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0 11:26 编辑
我觉得杨林讲的“风格”和“形式感”有混合。

东山魁夷的风格不太变,但形式有变。
ironland 发表于 2010-2-19 21:58
就以东山魁夷为例,他成熟之后的作品有统一的形式模样,这包括构图、色彩、线质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你称之为“情绪”的抽象概念,我能感受到,也很喜欢,我认为已很了不起。的确,画家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情绪”应该是最要紧的东西,也是风格的内核,但它不可能建立在虚空之中,形式是风格的依托。倪云林是最有风格的古代山水画家,你能说他的那种极简形式不是他风格的主要成因?我理解你说的“风格”和“形式感”的区别,似乎讲的是“内在情绪”与“物化视觉”的区别,好比鉴定假画,往往有高人自称什么半尺,就是放半尺画他就能说出真假,他能感觉到古人的气息,也就是风格吧。这等伎俩我也会,甚至别人给我看的画不用打开,看背面就知道假的,这不是本事。把假的东西看出来太容易,因为很多假货假的太厉害,把真东西看出来是很难的,要真本事。又扯远了,回到形式感,五十年代荣宝斋制作水印木刻复制徐悲鸿、齐白石,就打了两位作者的眼,日本二玄社影印复制,启功称之为上真迹,也就是比原作还真。这些都有夸张的成分,当事人因为制作的高级史无前例兴奋不已。但同时说明,风格与形式的不可分割。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0 11:25 编辑

东山魁夷作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83# 杨林  
杨兄,小弟有话如下,如果这都只是一场戏的话,我在79楼的反应是很真实的,你在83楼的反应也很真实。我觉得这不是个有预谋的“戏”,不可能有什么什么样的“天才”能“掌控”出这样的真实,“戏”中每一 ...
马桶 发表于 2010-2-20 11:01
马桶把俺说成了好赖乌大片的导演了,高兴都来不及,还可能生气?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0 15:41 编辑
因为摄影、电影的竞争,现代绘画文学性、故事性不再是首选,但情绪性表现可说是更强了。

江南小镇的慵懒、颓废一定有办法体现,否则要画家作什么呢?

像肯特版画,有惠特曼般极其强健的,但也有温柔的。

不 ...
ironland 发表于 2010-2-19 21:46
我喜欢肯特的版画,本朝早期有个版画家叫黄新波就是受肯特影响的,即使搞的政治题材我也喜欢极了,作品那个沉净,同时代似乎都和他不一样。“笔触”这个问题我是较为关注的,你的老师很对,讲的是关键的东西,又是最不好讲的东西,这又牵涉到描述对象本身的风格了,不同的笔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会不会形成不同的风格?

黄新波版画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笔触只是风格塑造手段之一。构图方式,色彩运用,题材选择,情绪选择……

东山魁夷的笔触在不同时间段有变化,但不会让人把他误认为平山郁夫。
ironland 发表于 2010-2-20 15:56
我尤其喜欢东山魁夷的水墨,虽然不是中国的材料语言,但被改良的恰到好处。东洋绘画走到四山他们这一辈,实际上彻底西洋了。奇怪的是越是全盘接受,反而越是本民族的气息越浓。它的那种严谨被水墨无情地消解了一部分,使得画面更加自然了一些,可惜我找不到更多的水墨图片。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0 21:19 编辑
日本画总是给我一种强烈的空灵感,不似中国画的肃默,也或说它的空灵是圆润的,中国的肃默是清峻的,不掩棱角。每每面对这些日本画,百思不得其解,是否因为一种说不出的浑圆感产生的这种感觉?感觉东山魁夷的第一幅 ...
蛋糕 发表于 2010-2-20 18:59
欢迎蛋糕,我也是进来不久的菜燕。上来就是肃默、空灵、圆润,别说你了,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慢慢讨论。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1 11:27 编辑
视野放小,野花野草小酒壶,冷调子,留空多,自然就空灵了。

