作品传世数量不太多,价值自然高,但历代造假却是不多见,存世作品的疑案也不多。这一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比较特别,就是他那种瘦金体书法,工艺美术痕迹很明显,我推断宋板书就是从这儿来的。应该说后来学的人很多,但达到他的那种艺术高度也没看到。我个人的观点是,他的画比较好鉴别,懂的人一看就知道,除了无与伦比的技术元素之外,那股从容气度,模仿是达不到的,那是一种骨子里的高贵气,并不在乎你的评价看法,他只是表达自己对一种客观物象之中存在诗意,去进行自己的调理编排制作抒发而已。完全不同于其他画家的汲汲名利,对他只是游戏而已。甚至那幅别有用心的政治宣传画《祥瑞图》,也同样画的气度雍容,单看图画也是无一点沉渣俗粒。我的结论是,政治有时为艺术服务一下,会造就出绝然不同凡俗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南唐李后主诗词、明朱瞻基、八大山人、石涛的绘画书法都是这种政治失败之后形成的艺术奇葩。
杨林 发表于 2010-2-17 12:13
说得好极。所以,一个作品好不好,不在于它是否在做角色扮演,而在于它是否无可阻挡地流溢了自我,不是么。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莫迪里阿尼的人体画肖像画可谓登峰造极了吧,可千万个女魔豆在他的画中都只有一个长相,一种神色。 所以,我觉得脸谱化程式化不是问题。
   问题是,是否一切程式化脸孔都好? 好的脸谱和失败的脸谱,其差异在哪里? 同样程式化的面孔,是什么因素助益了这个,又是什么因素贬损了那个?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杨明义的作品属于哪一种?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马桶说的很好啊,封闭性与开放性,两个词汇,很是痛痒。我想,“重复”是个超高难度危险动作,天堂和地狱都从这里路过(借杨兄语)。

我想了想,比如女子扮靓,最In的不是最潮的,而是最风格的,比如羽西的齐耳短发,安娜苏的刘海,香奈儿的长款珍珠项链……这是重复在起作用,然而它不乏味,栩栩有生机。一个女子,绝非日复一日重复某种装扮就能达到这种风格效果。因此,在我这里,风格是个高级词汇。

也就是说, 一个成功的程式,或者说,成功的风格化重复,一定不通往乏味,而通往更加宽广自由之地,使作品更加臻于完善。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杨林有一句话没说对,艺术的“创造力”和“风格化”,不应该是彼此分裂和矛盾的,好作品的内部应该有某种超级引力将二者牢牢浓缩为一体,彼此转换,合二为一,同为心灵表达的必须。 而且,无论重复还是繁复,都必定是有意识的,控制性的,当仁不让的,而非臣服的,无奈的,让位的。一句话说,风格是一只五指紧握的,力道饱满的拳头,绝非绵软的掌力所为。

   这样说来,杨明义好像真的做的不好似的。我不懂绘画,在鉴赏中的确有疑惑,换个体贴的角度看,有三个疑惑1、群像和个人肖像必定不同吧。艺术家一般如何处理群像的脸部关系?什么样是好作品。 2、版画,和水墨、油画也不同吧,版画粗硬的技术手法与柔软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前我不爱看版画,从未仔细端详过哪怕一幅,这还是头一遭,被版画打动。3、一个失败的风格,隔了年代,是否可以作为一种要素加以引用?比如红色绘画中常用到的五角星,毛泽东像。这样,出现同样一个脸谱化程式,作品的年代是否也是判断优劣的标准?

   顺便说一下,这个讨论真的很带劲。谢谢杨林。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回101:高手过招么,都这德性。俺看不懂的,就死记硬背。囫囵之,硬消化。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整体的感受固然很重要,局部的感受同样重要。这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比如现代建筑拆掉后就是一堆垃圾,古代建筑的鸡零狗碎还是艺术……
--------------------------------------------------------
妙!

就说规矩,绘画的规矩与雕塑的规矩肯定存在很大不同,一个是加上去的,一个是减出来的。
----------------------------------------------------------------
这句,想听详解。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我能辨识出一根枝上的两条线那根是虬劲的,那根是轻佻的。
————————————————————————————————————

我现在超想知道就是:那两根线,什么地方让人觉得那根是虬劲的,那根是轻佻的?

“宁方勿圆,宁拙毋巧”,我们都知道什么样是拙,可什么是拙?有可能用名词动词来描述,而非形容词吗?像探案剧似的:证据呢?
ironland 发表于 2010-2-22 13:49
阅读理解:

形容词是效果,动词是手段,名词是操作程式。铁妹妹希望从最佳效果中提炼出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将之固定成一套操作程序,最好还能编码,按章操作。
类似一套高级绘画数字软件,那样。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好!
这只贴很精彩。但是里面包含的话题太多了,象只贴奶奶,贴子贴孙太多了,不如开新帖吧。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