不过东山魁夷不在此列。他的空灵,我觉得和地平线位置、色彩渲染到位、无人物有关。
ironland 发表于 2010-2-20 21:56
空灵、幽邃、清新、玄虚,计白当黑,中国人在避实就虚、点到为止这些方面的本事无人可及,千百年来大师辈出。这方面元画达到高峰,倪云林、方方壶是高峰中的巅峰。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是又一个高峰。发展到清末,空灵还是要讲,实实在在的世俗也有了意义。从赵之谦开始一直到吴昌硕、齐白石,绘画的题材,追求的意味,发生了很大变化。画面变得饱满起来了,留白还是大面积的存在,但物体本身的质感加强了,重量增加了。日本的南画保持着过去中国绘画中的虚无飘渺,看似的不经意做得却是很细腻很认真,不像中国的大写意的率真,真性情,南画有点太仔细。岭南诸公受到日本南派绘画的影响不小。
我以为空灵不是视野的问题,也不在乎题材是山水还是花鸟,甚至与留空大小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以东山为代表的二战以后的日本画,无论材料、理念都与中国人传统审美习惯表面上相去甚远了,但关键的空灵我认为是没有消失的,只不过是在厚重当中来体现了。嗨,不看原作很多问题是说不清楚的。
上几幅八大、金农、齐白石的画,说明一下“空灵的饱满”和“饱满的空灵”是怎么回事。

八大山人

金农

郑燮

齐白石

齐白石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1 13:57 编辑

回复ironland“绘画没有固定规矩。但一定有些因素影响到观众的心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受。

一直好奇这些因素能拆解开来吗?

就像主板、显卡、电源、内存条构成一台电脑似的。”

东山魁夷是个异数?不知日本人是否这样看。就像徐渭、八大,中国人认为是异数吗?起码现在的中国人认为他们是传统正常的变数。可八大在我看来根本就是天外来客,即使用现代西方最苛刻的数字美学定律来衡量,那也是毫无瑕疵的完美。他的心手合一根本不是什么追求,直接就是观音的千手千眼,天生长出来的神话。
绘画没有固定规矩吗?有的,不过不能就绘画本身来说,现代人拼命进行专业拆分,艺术这个行当已少有全面的人才了。有个可笑的术语叫“架上艺术”,草,脚手架还是衣裳架?搞艺术的当然知道,其实指的是可以挂墙上看的东西。这一上架,把中国的手卷册页等就放在了架下。又扯远了,就说规矩,绘画的规矩与雕塑的规矩肯定存在很大不同,一个是加上去的,一个是减出来的。影响到观众的心理,产生的感受自然不同。
整体的感受固然很重要,局部的感受同样重要。这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比如现代建筑拆掉后就是一堆垃圾,古代建筑的鸡零狗碎还是艺术,门哪窗啊甚至砖瓦摆着还好看。因素能拆开吗?似乎能。有些还是非拆不行的,断臂维纳斯也是个例子,谁要是把她的胳膊接上,无论怎样的美妙姿势也不会得到普遍的认可。现在的电脑技术可以尝试,找出一万种可能都不费劲,会有一种被人接受吗?奇怪,拆掉了反而更好。
别说电脑了,说活人。按道理一个美女绝对应该整体欣赏,能局部吗?我也不说的太恐怖,非洲人有个民族用无数铁环套在脖子上,把脖子弄得很长,堪与长颈鹿有一拼,目的是要突出局部,根本不管与整体的协调,需求使然。我奶奶那一辈的中国妇女还都把脚弄成粽子的模样,目的也与审美有关。当然,你会说把它们砍下来就不美了。可我要问:放上面就美吗?可以前人就这么认为的。
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都可以局部欣赏,有些还必须一点一点的来。比如手卷,现在放到展厅里全部打开,十几米甚至几十米一览无余。其实这很土,过去是一段一段边展边收着看的。中国古代书画有很多残章断简,寸纸寸金。
我说这一通有偷换概念之嫌,不如此偷梁换柱无法攻击你的“电脑系统”美学理论。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1 15:17 编辑

打不了马虎眼了。说雕塑吧,布朗库西的出现模糊了圆雕与浮雕、绘画的界限,进而使现代绘画与现代雕塑的发展进入了同步期。虽然他做得几乎都是圆雕,可是他的大胆抽象在此前的雕塑家没人敢做,显然是抽象绘画的理念影响了他。他的雕塑我没见到素描稿,我只是感觉这种雕塑不需要。可恰恰是这种带有严重朦胧暧昧色彩的雕塑,使雕塑之中的无尽之柱生长了出来,进入了无限可能的时代。当然,此前的绘画由于现代的不期而至,也出现了无限可能。两个方向的无限可能,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各守各的规矩,其实不存在人为的规矩,而是各自的局限性。举布朗库西的例子,是因为他太典型了。 106# 水色

空中飞鸟



无尽之柱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2 08:59 编辑

布朗库西的雕塑本身就是诗,或者说他是在雕刻诗。《空中之鸟》极富诗意的美感,体现在它那简洁的造型上,布朗库西雕刻打磨出的是一种滑翔的影像,或者就是一种声音。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只鸟,说成一条鱼也没关系。欣赏这件作品不能从比例如何完美、材料使用如何正确、抛光如何精致等等入手。就是凭感觉,这种感觉完全是一种能力。 108# 杜雅萍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3 07:56 编辑

劳伦斯的“亲情反应”原理对于人类的成人组可能是有效的,童年组呢?我认为不见的有效,即使有效往往也不在于单纯的造型比例因素。极端的例子我可以举小蛇、小癞蛤蟆的例子 ,熊猫大了,在某些人看来照样可爱。

所以每个人对空灵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但又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尺度,我认为后天的共识,来自于教育、经验。空灵包含很多的文化含义,通常我对它的使用比较谨慎。一个画家把画画的干净已经非常不易了,你的话就有这个素质,这是通往空灵的路基。

评论家不瞎掰的那就不叫评论家了,艺术家要使听从评论家的每一句话,马上就的自杀。每句话都不听反而可能成事。你能指望谁来说出空灵的制造公式和操作流程。历史上的那些制造空灵的大师,想必也不是手掐比例卡尺,计算着黄金分割律画出一幅幅好画吧?

每个人眼中有每个人眼中的美丽蓝色,色盲同志们也会大喊大叫的说蓝天真美呀,他们也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从小就有人告诉他们,这片灰蒙蒙的东西就是蓝色的,并且是美丽的。

我能辨识出一张纸上的两条线那根是遒劲的,那根是轻佻的。但那也得是成年人、受过教育的。儿童的不好分别。

笔迹学与书法的学问是两个门类的知识,前一种非常窄的局限于人的下意识习惯,只涉及个体的人心理生理方面的差别。书法则要复杂的多,但不是把书法简单化就是笔迹学。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2 17:16 编辑

ironland的问题如其说是问题还不如说是独到的艺术体会,你已经把很多东西搞得比我明白多了。“空灵”与“空洞”有时还真不好区别,“无定之慧是狂慧,无慧之定是枯定”,禅宗有些话说得精彩极了,正可以说明“空灵”与“空洞”。

笔迹学我没正经研究过,我倒是认为书法会给笔迹学提供大量有用的东西,因为一个临摹高手会把一般的笔迹鉴定者搞晕的。

关于美的界限问题,我们其实一直有一个“以人为本”的糟糕前提,美学的起点也是人类文明的起点,本能衰退的开始。

也举个鸟儿的例子,大家熟知的,毕加索指责看不懂他画的人——“鸟儿叫的什么你也听不懂,可你也说那叫声很美。”这是典型的诡辩。

“遒劲的线”与“轻佻的线”都是训练的结果,现在书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本真的失落,而不是传统的离去。小孩从一上幼儿园开始,就不断被成年人毒化,等到他自己的艺术觉悟觉醒之后,很多毛病已变成了痼疾。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能出现书法大师的主要原因。

书法的一些理论描述有些显得玄之又玄,傅山的“宁拙勿巧,宁丑无媚,宁支离无轻滑,宁真率勿安排”还算是说的很实在,但你真的用他的理论去指导实践,恐怕也会误入歧途,起码对初学者是这样的。极端的学说都不会有指导实践的意义,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听起来会把人激动的血压陡增。

两根线的比较真的不是个难事,因为标准要由你自己制定,你自己掌握判断。
阅读理解:

形容词是效果,动词是手段,名词是操作程式。铁妹妹希望从最佳效果中提炼出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将之固定成一套操作程序,最好还能编码,按章操作。
类似一套高级绘画数字软件,那样。
水色 发表于 2010-2-23 00:27
纠正:“一根枝”应为“一张纸”,“虬劲”应为“遒劲”。

水色为阿铁设计的软件我首先要预定一套,谁来开发?撇开玩笑,正经说来,我觉得这并不是天方夜谭,就现在的数字技术说来亦并非难事。我想很快就会有这样的“实用美术”制造工厂或软件开发中心,阿铁只需要动动脑筋进行创意,甚至电脑会根据你的脑电波变化,自动按程序把你的想法画成三维或二维。将来还有没有版权著作权這一说了,有的话应该给人还是电脑?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3 22:01 编辑

“是否现在的书法教学和老年大学教国画似的?画竹就是劈“个”字。

我很喜欢李叔同晚年的字,一看就是和尚写的。记得他说过写字就是摆构图。构图摆好,自然就好看了。”

李叔同说写字就是摆构图,我是第一次听说。类似的意思启功倒是说过,其功在《大学书法》这本教材当中阐释书法美学,首先是从字的结构开始的,他用细线将他自己的毛笔正楷子描出来,告诉你一幅骨头架也很美,多点肉少点肉没关系。启功的字本身我就极其厌恶,因此我也就觉得对他来说,道理不道理的就跟石头是否真能蹦出个猴子差不大多。

李叔同说这话我可要认真思考一下,因为这是个异乎寻常真诚的人,无论对什么事情。我马上想到的是,他说的是“实用美术”,你的专业,虽然我对你的画并不完全这样看。既然是美术,我认为主要在于术,还有不是实用的术吗?书法之术尤其是这样,从根本的起源上就是这样。因此李叔同说这话是真诚的,他自己写字肯定也不追求书法之术,所以他绝对不再强调的“八法”,画画也不会计较传统的“六法”。问题是他真的是到了那个境界,所以只需要摆摆笔画的横竖撇捺就可以了,如同“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弦不弦的都无所谓,挥挥手,惊鸿一瞥是关键。他能告诉你要追求无弦而有声的感觉吗?不是他不诚实,而是他太诚实了,绝对不打妄语。他不想艺术的事,是缪斯主动到了他笔下。李叔同的书法超尘绝俗,无垢无净,涅磐境界,悲欣交集,无上清凉。换个人不成的,除非你到了他的那个精神境界。他的引路人马一浮没到,他的学生丰子恺没到,这两个人都称得上书法家,字的境界比之弘一还是差了不少,字如其人没错。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手的距离要多远有多远,要多近有多近。不信你摆摆试试。从这件事上又可以看到,高科技软件硬件的进步对此都是无能为力的。

现在的书法教学,大学多数教的是高级的个字,社会上多数教的是低级的个字。
更酷的事情正在发生,去看看你身边的事吧。
讨论老范的帖子浪费精力,还是回来就真的问题掐吧。我想上点八大、李叔同的作品讨论一下,不知大伙有无兴趣。
水色说的有道理,我想也应另起一行。容我准备准备。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3-16 11:55 编辑

129# 杜雅萍 [/b
白羊座是比较雷厉风行的性格?从平平身上可以看出。我是天秤座,可以拖拉一会吧,其实也不是别的,主要是想扫描些高清晰的图片,手头的扫描仪坏了,一直没修。
楼上的画仅仅是写生作品,似乎缺少点超自然的东西。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3-19 13:20 编辑

134# 海边儿的娃娃
我说的超自然有两种所指:一是绘画要有抽象性,写生作品也不例外,简单说就是要合理的取舍,上面两幅是有欠缺的。另一种绘画要有比照相还要细致甚至真实的描写,叫超现实绘画,也属于超自然的范畴,上面的自然不属于此类。
137# 岭南木头
不用看我也知道你说的是那一幅,杨明义最近画了一本江南百桥,挺有意思,把他那套技术演绎到极致了。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3-26 11:11 编辑

杨明义《百桥图》画展前段时间在苏州举办,我没有去。今天作者寄来画册,看后喜欢,网上找来画册内的大部分作品,与喜欢的朋友分享。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跟我去丙中洛的姐姐是桥控,路上看到浮桥就特别激动,转给她,她一定喜欢。
杜雅萍 发表于 2012-3-26 14:59
杨明义画的桥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很写实,又很诗意。用水墨、淡彩的手法,能将江南水乡烟雨朦胧的景色表现出来不为出奇,难得的是杨明义完全是写生的手法,将桥石的结构,石材的质感,以及岁月在石桥、石板路上的痕迹都能很好地、令人信服地轻松表现出来,这个很难得。

桥有很多的象征意义,可以叫桥控妹妹过来发言。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不能说不好,但过于熟练了。
好像作者只是从记忆里提取些了某些形式,然后加以复制。画面和作者真实感受之间有层隔膜,缺少了一点点很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记得很久以前杨林贴过一幅“拆”字,那字就好像是作者把 ...
ironland 发表于 2012-3-28 18:44
那个“拆字”是工作室正被强拆时的刘懿所写,情绪对于艺术的影响有多大不用去讨论,艺术作品会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是毫无疑问的。杨明义这种画我欣赏的恰恰是感情之外的东西,作者不可能不注入感情,没有对于水乡的热爱是画不到这个程度的,但如果过多注入主观的东西会破坏水乡的客观美感,画家画这些画只需要减掉那些不美的东西就行了。艺术家由于类型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不同的题材,杨明义无疑选择了最适合他表达题材和手段。实话说,这种画法打死我也不会去碰的,但正如你说的“不能说不好”,我们真不能说他画的不好,过于熟练肯定是他的大问题,但也是无法克服的,他正在走向更加熟练的境地。令我吃惊的是,纵然是这样,他竟然没有走向油滑,只是技艺越来越精湛。这种画确实很难从感情上对读者产生冲击力,我们也不需要把它当交响乐看,就当小夜曲好了。
142# 杨林

作成冊頁﹐朋友傳看才好。
否則被酒店拿去﹐現在四星以上酒店房內掛的全是這類畫。


看了這些作品﹐想起一件舊公案﹐解放初﹐延安來的江楓同志等美術界領導人反對 “中國畫” 這個名詞﹐主張改為 ...
老爺叔 发表于 2012-3-28 20:18
如果你不去仔细分辨,很难区分那些模仿的行画与杨明义区别。杨明义的价值在于,是他首创并完善了这种水乡水墨画法,直到目前为止,还是他画的最好。其实叫什么画无所谓,关键是要画好,建立起个人的风格符号,这一点杨明义是做到了。当然,他的缺点也是明显的,缺乏一点形而上的深度。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3-29 10:56 编辑
149# 杨林
打草图弄得头昏,话都不会说了。我之前尽瞎扯虚的玩意儿。就是画得概念了嘛,画画这门手艺里最老生常谈的毛病。

画面整体来说,构图缺乏整理。有几张我觉得是没有写生,直接根据照片画的。象是取景框 ...
ironland 发表于 2012-3-29 01:41
我因为没有受过科班训练,有时面对写实作品很纠结,这大概也是类似我这种艺术爱好者的通病,一方面瞧不起以写实为能事的画家,一方面又佩服别人的写实本领。不得不承认,杨明义的构图完整,透视准确,色彩运用适度,都令我自愧弗如,这一切还都是水墨为基本材料形成的,秩序感很强,层次又很丰富,画面还超干净,都使得我不得不注目仔细观看。你没有提醒之前,我也怀疑过他有些画是对着照片画的,相机的独具只眼与人的双目齐视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格调这个东西对于有些画家来说真的只是个概念,具备与否大概不是区别好画家与坏画家的标准,而是呈现大师与普通画家的差别。
中國藝術和西洋藝術一大區別是,中國藝術講究 “程式”,戲劇最明顯,老生、青衣、花臉,各有自己的嚴格規矩,國畫也分山水、花鳥、人物,從來沒上過華山照樣畫得出華山行旅圖之類,在國畫上你分不出黃山崑崙山。
西 ...
老爺叔 发表于 2012-3-29 12:42
老爷叔说这些都是表面和形式上的差别,艺术本质上都是心灵与手艺的结合物。西洋绘画也有程式化的一面,突出技术并不一定就扼杀艺术创作。我看安格尔的油画就有点精致到了京剧的完美程度,假到比真的还要真的地步,看的人也只有赞叹的份了。中国画也只有写意水墨大泼墨的那一路才适合现场表演,宋元绘画的哪张作品是可以现场表演完成的?话说回来,现场表演也不见得就是个坏事,那也需要千锤百炼后的功夫。闭门造车不见得能出精品,现场挥毫也不见得没有得意之作,这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很大。
152# 杨林
很奇怪的是他的画让我想起秦牧散文。

技巧熟练到他这样,就要拼技巧之外的东西了。他有能力做得更好,有点可惜了。
ironland 发表于 2012-3-29 18:15
画还是比秦牧散文高出一筹的东西,杨明义写的散文倒是彻头彻尾的秦牧风格,他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可经他一写,别提多么乏味了,可他偏偏还喜欢写。这对我这样的读者真是个灾难,真替他可惜,糟蹋了那么多题材。假如他从不进行文字表达,我会对他加倍敬佩的。这话对杨老师大不敬,先行掌嘴。不过话说回来,他的文字记述了很多史料的东西,纪实性还是很好的,那种风格是时代的毒害。

至于绘画,无法要求他做得更多了。我内心很欣慰的是,我写过那篇略带吹捧的文字后,他的确填补了一些实际上的空白,虽然有些是我不想看到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